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珍 費燕洪
(1.紅河學院國際語言文化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2.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孔子學院,科倫坡 00200)
作為客觀的物理環(huán)境,空間是人類文化得以存在的根本,是社會交際賴以發(fā)生的條件之一。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空間,空間是社會學及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由于人們對其他文化的認知需要經(jīng)歷一個從感知到思維的過程,因而在跨文化交流活動中,在既有文化認知的影響下,交際主體往往對客觀存在的跨文化空間產(chǎn)生主觀性認識偏誤,從而給交際帶來不利影響。布迪厄(P·Bourdieu)從社會學的角度,用場域概念闡釋社會結構中各存在主體的文化資本及其社會地位的關系。他提出,社會是一個場域,社會資本的積累、轉變和再生產(chǎn),構成了社會場域的文化存在。根據(jù)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在社會場域中,人們通過積累、轉換和交換包括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三類資本在內(nèi)的文化資本,從而進入和形成某一狀態(tài)的社會關系。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主要是分析某一文化環(huán)境下社會主體的地位、人際交往與社會資本的關系。在這一概括性的場域中,具體的物理地域概念被形態(tài)流動的文化資本所替代,物理空間意識模糊化。但是,文化固有的地域物理特性亦即其客觀的文化空間屬性,從而可以說,布迪厄的場域概念下自然包括了文化的空間概念。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人類跨文化交往逐漸成為尋常,跨文化交際成為社會交際的顯性交際行為。愛德華·霍爾(E·Hall)自20 世紀50 年代起就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在關注空間,但他更多地是從同一文化空間下的亞空間角度闡述空間的文化意義,分析闡述某一文化中人們的社交距離以及物件布局的文化內(nèi)涵。
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下,自然的空間是交際者的意識存在??缥幕浑H空間環(huán)境既是自然存在,同時也是主觀上的探索、認知,從而對交際行為進行理性認識和有效調整。從原生文化內(nèi)交際的空間、文化、慣習無意識,到跨文化交際中有意識地認識交際雙方的文化、慣習并在此基礎上認識跨文化交際的空間,有助于更好地審視交際的目標和策略。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拓展理解文化場域的概念,從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生產(chǎn)視角審視跨文化交際者的物理空間狀態(tài)、場域位置以及交際主體的慣習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是對跨文化交際狀態(tài)的另一種認識。對跨文化交際空間環(huán)境的認識,在不同空間狀態(tài)下及不同空間狀態(tài)轉化過程中對自我交際心理和行為的實踐調整能力,可以稱之為跨文化交際場商。
盡管有時候是無意識的存在,但不可否認,空間向來是人類的關注點。從族群和國家的地域疆土、城市布局建設、建筑設計建造,到藝術設計繪畫創(chuàng)作等,空間總是首先考慮的要素,空間是文化的第一個識別維度。
在跨文化交際中,空間不僅是文化的識別維度,在另一文化的比照下,跨文化交際語境下的空間文化隱喻和物理空間一起共同成為文化識別的維度。從交際的角度看,就完整的一種文化而言,空間與文化是一個共體,沒有脫離空間環(huán)境的文化,交際語境下的空間因此具有了文化的自然屬性??臻g的文化自然屬性使交際場所自然有了主場和客場之分,使交際雙方有了主方和客方之別。
