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職業(yè)學院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調整,政府相繼出臺了許多新的會計規(guī)則和稅收法律、法規(guī)。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區(qū)塊鏈、5C等新技術迅速崛起,我們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新時代,層出不窮的財稅新政,瞬息萬變的信息技術,使得會計教學面臨新的挑戰(zhàn)。成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實務認識的結晶。會計教學過程中,適時借助于成語進行教學,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會計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下面以《納稅實務》課程為例,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層面,闡述借助成語進行教學,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做法及思考。
《納稅實務》課程,是以各種稅收法律法規(guī)知識、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納稅申報為主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綜合辦稅能力及職業(yè)素養(yǎng)。如何組織好教學,實現(xiàn)教學目標,課前要進行認真地學情分析,根據(jù)學情分析的結果制定分層級教學策略。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yè)的生源主要有高考、三二對接、單獨招生、擴招生等層級。在《納稅實務》課前,深入了解、分析,不同層級學生的專業(yè)基礎、PC端計算機軟件操作、手機搜索引擎運用等信息技術能力;然后根據(jù)分析結果,設計不同層級的項目任務以及分層教學計劃,細化不同層級的考核評價指標。課前認真進行學情分析,仔細備課,做好教材遴選、實訓平臺試運行等準備工作。這樣,上好《納稅實務》課程就在運籌帷幄之中。
《納稅實務》課程,幾乎所有稅種都涉及稅收優(yōu)惠政策。在稅收優(yōu)惠政策時授課時,宣傳黨的財經方針、政策,進行德育滲透。比如在講解“個人所得稅”減、免、扣除時,穿插《疫情防治工作的醫(y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規(guī)定標準取得的臨時性工作補助和獎金,免征個人所得稅》的規(guī)定,既讓學生熟悉納稅新政,又進行了抗擊疫情教育,一箭雙雕,事半功倍。
比如2016年營改增,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的政策意圖,從而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稅收;再比如。政策在學習企業(yè)所得稅的分期預繳及年終匯算清繳工作流程、填報要求時,引入企業(yè)案例,模擬報稅,對學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什么地方(書籍、報刊、網(wǎng)站等)可以搜索到相關知識,從哪些平臺可以模擬操作報稅。啟發(fā)學生在報稅過程中遇到問題如何解決,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
高職會計學生,在大學三年級最后一個學期,都面臨專升本、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選擇。針對學生多元化的需求,《納稅實務》課程教學,通過課程導入,幫助學生了解整門課程的教學組織和相關資源的情況。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是融入掌握《稅法》的實體規(guī)定和程序規(guī)定,為“助理會計師”資格證考試相輔相成。另一方面,按照企業(yè)辦稅員的日常工作內容設計《納稅實務》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仿真的企業(yè)網(wǎng)上智能報稅模擬實操,滿足學生“零距離”上崗的需求。
《納稅實務》課程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共十六個稅種。一個學期有限的時間如何學好那么多稅,以簡馭繁,概括引入。
(1)納稅人,即誰應該繳納這種稅?或者說,政府應對誰征稅?
(2)課稅基礎,即按什么繳稅?或者說,政府對什么征稅?
(3)稅收負擔,即應繳多少稅?或者說,政府應征多少稅?
(4)納稅程序,即怎么繳稅?什么時候、繳到哪里、用什么方式繳稅?
