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永恒的精神光芒

2021-11-24 19:49宋吉壯
伊犁河 2021年1期
關鍵詞:生產(chǎn)隊

一段難忘記憶,就是一段活著的歷史。

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人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而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會受到當時社會大背景的影響,并與時代脈搏緊緊相扣。每每回首往事,就想起霍城縣伊車嘎善錫伯鄉(xiāng)(該鄉(xiāng)曾用過火箭公社、莫乎爾牧場等稱呼)加爾蘇二隊的老一代支邊人,想起老隊長杜兆清和柳青先生《創(chuàng)業(yè)史》里的那個一代農(nóng)民新人代表梁生寶來,雖然他們身上帶著不同的時代印記,卻在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造福一方百姓方面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重溫那段支邊歷史,總是感慨萬千。

對我而言,加爾蘇二小隊不僅是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驛站,也是我走向新生活的始發(fā)地。雖然至今已經(jīng)離開村莊幾十年了,可老一輩支邊人的事跡總在腦海中浮現(xiàn),久久不能忘懷。因此,我想把那些片段記憶轉(zhuǎn)化為筆下的文字留給后人,讓加爾蘇的后代們牢牢記住這段歷史,記住那些為改變村莊貧窮落后面貌無私奉獻的無名英雄們,激勵一代代新人在新時代民族振興的偉大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村莊新來的支邊人

新中國成立不久,在共和國面臨嚴重內(nèi)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下,為盡快恢復生產(chǎn),加快邊疆開發(fā)建設步伐,1958年8月29日,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fā)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動員青年前往邊疆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決定在五年內(nèi)從內(nèi)地動員570萬青年參加我國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建設,其中給江蘇省就安排了60萬人。聽支邊老人們回憶說,僅1959年9月14日,就有528名江蘇支邊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帶著組織發(fā)給他們的一床被子、一套衣服和十斤餅干(路上的干糧)依依惜別家鄉(xiāng)親人,乘坐西去的老式箱式貨運火車從老家江蘇常州出發(fā),奔赴45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支援邊疆建設。其中,被分配到霍城縣伊車嘎善錫伯鄉(xiāng)(即原來的火箭公社)加爾蘇大隊二小隊的78名男女青年中,就有4戶婚后家庭是帶著孩子一起來的。那時候生產(chǎn)隊居住環(huán)境很差,條件極有限,婚后的家庭一家只能分得一間房屋,然后自己在房屋旁邊再搭起一間簡易伙房兼做雜物間,便算是安家了。其他的單身男女青年都住在集體宿舍里,男青年兩大間屋,女青年兩大間屋,顯得十分擁擠。住在低矮昏暗的干打壘土房子里(當時仍有部分社員住在地窩子里)。當時村子周圍都是一人多高的蘆葦雜草,好多孩子都被眼前的荒涼情景嚇哭了。到了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有時候大雪能深達一米多,日子更是難過,因為沒有煤炭,大家只能擠在一起相互取暖,多往土炕洞里填些雜草來應付。在伙食方面,剛開始大家在一起搭伙吃食堂的時候,連做飯的鍋都沒有,只能用臉盆代替鍋來使用,每天吃的都是限量的玉米面等雜糧,常常吃不飽,也只能餓著肚子撐到第二天。好在那時他們都年輕,最大的30歲出頭,最小的只有17歲,還能扛得住。有幸的是,他們中間還有幾個學過木匠、鐵匠和瓦匠活兒的年輕人,后來都充分發(fā)揮著各自的特長,為生產(chǎn)隊的生產(chǎn)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

遠離家鄉(xiāng)來到遙遠新疆,他們每個人心中都珍藏著一份難忘的記憶。記得在一次與老隊長杜兆清的交談中,他特意向我提起了一些感人情景。臨行前,老母親緊緊攢著他的手說:“兆清啊,爹媽舍不得你走,既然你決定去新疆了,那絕不能后悔。出門在外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忘記,咱是農(nóng)民的孩子,到那兒以后要踏實肯干,本分做人,再苦再難也要挺過去,可千萬不能給爹媽和鄉(xiāng)親們臉上抹黑啊。你不用惦記我們,記得常給家里寫寫信就好了……”說話間,老母親早已淚流滿面。而此刻的杜兆清,嗓子眼里也好像被什么東西緊緊堵住了,只是不停地默默點頭,任狂奔淚水模糊著自己的視線,而寡言少語的老父親卻在旁邊站成了一座雕像,他一言不發(fā),就那樣默默地看著兒子,多少不舍與期待的話語都隱藏在濕漉漉的目光里,因為老父親知道,山高路遠,這一別不知他們何日才能相見,也許此刻的沉默,正是一個憨厚父親對兒子的最好慰藉與囑托……老隊長在敘說這段往事的時候,雙眸里噙著淚花。

