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紅花套鎮(zhèn)初級中學 龔同平
前不久,在市教研室組織的送教下鄉(xiāng)活動中,筆者聽了兩節(jié)同課異構課——《青銅器與甲骨文》。這一課的課程標準是“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青銅器與甲骨文,人類文明兩個古老而獨立的概念,距離學生生活久遠。如何讓久遠的歷史變得鮮活,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上落地有聲,兩位教師可謂各顯神通。兩位教師在家國情懷孕育、實證精神培養(yǎng)上的做法讓我感受頗深。
青銅器與甲骨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中國悠久文明的縮影和重要的歷史見證。
方老師以《國家寶藏》的主題曲《一眼千年》MV導入,當畫面中的每一件文物從悠長的歷史長河中走來,當學生熟悉的明星傾情演繹他們對文物歷史的深情和熱愛,偶像效應激發(fā)起他們對青銅器與甲骨文強烈的探究欲望。在引導學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前世今生時,方老師先是以詩一般的語言組成一個謎面:“我在河南安陽沉睡了三千年,我躲過了日本人的覬覦,我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我是當之無愧的青銅之王?!比缓?,讓學生猜謎底是什么。由于學生對青銅器所知甚少,所以不知道是司母戊鼎。這時,方老師播放關于司母戊鼎的視頻。學生通過視頻,了解了司母戊鼎從挖掘出土到試圖分解出售、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覬覦、復原成為中國博物館的國寶重器的曲折經(jīng)歷。這段視頻資料的播放于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加了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和了解我國青銅文明的興趣。此外,方老師設計的“你知道哪些青銅器堪稱青銅之最嗎”“夏商周創(chuàng)造了哪些中國驕傲”等問題,很好地向學生傳遞了中華文化悠久燦爛、我們應該感到驕傲自豪等信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同樣,高老師的課也是以一首MV開場,但高老師卻是以一首《甲骨也嘻哈》開場,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年輕而有活力的打開方式,激發(fā)起學生對甲骨文的濃厚興趣。“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fā)展?!睘榱艘龑W生掌握甲骨文的造字方法,高老師通過《甲骨文·吉祥成語》系列賀年明信片“太平有象、歌舞升平、魚躍龍門、風調雨順”中的甲骨文開展活動,通過學生上臺尋找、辨認,既幫助學生了解了甲骨文已經(jīng)具備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造字方法,感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又通過這種妙趣橫生的甲骨文字畫的解讀,了解到古今漢字的聯(lián)系與演變,激發(fā)學生對傳承中國漢字文化的自覺。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是眾多素養(yǎng)中價值追求的目標,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傳遞傳統(tǒng)文化,激揚家國情懷,是課堂之魂魄所在。兩位老師雖然側重點不同,教學策略所用各異,但縱觀整個課堂,無時無刻不讓人感覺到最終的指向是一致的。
史料是學生體驗、理解和認識歷史的橋梁。方老師在教學中,精選了20張青銅器圖片、一則文字史料、一則關于司母戊鼎的紀錄片片段,這些青銅器圖片和紀錄片片段很好地幫助學生分析出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用途廣泛、種類繁多等特點,而選自《左傳·成公十三年》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則史料,則幫助學生初步領會商周時期的禮文化。
高老師在教學中精選了19幅青銅器圖片、兩則文字史料、一則關于司母戊鼎的紀錄片片段來幫助學生了解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特點和禮文化。高老師選用的史料除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與方老師的雷同外,其他竟然各不相同。比如,高老師在引導學生了解商周時期的禮文化時,增加了選自《公羊傳》的“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這則文字史料。在學習甲骨文的知識時,高老師選用的圖片和文字材料也不一樣。在引導學生分析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時,高老師選用了四則文字材料并配以相關的甲骨文圖片,圖文互證,引導學生交流得出結論: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是研究商朝社會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堪稱現(xiàn)存最早、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是千年中華文明的標志,具有崇高的象征意義。
回味兩位老師的課,歷史學科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在兩節(jié)課中均有彰顯,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家國情懷和實證精神在課堂上的流淌和孕育。雖然目前初中階段沒有明確要求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標準和要求,但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讓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落地有聲也應該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自覺要求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