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琴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發(fā)揮高校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陣地”、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將思政教育融入貫通到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過程,構建全面、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來[1]。
“大學英語”是高校公共課受教群體最多的通識課之一,英語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亟需結合思政教育,探索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建設方法路徑,加快形成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通過研究文化專有項翻譯在漢譯英中的應用,一方面學生能用英語直接反映目的語的基本內涵和表達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另一方面,“大學英語”通過結合課程思政,旨在使學生應用英語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風俗民情等,使英語成為了解中國的橋梁,從而達到顯性教育。同時,在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隱性教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tǒng)一是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有效途徑,彰顯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高度融合了技能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知識、技能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tǒng)一。
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新趨勢,中國與國外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自修訂后的2004版“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出版以來,培養(yǎng)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更為突出。新的要求需要大學生具有用英語表達漢語獨特文化并傳播到世界的能力。但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漢譯英中,中國獨特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單詞、短語或句子翻譯對大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主要以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為目標?!按髮W英語”四六級考試是對大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進行客觀、準確的測量。近幾年,四六級考試中傳統(tǒng)文化的翻譯逐年遞增,因此,掌握“漢譯英”文化專有項翻譯的策略與技巧對大學生說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至關重要。同時,作為祖國的未來,大學生要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拼搏奮進,要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西班牙語翻譯家AIXELA于1996年首次提出文化專有項[2]。翻譯實踐的本質是尋求等效分量的性質和條件,而翻譯理論的中心任務是定義等效分量的本質和條件。然而,由于不同民族歷史文化的差異,在翻譯實踐中,學生面臨的溝通障礙之一是在目標語言翻譯中缺乏文化專有項項目。因為目標語言中的這些項目與源文本中的這些項目并不完全對應或具有不同的內涵。
在英漢翻譯中,源語言(Source Language)的語言、文化體系與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有著截然不同的體系。把源語言的文化信息用目的語的語言形式表達是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人際交流、傳遞思想等達到相互理解的一種媒介。在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益緊密,大學生作為國家生產(chǎn)力的主力軍,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責任與義務。英語作為交流的橋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翻譯中,當我們遇到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詞匯,首先需要了解和探究文化專有項的詞匯所承載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使譯文體現(xiàn)區(qū)別于不同國家的中國特定的文化項目[3],從而達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文化專有項的翻譯訓練是必要的。
NIDA[4]指出,翻譯不僅是源語言和目的語兩者間兩種不同語言代碼的翻譯,也是文化內涵的翻譯。他把文化專有項分為生態(tài)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五種。生態(tài)文化包括地理環(huán)境、氣候變化及動植物等;物質文化涉及的是人類的衣食住行,它們都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質產(chǎn)品,是文化的載體;社會文化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比如文化背景、社會規(guī)則、風土人情、歷史、傳統(tǒng)、道德準則等;宗教文化多指宗教信仰;語言文化指富有濃厚文化特色的表達,其自身的語音、詞匯、句法有各自的文化特點。
毫無疑問,文化專有項與獨特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對特定的文化項目進行解釋和理解[5]。
蘇聯(lián)翻譯理論家費多洛夫在1953年從語言學的角度提出了“翻譯等效”理論。在兩種語言的翻譯中,很難實現(xiàn)精確的等價性。NIDA提出了“動態(tài)等價”,使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轉換成為標準,減少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實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的功能等價,包括詞匯、句法、文本和風格的等價。準確的翻譯取決于信息的等價性,并且必須使用多個詞的意義等價性的組合才能獲得相等的信息。尋求信息等價的翻譯就是尋求“差異中的等價”[5]。在兩種語言的翻譯中很難實現(xiàn)等價或相同。因此,翻譯不對等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專有文化項中詞匯的概念可以是抽象的或具體的,或者它們可能是社會習俗、宗教信仰或一種食物。然而,不等并不意味著不可變性。功能翻譯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主要的翻譯策略是直譯和意譯,歸化和異化翻譯等。
