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璐
(徐州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8)
“短視頻多指使用手機、相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設備進行快速拍攝、編輯,并在社交平臺上實時進行分享的新型媒體形式”。據(jù)統(tǒng)計,時至2021年6月,國內短視頻應用用戶規(guī)模達到8.3億人,這標志著我國社交媒體正式進入了“短視頻時代”。在這全新的歷史時期中,城市紀錄片新一代的圖景創(chuàng)作策略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內,它注重對短視頻拍攝藝術的借鑒并延續(xù)了部分傳統(tǒng)城市紀錄片的表現(xiàn)內容,如城市景觀、風土人情等,不僅多元化處理了拍攝方式及構圖,還發(fā)揮了短視頻的優(yōu)勢,如巧妙的表達視角、快節(jié)奏的剪輯、新穎的音頻、創(chuàng)意文本等內容,從而以更短時間形成對觀眾的內容吸引及感官刺激,達到展示城市風貌、完成敘事主題的目的。
短視頻時代城市紀錄片的空間構圖多體現(xiàn)在城市整體環(huán)境的宣傳及面積較大區(qū)域的拍攝上。因有限的視頻時長約束,故多運用城市場景快速、連續(xù)切換的鏡頭,在短時間內盡可能豐富視覺要素。此類紀錄片通常會使用固定鏡頭拍攝、航拍、全景拍攝、變速拍攝等多種拍攝手法,由創(chuàng)作者把控敘事導入節(jié)奏,帶領觀眾從不同角度體驗城市魅力所在。
以城市紀錄片《廣州GO》為例,視頻從廣州北京路步行街開始,將鏡頭對準步行街車水馬龍的情景,采用近景及慢速的拍攝方式,緊接遠景切換,營造出置身于人流之中,立足于繁華之景的具身體驗感。接下來運用了特寫、中景、遠景、航拍等多維角度,以固定機位、慢速拍攝、推進鏡頭等多種鏡頭語言,在4分鐘內展示了廣州地鐵、天環(huán)廣場、圣心大教堂、廣州大劇院、廣州塔等數(shù)十個城市場景,不僅在微觀上展現(xiàn)了單體建筑的細節(jié)及整體風格,還在整體上體現(xiàn)城市的繁榮與興盛。背景音樂選擇的是節(jié)奏感較強的supercooler
、forbidden
city
兩首歌曲,符合音樂節(jié)奏的切換鏡頭,更是為城市紀錄片注入活力。相較傳統(tǒng)的廣州紀錄片(如《廣州故事》)長敘事的慢節(jié)奏特點而言,《廣州GO》所傳導的高密度內容更符合現(xiàn)下人們對社交媒體的時間短、趣味強、感官享受豐富等訴求。短視頻時代城市紀錄片豐富的內容需要搭配較為理性的構圖,以保證創(chuàng)作內容的視覺秩序感,因此對畫面構圖要求嚴謹。紀錄片《廣州GO》在天環(huán)廣場、大元帥府、中山大學等建筑的特寫上,采用了中央構圖以及黃金分割線構圖法, 更加符合觀眾的視覺審美規(guī)律,給其帶來舒適的感官體驗。對于圣心大教堂等建筑,作者則從俯視的角度進行拍攝,畫面采用對稱構圖法,景象的中軸線處于畫面正中,俯視下的圣心大教堂仿佛一座十字架坐落在城市之中。拍攝者善于使用幾何構圖法進行創(chuàng)作,合理地利用、規(guī)劃拍攝畫面中的形狀與線條,讓整個畫面呈現(xiàn)為常見的幾何形狀,從而體現(xiàn)出建筑的秩序、莊嚴之感。在城市的鳥瞰圖航拍時,采用了對角線構圖法,將畫面中的數(shù)個主體建筑放置于畫面的對角線上, 讓畫面整體顯得更加動感、靈活。此外在鏡頭的銜接處,運用了框架式構圖,利用樓梯、回廊形成“相框”。此種由環(huán)境的內部向外部拍攝的方式,能夠將觀者的視線快速引導至主體物上,通過前景、中景、背景的塑造增加了畫面立體感與美感,是短視頻時代城市紀錄片較為典型的空間構圖方式。