老隊長說,那時候他們都年輕,心中仿佛有團火,大家都爭先恐后報名來新疆,就是要用實際行動響應黨的號召,到邊疆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去拼搏,去改變,去實現(xiàn)心中的美好夢想。當時每個人的心情都很激動,直到列車徐徐駛出火車站的時候,大家的心情才漸漸平緩了下來。村莊田野、山川河流從眼前一閃而過……當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漸漸離開大家視線的那一刻,沉默就成了慰藉每個人心靈的最好方式,只是當時杜兆清并沒想到,此次遠行,他已永別故鄉(xiāng)。

幾天以后,慢騰騰的老火車進入了甘肅境內(nèi)河西走廊的狹長地帶。只見空曠四野一片蒼涼,大地裸露著干涸胸膛,茫茫戈壁渺無人煙,見不到水草、綠色,遠處黑壓壓的山頭光禿禿,陰森森。多荒涼的西域大地??!此刻,大家忽然有種穿越死亡之海的感覺,看著眼前的情景,杜兆清忽然想起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唐詩來,心中默默泛起一股無名的惆悵感。遠處,一只孤獨的小山鷹正在博大深邃的蒼穹上徘徊盤旋,這是他在這片荒原上看到的唯一一個鮮活生命。他默默為這只小山鷹祈禱著,希望它能在這荒無人煙的天地間平安地活著,并找到一個滿意的歸宿。

當火車到達哈密市尾亞火車站(當年烏魯木齊市還沒有開通火車,火車只修到哈密。)后,又接著乘汽車向烏魯木齊市出發(fā)。在烏魯木齊市做了暫短休整后,第二天又乘老解放牌敞篷汽車向伊犁出發(fā)。一路上,大家唱著家鄉(xiāng)的“越劇、錫劇”和“我們新疆好地方”等歌曲,以緩解旅途疲勞和心中莫名其妙的壓抑。經(jīng)過幾天辛苦奔波,終于到達了最終目的地——霍城縣火箭公社(即現(xiàn)在的伊車嘎善錫伯鄉(xiāng))的加爾蘇二小隊,從此,這里就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

在第一個冬天來臨的時候,公社給大家每人發(fā)了氈靴、鐵锨、馬燈等生活生產(chǎn)用具。春夏秋冬,年復一年,這些青年男女在生產(chǎn)勞動和生活中相互了解,互相幫助,漸漸建立了深厚友誼,也收獲著甜蜜愛情,他們在這里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開始了嶄新的人生之旅。后來,隨著接觸的日益增多,我漸漸對這些支邊人有了更多了解和感知,這些來自江南農(nóng)村的支邊青年,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來到了新疆,在生活和生產(chǎn)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面對困難不低頭,面對挫折不彎腰,義無反顧地扎根邊疆,成了一代為建設邊疆“獻了青春獻子孫”的支邊人,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努力改變著當?shù)氐呢毟F落后面貌,給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