1.直譯或音譯
語言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英語不斷從不同語言收納新詞豐富自身,并同時進入到其他語言中。中國特色文化詞匯中,由于完全空缺造成的翻譯難點,經(jīng)常采用音譯或直譯附加意譯的方法[6-7]。
例1: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我國一項不同尋常的工程壯舉。
這句話里“港珠澳大橋”涉及地理文化專有項。源語言中,地名的翻譯通常采用轉換拼寫的翻譯策略?!案邸敝赶愀?,“珠”指珠海,“澳”即澳門,所以可直譯為“Hong Kong-Zhuhai-Macau Bridge”。
例2:亞洲和平發(fā)展同人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亞洲穩(wěn)定是世界和平之幸,亞洲振興是世界發(fā)展之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
譯文:Peace and development in Asia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future of mankind,and Asia’s stability and revival are a blessing to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rest of the world.(譯文參考《新視野“大學英語”》外研社主編思政課件案例)
例3:“虛”指世界或者心靈的一種狀態(tài)。
這句話選自“大學英語”四級翻譯?!疤摗痹谠凑Z言中體現(xiàn)中國道教文化的一種思想,亦屬于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疤摗痹谀繕苏Z言中沒有等效的單詞,因此這里可以采用直譯和轉換拼寫的翻譯策略,即“Xu”.
例4: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譯文:Not having heard of it is not as good as having heard of it.Having heard of it is not as good as having seen it.Having seen it is not as good as knowing it.Knowing it is not as good as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譯文參考《新視野“大學英語”》外研社主編思政課件案例)
2.意譯
在通過翻譯傳播文化的過程中,多以意譯為主,把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清楚地傳達給讀者,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良好效果。
例5: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孟子·離婁上》
譯文:An emperor can not preserve the world if he is not benevolent;a feudal prince can not preserve his state if he is not benevolent;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can not preserve his ancestral templeif heisnot benevolent;an intellectual or acommoner can not preserve his life if he is not benevolent.(譯文參考《新視野“大學英語”》外研社主編思政課件案例)
例6:兩岸雙方應該支持鼓勵兩岸史學界攜起手來,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zhàn)精神,共同捍衛(wèi)民族尊嚴和榮譽?!读暯秸勚螄碚返诙?/p>
“兩岸雙方”指海峽兩岸。
譯文: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Straits should encourage cooperation between historians to share materials and jointly draft books,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at spirit and defend national dignity and honor.(譯文參考《新視野“大學英語”》外研社主編思政課件案例)
例7:武漢人民識大體、顧大局,不畏艱險、頑強不屈,自覺服從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動投身疫情防控斗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
譯文:Residents in Wuhan for consider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They had proved themselves indomitable and resilient,and they had consciously subordinated their needs to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epidemic control,joined the battle against the epidemic,and made a huge contribution.(譯文參考《新視野“大學英語”》外研社主編思政課件案例)
3.歸化翻譯
歸化翻譯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主張譯文讀者盡量適應、照顧目的語的文化習慣,為讀者著想。替讀者掃清語言文化障礙。歸化翻譯,在理論上把語言看作是交際的工具,實踐中要使譯文通順,要讓譯文讀者讀起來像是母語的創(chuàng)作,就要把文化因素的差異盡量縮小,要改變和調整原文,追求的是譯文的通順自然。
例8: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句話是2005年8月習近平在浙江考察時提出的。在《中國日報》、外交部的中國官方新聞媒體和機構里將“綠水和青山”翻譯為clear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但是金山銀山涉及到中國文化,在目標語言里沒有對等的詞語,所以我們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指的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富貴的財富。所以,金山銀山可翻譯為:“invaluableassets”。
