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朋
(北部灣大學 廣西 欽州 535011)
近年來,高校女生在社會交往中發(fā)生的安全事故率逐年遞增,針對此社會現象,本研究以應用型示范性高?!辈繛炒髮W為例,通過問卷對該校女生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調查。
自北部灣大學于2015年10月搬到新校區(qū)(北部灣大學城)以來,各種校園安全問題突顯,尤其是女生安全問題更為突出,給學生和學校均帶來巨大損失。視野放大至全國各高校,發(fā)現不管是“一流”“雙一流”的重點本科院校,還是地方二類本科院校,或是高職高專院校,女生在社交方面的安全事件時有發(fā)生,極為普遍。調查發(fā)現,高校女生普遍存在安全防范意識淡薄的問題。通過對北部灣大學在校女生的調查分析,了解高校女生在社會交往中對安全知識與防范意識的認知程度,以及存在的安全問題,探討高校女生安全教育培養(yǎng)的策略與措施。
本次采用抽樣問卷調查法,采取不記名填寫方式。調查對象是北部灣大學的所有二級學院(共14個)在校女生。發(fā)放問卷共560份,其中每個學院發(fā)放40份,各年級均10份的比例。回收有效問卷537份,有效率95.8%。問卷內容涉及高校女生在網絡交友、校外人際往來、異性交往等社會交往方面的行為表現。
社會交往指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為滿足某種需要(交流信息、交換物品或溝通感情等)與他人、群體或組織產生的多層次、多方面的聯系與互動的社會實踐活動。[1]從交往對象、交往途徑、交往形式和交往時間等不同的角度,可以將社會交往分出多種類型。本文主要從高校女生的交往對象著眼,關注高校女生在網絡交友、校外人際往來、異性交往等過程中產生的安全問題。
安全防范意識指在生活生產中,面對不安全因素及潛在危險的預判、辨別和防范的基礎認識,對有可能對自身造成傷害的外在環(huán)境條件的一種戒備和警覺的心理狀態(tài),具體包括對安全的認識、內心體驗和保護安全的行為方式等。[2]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與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手機社交軟件的應用已深入百姓的生活。大學生是使用社交軟件的主流群體[3],而相較于熱衷網絡游戲的男生,女生則更偏愛聊天交友軟件。
高校女生對于網絡交友缺乏警惕心,也缺乏個人網絡信息安全意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好奇心驅使下,有90.1%的女生使用手機聊天交友軟件(App)添加過陌生人為好友,其中使用QQ占85.3%,微信“搖一搖、附近的人”占82.8%,“微博”占81.4%,“陌陌”占53.2%,“探探”43.6%,“伊對”33.9%,“趣約”占27.1%。有63.7%的女生的手機社交軟件通訊錄中含有超過10個陌生好友。57.3%的女生在有陌生好友的手機社交軟件“朋友圈”“空間”,發(fā)布包含個人照片、消費記錄、地址、獎狀、生日、個人愛好、個人愿望和親朋好友等信息狀態(tài);56.8%的女生在與網絡好友聊天時收過紅包,55.2%的女生在與網絡好友聊天時轉過錢,46.6%的女生購買過“微商”好友代購的化妝品,9.3%的女生在網絡好友的推薦下加盟過“微商”;8.6%的女生在網絡游戲中有“伴侶”“道侶”“老公”“愛人”;有6.2%的女生經歷過網戀,38.9%的女生想過但沒有行動,而反對網戀的女生僅為22.6%;關于網絡好友相約見面選項,59.4%的女生想過跟網絡好友見面,8.2%的女生跟網絡好友在現實中見了面。跟網絡好友見面的女生,有0.2%的女生在見面前告訴過家長,有46%的女生在見面前告訴過舍友或閨蜜,有16%的女生在與網友見面時跟舍友或閨蜜保持聯系,21%的女生在見面時攜帶過防狼粉霧劑等裝備,37.2%的女生從未想過攜帶防范工具。可見多數女生對于網絡認識的陌生人未加以防范,導致危險來臨時反應不及時。
