段一然
時代的發(fā)展使得現(xiàn)在很多老師不僅在應用傳統(tǒng)的方法、理論進行教學,還把新的技術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目前不少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已經(jīng)應用了先進的信息技術,使課程和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在吸引學生群體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本文中筆者分析了信息技術在小學階段體育課程教學中應用存在的不足,并探討了以信息技術為背景,開展小學階段體育學科分層教學的有效路徑。
小學階段體育學科開展分層教學,要求體育老師能夠按照小學生所具有的實際運動水平、運動能力,制定具有差異性的體育課程教學計劃、目標,運用分組形式展開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推動不同運動層次的小學生實現(xiàn)運動技能、運動能力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調(diào)動起小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獲得體育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增強個人身體素質(zhì)。
1 基于信息技術背景,開展小學階段體育學科分層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在小學階段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使教學方式更為多樣性,增強小學生群體對體育學科學習的興趣。小學階段體育學科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可也需要認識到在小學階段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1.1 缺乏足夠的重視程度
小學體育學科在眾多學科當中,往往被當作是一個副科來進行教學,而學生們對于所謂副科,也缺乏對主科的重視程度,這種觀念會使學生在學習體育課程時缺乏應有的重視,無疑這也與我們對青少年的要求背道而馳。青少年群體應當對體育學習有足夠的重視程度,重視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zhì)。只有自身的身體足夠健康,才會有更好的未來,可以說身體健康是做出一切行動的重要基礎。
1.2 缺乏足夠的規(guī)范性
現(xiàn)階段小學開展體育課程教學的模式仍然缺乏足夠的規(guī)范性,體育老師所做出的示范動作不夠標準、規(guī)范,致使小學生群體在學習時會受到一定限制,使他們做出錯誤的體育動作;還有些體育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重視對于理論的講解,講解的過多,使得學生實際操練很少,無法突出小學生群體在體育學習過程當中應有的主體地位,導致到了課堂結束,學生仍然是一頭霧水的狀態(tài),無法達到課堂教學應有的目標。
1.3 缺乏足夠的創(chuàng)新性
在小學階段大部分課堂教學都是理論性的課程,老師只會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們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雖然學生能把這些理論知識了解、并記熟了,可到了實踐當中仍然會出現(xiàn)很多中不同類型的錯誤。因此,體育老師不能只在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理論性的知識,更要與學生展開互動,使小學生群體能夠從理論、實踐的結合當中真正學習到知識。
1.4 評價機制缺乏合理性
體育老師在期末階段對學生進行評分總結時,會采用為學生互評或自評的方式,但這種經(jīng)常使用的評分方式會被感情因素所影響,進而有失公平性。上述評分方法不具備可取性,在進行評分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所具有的評分標準,對小學生群體的體育成績展開評分,而這種辦法也能夠維持一定的公平性。
2 以信息技術為背景,開展小學階段體育學科分層教學的有效路徑
2.1 對小學生群體進行分層
每個小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和身體素質(zhì)都各不相同,如果根據(jù)應試教育的傳統(tǒng)模式,讓小學生群體按照規(guī)矩練習,而不對學生群體的學習能力展開針對性引導。雖然他們的身體素質(zhì)可以通過體育鍛煉獲得提升,可卻容易使小學生群體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受到挫傷,致使其無法發(fā)揮出對體育學科的學習熱情,對之后的體育學科教學有不利的影響。體育老師需要在備課階段,從多種渠道獲得小學生群體的愛好興趣、身體能力以及體育素養(yǎng)等多方面信息,對小學生的身體狀況、學習狀況展開觀察,進而制定出具有差異性的教育措施。如有些學生跑步不快,但跳高能力較強,有些學生跑步不持久,但跳繩跳得比較多,觀察并獲得諸如此類的信息,并進行整合,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展開分層教學。對學生群體的訓練情況進行觀察,若訓練方案持續(xù)一段時間,效果仍然不明顯時,就需要與家長或班主任進行交流,對學生的想法、喜好進行詢問。分層后的教學結果應當按照訓練進程有針對性地做出一定改動,如有些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能夠獲得較快提升,就可以把他分配到其他學習小組中來,進一步提升體育訓練的難度;在訓練計劃中進步較為緩慢的學生,老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反思,適當降低學習難度,這樣有利于激發(fā)起學生群體的自信心,使他們可以用更為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到體育學科的日常訓練活動中來,體育老師還需要按照訓練活動中小學生對體育訓練活動的理解程度展開區(qū)分。對于那些學生較難理解和接受的訓練技巧,體育老師需要對學生給予耐心的指導、關注,引導那些訓練情況相對優(yōu)秀的小學生對那些訓練過程中無法跟上節(jié)奏的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之間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如體育老師可將參與體育課的學生分成三組,按照身體素質(zhì)、體育素養(yǎng)的強弱對學生進行分配,也可以按照學生群體的興趣愛好來展開分組,以滿足小學生群體的實際學習需要。在訓練計劃持續(xù)一段時間以后,可以根據(jù)訓練計劃的執(zhí)行結果來進行適當調(diào)整。