例9:魚是春節(jié)前夕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因為漢語中“魚”字的發(fā)音與“余”字的發(fā)音相同。
此例出自2020年英語四級漢譯英模塊,涉及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短文中“魚”對于源語言讀者和目的語讀者都非常普通,可以直譯為“fish”,而“余”的翻譯是關鍵。這個字的翻譯要使目的語讀者了解其承載的中國文化。因此,在翻譯中要采用文內解釋的翻譯策略。
“魚”和“余”發(fā)音相同,即諧音字,吃魚寓意著年年有余,顧名思義,“余”即多余、剩余或富余的含義。在翻譯時應該給予文內解釋,這樣有助于目標語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作者希望傳達的意思。
譯文:Fish always appears at the Chinese New Year Eve dinner,for‘fish’sounds the same as‘surplus’in Chinese.(“大學英語”四級2020年12月真題)
4.異化翻譯
異化翻譯指譯者在翻譯中要遵循源語言文化的語言特點。異化翻譯策略目的在于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源語言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目標語言的讀者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內涵。
例10: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
譯文:We should also disseminate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s by spreading the concepts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nd loving the young,gender equality,marital harmony,frugality,and neighborhood solidarity,while promoting loyalty,responsibility,family affection,learning,and public welfare.(譯文參考《新視野“大學英語”》外研社主編思政課件案例)
同時,隱喻習語在翻譯的過程中要使用異化翻譯策略,讓讀者理解其中的涵義。隱喻習語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英漢隱喻習語的跨文化研究會幫助中國的英語學習者透徹地了解英美文化,更好地掌握英語,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8]。學生們可以通過查英漢字典了解習語的翻譯,從而提高英漢翻譯能力。
例11:鐵飯碗:Iron rice bowl(a secure job)
改革開放:Reform and opening-up
菜籃子工程:The vegetable-basket project(Scheme to set up farms specializing in non-staple foodsto supply urban areas)
一石二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You can achievetwo aimsby doing this.)
本研究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實驗前,選取非英語專業(yè)的1902(52人)和1903(50人)兩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902班為實驗組,1903班為對照組。通過前測和后測,借助SPSS25.0對數(shù)據(jù)進行比照分析,從而得出兩個班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水平的現(xiàn)狀和實驗后學生的翻譯水平是否有提高。第二部分是調查問卷。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實施問卷調查,旨在研究分析學生在中國文化專有項中的翻譯現(xiàn)狀。通過對中國文化專有項的翻譯訓練,提高大學生的翻譯水平。同時,中國文化專有項的翻譯訓練,是積極響應思政教育理念,全面實施思政融入英語課堂的主要手段?;谡n程思政視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本研究的實施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文化意識,增強思政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本研究主要圍繞兩個研究問題展開:
1.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特定內容的能力及其對“大學英語”中中國文化學習的看法。
2.文化專有項翻譯的訓練是否能提高學生的漢譯英水平?
本研究以忻州師范學院大學二年級的“大學英語”課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從2021年3月1日開始,對實驗組進行為期三個月的中國文化專有項訓練,而對照組按照原有的教學模式,按部就班地進行英語教學。
本研究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中國文化專有項翻譯進行了測試,考察了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語篇或段落的能力。研究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測試。前測和后測的考試內容是兩篇涉及中國文化,且與英語四級難度匹配的漢譯英,以保證實驗的信度和效度。每篇15分,總分30分。第二部分是調查問卷。實驗后,筆者向實驗組發(fā)放調查問卷,旨在全面了解高校英語教學中學生中國文化意識的現(xiàn)狀及其對中國文化專題和文化學習的態(tài)度變化。問卷包括15個問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7題,涉及學習者對“大學英語”中中國文化學習的看法;第二部分包括8~15題,旨在了解學習者如何在課前、課上和課后獲得與中國文化知識相關的中英材料,以及教師如何教授中國文化并將中國文化特定項目納入“大學英語”教學。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每個問題包括五個選項,其分值為1~5,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基本同意,4表示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本研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4》Unit 4Achieving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ism為例,在lead-in和translation模塊對實驗組實施課程思政下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
1.導入
首先,學生需要完成一些圍繞環(huán)境主題的句子翻譯。
例1:Clear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assets.
