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蕾
(石家莊市教育裝備管理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并被逐漸的應用在了教育領域當中,在課堂教學當中對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應用,不僅能夠改善課堂知識的呈現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還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的激發(fā),這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想要將信息技術的綜合效用充分地發(fā)揮出來,還需要相關教師結合實際對其進行合理的應用,以此來推動相關教學目標的實現。
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建設,改變了以往單一固定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相關知識以圖片、動畫以及視頻的方式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對其多重感官造成刺激,使其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的激發(fā)。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加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各種教學情境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可以在情境當中進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會使其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從而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主動地參與。
對信息技術加強應用,一方面能夠利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呈現方式,幫助學生更為直觀透徹的了解相關知識,有效降低科學教學的難度,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實現翻轉課堂的有效構建,在翻轉課堂當中,不僅能夠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鍛煉,還能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學習中的相關問題,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還存在教學觀念老舊落后的情況,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是深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課堂教學當中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重視,仍然習慣以自己或課本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活動,導致科學課堂教學普遍以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為主,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會受到極大的壓制,導致其在課堂學習當中長期處在被動地位。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本身就很難長時間的認真學習,一旦其學習進入被動狀態(tài),學習興趣將會持續(xù)消減,在沒有興趣的支持下,其往往無法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地參與,而這會對課堂教學的效果造成巨大的影響。其次,部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認識不足,甚至是存在偏差,覺得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對學生的注意力造成分散,導致課堂秩序過于混亂,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開展,所以對于信息技術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很多教師在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情況下已經習慣了一種教學方法,這也導致這些教師在針對科學學科進行課堂教學時,經常會對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應用。如,先針對相應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然后結合現有條件,為學生演示相應的實驗操作,最后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不斷的鞏固和記憶。但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他們的學習基礎、認知水平、接收能力都是有錯差異的,這種單一固定的教學方法并不適合所有學生,且在課堂教學當中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也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除此之外,長期使用一種方法,也會讓學生的興趣逐漸消減,甚至是產生倦怠感,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盡管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情況下,信息技術已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在課堂實踐當中,仍有部分教師存在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高的情況,對于信息技術的操作不夠熟練,只能應用多媒體設備對一些簡單的教學內容進行播放,并不能實現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而這種情況的出現,會逐漸降低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好奇心,進而影響到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小學教師也應該緊隨時代的發(fā)展,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使自身教育理念能夠得到有效的革新。首先,要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保持重視,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利用多種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有效地調動,促進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其次,要對信息技術保持正確的認識,對其進行全面的了解,明確其應用優(yōu)勢,并對信息技術的各項應用方法加強學習,使其能夠在科學課堂教學當中得到合理的應用。
第一,在落實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在課堂當中都是無法通過實驗進行演示的,在這種情況下,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往往無法理解這些抽象的知識。這時,教師可以對信息技術加強應用,利用多媒體對相關知識進行呈現,并配合講解工作,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對種子發(fā)芽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時,由于種子發(fā)芽需要較長的時間,且主要是在微觀世界完成,所以在課堂當中并不能進行有效的呈現。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事先在網上收集有關種子發(fā)芽的資料,然后在課堂教學當中,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將種子發(fā)芽的過程以視頻或者是動畫的方式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對種子發(fā)芽的過程進行全面的了解。而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安排學生自己種下一枚種子,對其生長發(fā)芽過程進行觀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
第二,微課教學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一種典型應用,其短小精悍的特點,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還能對學生的素質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教學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例如,在對物體的運動進行學習以前,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各項知識點制作成簡短的微課視頻,要求學生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對于自己不懂的內容可以記錄下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統一的反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還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而利用微課教學,能夠減少內容講解對于課堂時間的占用,使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為學生解惑,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要適時應用信息技術。在科學教學當中,想要實現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必須要對信息技術進行適時的使用,要避免出現信息技術亂用或者是濫用的情況,否則會降低信息技術的新引力,影響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因此,信息技術應該應用在學生疑惑不解時、知識匱乏時、感知生澀時、思維滯澀時以及實驗觀察不暢時等等。
例如,在科學知識當中,很多知識涉及到的內容當地并沒有,教師也很難對相關的實物材料進行有效的獲取,而由于現實當中難以接觸,又缺乏教學實物,學生往往難以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來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內容,從而填補學生在認知方面的空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眾所周知,科學學科本身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很多內容都需要通過實驗才能更好的學習,而良好的實驗教學也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動手能力的發(fā)展,也因此,科學實驗一直都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但小學生受到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影響,經常容易出現走神的情況,導致一些實驗細節(jié)被漏掉?;蛘呤鞘艿桨嗉壢藬?、實驗距離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難以將實驗過程及結果看清楚。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應用信息技術來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水溫測量實驗時,由于溫度計的體積相對較小,學生不能清楚地看到其刻度變化,而在沒有進行充分觀察的情況下,必然會影響學生對于實驗的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實驗過程投放到大屏幕當中,或者是利用錄像設備對實驗過程進行拍攝和播放,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觀察實驗過程,且在觀察不清的時候還可以反復播放,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當中對信息技術加強應用,不僅能夠使傳統教學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善,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對信息技術保持高度的重視,要對其加強了解和學習,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應用,確保信息技術能夠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