對陌生人毫無防范意識。調查發(fā)現,有近40%的女生參加過有校外人士的“老鄉(xiāng)會”,32.9%的女生在有陌生人參加的夜宵聚餐中喝過酒,8.9%的女生在校園外參加各種聚會且經常持續(xù)到午夜;有15.7%的女生認同“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28.8%的女生相信有同學朋友在,喝醉也沒事,13.8%的女生表示不認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57.8%的女生想過獨自旅行可能會遇上陌生人并有危險,55.4%的女生經常或偶爾乘坐“黑車”“摩的”或順風車外出,22.2%的女生考慮過不搭乘陌生人的車輛,防止落入壞人圈套;對于“出門衣著性感暴露,可能會增大受到騷擾或性侵的概率”選項,52.5%的女生認為現在社會安全,不會發(fā)生,15.3%的女生認為有可能;對于“懷疑被陌生人跟蹤會怎么辦”選項,52.3%的女生第一反應是邊喊邊跑,13.2%的女生會打電話向親朋好友求救,17.4%的女生會立刻撥打110,15.5%的女生選擇繼續(xù)觀望;在陌生人搭訕時有11.2%的女生會熱情回應,55.2%的女生在不了解對方任何信息的情況下不加考慮地給予陌生人幫助,25.1%的女生拿手機給路人幫忙拍照,有42.7%的女生在商場遇到陌生人“掃碼寄送禮品”時會參加;有56.6%的女生在校外做過兼職,66.2%的女生不會堅持跟用人方簽訂合同;29.9%的女生在車站或其他公共場所遇到過丟了錢包求助路費的路人,并出錢幫助;對待上門推銷人員,38.3%的女生會覺得推銷人員挺不容易而購買了商品;關于“傳銷”模式,98.9%的女生聽聞過,了解途徑主要是主題班會和網絡新聞;58.1%的女生對傳銷組織的常用手段和陷阱略懂,很清楚的只占6.6%,大部分女生對傳銷的特點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
關于“組團追星”問題系列,以“是否有崇拜的偶像明星(特指當下流行的歌手、演員和網紅等)”選項為例,高達87.1%的女生選擇“有”;“是否加入某個粉絲團?”33.2%的女生選擇“是”;“是否參加過網上聲援偶像活動(如在微博、論壇和抖音等平臺留言)?”65.2%的女生選擇“是”;“是否到現場看過偶像演唱會?”21.7%的女生選擇“是”;“是否參加過粉絲團接機或者生日見面會活動?”3.2%的女生選擇“是”;“為什么崇拜他/她”的四個可選項,多達48.2%的女生選擇“他好帥”,23.7%的女生選擇“媒體形象好”,21.5%的女生選擇“不知道”,只有僅僅6.6%的女生選擇“據官方調查,他人品好”??梢姼咝E沸堑拿つ啃?,也缺乏理智和自控能力。
處在青春成熟期的高校女生,在與異性交友方面充滿好奇心又缺乏防護措施。調查對象中,82.2%的女生表示大學入學以來有想過談戀愛,65.6%的女生進入大學以來想過且談過戀愛,15.1%的女生正在交往談戀愛;關于交往對象,52.1%的女生傾向于同一年齡段的同學,12.3%的女生傾向于能照顧自己、年齡大一些的成熟男性,8.4%的女生傾向于有經濟基礎的社會青年;關于戀愛動機,32.2%的女生認為愛情是校園生活的浪漫必需品,26.6%的女生認為沒有戀愛的大學不完美,8.2%的女生覺得宿舍或者周圍的同學有,我也應該有,18.1%的女生覺得戀愛會很刺激,能體驗愛情幸福感;關于“避孕知識認知情況”選項,23.3%的女生認為排卵期是“月經中期”,認為“月經前、月經后、月經期間”3項的占62.5%,不知道的占14.2%;對于避孕方法,60.4%的女生能正確列舉出一種避孕方法,能列舉兩種以上避孕方法的僅占22.2%;對于"發(fā)現交往對象攜帶避孕套"選項,56.9%的女生認為對方居心不良,僅有16.9%的女生會認為防護措施是保護自己;對性病的了解情況選項,72.6%的女生能正確列舉出一種性病名稱,能列舉出兩種以上的僅占15.9%,18.5%的女生回答不出;“艾滋病傳播三大途徑”選項,56.5%的女生能列舉出其中的一兩種,能全部列舉的僅占34.4%,而9.1%的女生都列舉不出;對婚前性行為,33.9%的女生可以接受,持反對態(tài)度的占21.5%,而近50%的女生選擇“不能確定”;關于“遇上偶像或者理想型對自己親密接觸”選項,5.2%的女生表示欣然接受,43.3%的女生選擇順其自然,36.7%的女生選擇拒絕,14.8%的女生不回答。