2.2 對分層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展開具有合理性的分層教學
在小學階段體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應用分層教學法,需要體育老師合理對學生進行分層,使分層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以按照小學生群體的身體情況、興趣愛好展開分層。體育老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對運動和組別進行選擇。同時,體育老師需要對分層目標進行明確,盡量去了解班級中每個同學所具有的個性特點,可以在分層教學時按照小學生群體的學習、鍛煉情況以及身體狀況,給他們制定出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學習方法,并設定好相應的教學目標,使他們能夠在具有可行性的學習方法下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且體育老師需要關注的是,分層應當是動態(tài)的,而非常態(tài)、固定化的,需要按照學生群體的需要對分層情況進行適當調(diào)整。
在體育學科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最為典型的一個誤區(qū)就是把女生和男生放在一起組織教學。其實女生和男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喜好不同,男生當中身體較為強壯的男生喜歡參與籃球一類具有碰撞性的體育運動,那些較為靈活、身體偏瘦的男生更加喜歡參與足球運動,而女生也分為活潑型、文靜型的,她們所喜愛的體育運動各有不同。因此,體育老師可以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安排幾種不同的體育運動,鼓勵學生按照個人喜好進行選擇,使小學生能夠在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中去進行鍛煉、學習,而且體育老師也可以按照學生在小組當中的表現(xiàn)來設立小組長,鼓勵小組長去帶領組內(nèi)同學共同運動,并為體育老師反映組內(nèi)同學的學習情況。
2.3 對評分標準進行改革,增強教學效率
在過去的體育學科教學過程中,對體育成績進行評定的方法十分簡單,就是讓小學生展開體育運動并進行評分,例如進行跳遠、跑步和跳繩等運動,但這種評分類的項目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小學生。按照小學生群體的是個人喜好、身體素質(zhì)情況的不同,他們投入到不同類型體育運動當中的精力、時間也是具有差異性的。如果僅憑借一項運動的情況來展開評分,無疑是不科學的,所以體育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分時,需要以分層教學為基礎來展開評分,按照小學生群體所具備的個體差異性來合理的評價,特別是對于那些體育成績相對而言比較不理想,可日常表現(xiàn)卻非常投入的小學生,需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肯定,使他們能夠保持對體育運動學習的熱情,以推動小學生群體實現(xiàn)身心的健康成長。
2.4 利用動畫模擬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以培養(yǎng)小學生群體對體育學科的學習興趣
有趣、生動的圖片能夠讓體育學科的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具有活力,增強小學生對體育學科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在教小學生學習足球運動的同時,將那些足球比賽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使小學生能夠通過比賽視頻感受到足球運動的激烈,讓學生可以充分融入到足球運動的氛圍中來,極大吸引小學生群體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對足球運動這門課充滿興趣,上述教學方式能夠使小學生群體發(fā)散思維。如在授課時,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這種手段把“摔倒了要怎么辦”這種內(nèi)容的圖片向學生進行展示,這樣體育老師就有一定的時間、空間,讓小學生來思考“如果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了圖片上的情況需要怎么做”,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小學生群體的思維能力。
2.5 進行資源共享,鼓勵科學指導,進而實現(xiàn)體育的終身學習
現(xiàn)階段科技的深入發(fā)展,使小學生群體已經(jīng)不再僅僅依賴課本上的知識。他們也可以根據(jù)網(wǎng)上搜索的一些視頻資料、網(wǎng)頁或者其他人分享的資料,對體育課程和學到的一些體育知識進行鞏固。網(wǎng)上還有一部分文字加圖片的描述以及專業(yè)性的指導視頻,可以供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學習,體育老師也可以利用和學生面對面視頻的方式展開指導,使學生可以利用上述形式向體育老師表達個人觀點,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向老師求解自己所遇到的不理解的知識,或者和體育老師分享自己寫運動的結果,使體育老師可以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為學生及時講解他們遇到的難題。
3 結束語
基于信息技術背景,在小學階段體育學科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要求體育老師時刻關注小學生所具有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設定,把握實際分層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變化,對教學方案、計劃以及階段性的目標進行適時的微調(diào),這樣有利于推動分層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課題: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個體差異分層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2021100。
(作者單位:廊坊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文教衛(wèi)生局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