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個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為青少年成長的主要場所,對青少年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家庭環(huán)境指的是一個家庭所處的情況和條件,包括生活條件、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等行為因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科學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構建和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能促進其健康發(fā)展。相反,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會使青少年內向、孤僻、脆弱,或固執(zhí)、逆反、易焦慮等,使青少年容易沉迷網絡。本文將從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家庭結構,家庭關系三方面論述家庭環(huán)境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并提出相應對策。
1.青少年網絡成癮概念界定及表現(xiàn)
互聯(lián)網起源于美國,因此對網絡使用的研究最先是從美國開始的。1994年美國著名精神病研究專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最早提出了網絡成癮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lAD)。1995年,戈登伯格又進一步將其定義為: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簡稱 IAD)是指由于重復地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tài),并產生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耐受性、克制、退癮等現(xiàn)象。
2.家庭環(huán)境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個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huán)境指的是一個家庭所處的情況和條件,包括生活條件、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等行為因素。
2.1從父母教養(yǎng)方式看,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容易使青少年網絡成癮
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對子女撫養(yǎng)、教育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Schreiner, 1994)。西蒙茲(P.M.symods)在多種研究基礎上,根據母親對兒童的態(tài)度,分為接受的與拒絕的、支配的服從的兩個因子,不同教養(yǎng)方式在孩子身上打上了不同的烙印。
a.支配型(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父母只從他們的主觀意志出發(f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很少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愿望。這種教養(yǎng)方式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說謊自衛(wèi),性格壓抑、心理自卑、缺乏獨立和自我判斷的能力。當孩子心理上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可能會在網絡中傾訴自己的情緒,,長期下去極易導致心理抑郁、網絡成癮。
b.溺愛型(放縱的):現(xiàn)代家庭中,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孩子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么都不做,父母把孩子擺在高于一切的不恰當地位。這樣使孩子逐漸形成好吃懶做、 蠻橫胡鬧、自私自利的個性,他們往往缺乏獨立性,無責任感。他們不喜歡與父母溝通和交流,而網絡正好為他們提供了發(fā)泄和交流的機會。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但他們的個性卻使得他們極易依賴甚 至沉迷于網絡世界,難以自拔。
c.保護型(限制型):保護型就是父母過分的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必須要按照父母的認識和意志去活動,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其結果往往會導致 孩子缺乏主見,變得脆弱,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社會適應能力也差,缺乏責任,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極力逃避父母的安排和保護。所以當孩子們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社會時,當他們遇到未曾料到的挫折和打擊時,當他們碰到理想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突時,便顯得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和應付能力。不少孩子在現(xiàn)實社會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只有通過網絡來滿足自己心理的各種需要。
d.忽視型(不關心型):隨著工作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競爭壓力日益增大,許多家長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致使他們無暇顧及甚至忽視對孩子尤其是處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導。而網絡成為他們與人進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平臺。這種教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的孩子性格內向、孤僻、情緒消沉、興趣狹隘、缺乏理想和追求。他們極易沉迷于網上聊天或受到不良人群影響而誤入歧途。
家庭是每一個孩子走向社會的港口,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個體心理品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集中體現(xiàn)在父母對子女的態(tài)度和教養(yǎng)方式上。
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科學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構建和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能促進其健康發(fā)展。相反,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會使青少年內向、孤僻、脆弱,或固執(zhí)、逆反、易焦慮等。有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學習不良、反社會行為、違法犯罪行為和家庭環(huán)境、父母教養(yǎng)方式等密切相關(Schreiner,1994)。消極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交互作用可能造成孩子的網絡心理問題,說明積極的家庭教育方式如關愛、理解孩子是青少年共同的需要;而過于嚴厲、過度溺愛、缺乏尊重尤其是否認等消極的家教方式使孩子自信心、自控力減低,容易沉迷于網絡。
2.2從家庭結構看,家庭結構不完整誘發(fā)了青少年陷入網絡而癡迷
我國是人口大國,經濟尚不發(fā)達,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不斷推進,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yè),并且長期生活在外地,而這些務工人員的子女大都留在家里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他們年齡大、文化低,不僅不能輔導青少年學習,同時也無力管教孩子。這些孩子從小就缺少父愛母愛,缺少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管教,因此他們喜歡我行我素。網絡的新鮮感、網絡游戲的刺激性能暫時的滿足他們內心強烈的好奇心,彌補他們內心的空虛,于是他們漸漸依賴于網絡,沉醉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不能自拔,成績一落千丈。另外,在單親家庭成長起來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失去父母的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缺少家庭的溫暖,這些孩子內心深處會有種不安全感,往往會借助網絡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羅輝萍,彭陽,2008)。
2.3從家庭關系看,家庭關系不和諧容易驅使青少年躲進網絡而沉溺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家長承擔著在學校之外對學生的主要監(jiān)督和教育職能,家庭關系不和諧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庭關系不和諧包括:父母之間關系不和睦;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不和諧這兩種(Shek,2002)。網絡成癮組與正常組被試在家庭矛盾性方面有顯著差異,成癮組得分顯著高于正常組,說明成癮組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的程度更高,這種矛盾性可能致使網絡成癮青少年更感到人情冷漠、孤獨、抑郁等,從而增加了網絡成癮的危險。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孤獨感對網絡成癮傾向有預測作用。上網成癮的學生比非成癮的學生明顯表現(xiàn)出孤獨、抑郁和焦慮的人格特質(江楠楠,2005)。Wartberg等的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之間良好的溝通、融洽的親子關系和支持性的教養(yǎng)方式可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傾向(Wartberg,2015)。家庭是青少年人格塑造和身心發(fā)展的重要場所,家庭中父母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融洽可避免家庭矛盾的產生,進一步降低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在家庭中缺少愛與歸屬感的青少年更易到網絡中發(fā)泄情緒、尋找精神依靠,從而導致網絡成癮(羅輝萍,彭陽,2008)。經常生活在這樣缺乏溫暖、缺乏關愛和理解的家庭里,子女往往沒有歸屬感,經常情緒低落,很少感到快樂。然而當他們接觸網絡后,可以通過網絡傾訴自己的情緒,在網絡中尋求他們對愛的需求。
作者簡介
琚婷婷,1997年3月18日,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人,研究生,學科教學英語專業(yè),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中小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