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華
摘要:小學教育戲劇課程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是促進教師自我認同的有力抓手,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對課程性質和實施主體理解的狹隘化、教育戲劇滲透課堂教學的形式化、教育戲劇課程成果的功利化等誤區(qū)。為此,教師要摒棄誤區(qū),重新審視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價值;加強學習,組建合理優(yōu)質的課程開發(fā)和實施團隊;因地制宜,設計個性化的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內(nèi)容與實施途徑。
關鍵詞:小學教育戲劇課程;誤區(qū);出路
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實施是落實小學階段各科教學目標的重要渠道,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港臺地區(qū)教育戲劇課程實施經(jīng)驗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嘗試開發(fā)本校的教育戲劇課程,圍繞著教育戲劇展開了一系列活動。這極大地推動了教育戲劇課程改革的進程,豐富了教育戲劇課程改革的實踐成果。然而,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在實施中出現(xiàn)了一些認知誤區(qū)和實踐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實施效果,尋求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實施的新出路極為重要和迫切。
一、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實施的誤區(qū)檢視
(一)對課程性質和實施主體理解的狹隘化
對于小學教育戲劇課程性質的準確把握,能夠確保課程實施的正確方向。小學教育戲劇課程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通過戲劇的方式不斷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相連接,突破傳統(tǒng)知識傳授的單一目標,著眼于學生藝術創(chuàng)作及綜合素質的提高。然而,不少學校在制定小學教育戲劇課程時,對其性質并沒有清晰的認知,盲目跟從戲劇熱的浪潮,簡單地將教育戲劇劃歸為語文學科的范疇,并沒有充分挖掘教育戲劇對學校德育、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從而導致教育戲劇課程目標的模糊和狹隘。
由于對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性質把握不精準,很多學校便認為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實施主要是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的職責。長此以往,語文教研組便會關起門來單打獨斗,其他學科的教師和學生會認為課程的實施與自己關系不大,甚至無關。如此一來,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強大功能便會被遮蔽。學校教育戲劇課程的實施需要一個結構合理的實施團隊。從縱向角度來看,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實施需要校級班子的引導和管理,需要教師隊伍的合作與深入,也需要學生參與課程開發(fā)的活力。從橫向角度來看,教師隊伍的合作需要專家教師的培訓和督導,需要語文教師的鉆研和調整,也需要其他各科教師的配合和拓展。團隊的每股力量都是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二)教育戲劇滲透課堂教學的形式化
在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多學校和教師為了戲劇而戲劇,導致形式主義泛濫。這主要表現(xiàn)在:(1)學校空打教學戲劇課程的口號,缺少系統(tǒng)的課程運轉模式和評價體系。隨著戲劇熱的傳播,很多學校也紛紛提出了本校的戲劇理念,成立了教育戲劇研究團隊。但是,教育戲劇課程在各年級以何種方式展開?如何促進教育戲劇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對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少進行詳細的探討。教師們只知教育戲劇的熱度,教育觀念和教學能力未得到及時的提高。教育戲劇課程的實施只停留在千篇一律的教學設計和擺拍的照片上,無法真正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2)教育戲劇課程為主科讓路,服務于學科知識。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重視知識和分數(shù),忽視能力和育人。在實踐中也不難看到,在教育戲劇課程上,很多教師爭分奪秒地利用“多余”的課時來講解試卷、批改作業(yè),或是干脆放任學生自己排練,缺失應有的專業(yè)指導。如此的小學教育戲劇課程有名無分,陷入了形式主義的空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從何談起?(3)過量引入教育戲劇,將語文課堂變成情境表演的“圣地”,甚至在與實際教學內(nèi)容不契合的情況下還強行運用。教育戲劇對語文課程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育戲劇場景創(chuàng)建得越熱鬧越好。一方面,教育戲劇課程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和程度,過多的引入反而會起到喧賓奪主的不良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過于注重教育戲劇情境,就容易缺失學科知識的教學。
(三)教育戲劇課程成果的功利化
小學教育戲劇課程成果的功利化一方面體現(xiàn)在教育戲劇課程經(jīng)驗的“拿來主義”。隨著國內(nèi)外教育戲劇課程的推廣,各式各樣的教育戲劇經(jīng)驗層出不窮。目前有些學校在構建本校的教育戲劇課程時,往往急于求成,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一次性完成,或者堅信國內(nèi)外成功的課程經(jīng)驗都適用于本校的實際情況,于是便直接將國內(nèi)外教育戲劇課程經(jīng)驗簡單復制到本校,或者完全套用兄弟學校的課程建設模式。借鑒學習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不顧學校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發(fā)展,生搬硬套的“拿來主義”做法往往會導致“水土不服”的后果,從而無法達到小學教育戲劇課程應有的效果。
小學教育戲劇課程成果功利化的另一個表現(xiàn)就是教育戲劇排練的“競賽情結”。作為學校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最終落腳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對名著的賞析進行再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關注全體學生“人”的發(fā)展。然而,很多學校沒有精準把握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目標,往往認為教育戲劇課程就是排練幾出戲劇,最好還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比賽固然能促進師生對教育戲劇課程的投入,但是這種功利化的“競賽情結”會使得教育戲劇課程僅僅為參加比賽的師生開放,既無法惠及全體師生,也脫離了教育戲劇課程原有的價值和方向。
