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亞東
(商丘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商丘 476000)
近年來,為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在國家提倡文化“走出去” 的背景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準確翻譯是中華民族文化成功對外傳播并為世界人民所了解和接受的前提,那么文學作品翻譯已然成為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形成了許多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在翻譯時,要尤其重視帶有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翻譯—文化負載詞。Mona baker 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指在源語文化中存在的概念,目標語文化中不存在相應的表達(稱為文化特定),可以是抽象的或具體的,也與宗教信仰,社會制度或某種食物有關。” 鮑惠南指出所謂的文化負載詞也稱為詞匯空缺,它表示源語詞匯的文化信息在目標語文化中沒有相應的對等的表達。廖七一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指描述特定文化中特定事物的詞語,短語和成語,反映出一個特定國家獨特的活動模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積累,這是不同與其他國家。盡管許多學者對文化負載詞有不同的定義,但主要的特征可以概括為:文化負載詞承載特定的文化信息和內涵意義,可能對源語讀者是熟悉的,但對目標語接收者來說卻是難以理解的。因此,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認真考慮的重要因素。
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提出的目的論將翻譯從以源語文本分析為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1984 年,弗米爾與他的老師萊斯(Reiss)在其合著《翻譯理論基本原理》一書中闡述了目的論的基本框架。目的論即在翻譯時必須遵守一系列的原則,他們將這些規(guī)則解釋為:(1)翻譯是由其目的所決定的。(2)翻譯是在目的語文化和語言中提供與源語文化和語言有關的信息。(3)目的語文本不會以一種反向的方式為原文文本提供信息。(4)目的語文本必須符合語內連貫。(5)目的語文本必須與源語文本保持連貫。(6)以上五個規(guī)則按等級順序排列,并以目的原則為主導。實際上,這六個規(guī)則可以歸納為三個規(guī)則,包括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對等”不再是評判譯文的標準,取而代之是譯本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充分性。
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的整個過程,其中有兩個因素對翻譯目的影響較大,一個是翻譯的發(fā)起人,另一個是譯文的接受者。發(fā)起人實際上確定翻譯的目的并安排翻譯過程。但是,由于缺乏專業(yè)知識,發(fā)起者需要與翻譯人員協(xié)商哪種目標文本能夠實現(xiàn)預期的翻譯目的。另一個決定翻譯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譯本的接受者。《吶喊》是由外國語言出版社發(fā)起翻譯的文學作品,由精通中西方文化的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執(zhí)筆翻譯,譯文接受者是懂英語并且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國外讀者,所以《吶喊》的翻譯目的就是為了傳播中國文化,讓國外的讀者能夠通過文學作品來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滿足目的與讀者的期待。
根據(jù)譯文翻譯目的,為了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滿足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期待,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譯者根據(jù)譯文的翻譯目的,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1)原文:“癩皮狗,你罵誰?”王胡輕蔑的抬起眼來說。
譯文:“Mangy dog,who are you calling names?”Whiskers Wang looked up contemptuously.
由于中英文文化差異很大,即使它們指代相同,像“狗”這樣的實體,會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含義。在漢語中,當我們談論“狗”時,它總是貶義的?!肮贰本哂斜氨珊涂稍鞯奶卣?,與“狗”相關的詞總是有一些貶義詞,例如“狗膽包天,狼心狗肺,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皮膏藥,狗仗人勢”等。在英語中,狗被稱為人類最好的朋友,甚至有人認為狗是一種家庭成員,所以他們對狗有強烈的親密感。此外,狗不僅是高貴的寵物,也是工作的伙伴。他們認為狗具有寶貴的品質,包括誠實,可靠,勇敢等。因此,與狗有關的許多單詞都是值得稱贊的,例如“幸運的狗,忠實的狗,頂級的狗,頑皮的狗”等。狗是指中英文文化中的同一實體,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其文化涵義差異很大。在這個例子中,“癩皮狗”是一個令人討厭的生物,可以用來責罵某人。楊憲益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并具體采用直譯的方法來突出顯示“癩皮狗”的意思。而不是使用其他動物代替“狗”,因此譯文保留了漢語中“狗”的文化含義,有助于實現(xiàn)預期的翻譯目的。
(2)原文: 假使有錢,他便去押牌寶。
譯文:If he has money,he would gamble.
“押牌寶”是紹興的一種賭博形式,該游戲的規(guī)則非常復雜。顯然,目的語文化中沒有對等的表達。此外,源文的含義并不強調賭博本身的形式,而是強調阿Q 的賭博嗜好。楊憲益準確理解源文作者的意圖,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和意譯的翻譯方法。因此,翻譯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并且符合語內連貫性原則。
(3)原文:龍牌固然已經(jīng)碎在地上,而且又不見了觀音娘娘座前的一個宣德爐。
譯文:The nun, pulling herself together after they had been smashed into fragments on the ground and the valuable Xuan De censer before the shrine of Guanyin, the godders of mercy, had also disappeared.
“觀音”是佛教中的神,是慈悲和憐憫的化身。而基督教中沒有相應的對應物。為了保留中國文化的特點,楊憲益采用音譯加注解的方法,翻譯不僅保留了“觀音”的發(fā)音,而且還體現(xiàn)了“觀音”的內涵。這樣的翻譯策略不會中斷譯文的連貫性,并成功傳播了中國文化。(4)原文:夫文童者,將來恐怕要變秀才者也。譯文:Most young scholars were likely to pass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
科舉制度屬于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文化現(xiàn)象,它用于選拔政府官員。這種考試制度是在隋朝607 年實施的;于1905 年清朝廢止。“文童”“秀才”是科舉考試兩個階段的考生的不同稱謂。“文童”通過考試后被稱為“秀才”,即使“秀才”沒有成為政府官員,他仍然受到當?shù)厝说淖鹬?。結合此背景,楊憲益采用意譯和省略的方法,翻譯“文童”作為年輕的學者,考慮譯文的可接受性和譯文接受者的背景知識,楊憲益選擇這些翻譯方法,使譯文更易于被目的語讀者理解,翻譯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本文以目的論為視角,研究了《吶喊》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通過對翻譯過程和翻譯目的分析,并通過具體實例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楊憲益夫婦主要采取以下翻譯策略和方法來處理《吶喊》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包括異化和歸化的翻譯策略,以及直譯,意譯,音譯,省略和音譯加注解等翻譯方法,實現(xiàn)譯文的翻譯目的,能夠被目的語讀者接受,同時也證實了功能目的論對文化負載詞翻譯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