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瓊 羅 璇
(張家口學院文法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憑借《光榮的憤怒》《李米的猜想》等電影贏得“影帝制造機”之譽的導演、編劇曹保平無疑是擅長塑造男性人物形象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影片敘事是男性中心,并沿襲了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性別成見的。相反,曹保平電影實際上提供了一種,在幾乎不冒犯男性,能兼及影片商業(yè)回報的情況下,重新生產(chǎn)性別話語,反思性別傳統(tǒng)的路徑。這是值得我們加以關(guān)注的。
所謂性別敘事,即人們綜合運用性別理論與敘事學相關(guān)理論對文學、電影等敘事性藝術(shù)進行批評的方法。在性別敘事中,人物的建構(gòu)被從性別角色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剖析,而敘事話語,則被認為擁有某種性別力量,它們參與著社會性別意識的定型。而毫無疑問,長久以來,活躍于各類藝術(shù)作品中的,主要都是以男性為主體,為男性發(fā)聲的敘事。正如戴錦華所指出的:“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與文明中都充滿了女性的表象和關(guān)于女性的話語,但女性的真身與話語卻成為一個永遠的‘在場的缺席者’?!缘睦Ь?,源于語言的囚牢與規(guī)范的囚牢,源于自我指認的艱難,源于重重鏡像的圍困與迷惘?!比绱罅坑兄坝⑿劬让馈敝黝}或?qū)⑴运茉鞛椤盎ㄆ俊笔侥行责佡浀碾娪?,傳達的其實是一種隱性父權(quán)制的信息。
而曹保平電影則讓人們看到了以男性為主體進行敘事的另一種可能。曹保平極其善于構(gòu)建罪案敘事,各種不同人物因為罪惡勾當而聯(lián)結(jié)在一起而涉足犯罪,或為犯罪困擾者,大部分都是男性。這樣一來,一方面電影通過一波三折的探案過程,滿足了大眾文化需求,迎合了市民審美趣味;而另一方面,曹保平又讓觀眾看到,在一個“父性化”的世界中,男性并沒有能成為女性的合格引領(lǐng)者,教育者,他們實際上擁有孱弱、貪婪、暴戾、自私等種種弱點,這實際上是一種對社會性別意識的動搖,是對男性權(quán)威的削弱。
這其中較為典型的便是《光榮的憤怒》《烈日灼心》《追兇者也》。在這一類電影中,敘事模式是以男性為主體的,他們是矛盾強有力的推動者,而女性則是從屬者與附屬者,甚至被對象化為一種不無可笑、幼稚之處的弱者。如在《烈日灼心》中,伊谷夏為了試出心愛的楊自道究竟是不是同性戀者,就在對方面前脫光了衣服。在《追兇者也》中,村民們在相信王友全就是殺人兇手以后,死者貓哥的母親就通過請神婆跳大神作法的方式來向王友全索命。然而給觀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男性的無恥卑劣,荒謬可笑。在《光榮的憤怒》中,熊家四兄弟長年橫行鄉(xiāng)里,一手遮天,甚至能用自己的財富腐化縣長與縣公安局長。而奸淫女性就是他們的罪狀之一,他們不僅強暴女村民,甚至綁架外地婦女。在《烈日灼心》中,悲劇其實起源于七年前的滅門慘案,而這樁慘案又是由辛小豐見色忘義,將有心臟疾病的女孩強暴致死與真兇殺人組成的。而其他面目可憎的男性角色,如楊自道屢屢遭遇的劫匪、竊聽房客的房東等,也推動了辛小豐三兄弟的暴露和死亡。在《追兇者也》中,貴哥、馬老板為開礦而買兇殺人,警察自以為是、辦案不力,董小鳳為錢而成為蹩腳的殺手,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罪,王友全偷他人的摩托車,宋老二搶走王友全的豬給死者進行賠償……在曹保平的電影中,男性并沒有表現(xiàn)出比女性更多的道德與智慧;反之,他們總是在釋放著弗洛伊德所說的死亡本能,并不以理性來抑制自己的攻擊破壞欲望,些微利益的驅(qū)使就足以讓他們制造恐怖、暴力事端。曹保平讓觀眾看到,在男性具有絕對主宰力量的世界中,他們的統(tǒng)治秩序其實是建立在諸多的反人類行為之上的。相反伊谷夏、楊淑華、萍姐等女性角色,她們的存在使世界多了幾分溫情與和諧。
