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迎香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濟南 250000)
幕藩體制是17 世紀德川家康建立的由幕府和藩國共同統(tǒng)治的封建制度。幕藩體制下,將軍是最高統(tǒng)治者,幕府是國家最高的政權機關。幕府統(tǒng)治全國各地的藩國。各藩的統(tǒng)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幕府對他們實行交替參覲制度。大名擁有很大的獨立性,他們在自己的領地上擁有行政、司法、軍事和稅收等權力。將軍通過武家諸法度、公家諸法度及寺院法度建立起與大名、武士、天皇和寺社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嚴格控制的、森嚴的。在這個體制中最基礎的部分是各個領地的石米。各種封建權利和義務的完成基本都是在石高制的基礎上完成的。天皇不僅依靠將軍向他請求賜封,而且還要依靠幕府分給其領地即石米來維持生存。大名生活的唯一來源也是從幕府手中取得的年貢米,同時根據(jù)年貢米的量進行權利和義務的交換。以年貢米為紐帶,建立起了將軍、大名、旗本、陪臣、家臣的金字塔式結構,通過年貢米在整個金字塔體制中的流動,使整個體制運轉起來。
“石高制”制度下大名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從農民那里收取的年貢米,這也意味著領主們必須要把除自己及家臣消費外剩余的大米進行販賣,把大米換金后購入鐵炮、武器等軍需用品、衣物、日常用品等物品。此外,農民也需要購買鹽等生活生產上非自給的必需品,所以也需要販賣剩余的大米。因此在石高制下,為了維持幕藩體制及再生產,一定的商品流通是必要的。實際上,這種商品流通就是以年貢米商品化為主要內容的,因為在進行各種商業(yè)活動前,都需要先把年貢米換金化處理,即年貢米的商品化。
另外,幕藩體制下的兵農分離也是年貢米商品化的一個原因。幕藩體制下武士都必須居住在各藩唯一的城下町中,農民必須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的份地上;武士是社會的上等階級,農民是被統(tǒng)治的下等階級,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是不同的,兩種身份之間的界限也不可逾越。武士作為土地的主人見不到自己的土地,作為土地耕種者的農民終日在土地上勞作。即土地的所有權和耕種權是分開的。這通過一系列政策如檢地令、刀狩令和身份統(tǒng)治令等實現(xiàn)。通過一列措施,農民被緊緊束縛在土地上,大名和武士脫離了生產,離開了他們所領有的土地,集中居住在以工商業(yè)為基礎的自己領地內的城下町中。但是如果只依靠從農民手中繳納的年貢米是無法滿足大名和武士的全部生活所需的,從日常生活用品到武士所需佩戴的刀劍、所著衣飾、所乘車馬、乃至吟詩作畫、祭祀祖宗等,每一項活動都要求他們將手中的大米換成貨幣或其它商品。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由于石高制和兵農分離導致領主們脫離了自己的土地,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從農民手中收取的年貢米,為了滿足生活上的各種需要而必須把大米換金化,使年貢米商品化成為了必然,但是由于幕藩體制下嚴格的身份等級限制,在城下町中居住的領主和家臣團是不允許經商的,因此大米的交易需要他們的代理人——“掛屋”和“藏元”來完成。
農民交納年貢米后,領主們會將日常開銷部分留下,剩余的按照分封額逐級分發(fā)給旗本、御家人及家臣里的每一個武士,再將剩余的運往大阪和江戶的米市販賣。武士在得到分封的大米后也會扣除家政開支后委托商人販賣。出售后的年貢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用途:商人、工匠及其他非農業(yè)者的主食;農民自家消費米不足的部分;釀酒業(yè)等加工業(yè)的原料等。
各藩通過藏屋敷將米谷商品化。藏屋敷是各藩大名在大阪,大津等地設立的“倉庫”,代其保管和出售年貢物資。各藩收納的年貢米除供藩主自用和提供家臣的俸祿外,一小部分會在藩內出售,其余很大一部分運往大阪的藏屋敷出售。因為在各藩中,米的供給量要遠遠高于需求量,因此只在藩內市場不可能將年貢米銷售完。同時由于參覲交代的實行,各藩還要將出售年貢米得到的貨幣的一部分匯往江戶,而這個費用在各藩的支出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這些貨幣大部分也不會再返回各藩,很可能會造成藩內貨幣不足。所以,基于這些原因,各藩不得不將年貢米的大部分拿到番外市場即主要通過大阪的藏屋敷出售。大名們在大阪設立藏屋敷,里面的主要管理人員有“藏役人”,“掛屋”和“藏元”,他們各司其職。各藏屋敷按照投標的方式出售大米,藏元會處理有關年貢米的保管,管理和投標等事務,如選定經紀人和決定投標的日期。在投標日會在賣米的場所豎起牌子,標明米的數(shù)量,是屬于哪個藩的,代理藏屋敷的名稱以及日期。中標者將銀子帶到掛屋,從那換取銀票,然后持銀票到藏屋敷換取大米券,著急時也可以付銀票直接從倉庫里提貨,而無需兌換大米券。大米券的持有者可以隨時持米券領取大米。由于大米券十分方便,它廣泛進入流通領域,代替實物進行流通。大米券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可以只憑一張“紙”的授受就可以進行大米所有權的轉移。在當時的大米市場,大米的買賣可以說就是大米券的買賣。
