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怡, 孫國友
(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4)
西方著名體育教育學家Siedentop教授發(fā)現(xiàn),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時缺乏真實的運動體驗,教師單純講解技術動作,學生只是單純模仿,失去了運動的意義,于是提出運動教育模式。這一模式基于游戲理論,要求教師通過指導合作及伙伴學習等方式,為學生提供真實且豐富的運動體驗,并通過游戲與運動間的平衡,使體育課程更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促使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1]。運動教育模式不僅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對體育的熱愛,使其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加強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增強競爭精神與合作意識。目前,這種教育模式在西方國家較為成熟,已運用到日常體育教學中。本文深入解讀美國運動教育模式的特點和內涵,為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的進一步優(yōu)化提供參考。
運動教育模式是在美國教育改革運動背景下提出的。改革的核心是反對形式主義、因循守舊的教材教法,提倡以帕克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進步主義教育具有民主性、多元性、實用性的特點,為運動教育模式的提出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戰(zhàn)后,美國各方面迅猛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大量人才,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教育改革的進程。蘇聯(lián)發(fā)射第1顆人造衛(wèi)星后,美國教育者陷入了沉思,教育整改活動由此拉開帷幕。人們發(fā)現(xiàn),進步主義過度強調兒童的體驗,缺少系統(tǒng)、科學的知識體系導致美國人才下滑。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出臺了《國防教育法》,把培養(yǎng)青少年放在重要位置,從此美國教育改革走上正軌[2]。20世紀60—80年代,改革在不斷前進,優(yōu)質教育思想始終是貫穿改革的重要思想。20世紀后期,以Siedentop教授為代表的學者開啟探索學校體育教學模式之路,這些探索共同構成20世紀后期美國學校體育教育模式豐富多彩的圖景,對國際領域內學校體育整改發(fā)揮了積極作用[3]。
基于運動教育模式,把學生置身于真實的運動情境中,讓其面對體育運動技能學習實踐,而不是灌輸、模仿式教育。運動教育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愛上體育為導向。要成為有能力的運動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參賽水平、裁判水平、理論知識水平、講解能力,還要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尊重比賽規(guī)則、尊重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有鑒別運動“美”的能力。運動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的學生繼承傳統(tǒng)運動文化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接受運動教育后,學生應實現(xiàn)如下目標:(1)對戰(zhàn)術熟練應用作出評價;(2)增強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3)對于和自我運動水平對等的項目,完全可以應對自如;(4)賽練結合,培養(yǎng)學生制訂運動策略的能力;(5)團隊領軍人有責任感;(6)學習中有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7)理解項目所表達的體育精神,善于發(fā)現(xiàn)美;(8)賽場上隨機應變;(9)具備一定的裁判能力;(10)能養(yǎng)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運動教育模式從游戲理論出發(fā),以角色扮演或固定分組形式展開。在學習模式應用上,以合作學習、教師指導為主。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比賽貫穿全程,把良好的運動體驗感帶給學生,讓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均能感受到體育的魅力[4]。運動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運動的樂趣所在,促使其產生愉悅情緒。運動教育模式分為6個模塊,分別是正規(guī)比賽、慶祝活動、最終比賽、運動季、成績記錄和團隊聯(lián)盟小組。
運動季:運動季在運動教育模式中較為常見,它不是以往的體育教學單元。一個完整的運動季包含季前賽期、季后賽期、正式比賽期和練習期。根據(jù)賽季長度,至少為20節(jié)課[4]。
團隊聯(lián)盟小組: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水平能力分組,學生也可自由組成學習小組,但在整個運動季的學習過程中,無特殊情況不得更換組員。老師與小組成員共同制訂訓練計劃,打造小組特色文化,如隊內口號、標志等,讓學生真實體驗體育帶來的成功與失敗。
正規(guī)比賽:競技體育的魅力在于比賽。課中以賽帶練,課中所有練習比賽都活躍其中,以聯(lián)賽、對抗賽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抽檢。
最終比賽:這部分是整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一學期所學內容的檢驗,是對每個小組的最終考核。比賽的目的在于使小組內部更加團結,技術水平高的學生主動幫助學習能力弱的同學,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通過合作與競爭,培養(yǎng)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
成績記錄:比賽中老師或專門記錄成績的人員記錄每個小組的表現(xiàn)情況、最終得分,為下一運動季打好基礎。
慶祝活動:這是整個運動季的收尾工作,可以營造一種節(jié)日慶祝的儀式感,如:觀看整個運動季的精彩瞬間、獲獎感言、獎品頒發(fā)等。但這里的頒獎不僅僅頒冠軍獎,也為整個教學過程中進步最大的學生頒發(fā)進步獎。
3.1.1 適用于全體學生
美國運動教育模式以游戲體驗學習為主,忽略學生的運動基礎,避免發(fā)生部分學生因為沒有運動基礎而逃避體育課的現(xiàn)象,達到全員公平、平等學習的目的。
3.1.2 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運動教育模式下,學生不僅是參與運動的人,在小組里還擔任角色。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既可增強運動技能,增加運動經驗,也可很好地履行角色賦予的職責。這樣的體育課相當于社會的“演練場”,這種體驗是傳統(tǒng)體育教學無法達到的。在團隊中學習運動技能,學生德、智、體、美、勞共同發(fā)展。
