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映勤
樓是岳陽樓,閣是滕王閣,它們的名氣之大在中國的古建筑中無出其右。江南四大名樓,說法不一,但名列其中的岳陽樓、滕王閣是毫無爭議的,它們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早已聞名遐邇,天下盡知。兩篇名文無疑就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登覽樓閣,憑欄抒懷,記之于文,詠之于詩,留下了難以計數(shù)的詩文,但名揚天下、影響深遠的沒有超過這兩篇文章的。江山勝景,以文傳名,一樓一閣是經(jīng)典的代表。
先說岳陽樓,人們知道它大多是因為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中學課本總少不了這篇名文,40多年過去了,我基本上還能倒背如流:“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這篇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至少讓兩人一樓一名言流傳于世。兩人就是范仲淹與滕子京,一樓自然就是岳陽樓了。至于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成了千古名句了。
作為聞名全國的四大名樓之一,岳陽樓論氣勢規(guī)模,似乎與我們的想象、與它的名氣都有一定距離。不是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嗎?想象中的岳陽樓必是氣勢雄偉,巍峨壯觀,讓人驚嘆的龐然高樓,然而走到近前,站在它的腳下向上眺望,我實在感覺不出它就是所謂的天下第一樓。樓就是那座樓,如果不是臨水而建,根本顯不出它的高大氣勢。全樓高3層,沿石階而上,主樓僅高15米,樓體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4.6米,占地250多平方米。此等規(guī)模,在見慣了高樓大廈的現(xiàn)代人眼中,實在算不上雄奇宏偉。
大凡名勝傳播天下,有關它們的傳說牽強附會者眾矣。但是關于岳陽樓最早的遺跡我想是大致不錯的。相傳,它的前身為三國時期的“魯肅閱軍樓”,你想,離岳陽不遠既有吳國操練水軍的黃蓋湖,又有中外聞名的赤壁古戰(zhàn)場。岳陽(三國時稱巴丘)地處戰(zhàn)略要地,瞭望敵情,重兵把守,吳主孫權派魯肅率萬名軍卒駐扎此地,臨湖水修筑高樓以檢閱水軍,似在情理之中,吳蜀聯(lián)軍大敗曹操,勝在水師,閱軍樓練兵起到了一定的軍事作用,這是岳陽樓響譽中華的初始。后人在此基礎上屢加修建,騷客游人不絕如縷,使之成為登高望遠觀景抒懷的好去處。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岳陽樓似乎是建在北宋滕子京手中,這實在是一種誤讀。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這位被貶的州官只是“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也就是說,在滕子京之前,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岳陽樓屢廢屢建,在他之后,亦復如此。滕子京不過是眾多修建者之一,他的功勞與其說是修樓,不如說是他獨具慧眼超前發(fā)現(xiàn)了“名人效應”,請當時的政治文化大名人范仲淹寫下了那篇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樓還是那座樓,卻因為一篇不朽之奇文而名聲大噪。
不客氣地講,滕子京是因沾了岳陽樓的光而名留史冊的,岳陽樓則是借了范仲淹的名而名揚天下,范老先生也因文而名聞天下,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沒有《岳陽樓記》,滕子京恐怕至今默默無聞,范仲淹即使小有作為,但像他這樣的人物車載斗量,數(shù)不勝數(shù),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上充其量只能算是個二三流文人,范仲淹也許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文章會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他為岳陽樓做了最好的廣告,使之成為天下樓閣之名作,歷朝歷代的官宦墨客在這種名牌效應的帶動下,競相吟詠,錦上添花,推波助瀾,短歌長文不計其數(shù),但傳誦千秋,名貫至今者唯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才打造出岳陽樓今天如此顯赫的聲威,如果按時下明星廣告的費用,那篇只有369字的《岳陽樓記》,價值何止千萬。
站在岳陽樓上,舉目遠望,洞庭湖水盡收眼底,確有“銜遠山,吞長江”之感,只是那遠山遠且遠矣,卻并不高大雄偉,它只是幾十里外孤懸湖中高不過百米的君山,而湖水江水煙波不驚,平靜如常,并非浩浩蕩蕩,洶涌澎湃,也許是洞庭湖的面積在日益縮小,早已沒有了原先那種遼闊壯觀的氣勢了。眼前的岳陽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而《岳陽樓記》卻永遠閃爍著不朽的光芒。
看看墻壁上范老先生的那幅金光燦燦的樓記,真是讓人不能不為之嘆服。文章字字璣珠,句句生輝,堪稱千古之絕唱,蓋世之奇文。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范仲淹并沒有到過洞庭湖,更沒有登過岳陽樓,只是受朋友滕子京之托“囑予作文以記之”,那些匠心獨具的絕妙文字竟然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或者說只是按照滕子京寄送的一本《洞庭秋晚圖》而作。范老先生既未深入生活,也未實地考察,卻能以如椽之筆,將岳陽樓氣勢磅礴、巍峨聳立的姿態(tài)盡現(xiàn)眼前,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是雄文,如是佳作,竟完全是出自想象,豈不怪哉?這至少給我這樣一個啟示:一代文豪,思接千里,想象騁馳,關鍵還在于觀察提煉的功力,天天生活其中而缺少發(fā)現(xiàn),只能是熟視無睹渾然無知,“泯然眾人矣”。而《岳陽樓記》的聞名天下,流傳千古,又不僅僅在于它寫景的逼真,而在于其精深的理性思索,博大的胸懷,超邁的意識,沒有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的經(jīng)典名言,對岳陽樓的贊譽、描繪只能是虛有外表而不見精神,范仲淹也只能如過江之鯽的文人墨客被時間所遺忘??梢娗Ч盼恼?,確如魏文帝曹丕所言,是“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宜當慎之慎之!
