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瀟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思想碰撞,火花迸發(fā),思想的火焰照亮了那黑暗籠罩的田野;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國家攻伐,戰(zhàn)亂不休,歷史的車輪碾過荒原上的重重白骨:它的名字叫戰(zhàn)國。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的“轍行天下,終老于行”,只為尋一份抱負與理想;有的“大論是弘”,卻最終“逃饞于楚,廢死蘭陵”;有的“自隱無名”,西出函谷,莫知其所終:他們的名字叫諸子。
我想那諸子百家心中都是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吧。老子的夢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之夢;孟子的心中是一個“與民同樂”的仁政之夢;墨子則懷著“兼愛非攻”的平等之夢;即便是那寧愿“曳尾于涂”的莊子也有那輕盈的蝴蝶夢。
有了夢,他們自己也就成了那追夢人;為了夢,就可以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為了夢,他們在黑夜中醒來,呼喚著黎明。他們的鳴聲或許不如那豢養(yǎng)在籠中的黃鸝婉轉動聽,或許不像那學舌的鸚鵡般順人心意,他們的鳴聲如同鶴鳴,揚于九皋;如同杜鵑,將滿腔的抱負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啼出那悲壯的傳世之音。
即便這聲音被肉食者排斥,被無知者嘲諷,被敵對者攻擊,他們依舊選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諸子百家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那個時代思想碰撞所迸發(fā)出的星星之火,照亮了精神上的暗夜,更在于這星星之火點燃了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火炬。莊子曾言:“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止也?!倍?,從那泛黃的書頁中接過這火炬的我們,不僅要將火炬?zhèn)鞒邢氯?,更要讓這炬火在新時代燃得更明、更旺!
捧讀諸子,我們時常會執(zhí)經叩問,叩問這歷史長河中人生價值的真正取向。我們借著那火炬的光,看到了他們的理想,他們的掙扎,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犧牲,而我們也在這自我剖析、自我懷疑中探尋著自己的價值。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也會發(fā)出自己的鳴叫聲,這鳴叫聲伴隨著的是那更加光明的炬火,那炬火越千年而來,凝結著中華血脈,是伴隨著鳳凰而生的涅槃之火。雛鳳清于老鳳音,雛鳳涅槃而生,老鳳卻未灰飛煙滅,因為,鳴者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