父權(quán)文化慣性是極為穩(wěn)固強大的,要對其進行抗衡與顛覆,無疑并非易事。當女性主義電影為此進行反復而頑強的正面對抗時,類似如《追兇者也》這樣的電影,實際上起到了從旁協(xié)助的作用。
在《李米的猜想》與《狗十三》中,曹保平則運用了女性中心敘述視點。兩部電影的情節(jié)都是圍繞著李米與李玩兩位女性展開的,女性開始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表達自己的性別立場、情感指向和價值判斷的空間。正如波伏瓦所指出的,在大量藝術(shù)作品中陳述行為主體都是男性的時候,“對世界的再現(xiàn),正如世界本身,是男人的作品;他們從自己的觀點來描述世界,并把自己的觀點混同于絕對真理”。如將勇敢無畏等品質(zhì),歸結(jié)為“男性氣質(zhì)”,而賦予女性缺乏獨立意識和邏輯思維的刻板印象等。
而在女性視點下,女性作為敘事者與故事的各方面關(guān)系得到了有意味的展現(xiàn):首先是距離(distance)。觀眾可以看到,女性被置于一個與權(quán)力疏遠,與底層靠近的關(guān)系上。在《李米的猜想》中,從事刑偵工作,可以在筆跡鑒定上撒謊的角色是男性,女主人公李米只是一名出租車司機;《狗十三》中的李玩和繼母等人也依賴著父親這一家庭經(jīng)濟支柱,而李玩生母則是不在場的。其次是視角(perspective)或焦點(focus),即觀眾是透過誰的眼睛觀察世界的。在女性的視角下,觀眾發(fā)現(xiàn),男性滿嘴謊言,李玩爸爸用一只新狗欺騙李玩它就是愛因斯坦;方文因為涉嫌販毒而出走,改名馬冰,一再說李米認錯了人;而裘水天也是在被欺騙的狀況下為他人運毒。男性還不斷地用暴力侵犯女性,李玩爸爸能在一氣之下將親生女兒打得鼻青臉腫,裘水天、裘火貴為了抵一塊錢就偷走了李米視若性命的雜志,又為兩千塊錢飛機票錢強行劫持了李米,讓李米悄悄只能用手上流下的血在車門上寫下110懇請路人報警。另一邊,女性開出租掙錢,穿工裝襯衫,抽煙,以瘦弱之軀獨自換輪胎,具有了超越性別身份,挑戰(zhàn)父權(quán)文化霸權(quán)規(guī)定的人格魅力。最后則是聲音(voice),它披露著女性的思想、動機與情緒。如在《李米的猜想》中,電影始于李米似乎莫名其妙的自言自語,對“281,287,302……”等數(shù)字的重復,中間是李米對方文、葉傾城等人的怒吼,終結(jié)于李米回憶兩人在高中相戀時的旁白。女性在話語中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堅韌,如李米喊的:“我找了他四年,四年有多久,你找過沒有?”以及對男權(quán)規(guī)訓的蔑視,如“想不想知道我這四年都跟誰上過床?一個沒有。”“我最想干的,就是把他找出來,然后對他吼一句:你他媽怎么不去死??!”性生活與粗話不再成為女性的發(fā)聲禁忌。
女性視點的運用也就使得隱形父權(quán)制審美邏輯進一步被瓦解。一般來說,在主流父權(quán)文化下,隱形父權(quán)制導致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無論實現(xiàn)何等價值,實現(xiàn)如何高遠的目標,都離不開一位或數(shù)位成熟的、高瞻遠矚、良師益友式的男性角色。然而在《李米的猜想》中,這一角色卻完全退場,警察葉傾城是案件的偵破者,但他的破案得益于一系列的巧合下李米的幫助,相對于李米而言,他要被動得多;在《狗十三》中,男性力量和話語更是暴露出了極為荒誕的,對女性傷害至深的一面,當少女說出自己在看《時間簡史》時,男性長者笑道:“娃娃家不要看這些書,要看傳統(tǒng)文化的,看人家孔子對時間的解釋多好: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句話就把時間的問題說明白了。”讓李玩無言以對,觀眾哭笑不得。男性力量在此已不是不可逾越、不可嘲笑的對象,女性的人生選擇也并不需要男性話語的認可和評判。
