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成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第三中學 安徽 淮南 232200)
對于任何國家而言,語言都是其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想要對某個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首先就要熟悉這個國家的語言。根據(jù)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近年來在初中的英語教學中存在一個奇怪現(xiàn)象,很多學生明明掌握了詞匯的含義以及語法的使用方法,但在閱讀和寫作時還會出現(xiàn)對文本內涵理解的偏差或表達歧義的現(xiàn)象,這都是因為學生對英語國家的了解不夠透徹、文化意識淡薄、沒有理解并尊重其語言的精神內涵的緣故。
1.1 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在利用傳統(tǒng)的“一言堂”或“填鴨式”模式教學時,對詞匯和語法的解讀都停留在表面,學生課后鞏固知識的方法也很單一。他們只應付考試而學習,是被迫完成一項任務,完全沒有學習熱情,這樣的現(xiàn)象也會造成不良影響[1]。因此在刻板教學中穿插一些西方國家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地理地貌的小知識,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觸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在課上保持愉悅的心情,做到積極主動地接受文化教育。
1.2 提升理解能力。學習一門語言不單是掌握單詞語音及用法,或是熟練地運用語法知識,更要了解其文化內涵,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對未知事物的理解能力。文化意識的滲透是多方面的,包括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宗教信仰、文學作品、藝術表現(xiàn)形式,等等。如果能對這些知識都有所了解,思維就會得到擴展,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會隨之提升,減輕閱讀與聽力學習的障礙,從而掌握英語語言學習的竅門。
語言符號的確定、語言表達的特質、語言結構的設定,以及語言韻味的生成,無一不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信息,體現(xiàn)著鮮明的國家意志取向。江蘇譯林版初中英語牛津教材采取單元教學的編排體例,每個單元都聚焦一個主題組織結構、安排內容。包括涉及傳統(tǒng)習俗、文學藝術、風土人情、歷史地理、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聚焦既定的單元主題挖掘文化因子,也可以圍繞生成的學習話題拓展文化營養(yǎng)。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的話語體系下,增進文化理解,展開話題討論,必須堅持開放包容、相互依存的理性態(tài)度。
同為語言課程,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分別用三個、五個維度,設置了母語漢語、外來英語的課程目標。其中,漢語的知識與技能,對應英語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漢語的過程與方法,對應英語的學習策略;漢語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應英語的情感態(tài)度、文化意識。英語課程標準獨立且重點地突出“文化意識”。作為一線英語教師,必須領悟其中的編者意圖。學習英語、意大利語、韓語、泰語等其他民族語言,核心目的在于接受全人類先進文化的滋養(yǎng),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但是“全人類”并不等同于全盤接受,“跨文化”并不意味著被同化甚至被異化。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引導中小學生把握中外語言的差異,加強中外文化的比較,時刻保持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銳性和鑒別力。
4.1 課外閱讀活動。僅僅在課內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還遠遠不夠,教師需要在課外有計劃性地向學生推薦含有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報紙、雜志、文學書籍或是電子讀物,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些作品,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以及精神文明及習俗習慣。與此同時,還能對相關國家的科技動態(tài)有所了解,從中獲取更多英語國家最新的語言信息。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在娛樂中學習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文化意識。
4.2 課外視聽活動。教師除組織課外閱讀活動之外,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先進的信息技術,讓學生利用手中已有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去收聽英文廣播,觀看英文電影、電視劇,用最直接的方式接觸最原始的英文作品。通過觀察影像中人物的動作習慣和生活習慣,體會不同國家的文化,領略異國的別樣風土人情,收獲英語帶來的新鮮感,從而感受未知的精神文明內涵。
4.3 課外表演活動。在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還需要將其應用在生活中,因此需要教師在課余時間為學生安排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英語國家人們的日常言行舉止、穿著打扮以及待人禮儀等方面的調查,將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出來。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找到英語和漢語語言之間的差別,也能通過自身的表演發(fā)表對英語國家各方面特點的看法,這一活動也是幫助教師進行文化意識教育的過程。
綜上所述,初中時期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意識教育時,不應受時間和場景的限制,只要掌握教育的核心內容,就可以隨時隨地在一切場景中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培養(yǎng)文化意識為核心思想,將學生放在最關鍵的位置,從中外文化的比較中培養(yǎng)他們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具備精神文明的人生觀與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