筆者在《納稅實務》授課過程中,通過設問、反問、提問、總結、點評等多種方式啟發(fā)學生參與教學。比如,在學習《消費稅》應納稅計算時,提出問題:“一盒15元卷煙,消費稅7元。為什么卷煙那么高的稅率?”,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最后,教師圍繞“調節(jié)產品結構、引導消費方向,增加財政收入?!钡南M稅目的進行點評。教師講授《消費稅》時,學生們結合日常生活,提出:“木制一次性筷子為什么要繳納5%的消費稅?”等問題。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教學,盤活了課堂。
教學過程中,隨時都可能遇到一些不確定的情況,比如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正常的教學秩序構成巨大影響。教育部針對性地出臺了《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實現(xiàn)“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將計就計,借助“騰訊會議”“職教云”等平臺,開展線上教學,網(wǎng)上辦公。后疫情時代教學。繼續(xù)解決,線上教學存在的教學監(jiān)控受限,網(wǎng)絡不暢等問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把新冠肺炎的影響降到最低。
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區(qū)塊鏈、5C等新技術迅速崛起,我們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新時代。2017年財務機器人陸續(xù)進入德勤、普華永道、安永、畢馬威國際四大。智能財務、金水三期等新政的相繼出臺,倒逼《納稅實務》課程進行改革,穿舊鞋走老路完全行不通。《納稅實務》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貫徹《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改革,重新構建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納稅實務》課程的課程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智能化實訓平臺、課程評價體系。讓學生在智能環(huán)境中進行仿真實訓、頂崗實習。
每堂《納稅實務》課后,對照教學目標,總結三思這一堂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
(1)思考學生對納稅知識的掌握情況。一門《納稅實務》課程,先后講“增值稅”“消費稅”“企業(yè)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十六個稅種。如何便于記憶,讓學生既熟悉我國目前的稅收框架,又掌握應納稅額的計算及申報程序,教學過程中,教師按照流轉類、所得類、資源類、行為目的類、財產類設計好圖表,學生學習過程中再具體填寫各稅收類別下面包括哪些稅種,每種稅的納稅義務、增稅范圍、稅目稅率等知識。運用“圖表法”,歸納總結,效果良好。
(2)思考學生對報稅技能的掌握情況。應納稅額計算是《納稅實務》課程重點內容。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列舉進行講解,學生課后實訓、教師實訓指導、點評等方式突出重點。學生在“稅務實訓平臺”上進行網(wǎng)上報稅是教學難點。比如“增值稅”如何正確地銷售開票、按照要求申報抵扣進項稅額;“個人所得稅”如何在匯算清繳時進行“專項個人附加扣除”等。在“教后記”中,記下學生網(wǎng)上報稅存在的問題、錯誤是操作技術問題,還是教學內容上問題,對存在問題采取抽釘拔楔的解決辦法是什么。日積月累,指導學生實操的水平會不斷提高。
(3)思考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培育的得失。在會計工作中,會計從業(yè)者的工作能力和專業(yè)知識固然重要,但職業(yè)素養(yǎng)卻是其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影響會計工作質量乃至會計行業(yè)的重要因素?!都{稅實務》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自覺納稅的教育培育貫穿始終,學生普遍樹立起遵紀守法,自覺納稅的意識。但如何讓學生深刻理解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國家稅收的政策;如何引導學生愛崗敬業(yè),正確、及時、足額填寫納稅申報表還有待于教學的進一步提高。
上完課后,堅持寫“教后記”,將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亮點、經驗、不足、困惑都記錄在案。對于課程的疏漏失誤之處,認真反思,考慮如何做出調整和彌補,三思而后行。教師堅持寫“教后記”,不斷地“設計-實施-反思-再設計”,使得《納稅實務》教學相長,不斷完善。
《納稅實務》課程作為高職高專會計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熟悉我國現(xiàn)行稅法制度體系以及從事基本涉稅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任務。人工智能背景下,《納稅實務》課程如何創(chuàng)設智能辦稅場景、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等方面,任重道遠。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揚長避短,深入進進“三教”改革,即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才能打造優(yōu)質的《納稅實務》課程。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線上和線的指導或教學輔助服務,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納稅實務》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比如在疫情嚴重學生居家上網(wǎng)課期間,存在師生互動受限,網(wǎng)絡不暢等問題,采取用微信、扣扣、手機語音聊天等線下交流方式去彌補;課程面授期間,通過教師預設話題,讓學生動腦筋去思考,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在講授消費稅時,學生會提出,“同樣是汽車,為什么超豪華小汽車在零售環(huán)節(jié)要加征一道消費稅?”等問題,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盤活了課堂。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會計教學過程中,適時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成語進行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涵,有效的突破教學難點,能讓課堂變動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