跨文化交際的空間是移動的、多樣的。從文化的空間的角度看,由于文化場域的客觀存在,交際當下所處的文化場域自然成為主場,屬于當下交際行為本土文化的交際者自然是該文化資本的主人,主場的交際者自然為交際的主方。就交際活動而言,交際的文化空間環(huán)境、其文化內(nèi)容是固定的。一旦交際者轉移了交際場所,文化空間環(huán)境對交際雙方的意義就隨之發(fā)生變化。隨著交際空間的變換,交際雙方的主客體身份也就自然轉換。以交際雙方的文化空間位置為依據(jù),跨文化交際空間環(huán)境可以分為主場固定型、主場切換型、空間自主型和第三空間四種類型。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下,文化作為一種無聲的資本在交際中發(fā)揮著核心作用,交際者的交際狀態(tài)與交際心理從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在跨文化交流中,盡管文化平等的交際的觀點得到了廣泛認同,但在交際實踐中,不得不說這只是一種理念、只是部分人的理想?,F(xiàn)實交往中,某種程度上的文化實力不對等總是存在,文化實力上處于優(yōu)勢的一方的文化環(huán)境,往往會自然成為主場交際環(huán)境。主場交際環(huán)境通常指的是客觀條件形成的主場環(huán)境,但是,從交際者個人認知的角度看,還存在一種主觀的主場交際環(huán)境,即交際者在主觀意識上否定客觀狀態(tài),在交際中以自我為主的、意識上的主場交際空間環(huán)境,文化實力或主觀意識使得交際主場固定不變。在主場固定型交際環(huán)境下,文化的自然空間意義讓位,文化的資本意義成為主導,主場固定型文化場域常常跨越其文化的自然空間,延伸至其他文化空間領域。
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主場固定型文化場域的本土文化交際者往往扮演活動主導者,以主場文化和主場交際者目的為導向主導跨文化交際活動。
跨文化交際是交際雙方的往來互動和交流,在交際往來中,隨著文化自然空間的變換,交際主場隨之切換,從而產(chǎn)生主場切換型的跨文化交際空間環(huán)境。在主場切換型的文化空間環(huán)境下,在文化地域轉換中,交際者的交際位置在也在交際主體和交際客體兩者間切換。主場切換型的文化空間環(huán)境是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常態(tài),跨文化交際研究通常關注的就是這一類型空間狀態(tài)下的交際活動,從不同的文化立場、文化空間角度對交際雙方文化認知和行為反應的研究。
主場切換型交際環(huán)境下,跨文化交際者的本土文化主導作用在物理空間的切換中得以突出或自然減退,主場切換性交際活動對交際者的文化認知和交際行為的調適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和較大的挑戰(zhàn)。在這種類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交際雙方都有平等的文化展現(xiàn)機會,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各自不斷調整目標和行為,趨向于相互妥協(xié)而達到共同的交際目標。
文化的資本特性讓文化和經(jīng)濟概念的資本一樣具有流動性。在當下快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交際語境下,文化的流動性特點尤顯突出?;ヂ?lián)網(wǎng)交際環(huán)境中,越來越多的線上交際活動是某種程度上的自主行為,網(wǎng)絡信息鏈兩端的交際主體雙方保持位置不移動,各自處于自己的本土文化空間中,雙方空間位置相同、在交際活動中的位置平等,無主、客場和主、客方之別,交際空間自主。隨著數(shù)字媒體的全球化普及和社交平臺的國際化拓展,自主型交際空間環(huán)境的跨文化交際行為越來越普遍。
從原始出發(fā)點看,一些自主空間下的交流活動較大程度上是一種當下的單方傾述和不確定的交際反饋期待。由于傾述的沖動和期待的不明確,自主空間的交流慣習無意識現(xiàn)象突出,信息理解方向偏差大的可能性較大。
交際活動并不僅限于在當事人的文化空間里進行,當交際雙方都離開了各自所屬的文化空間、而在其他文化空間開展交際活動時,當下的交際空間就是跨文化交際第三空間。在這一空間里,交際者的本土文化資本不復存在,從這一點看來,雙方處于資本對等狀態(tài)。然而由于交際活動對文化資本的自然依賴,交際者的本土資本跨越了其自然文化空間,隔空影響著第三空間的交際活動。同時,交際活動對文化資本的自然依賴,交際雙方在第三文化空間里所獲得的間接資本又自然形成了一個寄宿性文化場域,以和本土文化場域相似的方式推動著交際活動的發(fā)展。所以, 對第三文化空間的認識和文化實踐,構成了交際者的第二文化資本,形成跨文化交際的第二文化場域。
從空間關系發(fā)展來看,第二文化場域的構建,固定型空間、切換空間以及自主空間三種跨文化交際空間環(huán)境的交際成果的發(fā)展,同時,這既是交際者本土文化場域的跨空間延伸,也是交際者文化實踐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集成。