幾十年來,他們始終堅守著為邊疆建設和發(fā)展奉獻一切的人生底線,與當?shù)厣鐔T們一起戰(zhàn)天斗地,與窮斗,與苦斗,與各種自然災害斗,受盡了磨難,吃盡了苦頭,卻從無半句牢騷怨言。這些來到地方支邊的青年人,與參加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支邊戰(zhàn)士相比,雖然其主要任務略有不同,可大家“屯墾戍邊”、建設邊疆的愿望是一致的,正如原霍城縣縣委老領導孫傳松先生曾在《移家落籍支邊路》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衛(wèi)和建設邊疆,一批又一批青年、壯年從四面八方涌進新疆。支邊這個總目標成為紐帶,把大家聯(lián)結(jié)到一起。屯墾戍邊的愿望是共同的,而具體到每一批人、每一個人的經(jīng)歷,又因為受到大環(huán)境下不同小氣候的影響而不同。支援邊疆那時對每個人都是一次生活轉(zhuǎn)折。面對轉(zhuǎn)折需要適應。盡管轉(zhuǎn)折的難度有高有低,適應的過程有長有短,卻無不在前進道路上留下一串串磨滅不掉的記憶和腳印?!睆?961到1983年期間,杜兆清、張茂山、嚴生順、顧永金等幾位支邊青年都曾先后擔任過加爾蘇二小隊的小隊長,他們一個接著一個往前趕,帶領全體社員除雜草,墾荒地,開渠引水,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改善加爾蘇二小隊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邁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用實際行動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屬于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史”。在我心中,他們就是那個時代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帶頭人,當年生產(chǎn)隊里的“梁生寶”。如今,雖然時光遠逝,物是人非,大部分老輩支邊人已駕鶴西去,魂歸故里,可他們的音容笑貌,自強不息、勇于奉獻的時代精神卻永遠活在加爾蘇人民的心中。

老隊長杜兆清

加爾蘇二小隊位于古老的霍爾果斯口岸東側(cè),與曾經(jīng)“聲貫東西,風靡一時”的察合臺汗國的繁華都市阿力麻里城比鄰。六十年代初,全村只有五六十戶人家百十口人,可人員組成成份很復雜,既有江蘇人、四川人、山東人、安徽人、河南人、河北人,又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錫伯族、俄羅斯族等少數(shù)民族同志。各民族兄弟姐妹在這里辛勤勞動,繁衍生息,過著簡單清貧的日子。當時村子的周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荒草地,齊腰深的蘆葦雜草叢里,常有野雞、野兔、黃鼠狼、小狐貍、甚至小野鹿等動物出沒,由于當時生產(chǎn)隊的生產(chǎn)力水平極其低下,連幾件像樣的生產(chǎn)工具都沒有,加之缺少足夠的勞動力,大片土地得不到有效開發(fā)利用,所以大家只能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眼巴巴守著大片荒地過著艱苦的日子。

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條件被杜兆清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看著村莊周圍的大片荒地和人們補丁摞補丁的衣衫,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大家做點什么。平日里,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爭取進步,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短短幾年時間就以思想可靠,積極上進,任勞任怨,踏實肯干的突出表現(xiàn),很快成長為一名年輕的共產(chǎn)黨員。

1961年1月,杜兆清被推上了生產(chǎn)隊隊長的崗位,他率先成為了這批支邊青年中擔任生產(chǎn)隊隊長的第一人。此時,“受命于危難之中”的杜兆清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也更大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渴望化作了他改變困境的巨大動力。初上任的杜兆清滿腦子裝的都是“改變”兩個字,可“改變”談何容易啊!靠什么去改變?又從何人手呢?他開始花費更多時間去分析、思考這些實際問題,眼下正逢三年自然災害,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都受到了嚴重影響,全國各地許多地方因“斷糧”而產(chǎn)生了饑荒,糧食成了國家穩(wěn)定的重要物資之一,因此,解決溫飽這個大問題,也成了杜兆清心中的一道難題,讓他夜不能寐。

月光靜靜灑在無邊原野上,大地是那樣的寬闊而荒蕪。杜兆清站在一眼望不到邊的荒草地前,看看身后破舊的村落和幽暗燈光默默流淚了。他在想,眼下國家正處于“一窮二白”的歷史階段,又逢自然災害,作為一隊之長,一名共產(chǎn)黨員,自己究竟應該為大家做點什么呢?他邊走,邊不停地思索著,這時,黨中央提出的“大辦農(nóng)業(yè),大辦糧食”的要求啟發(fā)了他,讓他有了新想法:多打糧食??杉Z食從哪里來呢?思來想去,只有開荒增地的做法最現(xiàn)實,這耕地增多了,糧食自然就多了,糧多了,溫飽就有了保障,溫飽問題解決了,大家的勞動熱情就更高了,他覺得“開荒增地”這條路應該是當前的首選之路。于是,每天下午收工后,他都會帶上幾個村干部到村外的荒地邊轉(zhuǎn)幾圈,經(jīng)過幾天實地考察,他基本掌握了所有荒地的大體情況,這樣,一個大膽計劃漸漸在杜兆清心中形成了。

