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李英賓,張俊偉,張占彬,魏濱,李毅
(1.核工業(yè)航測遙感中心,河北石家莊 050002;2.中核集團鈾資源地球物理勘查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河北石家莊 050002;3.河北省航空探測與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河北石家莊 050002)
前人在騰格爾坳陷南部巴彥塔拉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呼和鈾礦點和芒黑特鈾礦點,在賽漢組發(fā)現(xiàn)了2個砂巖型鈾礦工業(yè)孔,1個礦化孔,16個異??住0l(fā)現(xiàn)的工業(yè)鈾礦化孔分別位于賽漢組上、下段辮狀河三角洲體系砂體中,識別賽漢組砂體的空間展布形態(tài)對該地區(qū)的鈾礦勘查工作十分必要[1-2]。雖然騰格爾坳陷西緣布圖莫吉凹陷開展過鈾資源評價項目,但深部找礦的工作還未系統(tǒng)開展,為了在騰格爾坳陷的深部找礦工作中取得突破,急需加大對騰格爾坳陷下白堊統(tǒng)砂體的發(fā)育特征研究。在方法選取上,淺層地震勘探精度較高,是砂巖型鈾礦找礦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3-4],但地震勘探要求的施工條件和施工成本均較高??煽卦匆纛l大地電磁(CSAMT)測量屬頻率域電磁法,在查明盆地基底、地層結構、圈定砂體、劃分構造格架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探測效果[5-6]。已有鉆孔資料顯示,研究區(qū)賽漢組及其砂體的埋深在600 m 以淺,CSAMT 能滿足勘查深度需要[7-16]。本文以CSAMT 資料為基礎,結合地質、鉆孔資料對下白堊統(tǒng)砂體發(fā)育特征進行了分析,為騰格爾坳陷西緣的深部找礦工作提供了參考。
研究區(qū)主要位于騰格爾坳陷西緣的布圖莫吉凹陷(圖1),兩側延伸到查干諾爾凸起、布朗戈壁凸起,北部緊鄰都日木凹陷。布圖莫吉凹陷為單斷箕狀凹陷,由東部斷階帶、中央洼槽帶和西部斜坡帶構成。都日木凹陷為復合箕狀凹陷,南東部為主斷裂,北西部為被動斷裂,發(fā)育構造斜坡帶。查干諾爾凸起,位于騰格爾坳陷西部,發(fā)育構造斜坡帶?;装ü派缱冑|巖、華力西期花崗巖體,蓋層包括侏羅系、下白堊統(tǒng)、新生界。
圖1 研究區(qū)地質及測線布置圖(據(jù)參考文獻[19]修改)Fig.1 Geological sketch and survey lines layout in the study area(modified after reference[19])
研究區(qū)蓋層包括侏羅系、白堊系、新近系,下面主要介紹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賽漢組分為上段和下段:下段下部巖性為灰綠色、灰色礫巖夾薄層含礫泥巖,上部巖性為灰綠色、灰色、黑色炭質泥巖、含礫泥巖夾礫巖、砂巖、褐煤薄層;上段巖性為黃色、灰白色、中粗砂巖、砂質礫巖和灰、灰綠色泥巖等。研究區(qū)找礦目的層為賽漢組上段,兼顧找礦目的層為賽漢組下段。
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延伸穩(wěn)定,成熟度較高,單層厚2~38 m,由3~5 層砂體構成的復合砂體厚約20~100 m,其內部泥巖呈透鏡狀,砂體上覆新近系泥巖,下伏賽漢組下段湖沼相炭質泥巖、泥巖、褐煤層等,垂向上具有“泥-砂-泥”互層結構。
表1 是根據(jù)從核工業(yè)二〇八大隊收集的騰格爾坳陷西部測井資料整理的電阻率統(tǒng)計表,由表1 可見,工作區(qū)內布圖莫吉凹陷、都日木凹陷構造單元中地層、巖性電阻率參數(shù)雖然略有不同,但地質層(體)電阻率總體具有以下特征:第四系不同巖性電阻率變化較大,分布較為局限,其厚度一般小于10 m;新近系泥巖、砂質泥巖視電阻率值為10~15 Ω?m;松散含礫粗砂巖、粗砂巖電阻率為20~150 Ω?m;砂礫巖、礫石電阻率值為20~70 Ω?m;找礦目的層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不同巖性之間視電阻率值差異明顯,視電阻率值隨著沉積物粒度增大而增高,其中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泥巖、粉砂巖視電阻率值為2~12 Ω?m,砂質泥巖、泥質砂巖或泥巖砂巖互層10~20 Ω?m,砂礫巖、礫巖、中粗砂巖16~45 Ω?m。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與上覆泥巖和下伏泥巖的電阻率差異為研究區(qū)砂體的圈定提供了地球物理基礎。
表1 研究區(qū)電阻率參數(shù)統(tǒng)計[17?19]Table 1 Statistics of electric resistivity of rocks in the study area[17?19]