空間及空間中的文化場域是自然和歷史的存在,交際者的文化主體身份隨其所屬文化空間而自然形成。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下,交際者的本土文化一方面作為其交際的資本推動著他的交際,而另一方面,交際者所處的社會結構位置及內(nèi)化為其心理和行為的社會性結構因素也讓交際者形成了慣習,對世界的理解常常習慣性地被所習得的“文化繭房”所桎梏。受本土文化心理和思維的影響甚至束縛,不同的跨文化交際空間環(huán)境中,交際者的慣習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不同的不利影響。
每一個體都歸屬于某一物理空間和文化,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構成該社會的物質、社會、文化等社會性結構因素內(nèi)化于社會個體,形成文化個體相應的性情傾向。慣習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涵,一是傳統(tǒng)、歷史性的文化心理形成的性格傾向,二是社會存在條件及該條件下的社會結構性位置內(nèi)化形成的結構性心理。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文化心理潛意識地起主導作用,在現(xiàn)實條件的支持下,結構性心理傾向行為表現(xiàn)促成了文化心理傾向目標的實現(xiàn)。
雖然主場固定型跨文化交際空間環(huán)境不是一種理想的跨文化交際空間狀態(tài),但由于它常給交際的一方帶來兩種對立的感受——不適感和安全感,所以這種類型的交際行為、目的和效果等受到持久的關注。
主場固定型際空間環(huán)境下,交際主導權固定,但效果有所區(qū)別。交際活動過程被交際的一方所主導,即便交際空間在其自然文化空間之外,主導方的本土文化場域仍越域反客為主控制交際話語權。在任何自然文化空間里,在交際者固定的主場思維下,交際活動以交際主導者的本土文化展示為主,一切行為均以其活動目的為最終目的。主場固定型交際通常產(chǎn)生兩種效果,不適感或安全感。獲得安全感的交際者對交際主導者慣性或自然地依賴或誠服,同時參與和強化這種場域結構。在交際中產(chǎn)生不適感的交際方,則是對交際主導者表現(xiàn)出現(xiàn)實的、暫時的服從,其狀態(tài)會隨著雙方社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成為跨文化交際的不確定狀態(tài)。
無論是主導、依賴還是不適心理狀態(tài),都是交際者慣習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和實踐結果。交際主導者的心理和行為傾向由其歷史傳統(tǒng)文化、其所處社會在跨空間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內(nèi)化而成,這種慣習無意識地控制著交際活動過程。在這種類型的交際中,交際對方的文化心理比其社會結構性位置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文化心理與之相近的交際者,往往傾向于接受甚至依賴主導方,并參與其社會結構的共建。當面對文化心理差異較大的交際者時,無論交際對方文化的社會性結構位置何在,活動主導慣習交際者的交際行為就會帶來強烈的不適感和不安全感,從而交際結果也具有了不穩(wěn)定性甚至危險性。
跨文化交際語境下,主場切換型和第三空間環(huán)境都意味著交際雙方或交際一方對本身慣習的主觀認識,以及在跨文化交際空間環(huán)境中的調整與場域建構。雖然慣習總體上是無意識的,但并非是全無意識的,尤其是出現(xiàn)了文化參照體后。對于主場切換或第三空間交際環(huán)境意識的交際者來說,對慣習的意識在交際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對于主場切換或第三空間交際環(huán)境意識的交際者,其慣習意識包括對自身和對對方慣習的認識和感知。慣習意識和交際空間的狀態(tài)的意識相關聯(lián),只有對雙方慣習有意識,主客場的意識才能出現(xiàn)。慣習意識決定了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的對雙方位置和目標的理解和尊重,活動目標趨同,交際效果持久穩(wěn)定。
