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 洋
案例回放:
2019年8月的一天,張某駕駛的私家車與李某駕駛的小客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李某及張某車輛搭載的朋友王某某受傷,其中王某某不治身亡。因張某駕駛機動車超速行駛,李某駕駛機動車未按規(guī)定讓行,交通部門確定張某、李某承擔同等責任,乘車人無責任。王某某近親屬后起訴要求張某、李某等賠償醫(yī)療費、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各項費用。
一審法院認定,張某與王某某之間為“好意同乘”關系,故判決對王某某近親屬向張某主張的精神損害撫慰金不予支持,其他損失依法賠償。張某不服,上訴提出“好意同乘”應減輕責任。
二審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案件中“好意同乘”的情誼行為并非否定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依據(jù),同時張某無故意或重大過錯,應減輕責任。最終,改判張某減少20%的賠償。
法條:
《民法典》第1217條:
非營運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評析:
《民法典》頒布實施前,在現(xiàn)行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好意同乘”責任問題的前提下,司法實踐中關于無過錯駕駛者是否減責的標準不一。此案二審改判體現(xiàn)了對民法公序良俗基本原則的堅守與適用——“好意同乘”中無重大過錯的駕駛方應減輕賠償責任;同時也是對侵權法保護無過錯方立法本義和原則的維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免費搭乘車輛、互助共享交通資源等風尚興起,同時也引發(fā)了一些矛盾糾紛。這類案件呈逐年上升態(tài)勢,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的總比亦在增加。
其主要原因在于:駕駛者交通安全意識不強,在熟人搭乘情況下,因話題投機,聊天攀談不斷,導致注意力不夠集中,從而發(fā)生不同程度的交通違章情況。同時,車輛所有人和駕駛者缺乏保障車上人員安全的意識和措施。由于盲目自信,或保險觀念滯后,抑或成本考慮,超過一半的車輛未對車上人員投保相關保險。
《民法典》規(guī)定“好意同乘”條款,是對上述社會問題的有力回應,充分體現(xiàn)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有利于增進社會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為助人者減輕后顧之憂,同時也能夠促進駕駛者更加審慎地駕駛車輛,保障同乘人的生命安全,更好地維系社會生活普遍適用的一般規(guī)則。
在此需要提醒,車輛駕駛者應時刻繃緊安全弦。任何車輛駕駛者在車輛駕駛過程中都應集中注意力,嚴格遵守交通安全規(guī)則。乘車人也應盡量自覺地與駕駛員減少交流。應盡量多為車輛投保相應險種,這樣發(fā)生交通事故后可以一定程度減輕車主負擔,同時也使同乘人員的損害賠償?shù)靡员U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