隨著女性對自身權(quán)益的爭取,在當下的商業(yè)片生產(chǎn)中,人們開始以一種看似中性化的敘述,來實現(xiàn)對性別權(quán)力真實情況的掩飾與遮蔽,但實際上“意義系統(tǒng)絕不是中性的,而是帶著發(fā)出者和接受者的(性別)標記”,電影人或是依然難以拋棄種種性別象征符碼,或是并無心深入探究女性當下的社會弱勢癥結(jié)。
女性在家庭關(guān)系中的極端弱勢,個人主體價值在父兄乃至其他家庭成員的共同壓制下難以得到確認,是曹保平電影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例如在《狗十三》中,在看似平凡的,由一只狗引發(fā)的小風波中,中國家庭中普遍而久遠,乃至于人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重男輕女問題得到了揭示。電影中原本癡迷物理學的李玩被父親強迫要求報英語興趣小組,在丟狗之后被大人們以一雙輪滑鞋試圖補償?shù)惹楣?jié),看似是也有可能存在于男孩身上的遭遇。但只要對劇情稍加玩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李玩的困境是與她的性別密切相關(guān)的。如爺爺奶奶看似溺愛李玩,爸爸也十分疼愛李玩,他們卻連李玩喝牛奶會吐也不記得;當李玩爸爸與新婚妻子生下男孩后,他們都興奮地表示“咱這回是個男娃”,并為孩子認真地起名昭昭,而李玩的名字則顯然起得十分隨意;在昭昭因為戲弄愛因斯坦而被愛因斯坦咬傷后,繼母等大人堅持要求把狗送走。李玩作為女兒只是一個不懂事的“碎女子”,無法在家里得到充分的理解與包容。而繼母、奶奶等長輩雖然同為女性,但其對重男輕女思想的認可,對打壓李玩的參與程度之深,也是觸目驚心的。這意味著,女性成員要不斷為男性成員讓渡權(quán)益的家庭權(quán)力關(guān)系形成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便會內(nèi)化這一關(guān)系,主動去維護它。李玩堂姐堂堂和李玩最終表現(xiàn)出來的“懂事”,其實并不僅是兒童向成人世界妥協(xié)的結(jié)果,也是女性向父權(quán)妥協(xié)的結(jié)果。這種系統(tǒng)性的家庭性別弱勢,以斷絕女性自我發(fā)展機會,讓女性既無法建構(gòu)精神自我,又無法充分進行社會物質(zhì)實踐的方式,最終指向的是整體的社會性別弱勢:李玩爸爸和全家人在飯局上百般討好,自以為是侃侃而談“傳統(tǒng)文化”的上位者,注定只會是“張哥”而非“張姐”。
除此之外,同輩女性之間的互害也是曹保平關(guān)注的對象。如“灼心系列”的第二部《她殺》,取材于真實案件,原本應(yīng)該善良正直、前途無量的女大學生們,因為各自的人性弱點,在畢業(yè)前夕卷入到一樁命案中,改變了各自的人生軌跡。還有曹保平一度想搬上大銀幕的,嚴歌苓的小說《白麻雀》,其中也有著發(fā)人深省的女性對其他女性的傷害和厭憎。原本應(yīng)該守望相助的女性為了迎合父權(quán)社會的規(guī)則,贏得與同類的競爭而傷害彼此,背棄對方與自己的友情,進一步地加深了女性的弱勢地位,這無疑是十分可悲的。在此不贅。
盡管曹保平電影并非典型的女性主義電影,但應(yīng)該說,在商業(yè)電影普遍難以脫離迎合大眾文化消費傾向,加重兩性話語不平衡的當下,曹保平電影能夠擺脫壓抑女性、規(guī)訓女性的立場,這無疑是難能可貴的。相對于部分女性主義影片的粗率叫囂或直白吶喊,曹保平電影以一種較為溫和隱晦的方式,在保證了其傳播力的情況下,悄然影響著觀眾的性別意識。電影是對社會有著巨大影響的文化載體,在理想社會性別秩序的重塑,在新型話語權(quán)利關(guān)系的建立中,類似曹保平《李米的猜想》《狗十三》這樣的電影,是一種不應(yīng)被忽視的力量,它們的存在,實際上為女性主義電影進行了話語前景的開拓以及文本經(jīng)驗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