再說南昌的贛江之濱的滕王閣。
韓愈曾言:“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币磺Ф嗄旰蟮慕裉?,韓老夫子的評價仍不為過。在我見過的幾大名樓之中,論規(guī)模氣勢,滕王閣無愧于名樓之首。遠遠望去,它臨江高峙,莊嚴雄偉,巍峨聳立,氣象壯觀;走到近前,滕王閣丹柱碧瓦,裝飾華麗,雕梁畫棟,回廊四繞。在象征著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上,樓閣整體采用仿古宋式的“明三暗七”(外面看3層重檐,里面分設7層)建筑建成,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如此規(guī)模的單體樓閣建筑在全國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但是,盤桓其中,我不禁心生疑惑,這就是聞名于世的千古名樓滕王閣嗎?它離我的想象有著不小的距離。滕王閣應該是個什么樣子,我說不具體,但至少應該有一種鉛華盡洗的古樸凝重之感,而眼前的樓閣風格樣式盡管古舊,內(nèi)里卻是全部采用了現(xiàn)代建筑材料,立柱、橫梁、斗拱、檐椽均為水泥預制,地面、藻井、樓梯,甚至扶攔都是水泥制成,整個樓體已看不到任何磚木的痕跡。帶有電梯的現(xiàn)代升級版的滕王閣,仿舊只是一種表象,讓人感受到的卻是如同置身于某座現(xiàn)代建筑之中。斯樓已非昨日景象,如今的滕王閣盡管高大雄偉,奇麗奪目,卻似乎少了一些拙樸,一種韻味。
古人云:“江山之好,亦賴文章為助。”天下名勝,多以文字傳名。滕王閣概莫能外,它的千載盛名,與初唐詩人王勃的名文《滕王閣序》緊密相關,“閣以文傳,文以閣名”,一篇千古奇文,不僅讓王勃名留青史,也讓滕王閣名播天下。
滕王閣原系唐初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都督洪洲(現(xiàn)南昌)時所建。李元嬰在貞觀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被封于山東省滕州為滕王,在滕州時修筑一閣樓命名為“滕王閣”,其后他遷任蘇州刺史,終日與歌舞樂伎盛宴為伴,調任洪州都督時,他將蘇州的一班歌伎帶在身邊,選址贛江之濱,廣聘能工巧匠,再建一座高插云天的樓閣為處所,最初的目的不過是為了登臨送目、吟詩作畫、飲宴歌舞之用。這樣的建筑,即使在當初也不足為奇,古時建筑有制,一個地方藩王構筑樓閣,豈敢超越京都皇城。如果不是若干年后王勃的序文,滕王閣早已被無情的歲月所湮沒。
作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字子安,出生于山西的書香世家,素有“神童”之譽。其父當時被貶至交趾(今越南北部)作官,王勃為探視父親,千里迢迢途經(jīng)南昌。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正趕上當時的洪都府閻都督在滕王閣宴請賓客。正像王勃在序中寫道:“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蓖醪晟傥惠p,叨陪末座。酒席宴上,閻公對諸位文人雅士言道:“帝子舊閣,洪都絕景,在座諸公,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閣記》,刻石為碑,以記后來?!北娙寺劼牊o人敢作,紛紛借口推辭,他們都知道閻公的請求不過是一種客套,原來他的女婿早已事先準備好了一篇序文,借此機會意欲大秀文采。眾人知趣,彼此謙讓,只有年輕的王勃胸無城府、不諳世事,當即欣然受命,他即席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序文氣勢奔放,意境超拔,文字凝練,佳句迭現(xiàn),其中不少文字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像“物寶天華,人杰地靈”“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晚唱,雁陣驚寒”“關山難越,萍水相逢”“老當益壯,不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東隅已失,桑榆非晚”“勝地不常,盛筵不再”等等。717個字的序文駢驪工整,辭采飛揚,寫景如神來之筆,抒情有經(jīng)世之志,讓人想不到的是,如此絕妙的文章竟是出自一位14歲的少年王勃之手。
《滕王閣序》是王勃的即興之作,事先既沒作任何準備,更不可能有人捉刀代筆。少年天才文思泉涌,筆走龍蛇,抒情感懷,一氣呵成,為文壇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王勃早慧亦早夭,26歲時溺水身亡。一世英名伴隨著《滕王閣序》流傳至今,也讓滕王閣從此名噪天下。
王勃之后,滕王閣因為他的序文而聲名鵲起,其后,唐代的王仲舒作有《滕王閣記》,王緒作有《滕王閣賦》,史稱“三王記滕閣”,從此,歷代的文人騷客競相吟詠,短歌長篇不計其數(shù),但傳誦千秋,名貫古今者惟有王勃一序。
從滕王建閣至今的1300多年間,滕王閣可謂多災多難,歷朝歷代毀毀建建多達29次,最后一次毀于1926年的兵災。之所以屢毀屢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它的名氣實在太大了,有王勃的序文傳世,滕王閣世人皆知,屢次重建似在情理之中。我看到的新閣就是在1989年10月重建的。它盡管高大雄偉,瑰麗絕特,但憑欄遠眺,只聞人聲鼎沸,市井喧囂,落霞孤鶩,漁舟雁陣早已了無蹤跡,昔日滕王閣的景象和魅力只有在王勃的序文中尋覓。
一篇序文,傳頌千古;一座名樓,天下聞名;序閣傳世,全賴一位少年天才的妙筆生花。王勃,14歲的王勃讓天下人稱頌至今,感嘆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