深秋10月的一個夜晚,杜兆清把幾個村干部和好兄弟一起請到家中,他要聽聽大家對今后工作的意見。都是熟人,所以大家無拘無束地說了很多掏心窩子的話,只是他覺得大家的某些想法和建議雖然不錯,可因受各種條件制約,暫時都難以付諸實施,因此,在認真聽完大家的建議之后,杜兆清才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開荒增地,擴大耕地面積。話音剛落,大家都十分驚訝,因為生產(chǎn)隊曾經(jīng)有過開墾失敗的教訓。那些蘆葦、灌木和雜草盤根錯節(jié),地下面有張隱形的大“草網(wǎng)”,開墾難度非常大,就憑鐮刀、鐵锨、坎土曼和生產(chǎn)隊僅有的幾樣簡單農(nóng)機具,根本就辦不成。其實這些擔憂早在杜兆清的意料之中,因為他曾對生產(chǎn)隊放棄開荒的事做了詳細了解,知道大家會有為難情緒,可他想,如果不打破僵局,畏縮不前,出路在哪里?于是,他向大家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我知道大家心里有顧慮,覺得沒把握是吧?那我們就想辦法創(chuàng)造條件去改變;有困難是吧?那就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我們就是要異想天開,把以前覺得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大家看是不是這個理兒:如果耕地增多了,糧食就多了,糧食多了,溫飽就有了保障,溫飽問題解決了,大家參加生產(chǎn)勞動的勁頭是不是就更足了呢?我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xié)力,敢想敢試,就沒有辦不成的事。這樣,咱們先確定一個五年計劃,爭取用五年的時間開出200畝耕地,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這件事干成。要是這件事真的做成了,又會是一種什么狀況呢?我是這樣考慮的……”杜兆清詳細介紹了自己的想法,他的一番話似乎觸動了大家,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分析討論,最終大家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一個由30名支邊青年組成的“墾荒突擊隊”名單很快誕生了。為了確保計劃完成,經(jīng)大家商定,從現(xiàn)在起,除了春耕春播和夏收秋收的幾個大忙季節(jié)之外,全體突擊隊員的主要勞動任務就是開墾荒地。

第二天晚上,杜兆清利用組織青年政治學習的機會,主持召開了由全體“墾荒突擊隊”隊員參加的墾荒動員會,對具體的工作任務做了詳細安排和具體要求。

第三天一大早,所有墾荒突擊隊隊員都來到了村東的一片荒地開始放火燒荒。為隔斷火焰蔓延造成火災,大家在20多畝要燒荒的地塊四周開出一條很寬的防火隔離帶后,點火燒荒。只見大片草地上濃煙滾滾,燃起熊熊大火,火勢很快向雜草深處撲去,只見干枯的雜草在火光中紛紛倒下,瞬間化作一片黑乎乎的草木灰。杜兆清看著眼前的黑土地,心中默默想:既然能燒出一片地來,就一定能開出一片耕地,如果這次開發(fā)成功,后面的開發(fā)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時,他臉上掠過一絲堅定的笑容。

開墾荒地的難度的確很大。多年生長的蘆葦和灌木雜草盤根錯節(jié),人工犁和馬拉犁鏵每向前一步都十分吃力,一坎土曼挖下去只有淺淺幾公分深,開墾進度非常緩慢。盡管如此,大家還是自帶干糧,起早貪黑不分晝夜地拼命干,許多人手上、肩上都磨出了火辣辣的大水泡,可是一個月干下來,僅開出了20幾畝耕地。低下的開發(fā)效率讓杜兆清心急火燎。于是,他又和幾個隊干部聚在一起合計著新的解決方案,大家一致認為,只有增加幾臺更實用的雙輪雙鏵犁才能提高開發(fā)效率,可資金從哪里來呢?為解決這個難題,杜兆清不得不向當時的大隊書記張忠芳(也是和他們一起到來的江蘇支邊青年)求救,大隊書記非常支持他們的做法,在多次與公社領導進行溝通協(xié)調(diào)(那時候的集體經(jīng)濟管理權(quán)都在公社)下,經(jīng)過一次次努力爭取,公社領導終于同意作為開發(fā)土地樣板,為生產(chǎn)隊提供部分資金支持,在公社和大隊、小隊幾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生產(chǎn)隊如愿買回了2臺雙輪雙鏵犁。雖然這種工具有些笨重,卻大大提高了開墾效率。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頭兩年如期完成了開墾荒地的計劃任務,大大增強了大家開發(fā)土地的積極性。