3.1.3 較強的模式化和程序化
基于運動教育模式,傳統(tǒng)教學單元被運動季取代。該體育課程結構為職業(yè)隊賽季式,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團隊精神,幫助其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體驗運動的魅力[5]。
3.2.1 技術掌握的一般性
在運動教育模式中,前期分組、分配角色要占用一部分課堂時間,會影響學生學習技術的效果。課堂上學生占主導地位,教師起輔助作用,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小組間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所以,運動教育模式適合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運動隊或對技術要求不高的運動項目。
3.2.2 優(yōu)勢體現(xiàn)的長時性
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中,需要一定的課時量才能體現(xiàn)該模式的教學優(yōu)勢。準備期、比賽期和決賽期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任務,需要時間去完成。特別是運動教育季初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技能,課堂教學質量無法令人滿意。所以,制訂教學大綱時要注意將運動教育模式貫穿于整個學年。
3.2.3 健康知識的淡化性
運動教育教學模式中沒有專門針對健康知識的教學,主要通過改造了的運動競賽讓學生自己體驗運動與健康的關系。盡管沒有單獨的課時講解健康知識,但日常教學中教師不斷向學生滲透健康知識,使學生在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下進行體育鍛煉。
3.2.4 適用項目的有限性
運動教育模式多用于集體項目教學,如足球、籃球、排球、橄欖球等項目,而一些難美類項目并不適用。
縱觀國際社會,許多成效顯著的體育教學模式都是在具體應用中穿插教學目標[5]。美國運動教育模式的特點之一是可操作性強,其核心目標與我國制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方針基本相似,對學生具有多方面益處。第一,增強學生體質,讓其學會基本的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第二,有利于學生形成堅韌的心理品質,對運動產生濃厚興趣;第三,可充分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強化學生的責任感,進一步弘揚體育精神[6]?,F(xiàn)階段,我國處于體育課程改革期,目標涉及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運動技能、運動參與、身體健康等。同時,在教學內容設定上較為開放。在以上5個目標中,運動參與和社會適應是當前體育教學中最難達到的。從我國體育教學現(xiàn)狀來看,大部分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其原因主要是學生需求難以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被滿足,間接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此外,一些貧困落后地區(qū)體育場地和器材十分匱乏,且缺乏體育師資。因此,構建多元化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實為良策,美國運動教育模式為當前我國體育改革提供了新視角。
終結性評價在教學評價中占據(jù)主要位置,它在一學期接近尾聲時反映學生本學期的整體學習效果。這種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不僅使學生抵觸體育課程,也未使學生達到鍛煉效果。運動教育模式兼顧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且涵蓋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7],使學生在建立深厚情誼的同時鍛煉其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美國運動教育模式中的評價體系可作為今后教學評價的引導,逐漸引入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中。
比賽貫穿整個教學是美國運動教育模式的特點之一。競技體育有輸有贏,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只是讓學生通過比賽提高技術水平,但對勝負學生并不重視。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不是讓學生為了爭第一而不顧一切,而是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通過集體的努力享受成功的喜悅和承擔失敗的教訓。運動教育模式要求每場比賽后吸納其他團隊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教師、教練、隊長會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團隊參與者不攻擊勝利的團隊,同時也要求不蔑視失敗的團隊,這有利于團隊參與者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分析其他團隊的經驗和教訓[8]。一次次比賽、一次次勝負使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
新課改要求體育教學幫助學生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包括競爭、合作、交往及對團體的關心。在運動教育模式下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提前擔任社會某一角色,并發(fā)揮該角色應有的職責,對學生人際關系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理念與我國新時代體育課程標準理念都遵循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學校體育的目標不是培養(yǎng)運動員,因此,可適當減弱競技體育的難度,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競賽的快樂,掌握競賽方法,促進團隊合作精神,在體驗不同角色扮演的同時,對體育項目本質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我國在進行新課改過程中出現(xiàn)體育教學內容混亂的現(xiàn)象,小學體育課基本上相當于體育活動課,做到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但“散養(yǎng)式”的教學方式非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課組織形式單一是造成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主要原因,運動教育模式能解決體育課教學內容混亂、組織形式單一等問題。因此,有效的運動教育模式能很好地解決新課改的遺留問題。
將運動教育模式引入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一味地學習西方理念,要從我國實際出發(fā),汲取運動教育模式的精華,結合我國學校體育實際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