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奉良
(新疆沙雅第二中學,新疆 沙雅 842200)
思維是人們智力的核心,也能衡量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知識的理解缺少深度,考慮問題不夠全面,解題時思維不夠縝密,誤入命題人的設計的陷阱中,為了幫助學生走出誤區(qū),在教學工作中,要挖掘錯題資源,通過反例教學,更正錯誤,訓練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一定”和“不一定”有聯(lián)詞語,促使學生有知識型向能力型轉(zhuǎn)化,形成“知能一體化”的高素質(zhì)的人才。
通過反例的事實,增加學生的閱歷和時空見識,幫助學生,克服“由經(jīng)驗去推測未知”習慣,在接受事實過程中,走出誤區(qū),尋找不斷發(fā)展的真理。
例1:在初中化學的范圍內(nèi),“不同的物質(zhì),化學式一定不同”,在高中有機化學同分異構(gòu)體教學中,知道“相同的化學式,化合物不一定相同”。
原子團一定是帶電荷的離子,可以作酸根,但原子團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團(如Cl-叫氫氯酸根)。
以反例的事實為依據(jù),準確剖析概念、把握好概念內(nèi)涵和外延,引導學生正確區(qū)分關聯(lián)概念。
例2:設置問題:“食鹽水能導電,食鹽一定是電解質(zhì),食鹽水一定不是電解質(zhì)”,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電解質(zhì)和電解質(zhì)溶液的概念區(qū)分和聯(lián)系。
由于個人閱歷的局限,同學對于概念的外延理解不到位,解題中出現(xiàn)對于概念理解的偏差。
例3:為了辨析“氧氣和臭氧,金剛石和石墨”不同的物質(zhì),設置“單質(zhì)一定是由同一種元素組成,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單質(zhì)”的問題,更好進行同素異形體的辨析。
以反例為抓手,引導學生做好關聯(lián)的概念分析,在對比中做好辨析,弄清概念的外延和內(nèi)涵。
例4:通過“酸H2SO4和鹽NaHSO4溶液都顯酸性”的事例,闡述辨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中H+的濃度大于OH-的濃度,使學生明確“酸溶液一定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同理:堿溶液一定為堿性溶液,但堿性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顯堿性,而Na2CO3、NaHCO3為鹽。堿溶液就是堿的水溶液,堿性溶液中OH 的濃度大于H+的濃度。
用好客觀存在的反例,克服習慣思維的障礙,準確判斷物質(zhì)的性質(zhì)。
例5:化學式書寫時,一般正價元素寫在前,負價元素后,但負價不一定都寫在左邊。如NH3、CH4。
再如:飽和溶液不一定濃,而不飽和溶液也不一定稀。
因為:(1)溫度不同,同一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度高。(2)由于Ca(OH)2 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飽和溶液降溫后不一定有晶體析出。
通過反例,通過對比分析,變化好思維方法,由比較甑別真?zhèn)?,得到正確的知識。
例6;特殊的分解反應:CuSO4·5H2O=CuSO4+5H2O,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酸與堿的中和反應一定生成鹽和水,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
在化學反應中,忽視了連續(xù)反應中,第一步反應的產(chǎn)物可以是下一步反應的反應物。通過連續(xù)反應的事例,理清反應思路,幫助學生擺脫墨守成規(guī)框架。
例7;如Na 加入CuSO4溶液中,發(fā)生的反應是:先發(fā)生2Na+2H2O=2NaOH+H2↑;再進行:2NaOH+CuSO4=Cu(OH)2↓+Na2SO4凡常溫下能與水反應的金屬(如K、Ca、Na),不能置換鹽溶液中的金屬。
正向命題可以為真命題,通過反例對比分析,逆向命題可能為假命題。
例8:化學反應中,3O2≒2O3沒有化合價的變化,是非氧化--還原反應。因此在涉及置換反應的教學中,“有單質(zhì)參加同時有單質(zhì)生成的置換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但是“有單質(zhì)參加同時有單質(zhì)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
化學反應的宏觀現(xiàn)象,是微觀結(jié)構(gòu)變化的反映,通過微觀探究,結(jié)構(gòu)分析,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在學習電解質(zhì)的電離時,引導學生得出:“化學變化一定有化學鍵的斷裂,化學鍵的斷裂不一定有化學變化”。同理:溶解熱的教學中,得出“任何化學變化中一定有能量變化,能量變化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通過反例教學,指導學生正確聯(lián)想和類比,注重細節(jié),排除干擾信息,去偽存真,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聚乙烯、淀粉等高分子化合物的教學中,通過淀粉化學表達式為(C6H1005)n,由于n 值的不同,高分子化合物為混合物,而不是純凈物。設置問題:“純凈物一定有相同的化學表達式,相同的表達式不一定為純凈物”。
通過“錯題”分析,尋找好的教學方法,設置相關聯(lián)的“反例”問題,通過“對比、質(zhì)疑、探究”,引導學生多層次看問題,提高學生“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思維”,在“一定”與“不一定”運用中,克服“以偏概全,以多代全”的現(xiàn)象,提高學生思維的精確度和深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