光影是影像視覺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光影處理可以突出主體物體,使其在造型以及輪廓上表現(xiàn)更加細膩。光可以通過正面照射豐富主體色彩、提高主體明度,從而使主體更加活潑、靈動。而影則可以從側面襯托主體,提高主體在影像畫面中的深度,從而提升主體的立體程度。色彩則與光影緊密聯(lián)系,愛森斯坦曾提出:“電影,只有在其變?yōu)椴噬臅r候,才能夠獲得形象與音響的有機統(tǒng)一的徹底勝利。只有那時,我們才能夠為旋律的最細微的曲折處找到美妙的視覺等價物。”色彩的搭配不僅奠定了影像的整體基調,在人物情緒刻畫、場景主題表達上同樣起著引導作用。畫面色彩、構圖的合理搭配可以使鏡頭內容更加生動,從而延伸至畫面內部的思緒以及情感表達。
城市紀錄片《晉之陽》正是運用了巧妙的光影關系對山西太原的城市及人文進行了細致的刻畫,以光影、色彩沉著冷靜的運用凸顯更加深層次的藝術內涵。在光影方面,光源以自然光為主,場景中的古建筑透過陽光所形成的輪廓清晰而明朗,而背部所形成的陰影也豐富了建筑的立體程度。另一個鏡頭則為對唱經(jīng)樓的刻畫,作者采用了逆光拍攝的方法,利用陰影勾勒出唱經(jīng)樓頂部特有的中式建筑結構以及屋檐上的靈獸,這些物體雖然為靜態(tài),但在陰影的覆蓋下細節(jié)清晰,顯得栩栩如生。同時,外部場景的晴朗與屋檐、雕塑形成了強烈的明暗對比,神獸雕塑在陰影中呈現(xiàn)出了朦朧、神秘、端莊之感。逆光拍攝使得場景劃分成“明—暗—明”三個層次,清楚地展現(xiàn)了外部環(huán)境、屋檐與墻體之間的空間次序,絲絲縷縷的光線投射于建筑之中,增添了詩意與朦朧之感。對于人物的刻畫方面,作者也巧妙地運用了光與影,在采訪郭師傅走出太原外出闖蕩的場景中,郭師傅右側臉頰部分光線較為明亮,左側臉頰則略顯暗淡,通過明暗的對比深化了人物面部的立體感,同時凸顯了郭師傅臉上的褶皺,從而更加深刻地體現(xiàn)出人物外出闖蕩的艱辛與磨礪。
在對文瀛公園的場景創(chuàng)作中,作者合理地搭配著場景中的色彩,畫面以園區(qū)內一位放風箏的老人為中心,人物左右兩側的背景顏色、場景內容大相徑庭。老者的右側以深綠色樹木為背景顏色,場景以老年人為主,象征垂暮之年的老一代人;而左側則以青翠的樹木為背景,場景多為嬉戲中的孩童,象征著如花的一代少年。左右兩側畫面色彩對比鮮明,而位于色彩過渡中心的老者背對攝像頭,面向左側的生機盎然,體現(xiàn)了老人雖已白發(fā),但身體和內心仍對生活充滿著熱愛與向往,以及太原這座城市既有年邁一代老有所樂的幸福感,同時還具備年青一代蓬勃的朝氣,象征著城市積極向上的發(fā)展態(tài)勢。
如果說空間構圖是城市紀錄片的骨架和血肉,那么城市文化呈現(xiàn)就是其思想和靈魂。文化性創(chuàng)作表達指從城市當?shù)氐奶厣幕慕嵌热嫿ǔ鞘行蜗蟆3鞘屑o錄片的文化內涵表達具有多樣性的特征,通常以不同拍攝題材具體展現(xiàn),如各地所孕育出的獨特飲食、方言、民歌、居住環(huán)境等,相較于較為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紀錄片,短視頻的紀錄則更加具象且細膩。通過選取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進行創(chuàng)意拍攝,以達到呈現(xiàn)城市人文內涵、歷史精神風貌、展現(xiàn)新時代城市生機與活力的目的。
《早安·南京》以南京當?shù)氐脑绮蜑橹黝},“通過武人郭秀芬、上班族呂大仁、教胡琴的張老師以及信神者安珍四人的早餐”選擇展現(xiàn)了南京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城市面貌,視頻共分為油擺、米擺、面擺、包擺四部,每一部視頻僅數(shù)分鐘,卻充分展示了南京的地域特色。以米擺為例,視頻從主人公呂大仁清晨上班的日常生活開始,當主人公購買早餐時自然而然地將畫面轉為南京便民早餐車的拍攝,向觀眾展示并介紹了蒸兒糕、烏飯、煎餅等數(shù)樣南京特色早點的制作細節(jié)以及歷史由來。例如蒸兒糕的原材料是糯米碾成米粉,制作時用半片蚌殼從小盆中鏟出一勺米粉,倒入特制的竹筒模具中,刮去竹筒上多余的米粉,最后蒸制而成。視頻拍攝了大量制作細節(jié),讓觀眾對食物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飲食的角度向觀眾展現(xiàn)了南京的地域特色與文化。視頻從尋常百姓的生活入手,整體樸素平實且平易近人,可以輕易地將觀眾帶入南京百姓的生活氛圍之中,讓觀眾在趣味中了解南京的飲食、方言等地域文化,運用短視頻精簡、快節(jié)奏的市井氛圍營造特點,有效宣傳了城市形象。