空間自主型跨文化交際行為是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的產(chǎn)物。與空間自主型跨文化交際空間環(huán)境相對應的是自主文化思維和文化、慣習無意識狀態(tài)。由于空間自然環(huán)境沒發(fā)生變化,交際者的空間無疑是狀態(tài)成為了關系無疑是的基礎。自主空間環(huán)境中的跨文化交際從而也具有交際無意識的特點的。這類交際行為具有目標模糊、交往簡淺、沖突概率小的特點,也存在文化慣習表現(xiàn)突出,偏見強化的問題。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對其他文化發(fā)表見解和批評的意見很方便,但如果不是站在完整事實的基礎上、從對方文化的出發(fā)點進行評價或批評,很容易會形成跨文化交際認識障礙,加深本土文化的刻板印象,沿著民族主義思維路線,撇開被人笑話不說,這種在自由空間環(huán)境中最容易產(chǎn)生的跨文化空間意識缺失而容易產(chǎn)生的行為及其后果與國際化合作、跨文化交流的初衷背道而馳。
文化內(nèi)容的復雜多樣性和跨文化交際空間環(huán)境的多樣性特點,對跨文化交際者的認知和實踐水平提出了其特有的要求。這種要求不是本土文化場域中的智力或心理的考驗,而是對包括多種文化認知、跨文化空間環(huán)境意識、主體慣習認識和跨文化空間環(huán)境下交際心理和交際實踐行為的有效調整等在內(nèi)的跨文化場商的整體要求。
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下,交際活動自然空間的必然變化,消解了交際者原生場域結構的相對穩(wěn)定性,交際雙方自然空間位置的改變帶來了交際者在交際場域中的位置的變化,自然空間位置概念成為了顯性概念,空間意義在交際者場域資本的變化中得以突顯。
跨文化交際自然空間的顯性存在更加突出了各類場域資本的微妙作用,被自然空間客方化了的交際者甚至只能感覺到空間的存在,游離在主方場域的邊緣,或者其場域位置被置于主方掌控之下。即便是主場固定型的交際者和交際活動來說,其最終效果仍然受自然主場空間所屬一方的現(xiàn)實制約。自然空間成為跨文化交際活動的第一場域資本,是該場域中社會、文化和經(jīng)濟資本發(fā)揮效用的決定性因素。
慣習是知覺、評價和行動組成的源于社會又存在個體之中的系統(tǒng),是內(nèi)化于個體的社會文化,是性情傾向。這種性情傾向在實踐中獲得又發(fā)揮著實踐作用、被結構形塑又不斷地處于結構的生成之中。在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里,慣習可能是常見的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的文化缺省、文化僵化,也可能是交際者無意識地受到自我行為習慣的影響,在交際中把個人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當做導向。如果說慣習在原生文化中是某種程度上的無意識,那么,在跨文化交際中,它必須為交際者意識性的適時覺知和實踐。慣習“可以持久存在,又可以變更”和場域是雙向建構的關系”,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下,交際者的空間位置決定了場域位置,現(xiàn)實場域擁有的資本受自然空間環(huán)境的自然限制。在跨文化空間環(huán)境中,對持久性的、在原生文化中整體無意識的慣習的理性認識和更加交際環(huán)境和交際目的對原生慣習的調整建構,必然是跨文化交際者的必備素質。
在具有社會結構性、同時又有傾向性的慣習影響下,交際個體無意識地偏向于選擇根據(jù)他們的和經(jīng)驗最有可能的行為方式,同時交際個體又在實踐中強化、重塑或建構新的慣習。持久性屬性使得慣習很抵制變化,原初的社會化比后繼社會化更具有結構型塑內(nèi)在傾向的力量。在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慣習的重塑和建構與對既有慣習的理性認識和分析同等重要,這種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對原生文化慣習的理性認識和實踐、同時在新的交際空間下重塑和建構實踐慣習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際場商。在跨文化交際中,場商覆蓋了交際者原生文化空間和交際活動空間環(huán)境,包括交際者在交際空間環(huán)境下對交際雙方原生環(huán)境場域和慣習理性認識,同時更突出對交際者慣習的理性重塑和有效實踐,是有意識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
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下,交際活動的社會屬性和跨文化交際空間的特殊性使得交際空間意義得以突顯,在不同的空間位置變化條件下,構成了不同的交際空間類型,在不同的空間環(huán)境中,交際者的慣習有意識地重塑。交際者對交際雙方原生環(huán)境場域和慣習理性認識和實踐,其超越了原生文化場域的跨文化交際場商對交際交活動的有效性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