二、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有效實施需要合理的轉向
促使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實施走入歧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觀念滯后、管理失當、理論不足、制度壓力等。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有效實施需要合理的轉向。
(一)摒棄誤區(qū),重新審視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價值
正確認識和理解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價值,樹立正確的課程實施理念,是有效實施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前提和基礎。狹隘化的理解只會使學校的課程實施走上片面化或者膚淺化的誤區(qū)。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價值體現(xiàn)在:(1)它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教育戲劇課程可以在語文課堂上設置一個具體的、立體的、真實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生不僅要積極地把文本語言轉化為戲劇語言,還需要借助神態(tài)、動作、外貌或者心理獨白這些非語言來傳遞信息和情感,從而促進語言建構,實現(xiàn)語言的運用和交流。學生可以對真實或者想象中的生活進行多維的感受,并產(chǎn)生對真善美的感知,迸發(fā)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2)它是促進教師自我認同的有力抓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將自我認同依附于外在肯定上,因而教學變得封閉而刻板,自身變得緊張而脆弱。教育戲劇課程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自在的表達空間,這個空間沒有壓力。在思考、合作、創(chuàng)作、分享的真實過程中,教師的自我壓抑和焦慮可以得到緩解和釋放,真實情感可以自然流露,不再依賴既定的教學方案,教學變得具有張力和變通力。(3)它是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渠道。校園文化作為學校隱形德育課程的一部分,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強有力的持續(xù)影響。小學教育戲劇課程中有很多隱性德育因素,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理想、情感、興趣和意志等。學校還可以利用節(jié)慶、主體日等活動為學生搭建教育戲劇課程表演交流的平臺,從而更好地彰顯校園文化,并使校園文化深入每一個學生內(nèi)心。
(二)加強學習,組建合理優(yōu)質的課程開發(fā)和實施團隊
小學教育戲劇課程的實踐需要組建一個合理優(yōu)質的課程開發(fā)和實施團隊,這是課程順利發(fā)展的有效保障。何為合理?即團隊的結構要均衡,既有校級班子和專家老師引領,又有一線教師的研究深入,也有學生的自主參與。何為優(yōu)質?即團隊的每一位教師要具有先進的課程實施理念,學生要具有較高的自主研究能力。只有一支合理優(yōu)質的課程開發(fā)和實施團隊,才可以推動小學教育戲劇課程朝著良性的方向發(fā)展。為此,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在組建團隊時要特別注意:(1)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例如: 美術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設計戲劇服裝、搭建舞臺場景等;音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表演時的形體動作、樂器表演等;科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作簡單的道具;信息技術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制作精美的動畫效果,等等。多學科的融合可以幫助小學教育戲劇課程更加綜合化和多元化。(2)不能忽視學生也是課程開發(fā)的重要人員。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智慧的加入會使得課程得到二次開發(fā),變得更加符合學情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再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重視學生的自主發(fā)展也符合“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因此,在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不妨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和改編,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3)重視教師的理論學習,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yǎng)。理論學習會豐富教師的知識體系,增強教師的自我認同,從而使教學實踐更有活力。缺少理論指導的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必然是盲目和膚淺的,要想建設一支優(yōu)質的課程實施團隊,教師隊伍的理論學習必不可少。
(三)因地制宜,設計個性化的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內(nèi)容與實施途徑
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是課程實施的關鍵和前提。小學教育戲劇課程不僅要保證內(nèi)容的科學性,也應該注重內(nèi)容的生活化,要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學校的教學特色相結合。在課改理念的指引下,筆者建議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展開: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傳授戲劇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技巧;以欣賞專業(yè)表演為加油站,學習戲劇課程的專業(yè)知識和理念;以社團節(jié)慶為舞臺,搭建學生表現(xiàn)與交流的廣泛渠道。但是,課程實施的途徑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由于學校之間的差異性,同樣的課程實施途徑也并非適用于每一所學校。在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各個學校還是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不斷將課程實施途徑與本校特色和學情相調適,爭取不斷創(chuàng)造出個性化的小學教育戲劇課程實施途徑。
參考文獻:
[1]陸素英.小學語文“教育性戲劇”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17(06).
[2]陸素英.小學語文“教育戲劇”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
[3]武文靜.建設具有生命力的童心語文戲劇課程[J].中國教育學刊,2016(S2).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