通過對高校女生在社會交往中的安全防范意識情況調查發(fā)現,相當一部分女生安全知識匱乏,防范意識淡薄,對自己周圍存在的安全隱患沒有清醒的認識,危險來臨時沒有較好的辨別能力和化解危險的經驗,也缺乏突發(fā)應急事件處理的基本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當前在讀的高校女生多數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家中獨寶,是長輩全方位愛護的溫室花朵,也是學校精心培養(yǎng)呵護的幼苗,涉世未深,懵懂單純;她們從未考慮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未想過在“朋友圈”、微博與QQ空間等網絡平臺發(fā)布狀態(tài)會暴露個人重要信息,極易被別有用心的“網絡好友”利用,以交友為名騙財乃至騙色。高校女生多數對社會陌生人的求助,施以同情,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識,屢屢上當受騙。
與西方家庭教育不同,中國家長普遍更關注兒女的知識技能培養(yǎng),而忽視或者刻意避開身體發(fā)育及異性交往方面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學校較少開設有關兩性知識的課程,或是課堂教學受限,安全教育未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導致高校女生普遍對社交帶來的安全隱患認知水平不高,缺少防范和化解危險的經驗。如與陌生人約會見面的時間地點選擇的技巧、傳銷組織的常用手段與陷阱、婚前性行為的可能性后果預判、避孕知識和艾滋病等性病預防知識等。
對于“早戀”問題,絕大多數的中國家長的態(tài)度是禁止的,尤其是女生的家長,在這方面一直嚴防死守。因此對于異性的好奇在進入大學這個相對自由之地后終于爆發(fā)。正值青春期的一些女生把好奇心付諸行動,開始了校園戀愛,甚至有些女生跨出校門去認識社會上的異性。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社交軟件的盛行,網戀風靡一時。而一味憑著好奇與沖動進行的社交活動,必然不夠理智。如果警惕性不高,極易導致未婚懷孕墮胎、性侵、失聯等事件的發(fā)生。
人們對于美好的事物總是會心向往之,在娛樂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日趨繁榮的今天,追星儼然成為一種潮流,更是衍生出了“粉絲經濟”[4]。而在這股追星潮中,高校女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群體。適度追星并沒有錯,偶像具備的才藝或品質,會激勵著崇拜者更好地成長;但是高校女生思想未完全成熟,情緒波動大,失去理智地盲目追星,會產生不良影響。一方面,從學生自身來講,因自我防范意識弱,自控能力較差,一旦陷入其中,輕則影響自己學業(yè),重則因患得患失心態(tài)失衡,造成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粉絲團"人員混雜,防范意識淡薄的女生在組團追星時,容易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利用女生的單純及追星的急切心態(tài)謀取不正當利益,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
雖說高校女生的社交安全防范意識是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等諸多因素影響的結果,但是高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必須承擔起育人的責任與功能,針對當前形勢下高校女生在社會交往中凸顯的安全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女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高校女生是象牙塔里易碎的水晶,是從小到大一直被保護因而缺乏安全防范意識的弱勢群體,她們的防范本能被掩藏。