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素琴
(福建省莆田第十二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基礎教育環(huán)境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自然也發(fā)生了較大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實際需要,地理學科教學也要做出改革。長久以來,初高中地理教學都是獨立的,教師忽略了已學知識與新知的銜接,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實際教育質量不盡如人意。對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盡可能借助云環(huán)境的便利,重塑課程理念,重構教學模式,尋找新的、有效的知識銜接方法,幫助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實現(xiàn)最理想的學習效果。
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否良好與教師的授課方法選擇是否合適有很大關系。在云環(huán)境中,要想實現(xiàn)知識的高質量銜接,教師首先應改進教學方式。事實上,受任務目標難易程度不同的影響,初中階段的授課手段已經無法滿足高中階段的要求。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習是相對片面的、淺層次的,而高中時期的地理學習內容是深層次的、以探究內含為主要目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更高的應用能力[1]。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在教學方法上做出改變,為知識銜接創(chuàng)造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高中地理的圖形、圖表內容比較繁雜,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高,學生不僅應學會運用基礎圖表,還應學會分析并簡單繪制圖表。對此,教師應在學生初中階段已經形成的讀圖能力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邏輯結構圖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不同圖表的功能,以細致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深入分析圖表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圖形語言儲備能力。
學生的認知行為往往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即從已知向未知延伸、將新知融于舊知。簡單來說,無論初中生還是高中生,都更愿意從現(xiàn)有的思維模式出發(fā)去思考新的問題,也更容易受原有認知的影響去理解新的內容,從而將新知融合在舊的知識體系中,形成相對新的知識結構,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知識層次[2]。因此,合理復習初中階段的地理內容是實現(xiàn)知識有效銜接、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的手段之一。教師可以在講解新知前,再次總結過往的知識內容,為學生接受新知做鋪墊。通過復習,教師可以了解不同階段的任務目標。通過對比,教師可以找出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經全面學習過的知識內容,明確哪一部分內容在高中階段有待深化,從而有側重點地進行授課,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球的運動”一節(jié)為例,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回憶初中階段學習過的與地球運動相關聯(lián)的知識,并將其通過多媒體設備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基礎知識脈絡。緊接著,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出與新課程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并將問題和答案與舊思維導圖中的知識點一一對應,找到新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同時,對于“地球自轉”等抽象知識的講解,教師可以借助演示動畫,促進學生的具體化理解,幫助他們直觀、清楚地把握其原理、理解其意義,充分發(fā)揮云環(huán)境的效用,實現(xiàn)知識的緊密銜接和高效延伸,提高教學質量。
不同時期,學生的發(fā)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從大范圍來說,初高中學生的整體地理學習目標大相徑庭,初中地理學習一般以認知為主,旨在讓學生理解基本知識內容;高中地理學習則更傾向于深層次探究,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應用與探究學習能力。從小范圍來說,受初中學習質量的影響,高中階段的每名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知識積累與認知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明確總的任務目標,其次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任務目標,以此實現(xiàn)高質量教學。也就是說,教師應在明確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定位學習銜接點,明確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避免目標定位過高為其帶來過大的學習壓力或使其自信心受挫,也避免過低的目標定位使學生盲目自信。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水資源”一節(jié)為例,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現(xiàn)存的水資源儲備含量。而在高一必修一“地球上的水”一課中,教師就要讓學生了解水的來源、運動、利用這一完整的循環(huán)過程,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對如何解決沙特阿拉伯水資源匱乏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關聯(lián)性問題,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等形式讓學生作答,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分析,從而明確學生普遍存在的認知障礙或不了解的知識,對這些知識展開深入講解,實現(xiàn)針對性培養(yǎng),提高教學質量。
在銜接初高中地理知識時,師生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教學的推進,包括教師對知識的把握不到位,以及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困惑等。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在互聯(lián)網中收集更多的學習素材,并將其應用于銜接環(huán)節(jié),利用云資源的共享突破認知誤區(qū)、解決疑難問題,促進知識的高效銜接。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河流地貌的發(fā)育”一節(jié)為例,教師可將其與八年級上冊中“河流”“地形和地勢”兩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梳理出共同的知識內容,并上傳到共享信息平臺,通過電子課件、Flash動畫等形式進行呈現(xiàn),以便學生隨時展開個性化學習,實現(xiàn)自主知識銜接。教師還可以上網收集更多關于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視頻素材,對比呈現(xiàn)不同時期同一區(qū)域的河流與地表形態(tài),從而實現(xiàn)知識內容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銜接,保證知識的連貫,為學生持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初中地理的學習內容與問題形式均呈現(xiàn)出一定的單一化特征,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要求較低。而學習高中地理,需要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看待問題,將初中單一的知識融合在高中復雜的知識體系當中,形成全面的知識結構,從而實現(xiàn)全面提高。這要求教師在學習方法上進行銜接,引導學生將單一看待問題的思維向全面分析問題的思維轉變,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多角度分析問題的學習習慣。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氣”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八年級上冊中“氣候”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多角度思考氣候的分布關系、運動方式、變化成因,建立氣候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思考大氣運動對人類生活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學習習慣的形成。同時,對于圖表類知識,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網絡中收集相關的素材,并以小組合作等形式繪制圖表,將知識銜接與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將學過的內容落實在地圖中,以表格促進分析,以分析實現(xiàn)學習成效的進一步深化。教師還可以設置網絡學習小組,組織學生在互聯(lián)網信息平臺中分享自己在初中時期的學習經驗,引導他們自主借鑒他人的經驗,銜接自己的學習進程,為學生的自主提高、自主完善奠定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元閱讀網絡中的其他地理圖書、收集地理資料,拓寬他們的知識層面,為知識銜接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新的時代環(huán)境促進了新課程改革的深化,使地理學科的地位日益提高,也對整體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習尤為關鍵,且需要以初中時期所積累的知識為依托,因此,做好兩個時期的知識銜接工作至關重要。教師應積極利用云環(huán)境為教學改革創(chuàng)造的便捷條件,轉變刻板的教學思維與教學模式,深入挖掘限制知識銜接的影響因素并作出改變,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習慣,進而妥善解決初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銜接低效問題,為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