雖然,大米券的流通性很高,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良后果。商人只需支付三分之一的貨款即可領走相當于全部貨款的大米券,并可以將此輾轉買賣。同時,藏屋敷也可以對未運到的大米發(fā)行大米券,是一種期貨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商人們通常也不會馬上取走大米,因為如果拿到大米不及時出售的話他們也沒有地方儲存。所以,藏屋敷只要具備一定的藏米就可以發(fā)行大米券。大名們利用這個漏洞,即使手中沒有大米也依舊發(fā)行大量大米券。這時發(fā)行的大米券被稱為“空米切手”。它與一般的大米券在表面上并無差別,只有在取米時才能辨別。所以大名們一旦手頭拮據(jù)就會通過藏屋敷發(fā)行空米切手。它們可以幫助大名解決一時的需要,所以大名們樂此不疲。但是,大量的空米切手進入市場就會導致米價下跌,而米價的下跌又會導致大名收入不足,又會促使他們發(fā)行空米切手,于是就形成了惡行循環(huán)。所以,在1654 年幕府發(fā)出禁令禁止空米切手的買賣,其后也多次嚴厲取締空米切手的發(fā)行??彰浊惺质谴竺捉灰走^程中的特殊產物,幕府對其取締是因為它的存在嚴重損害了經濟發(fā)展。但是,大名和商人卻對此并不介意,他們通過大米交易獲得了各自的利益。
大米流通網絡的形成也為其它商品的全國流通提供了重要前提條件。隨著年貢米的商品化,各種商品的流通也隨之活躍起來。特別是以大阪、江戶和京都為代表的中央市場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
進入大阪的各類商品中排名第一位的就是大米,其余很多都是原料及半成品,在大阪經過加工生產后運往全國各地。由于這種發(fā)達的手工業(yè)及商業(yè),使得大阪必須要有一定數(shù)量的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存在,才能保證商業(yè)的正常運行。因此,大阪作為一個全國物資集散市場的同時也是一個大的消費市場。這個時期大阪的商品經濟得到了巨大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是伴隨著年貢米的交易而出現(xiàn)的。除大阪以外的另一個米市場江戶,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消費城市。米以外主要商品的加工生產靠大阪,手工業(yè)尤其是奢侈品則要依靠京都。在以絲織品和工藝品制造最為出名的京都,從外國運來的生絲都是由京都的專賣商人經營。這三者都形成了以年貢米的交易和流通為基礎的中央市場。與此同時和年貢米的流通一樣,各藩領域中也存在著市場。
江戶時代的商品經濟包括領主的商品經濟和農民的商品經濟。在前期領主的商品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到了后期則是農民的商品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這是因為領主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刺激了農民的商品經濟發(fā)展。領主的商品經濟以年貢米商品化為中心,以滿足領主的生活為目的。領主階級為了保證年貢米的征收,竭力把農民置于自然經濟之中,使其遠離商品經濟,但實際上農民是不能完全與商品經濟分離的。在購入非自給的生活物資以及部分貢租也以貨幣形式征收時,他們便不可避免地與商品經濟發(fā)生接觸。在江戶初期,部分地區(qū)的農民階級中就已經存在著商業(yè)性的農業(yè)生產。比如棉花、煙草、油菜和大豆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和銷售,這些經濟作物主要是為了出售而種植的,因此是商業(yè)性農業(yè)的一個重要標志。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領主經濟商品化和國內市場的刺激,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后,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開始展開,這時的農民已經從為了購買而販賣轉變成為了販賣而購買。即在農民向市場出售的產品日益增多的同時,他們從市場上購買的生產資料也隨之增多。這些商品在農村的買賣日益頻繁,以及流通網絡的形成,江戶時代的商品生產不斷向前發(fā)展,商品經濟也隨之發(fā)生了飛躍性的發(fā)展。