在她們即將從大學走上社會之前,如何給這群滿懷好奇心卻欠缺警惕性、自控能力差的女生敲響警鐘,喚醒她們的防范本能,引導她們砌起社會交往的安全防火墻,是高校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觸目驚心是喚醒防范本能的有效方式之一。北部灣大學在社會交往安全課程中,通過案例分析,以血淋淋的真實社會交往安全事件,使她們看清社會丑陋的一面。利用新媒體的廣闊渠道,從近期發(fā)生的社會交往安全事件中選材,聚焦高校女生網絡交友、外出失聯、性侵和墮胎等問題,強化視頻資料的視覺沖擊效果和情感情緒體驗效果,創(chuàng)設情境,自然激起“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防范本能。
喚醒女生防范本能是第一步,接著應著重引導女生在思想上對于安全防范的重視度,提高站位,避免因缺乏防范意識導致價值觀被“污染”,從而走入歧途,對自身和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在網絡媒體發(fā)達的今天,高校女生追星成風,如果缺乏正確引導,將后患無窮。
北部灣大學倡導在所有課程中,找到切入點,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讓高校女生看到具備“正能量”的真正偶像。除了娛樂圈的明星外,有每年評選出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也有在這幾年“脫貧攻堅戰(zhàn)”中涌現出的許許多多像“黃文秀”同志一樣優(yōu)秀的“第一書記”;有令人崇拜和敬畏的鐘南山、李蘭娟等對我們國家有杰出貢獻的國家棟梁,也有奮戰(zhàn)在湖北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也可引導學生學習古人,把對自己偶像的崇拜寫進詩里、詞里和散文里。謝靈運曾吟:“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毕蚺枷癫苤矊W習的謝靈運,繼承了偶像的文風,開創(chuàng)了山水派詩詞的一代先河。這才是追星的正確方式。
鑒于高校女生群體獨特的身心特征,如何灌輸防范知識,進而讓知識升級轉變成安全防范技能,是安全防范意識培養(yǎng)的關鍵。大學階段是女生獨立人格形成、發(fā)展與完善的關鍵時期,她們的身心特點十分鮮明:生理發(fā)育基本成熟,心理發(fā)育相對滯后,個性趨向定型,可塑性大;智力接近高峰,但尚未完全開發(fā);社會需求強烈,但生活閱歷淺、社會經驗不足、承受能力弱;自我意識較強,個性張揚,但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協調能力弱;易激怒,在處理問題時不夠冷靜,往往會發(fā)生過激甚至越軌行為;等等。[5]
考慮到高校女生的這些特質,社交安全課程如果依舊采用傳統的由教師在講臺上講述理論知識的單一授課方式,將失去吸引力。北部灣大學在課程設計方面,增加了實踐演練和參與環(huán)節(jié),如“以賽促學”,結合學校的“防艾”"宣傳活動,組織防艾知識競賽,要求女生全員參與,以比賽榮譽點燃積極性,讓女生在備賽過程中自然而然學到艾滋病等性病預防知識。再如“以趣促學”,設計課程期末作業(yè)以情景劇形式展現,要求女生組隊模擬網絡交友、詐騙、外出失聯、校園戀愛懷孕和傳銷等情節(jié)制作劇情,明確導演、編劇、演員和武術指導等角色,組織女生學習女子防身術和女子搏擊術等課程。在情景劇的準備中,不僅能學到女子防身術等安全防范技能,而且學到了傳銷組織的常用手段與陷阱、網絡交友坑點、婚前性行為的可能性后果預判和避孕等安全防范知識。諸如此類,激活社交安全課程教育形式,通過素質拓展訓練等活動全面提升高校女生群體的綜合素質,切實提高女生在社會交往中應對實際安全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高校女生在社會交往中的安全防范意識,意義重大;是高校育人的使命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安全和穩(wěn)定的保障,是社會長治久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