研究區(qū)主要位于騰格爾坳陷西緣的布圖莫吉凹陷及周邊凸起,地層展布方向為北北東,水動力方向由南南西流向北北東。測線布設時,根據(jù)物探剖面線盡量與主構造線垂直的原則,布置北西西向CSAMT 測線5 條,編號E19K01~E19K05,測線長度30 km,線距4.8 km,點距100~200 m,共1 440 個測量點(圖1)。
本次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與GDP-32II多功能電法儀相配套的軟件包,包括數(shù)據(jù)預處理和反演處理等幾個方面內容。其處理流程如圖2。
經數(shù)據(jù)預處理后,最終選用經過靜態(tài)校正處理、剔除近區(qū)數(shù)據(jù)后的數(shù)據(jù),采用GDP-32II多功能電法儀相配套的軟件進行反演處理[19]。2D Moving Average of Data 初始模型在沉積盆地中的反演效果較好,本次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的初始模型為原始數(shù)據(jù)二維平滑模型;初始模型第一層厚度的取值大小將影響反演電性層的埋深及厚度,放大和圓滑某些地質信息,影響資料解釋的精度。與鉆孔資料對比后,本次反演選擇第一層厚度取值35 m;圓滑參數(shù)影響著反演模型數(shù)據(jù)的擬合度,取值大,數(shù)據(jù)擬合度小、反演模型較平滑,取值小,數(shù)據(jù)擬合度高,反演模型較粗糙,本次圓滑系數(shù)取值0.4,迭代次數(shù)為8 次,反演RMS 小于0.3。
TZK15-1、TZK15-3 孔分別位于E19K03 測線平距19.5 km、13.5 km 附近,其中TZK15-3 孔深270~450 m 位置揭露到砂體,厚度約180 m;TZK15-1 孔深250~470 m 位置揭露到砂體,厚度約220 m。根據(jù)收集的TZK15-1、TZK15-3孔地質及測井電阻率資料,通過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反演結果與鉆孔揭露的砂體對比,建立了研究區(qū)砂體的解譯標志(圖3)。
圖3 中平距12 900~21 500 m 的中阻體,呈似層狀分布,頂界面近似水平分布,底界面由兩側向布圖莫吉凹陷中心緩傾,電性層厚度逐漸增大,至斷面平距19 000 m 附近厚度達260 m。反演電阻率值一般為10~25 Ω?m,結合鉆孔揭露資料,為賽漢組泥巖、砂巖、砂質礫巖和含礫中粗砂巖的反映,其與上覆、下伏相對低阻電性層相比,表現(xiàn)出明顯的高阻特征,是本次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的圈定的標志。
圖3 研究區(qū)砂體解譯標志圖Fig.3 Interpretation sign of sand body in the study area
查干諾爾凸起東部斜坡帶發(fā)育的砂體具有相似的電性特征,下面以L02 線圈定的砂體為例做簡要說明,圖4 為E19K02 線0~12 000 m 段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分布范圍示意圖。
圖4 研究區(qū)E19K02 線0~12 000 m 段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分布范圍示意圖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sand body of Lower Cretaceous Saihan Formation at the segment of 0~12 000 m of exploration Line E19K02
平距0~2 350 m 段展布的中阻體呈透鏡狀,整體由北西西-南東東傾伏,厚度逐漸增大,至斷面平距1 500 m 附近厚度達180 m,反演電阻率值一般在10~120 Ω?m 之間,最高可達150 Ω?m;斷面平距2 750~6 600 m的中阻體呈透鏡狀分布,整體向南東東部緩傾,反演電阻率值一般在10~100 Ω?m;斷面平距7 000~11 900 m 的中阻體,呈似層狀分布,頂界面呈近似水平、底界面由北西西-南東東緩傾,電性層厚度逐漸增大,至斷面平距11 000 m 附近,厚度達125 m,反演電阻率值一般在10~85 Ω?m。根據(jù)砂體解釋標志,這三處中阻體推斷為賽漢組砂體。
結合地質資料分析,上述三組砂體發(fā)育于查干諾爾凸起東部斜坡帶,且反演電阻率值由北西西-南東東逐漸減小。距蝕源區(qū)越近,砂體粒度越粗,反演電阻率值越高。
布圖莫吉凹陷中圈定的砂體具有相似的電性特征,下面以E19K02 線圈定的砂體為例做簡要說明,圖5為E19K02線12 000~27 500 m段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分布范圍示意圖,圖中連續(xù)分布的中阻體,呈似層狀分布,頂、底界面由兩側向布圖莫吉凹陷中心緩傾,電性層厚度逐漸增大,至斷面平距17 000 m 附近,厚度達125 m。反演電阻率值一般為10~50 Ω?m,且電阻率數(shù)值由中心向兩側及向上逐漸降低。結合地質資料,推斷為賽漢組砂體。