1963年下半年,杜兆清隊長借助全國掀起“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東風,白天勞動,晚上組織青年學習老三篇和雷鋒事跡,激發(fā)了年輕人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漲熱情。許多青年團員不計得失,不講報酬,主動利用空閑時間投人到開荒的勞動當中,每天多干幾小時,多挖幾平方米,已經(jīng)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在青年突擊隊和共青團員們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年就成功開出了80多畝荒地,提前完成了下一年的開荒任務。眼前的實事讓廣大社員看到了希望,得到了社員們的認可和支持,在后來的兩年里,全體社員都自愿加入到墾荒增地的戰(zhàn)斗行列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就新增耕地260畝,超額完成了預期的目標任務。這一成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表揚,也為順利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打下了堅實基礎,老隊長杜兆清也如愿完成了他“墾荒增地”的夢想。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社員們繼續(xù)在支邊人嚴生順、張茂山、顧永金等小隊長的帶領下,一屆班子接著一屆干,村子周邊的所有荒地全部得以有效開發(fā)。截止到80年代初,這個已擁有300多人口的生產(chǎn)隊,耕地面積已經(jīng)接近3000畝。耕地多了,糧食多了,生產(chǎn)隊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化,一個正常勞力一天的報酬也由原來的幾分錢、幾角錢,逐漸提高到了1元多錢。社員們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支邊工作結(jié)出了累累碩果,加爾蘇二小隊也成為了當時霍城縣乃至整個伊犁地區(qū)農(nóng)村基層經(jīng)濟組織發(fā)展最好的生產(chǎn)隊之一。

加爾蘇二小隊的點滴變化,始終伴隨著時代變革的歷史進程,記錄著老一輩支邊人的無悔年華。如今的加爾蘇二隊正在新時代的陽光雨露滋潤下,成為億萬中國農(nóng)民安居樂業(yè),享受美好生活的縮影。

“天空沒有翅膀的影子,但我已飛過”。老一輩支邊人在加爾蘇人心中豎起了一座不可磨滅的歷史豐碑,他們不為名,不為利,默默獻身邊疆建設事業(yè)的革命精神,將繼續(xù)在加爾蘇這塊土地上發(fā)揚光大,代代傳承。

·作者簡介·

宋吉壯,新疆作家協(xié)會會員?,F(xiàn)居烏魯木齊市。有詩歌、散文作品散見于《北方作家》《散文詩世界》等報刊雜志,有散文詩入選《中國年度散文詩(2015卷)》選本。出版散文隨筆集《時光的背影》。

猜你喜歡
生產(chǎn)隊
那年,買票看電視
一頭老黃牛的尊嚴
“工分”年代
淺析生產(chǎn)隊政治夜校對農(nóng)民的影響
圖說歲月
塬上千陽(外一篇)
一袋玉米
掙工分的那些日子
我原先為什么諷刺先進分子
俱樂部文娛活動不該占用生產(chǎn)時間·
洞头县| 巴林右旗| 社会| 冀州市| 贡山| 田林县| 晋州市| 理塘县| 永定县| 扶风县| 拜城县| 湖州市| 宁明县| 瓮安县| 石泉县| 合川市| 宣恩县| 江北区| 定边县| 延长县| 美姑县| 诸城市| 北票市| 宣化县| 苗栗市| 招远市| 喀什市| 平邑县| 乌苏市| 崇阳县| 晋城| 鄄城县| 皮山县| 龙门县| 灵丘县| 泸州市| 台中县| 晋州市| 云林县| 阿克苏市|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