年貢米的商品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也導致了幕藩體制的封建統(tǒng)治基礎即等級內部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參與年貢米商品化的兩個主要等級是“士”和“商”,它們之間的關系在年貢米商品化的過程中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并逐漸開始走向結合。封建時代的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這種等級制度到了江戶時代則被劃分得更加嚴格。全國居民被嚴格劃分為武士、農民和町人三種身份,他們在衣食住行上各有區(qū)別,各守本位,世代相傳,不得僭越。武士作為四民之首及統(tǒng)治階級享有一切權利。將軍是最大的封建主,每年收入大約近700 萬石大米,占全國大米總收獲量的四分之一。將軍之下是作為上級武士的大名,大名是經濟上的大封建主。在大名之下的中下級武士中廣大的下級武士不能參與藩政,在政治上受限制,實際上只是享有俸祿的世襲職業(yè)軍人而已。在經濟上中下級武士的收入也十分不樂觀,但是由于兵農分離制的實行,他們與農工商之間仍有一條十分明顯的界限。但即使這樣,對武士而言,無論他們收入多還是少,只要有庶民對他們無禮的話他們可以立刻將其斬殺而不算犯罪。武士被賦予的特權使他們具有天生的優(yōu)越感以及對其他等級的蔑視心,即使身份最低的武士也不能合法地從事生產,不能與其他等級通婚,不能從事被視為卑賤的商業(yè)。
相對武士而言,商人的地位卻十分低下,他們處于“四民”之末,幕府不允許商人用與大名相似的名字,不能和武士居住在同一區(qū)域,甚至不受法律的保護。但是,由于幕藩體制的基本特征又決定了武士階層必須要依賴商人階層而生存,即武士只有將手中的年貢米商品化才能保證自身的生存,而這一過程又不得不依靠商人來完成。而且,武士貧困時又必須向商人借債,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武士和商人之間的關系開始發(fā)生微妙的變化。
在德川中后期,武士們不同程度地陷入了財政貧困。但是同武士的貧困化相反,商人在替大名及武士買賣年貢米的過程中累積了大量財富,掌握了主要經濟權,使得大名及武士對商人的依賴日益加深。他們利用壟斷大米來源的方式,囤積居奇,操縱米價,從消費者身上牟取了大量暴利。當大名和武士將其年貢米全部出售也不能維持其奢侈的寄生生活時,就不得不靠大名貸來緩解財政危機。而大名貸又使他們陷入了更深的危機中不能自拔,形成惡性循環(huán)更加貧困。幕府為了保護大名和武士的利益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米價增加大名和武士的收入。幕府貯藏米谷,減少向市場的供給量,限制向江戶運米谷等措施,同時還向大阪商人強征御用金來買米,以此來改變武士生活的同時也加強對商人勢力的限制。
因為經濟的原因,武士不得不拋棄傳統(tǒng)觀念自己經營農業(yè)或手工業(yè),特別是下級武士為了換取錢財,解決生計,甚至不惜出賣統(tǒng)治階級象征的武士身份給商人,或取消長子繼承地位,收富商子弟為養(yǎng)子,或同富商聯(lián)姻,甚至親自過繼給商人作養(yǎng)子。通過這些手段,形成了商人兼武士,武士兼商人的局面,打破了長期以來士農工商各守本位的等級界限。
由于商人把資金用高利貸借給武士、農民,投資兼并土地開墾新田,逐漸把封建經濟控制在自己手中,大大提高了權力和社會地位,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因此發(fā)生了轉變。大名及武士為了獲得維持奢侈生活的費用,不得不拜倒在商人和高利貸者的面前。他們紛紛以年貢米為擔保,向江戶、大阪、京都的商人高利貸者借債,逐漸失去了掌握自己經濟命運的能力,而陷入商人的掌握之中。
商人地位的提高沖破了武士和商人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加深了武士對商人的依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二者逐漸接近,武士躋身于商人之中,商人躋身于武士之中。
年貢米的商品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商品市場在全國各地成長起來;領主、武士的家計財政日趨惡化,負債累累;依靠高利貸向上從大名手中奪取年貢米,向下從普通農民手中奪取土地,數(shù)量龐大且經濟實力雄厚的中間階級——農村商人和城市的特權商人——在兵農分離政策所造成的間隙中茁壯成長起來。雖然幕府在之后也發(f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商人階級的強大。
注釋
(1)參勤交代,亦稱為參覲交代,是日本江戶時代一種控制各大名的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戶替幕府將軍執(zhí)行政務一段時間,然后返回自己領土執(zhí)行政務。
(2)“石高制”是日本戰(zhàn)國時期,不按面積而按法定標準收獲量來表示(或逆算)封地或份地面積的制度。
(3)空米切手在日語中還有許多相關的稱謂。因為大米在未到達買方之前,銀兩就交給賣主大名手中,因此得名“先納切手”。同樣實際的大米還沒收到,就將空頭支票賣出去了,因此還可稱為“先手形”;因為大名發(fā)行空米切手的本意是調撥資金,所以被稱為“調達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