圖5 研究區(qū)E19K02 線12 000~28 000 m 段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分布范圍示意圖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sand body of Lower Cretaceous Saihan Formation at the segment of 20 000~28 000 m of exploration Line E19K02
根據(jù)地質資料分析,砂體主要發(fā)育于布圖莫吉凹陷,測線西部的砂體物源主要來源于查干諾爾凸起,和查干諾爾凸起東部斜坡帶中的砂體相比,其粒度較細,反演電阻率相對較低。測線東部的砂體物源主要來源于布朗戈壁凸起,離蝕源區(qū)較近,砂體粒度較粗,反演電阻率值較高,說明該凹陷內砂體具多源、多分支的特點。
研究區(qū)圈定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2處,其分布特征如圖6所示,1號砂體:主要總體呈北東向展布,區(qū)內控制長度約28 km,面積約124 km2,平面上由南向北分布。砂體位于查干諾爾凸起東部斜坡帶,砂體埋深及厚度由南西向北東逐漸增大,最小埋深約80 m,最大埋深250 m左右,最小厚度約40 m,最大厚度達240 m以上。根據(jù)地質資料分析,砂體物源來自于西部查干諾爾凸起及南部的溫都爾廟隆起,并向東向北匯聚。2號砂體:呈北北東向展布,區(qū)內控制長度約32 km,面積約330 km2。其南段位于布圖莫吉凹陷,北段位于都日木凹陷,平面呈蛇曲狀分布。布圖莫吉凹陷中的砂體頂界面埋深及厚度由南至北逐漸減小,最大埋深及厚度位于研究區(qū)中南部。受后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基底隆升,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及其砂體埋深及厚度減小,至研究區(qū)中北部,砂體埋深及厚度逐漸增大。結合地質資料分析,2號砂體成因為河流相,形成于早白堊世晚期斷、拗轉換階段,為研究區(qū)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形成的主要時期,且在空間上具一定的規(guī)模,整體上較連續(xù)、穩(wěn)定且規(guī)模較大,反映出該地層發(fā)育河流相沉積體系。
圖6 研究區(qū)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埋深、厚度及分布范圍Fig.6 Buriried depth,thickness and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y of Lower Cretaceous Saihan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2019 年在E19K03 線附近收集鉆孔三個,其中TZK15-5 孔位于E19K03 測線平距11.5 km北 東1.7 km 附近,TZK15-3 孔位 于E19K03 測線平 距13.5 km 附 近,TZK15-1 位 于E19K03 測 線平距19.5 km 附近。
從TZK15-1、TZK15-3 孔附近反演電阻率斷面圖分析(圖7),電性層反映的電阻率特征、厚度、深度與鉆探揭露情況基體吻合,鉆孔揭露到以砂巖為主的粗粒沉積物,反演電阻率斷面圖中表現(xiàn)為相對高阻電性特征,鉆孔揭露到以泥巖為主的細粒沉積物,反演電阻率斷面圖中表現(xiàn)為相對低阻電性特征。反演結果正確地反映了研究區(qū)的地電特征。但由于TZK15-5孔距測線距離1.7 km,第四電性層所反映的厚度及埋深與鉆探資料有一定差異。
圖7 鉆孔編錄與反演電阻率斷面對比圖Fig.7 Comparison of borehole logging data and inversion resistivity section
1)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砂體之上為新近系紅色泥巖,之下為賽漢組下段湖沼沉積泥巖、炭質泥巖、褐煤層等,垂向上構成“泥-砂-泥”互層結構,與上覆、下伏地層比較,其表現(xiàn)出相對高阻的電性特征。
2)查干諾爾凸起東部斜坡帶發(fā)育的砂體粒度由西向東逐漸變細,越靠近蝕源區(qū)部位,砂體粒度越粗,反演電阻率值越高。砂體埋深及厚度由南西向北東逐漸增大,其最小埋深約80 m,最大埋深約250 m,最小厚度約40 m,最大厚度達240 m。布圖莫吉凹陷比查干諾爾凸起東部斜坡帶砂體粒度細,砂體埋深及厚度由南西向北東變化較大,其最小埋深約80 m,最大埋深約400 m,最小厚度約30 m,最大厚度達340 m。
3)布圖莫吉凹陷內下白堊統(tǒng)賽漢組的砂體呈蛇曲狀分布,成因為河流相,形成于早白堊世晚期斷、拗轉換階段,整體上較連續(xù)、穩(wěn)定且規(guī)模較大,反映出該地層發(fā)育河流相沉積體系。
4)研究區(qū)后期施工多個鉆孔,驗證了多處圈定砂體的正確性,指導了研究區(qū)的鈾礦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