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有一位朋友正在西藏旅行,從拉薩自駕到岡仁波齊轉(zhuǎn)山的途中,我看她和伙伴把車停在草原上,在地上支起小桌子,幾個人坐在那里喝茶。在城市,她就是一個茶愛好者,現(xiàn)在整個草原都變成了她的茶室。
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地方,這并不容易。最難的地方,在于要攜帶燒水的設(shè)備,還要想辦法保持水溫,因為不同的茶,需要的溫度也不相同。但是從她和朋友的臉色,我看到了一種滿足。她們確實有點“拍照發(fā)朋友圈”的矯情,但也真的在用力“生活”。
不久前我也在同一條路上旅行過。在薩嘎縣城到岡仁波齊的路上,我看到一輛越野車停在國道和河中間,三個小伙子在那里野餐,他們竟然在一絲不茍地做手沖咖啡。這讓同為咖啡愛好者的我吃驚并慚愧,我?guī)Я藥装鼟於Х仍诘巧桨铮驗橐朔咴磻?yīng)和忙著趕路,我都沒有喝咖啡的沖動。
相比之下,他們在高原上仍然堅持自己的生活,就像巖石一樣頑固,也像雪山一樣美麗。他們不僅僅在趕路,而且像那句和阿爾卑斯山有關(guān)的流行語說得那樣,“慢慢走,欣賞呀?!边@種放松的狀態(tài)確實讓人羨慕。
過去,當我們談到旅行的意義時,會強調(diào)看不同的風景,體會不同的生活。因此,你到藏地,就要努力去喝甜茶或者酥油茶,最好把你過去習(xí)慣的咖啡丟到一邊。我們會強調(diào)這種原生態(tài)的“在地性”,“更地道”的,就意味著更好的。
但是,這幾年似乎出現(xiàn)了一種新現(xiàn)象。一些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會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得高于一切。用比較惡俗的話說,就是“經(jīng)營人設(shè)”,創(chuàng)造一個動人的“自我”,然后每天去“演自己”。這樣的話,明顯有點不懷好意,因為如果一種“人設(shè)”是好的,是值得努力維持的,那又有什么錯呢。
說到底,你就是你所能活出的樣子。對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來說,你過著怎樣的生活,你就是一個怎樣的人。真正塑造你的,不是你的人生理想和豪言壯志,而是你盡可能獨特的生活方式。所謂的“成為你自己”,也許并不在虛幻的內(nèi)心,而是在具體的、可觸碰的生活之中。
社交媒體時代,為每個人提供了“演自己”的舞臺。有聰明人發(fā)現(xiàn)商機,比如把一個人的微博或者朋友圈,用一個軟件匯總起來,編輯成一本書印刷出來。當然,不是每個人的“日?!倍加谐鰰膬r值,但是對個體來講,如果有機會系統(tǒng)看一下自己過去幾年的朋友圈,一定很有意義?;蛟S你會感到那是一個陌生人,生活要比你精彩多了。你以一種新的眼光在打量自己,或者是以一種老的眼光,來感受“新的自我”。
這樣看來,“曬”“秀”這些很多時候有貶義的詞,其實都有一種正向的力量。對城市新中產(chǎn)階層來說,生活方式就是他們定義自我的新途徑。衡量“人生價值”,不再需要等去世之后由別人來寫墓志銘,也不看對人類作了多大貢獻,而在于每一天都“認真生活”。
以做咖啡為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己做咖啡,每天磨豆、沖咖啡,工序都差不多,但是要讓自己滿意,你必須每一次都認真對待,這樣才能始終維持在一個水準上。這對別人來說沒有意義,但是對自己意義重大。而且,正是因為別人不知道,不理解,你才感到趣味盎然,你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你自己——自足的,完整的,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