此外,重慶城市紀錄片《無廢城市》同樣圍繞城市的文化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其拍攝視角不再是傳統(tǒng)城市紀錄片中的第一人稱,而是通過一名普通小女孩的放學歸途視角,展示了無票公共交通出行、垃圾分類丟棄等多項措施,從重慶百姓周邊生活中發(fā)生的改變來展現(xiàn)無廢城市建設成果,視頻最后點明主題“共建無廢城市,共享無廢生活”。視頻整體短小而精悍,內容方面并沒有對重慶市整體進行拍攝,而是從個體的實踐入手,不僅借鑒了短視頻時長優(yōu)勢,還運用了短視頻多維度的拍攝視角,以小見大,清晰而鮮明地點出了重慶建設無廢城市這一主題。
短視頻時代城市紀錄片的文化外延多利用通感營造的方式呈現(xiàn),充分發(fā)揮短視頻“人人皆可是創(chuàng)作者”的優(yōu)勢,以接地氣的視角從主觀個體的視覺、味覺、聽覺等感官入手,如親睹城市的某處風景、建筑,親口品嘗城市的某種美食, 親耳傾聽城市的某個聲音,親手觸摸城市的某件物品等,通過身體的切身體會感受城市文化氛圍。此種創(chuàng)作表達方式更加注重刻畫事物的體會與感知,往往可以快速地將觀眾帶入情景之中,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
《吃貨請閉眼》是系列城市紀錄片感官性創(chuàng)作表達的代表,視頻通過主持人對北京餐飲店的探訪,展現(xiàn)北京飲食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視頻拍攝以刻畫美食的視覺與味覺感官為主,視覺即通過對事物的特寫拍攝進行展現(xiàn),味覺則由主持人對品嘗食物后的感受進行文字描述。以拍攝張記燜窯一期為例,短短7分鐘的視頻有五分之四的時間都是在拍攝店中烤羊排、烤雞等各處細節(jié),主持人品嘗食物后所描述的味覺感受更是做到了無微不至。以烤羊排為例,主持人形容為“羊排并無膻味,烤制后略干,腌制后非常入味,入口后首先咬到的是脆皮, 接著調料的咸味與香味在口中炸開,加之羊排內部豐腴的肥油,有種滿足的感覺”。這類對于品嘗美食的文字描述占據(jù)著很大的篇幅,搭配以食物的特寫畫面,令觀眾感覺仿佛置身于店內品嘗美食,從而快速引發(fā)對店家乃至北京城市的興趣。
城市紀錄片《“聽”這是城市的聲音》巧妙地運用了聽覺藝術,以作者一天的日常生活為主線,細致地拍攝了清晨早市的喧鬧聲、下午咖啡店耳機中的音樂聲、夜晚朋友之間的碰杯聲這三個場景。從聲音的角度著手,展現(xiàn)了城市在日常生活中的風貌與色彩。其中咖啡店耳機中的音樂之聲的刻畫尤為巧妙,氛圍安靜的咖啡廳無法通過聲音來進行刻畫,但通過耳機中的音樂形成對比,還通過此方式對比形成咖啡廳的“寂靜之聲”,讓觀眾更能切身感受到咖啡廳安靜的環(huán)境。視頻整體基調雖然平淡,但卻充滿了詩意,通過聽覺這一感官讓觀眾感受到生活在城市中的悠閑與恬然。
綜上所述,短視頻時代的城市紀錄片有意識地進行正相關的拍攝創(chuàng)新及文化呈現(xiàn)形式遷移,與傳統(tǒng)城市紀錄片拍攝相比差異明顯且優(yōu)勢突出,具體通過構圖形式、光線色彩、節(jié)奏變化、主題詮釋、視角變更等方式體現(xiàn),在數(shù)分鐘內讓觀者產(chǎn)生較高的興趣,更加符合現(xiàn)階段人們碎片化的時間需求。同時,由于短視頻的大眾化以及拍攝的簡易性,短視頻時代城市紀錄片也逐步成為一種與生活相融后所產(chǎn)生的大眾藝術。短視頻時代城市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表達是大眾生活的一種實踐,已經(jīng)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是人們對于生活的模擬或者思考,更是生活本身最原真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