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語文中年級起步教學在原有的“口語交際”和“學習園地”的基礎上,增加了“習作”,意味著對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小學生初次根據(jù)歷史積累進行習作,不可避免地存在審題立意不得其法、行文方向不清晰、措辭造句不嚴謹準確、書寫速度及習作篇幅不足等問題,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發(fā)揮語文教師引領者的作用,重視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立足教材,整合所在區(qū)域的內外部資源,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對作文進行全面認知,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 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起步作文
[作者簡介]葉麗紅(1996—? ? ),女,江西德興人,德興市新崗山中心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作文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詞匯、語法、語文素養(yǎng)的集中展現(xiàn),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的直觀表現(xiàn),同時是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和自然環(huán)境進行文字記錄。隨著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學生的習作也將成為歷史記錄與文明傳承的工具,推動中華民族文明的延續(xù)與繼承。
一、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情況
為了更好地指導小學中年級學生的作文能力,有必要對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摸底,從而制定具體可行的作文指導方法。當前,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基本可以從教師、教材、學生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師方面
小學一年級和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程主要注重引導學生認字、組詞及簡單造句,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作文的組成元素方面的培養(yǎng),通過激發(fā)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并能夠熟記字詞,熟練地造句,完成日常交際,側重于學生簡單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寫作布局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教材方面
小學中年級語文教材在培養(yǎng)學生書寫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語文園地”“口語交際”課程基礎上,增加了“習作”課程,意味著通過對學生語言、文字等方面進行培養(yǎng),開始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但是教材內容單一,很難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生方面
小學中年級學生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已經適應短篇幅寫作,在初次嘗試較長篇幅的寫作時,學生很難適應,容易因達不到字數(shù)要求或者入手方向不清晰,難以完成習作而產生焦躁心理,甚至對寫作產生抗拒心理,從而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二、在小學中年級作文指導過程中的實踐探索
根據(jù)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教師在作文指導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以小學中年級寫作課為立足點
教師只有在對小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后,才能有針對性地制訂培養(yǎng)方案,幫助學生完成寫作,同時根據(jù)小學中年級的作文要求,與學生已學到的知識銜接,利用關鍵詞造句的方法,來降低寫作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寫作。
例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口語交際”課程,將之前“口語交際”課上的內容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如小學一年級的“我說你做”“聽故事、講故事”“請你幫個忙”“打電話”“一起做游戲”。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利用各個主題來寫日記,培養(yǎng)學生的寫日記能力,然后羅列主題,組織語言進行寫作。最終《那次玩得真高興》這篇作文就可以以“我請你幫個忙,給同學打電話,邀請一起做‘我說你做、聽故事、講故事的游戲,那次玩得真高興”為主要內容。這一方法是在充分了解學生已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小學中年級作文要求,引導學生由單元到系統(tǒng)地完成寫作,既能確保學生熟練掌握已學知識,又能讓學生掌握由局部到整體布局的寫作技巧,幫助學生快速創(chuàng)作,讓學生體會到寫作其實并不難,從而保證學生的寫作熱情。
(二)整合校內外資源
中年級語文教材雖然囊括了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但是對學生來講,局限在文字,局限于教室,并不能真真正正地體驗到書中的人、事、物,因此教師需要整合校內外資源,幫助學生從生活體驗中收獲靈感和創(chuàng)作素材,從而使學生有寫作的信心。
例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中的“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兒真美”“我的植物朋友”“國寶大熊貓”等寫作課,寫作素材不是來自教材,而是來自戶外,比如通過春游、參觀植物園和動物園等戶外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獲取寫作素材,讓學生通過與作文主題相關的實踐活動進行自我體驗感悟,進而寫出有聲有色的作文。這類戶外實踐活動,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有較好的活動體驗,又能讓學生有人、事、物可寫。
(三)梳理寫作思路
小學中年級起步作文指導的關鍵,除了教師的規(guī)劃引導能力、素材之外,學生對寫作方法的掌握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是寫作的主體,教師是寫作的引路人,素材是寫作的“子彈”,如果期望學生完成創(chuàng)作,必須讓學生掌握方法,使其認為寫作不難,沒有抵觸心理,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
例如,每一單元的習作內容必然是對應該單元的課文內容,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分析單元的課文特征,從題目、開頭、正文、結尾四個部分進行講解。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小真的長頭發(fā)》《我變成了一棵樹》等課文都是從現(xiàn)實到虛擬再回歸現(xiàn)實,以真實人物的思想為主線和以文章主題為外在表現(xiàn)進行寫作。在《我變成了一棵樹》一文中,題目限定了作文中的“我”以“樹”的形象呈現(xiàn),因此首先需要學生認真思考樹的用途及關聯(lián)因素,保證不偏離題目。其次在文章的開頭需要合理延伸,“我”為什么變成了樹,如何變成了樹;“我”變成了樹之后,做了什么;“我”怎么回歸到現(xiàn)實,又有什么樣的感悟,以此收尾。按照這一示例,教師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方向,從而讓學生知道怎么寫,往什么方向寫。那么本單元習作“奇妙的想象”,教師首先可以根據(jù)所給的題目幫助學生分析題目,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其次作文開頭怎么合理轉變?yōu)橄胂蟮娜撕褪挛?,結合“想象對象”特征和人的特征,寫發(fā)生了什么故事,最后怎么回歸到現(xiàn)實,在這次想象之旅中收獲了什么。
三、小學中年級作文指導過程中的關注點
以上主要是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文指導方法的初步探索,在作文指導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學生的寫作接受能力
對于教師來講,作文研究和文章的閱讀量都遠超學生,因此容易忽視學生的作文水平低和知識儲備少的問題,從而在作文指導過程中缺乏耐心,對學生的寫作信心造成打擊,影響學生的寫作熱情。
(二)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
寫作的靈感和素材源自現(xiàn)實生活,源自社會實踐,也源自前人智慧,但是對于寫作主體的學生來講,更重要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收獲寫作靈感和素材。因此,教師應當在寫作過程中斟酌命題,重視寫作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密切結合。
(三)教師的引導作用
對于初次接觸寫作的學生來說,寫作課程需要教師發(fā)揮規(guī)劃、資源協(xié)調、觀察引導等方面的作用,貫穿學生整個寫作過程。因此,教師應當認真負責,極具耐心,具有全局觀念,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方法與寫作技巧,使其具有寫作的信心和良好的習慣。
綜上所述,教師應重視整體規(guī)劃、資源協(xié)調整合、寫作技巧講解、觀察引導等作用,重視課內外寫作素材的積累,優(yōu)化學生的寫作心態(tài),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魯曉萍.小學語文三年級起步作文指導方法初探[J].新課程,2020(40):92.
[2]胡美麗.小學語文三年級起步作文指導方法[J].當代家庭教育,2020(15):149.
[3]楊小紅.小學語文中年級起步作文指導方法分析[J].新課程(上),20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