這句話涉及到與中國特定文化項目的專有名詞的翻譯,要用到意譯的翻譯策略。clear water翻譯為綠水,green mountains則為青山。invaluable assets字面意思為無價資產(chǎn),這里特指金山銀山。
Translation: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其次是watching a video about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從素材中了解什么是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治理環(huán)境污染中我們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以及治理污染所取得的成效,為學生進行英語寫作提供了素材。通過對相關知識的翻譯,學生在這一模塊圍繞環(huán)境主題的學習中極大提高了寫作能力。
例2:sustainable agriculture可持續(xù)農(nóng)業(yè)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
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Translation: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ve become national strategies.(譯文參考《新視野“大學英語”》外研社主編思政課件案例)
2.英譯漢
本單元翻譯主題圍繞蘇州園林展開,其中涉及到文化專有項的翻譯。首先是年代或朝代的翻譯,例如“春秋時代”可翻譯為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清代晚期”為the late Qing Dynasty;其次是蘇州四大名園的翻譯,如滄浪亭(the Surging Wave Pavilion)、獅子林(the Lion Grove Garden)、拙政園(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和留園(the Lingering Garden)。
實驗前后,中國文化專有項翻譯試卷分別發(fā)給非英語專業(yè)的兩個班。參與者被告知測試是匿名的,數(shù)據(jù)僅用于研究。然后收集102篇測試試卷。判卷教師由代課老師完成。同時,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借助SPSS25.0以驗證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組1902班平均分為16.12,對照組1903班平均分為15.8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成績幾乎無差別。獨立樣本T檢驗中,Sig.(雙尾)是0.595,P>0.05,拒絕零假設,表示兩者無顯著差異,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成績無差別,可以繼續(xù)進行實驗。
實驗后,實驗組平均成績?yōu)?2.10,比實驗前成績提高2.2分;對照組的平均成績?yōu)?6.44,比實驗前成績提高0.63.由于本學期學生要參加四六級考試,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因此,對照組成績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數(shù)據(jù)顯示,實驗組1902班和對照組1903班的成績有顯著差異。
根據(jù)獨立樣本T檢驗,Sig.(雙尾)為0.000,P<0.05,說明兩組在實驗后成績有顯著差異,證明中國文化專有項的訓練對大學生的英語翻譯水平有顯著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測和后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基于中國文化專有項的訓練,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明顯提高。本研究證實了文化專有項的訓練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漢譯英翻譯水平。
表1 研究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英語”成績的顯著性分析
實驗結束后,筆者立即對實驗組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說明實驗組中的學生在本學期學習后,對“大學英語”漢譯英模塊的文化專有項加強練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并且在漢譯英的翻譯水平提升上效果顯著。
第一部分問卷數(shù)據(jù)涉及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者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學習的看法。Q2、Q3和Q4的平均值分別為3.16、3.24和3.9,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一致認為有必要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他們對學習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渴望了解更多的英語表達,這將促進他們的英語交流。第二部分問卷數(shù)據(jù)涉及學習者如何在課前、課后獲取中國文化知識和中國文化相關英語材料,以及對教師將中國專項文化項目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態(tài)度。Q9的平均值為3.12,表明學生會在上課前主動搜索一些有趣的中國文化專有項材料進行翻譯練習。Q11的平均值為4.28,說明學生認為老師在中國文化專有項方面的翻譯訓練對他們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在高校全課程育人體系構建下,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價值和時代意義,可適應課程教育功能的需要,有利于發(fā)揮隱性課程的教育效度,更是文化“走出去”的時代使命?;谒颊曈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旨在使學生應用英語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民俗風情等。同時,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隱性教育。通過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能夠激勵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自信與能力,并提高學生漢譯英翻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