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福利東路第一小學 陳玉花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每個單元安排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精讀課側重老師教,結合例子,指點方法,激發(fā)興趣。而略讀課重在讓學生自讀,舉一反三,將方法運用到自主閱讀實踐中。統(tǒng)整課內外閱讀,引入更多的課外自讀篇目,由課內教材中的“一篇”,拓展到課外的“一篇”或“多篇”。這種“1+X”多文本閱讀的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學好教材的同時,實現(xiàn)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更優(yōu)質、更廣泛地閱讀、理解、遷移和運用,整體、比較、思辨的視角,能大大提升閱讀的效率。
筆者在本學期組內研討課中,就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珍愛我們的家園”中略讀課文《三黑和土地》進行了拓展多文本閱讀教學,下面談談個人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在本組前兩篇精讀課文學習中,學生產(chǎn)生了美好的田園情懷,環(huán)保意識進一步激發(fā),進行了抓關鍵句、把握主要觀點的語文要素訓練。我利用20 分鐘的小課,緊扣閱讀提示,進行了《三黑和土地》的略讀指導。學生自主閱讀,了解作者蘇金傘和創(chuàng)作背景土改運動,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三黑對土地的熱愛之情和重獲土地的喜悅。鼓勵他們在之前閱讀現(xiàn)代詩歌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現(xiàn)代詩歌的表達特點。
初步選定議題“農民與土地”之后,圍繞蘇金傘鄉(xiāng)土詩作、農民、土地等關鍵詞開展了現(xiàn)代詩歌(更長于抒情)的廣泛多角度閱讀,讀到艾青,讀到海德格爾,讀到劉湛秋,讀到改革開放背景下的農民……我是農民的女兒,越讀,我內心越發(fā)激動,“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土地,人類永恒的家園。土地,農民心中的眷戀。開放的大閱讀理念,讓我的思路別有洞天——最終我選定《中國的土地》(劉湛秋)、《最好的早晨》(蘇金傘)、《多情的土地》(任志平)三篇現(xiàn)代詩歌。
這三篇與《三黑和土地》在人文主題、表達特點、作品體裁等方面有比較強的互文性。《中國的土地》從神奇的土地和美麗的人民兩方面著筆,《最好的早晨》描繪農民耕作的鮮活明麗的早晨,《多情的土地》借故鄉(xiāng)熟悉的一草一木,抒發(fā)濃濃的鄉(xiāng)情。課內外四首詩歌,雖創(chuàng)作背景不同(土改運動和改革開放),構思表達角度不同,但詩歌主題“農民與土地”(人與自然)中蘊含的“愛”是相通的。
從課內到課外,由一篇到多篇,在確定議題,精選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自己的閱讀視野被打開,立足整體,對文本進行由表及里的解讀,教師成為真正的閱讀課程的開發(fā)者。
新語文倡導獨立閱讀、自主閱讀、個性化閱讀、多重對話等新實踐。近幾年,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給語文教育注入了源頭活水,標志著語文學科更多走向人文品格的培育與提升。聽、說、讀、寫中最重要的是閱讀教學,在重視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需要特別關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人文浸潤。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第三學段具體閱讀目標,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基于對以上幾首現(xiàn)代詩歌的文本解讀和高段學情分析,緊扣課標學段閱讀目標,立足單元目標,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①閱讀三首與土地、農民有關的現(xiàn)代詩,抓住關鍵句,把握詩歌內容,了解現(xiàn)代詩的基本特征。②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閱讀賞析,在誦讀、交流中,進一步感悟農民對土地、對家鄉(xiāng)、對祖國深厚的熱愛和眷戀之情。③在誦讀基礎上,鼓勵學生表達對土地的新感受。這三個教學目標抓住了重點,突出了要點,準確把握了難點。
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學生閱讀視域比較狹窄,只會精讀,且閱讀速度很慢。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更加注重多種閱讀方法的靈活運用——默讀、速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等閱讀實踐。
在教學活動中,我設計了以下板塊 :①圖說“農”字理,趣味導入。②復習現(xiàn)代詩特征(如鮮明的形象、飽滿的情感等)。③選讀《三黑和土地》前三節(jié),回味喜與愛。④指導賞析《中國的土地》。⑤小組合作學習《最好的早晨》《多情的土地》(借助表格學習單)(抓住重點句批注感受)。⑥四首連讀,精彩誦讀展示(比較閱讀,關注比喻、反復、借代等修辭,抒情的方法等)。⑦即興抒寫對土地的感受。⑧布置作業(yè),推薦閱讀《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學唱歌曲;課外閱讀蘇金傘詩歌《小轎和村莊》,寫下讀后感悟(或自選同主題散文)。
教學實施中,師生選擇了多種閱讀策略:如四首詩歌并置,快速瀏覽,整體感知;每一首詩歌自主默讀,聯(lián)想意象;逐首跳讀,尋找抒情的中心句;比較閱讀,發(fā)現(xiàn)同與異。歸納出現(xiàn)代詩特點: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厚的抒情性和和諧的音樂性。多文本閱讀對學生閱讀速度很有挑戰(zhàn)。我欣喜地看到,中高年級學生有潛力,在教師的激發(fā)、培育中,運用比較、統(tǒng)整等策略,其默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技能有所提升。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組織單元,在黨和國家強調“立德樹人”教育這個大背景下,閱讀教學中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必須得到強化。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強化責任擔當,成為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應有之義。
近年來,筆者堅持在語文課堂中踐行“潤語文”主張,引領學生在聽、說、讀、寫、思的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課堂充盈愛與美的人文氣息,情意融融。在此課多文本閱讀中,體會土地上的勞動者對土地、對家鄉(xiāng)、對祖國深厚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并上升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恒主題中。教學在努力體現(xiàn)“讀寫并重”的新閱讀理念。課堂上,教師片段示范,學生有感而發(fā),即興寫下對腳下土地新的感受,充實豐滿,飽含真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土地、對家國愛得深沉!
一線語文老師,在教好課內教材的同時,應該為學生構建更豐富的母語課程,帶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閱讀。在實踐中,學生會逐漸增強自主研讀、自主建構的能力,并將煥發(fā)出強大的學習能力?;?+X 理念的多文本閱讀實踐,促進學生內在精神成長和文化認同,促進他們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習得策略練思維,學會積累促表達,體悟情感會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