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所以選在1969年解散基金,是因為此時具備了三大條件。
條件1:巴菲特通過13年代客理財,積攢了2650萬美元的財富。這使39歲的巴菲特具備了擺脫客戶資金的能力。
條件2:從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到1969年,道瓊斯指數(shù)足足上升了5倍,市場中很難找到足夠的煙蒂去配置過億美元的龐大資金。他不得不面臨一個選擇:要么放棄煙蒂股模式,要么縮減資金規(guī)模。
條件3:在查理·芒格持續(xù)10年的推動下,巴菲特的目光已經不再局限于煙蒂股,他開始考慮和偉大企業(yè)長期共存的模式。
正如巴菲特所言:“是查理推動我在投資領域從猿進化為人,如果沒有他,我會比現(xiàn)在窮得多?!痹诎头铺氐纳?,芒格確實是最親密的合作伙伴,甚至被朋友和親人們戲稱為“連體嬰兒”。但是,他倆的人生觀,其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巴菲特是個超級專注的人,他對投資的熱愛和投入,幾乎無人能夠相提并論,包括芒格。人們常常注意到巴菲特在投資領域的耀眼光芒,卻很難注意到他的付出。坦率地說,此時如果有位神仙告訴我,只要我愿意一輩子過巴菲特那樣的生活,馬上就可以得到6000億元人民幣(約等于巴菲特2019年的身家),我不會接受這筆交易,估計你也不會愿意接受。
6000億元人民幣,超過馬云和馬化騰財富總和,可以名列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為了想象這個數(shù)字究竟有多大,你可以假設每天燒掉1000萬元——那是230斤百元大鈔。大概需要爺爺?shù)臓敔斴呍?854年生火,全年無休燒到今天。這還得要求6000億元不生息,否則按照3%的年率,每天將產生近5000萬元利息。
老唐為什么不肯接受這筆交易呢?讓我們簡單審視一下巴菲特的生活。
除了晚年慈善目的捐贈和對三個孩子的少量贈股之外,巴菲特一生從未出售過伯克希爾的股票。而伯克希爾也僅在1967年實施過一次每股0.1美元的分紅,讓巴菲特收到不到5萬美元的紅利。這意味著從入主伯克希爾至今的50多年,巴菲特幾乎沒有從這個龐大的財富堆里抽取任何物質上的好處。巴菲特靠什么養(yǎng)家糊口呢?有據(jù)可查的主要是三大塊:其一是作為董事長的工資,早期是年薪5萬美元,從2019年上調為10萬美元,至今沒變;其二是巴菲特擔任十幾家公司的董事,每年有少量的董事津貼;其三是巴菲特保有少量個人投資,數(shù)額低于身家的1%。
巴菲特的原配夫人蘇珊在花錢方面是一把好手。在1999年維斯科公司股東大會上,有股東問芒格如何評價巴菲特至今還做些煙蒂類小型投資。芒格略帶調侃地答復:“你知道的,沃倫在伯克希爾領的工資很少。他有位很能花錢的老婆,她有屬于她自己的奈特捷私人飛機,并且沃倫還有一些其他開支。因此沃倫擁有一些私人投資是比較好的,他可以買些煙蒂股追憶舊時光,讓他保持心情愉悅?!?/p>
至于巴菲特本人的消費,簡直可以評價成“只為活著”。論吃,永遠是漢堡、牛排、三明治、可樂組合。50多年風雨無阻在上班路上買麥當勞早餐,2.61美元還是3.17美元的套餐,取決于夫人給扶手箱放多少零錢。論穿,他從沒在意過,若沒人管,他甚至能穿兩只不同款的皮鞋出門。家中任何人洗衣服時看到巴菲特,都會把他抓住,勒令他把衣服換下來。論住,1958年3.15萬美元買的房子,普通中產檔次,一直住到現(xiàn)在。論行,2014年女兒抗議他繼續(xù)開破車讓人尷尬,這才花了4.5萬美元買的現(xiàn)在這輛凱迪拉克XTS(目前在中國售價約30萬元人民幣)。論親情,回家永遠在閱讀,腦袋里永遠是公司和數(shù)據(jù),從來注意不到老婆孩子的存在,兩兒一女都沒能讀完大學。當然,1999年后巴菲特撥款讓三個孩子都成立了基金會,也算人到中年有了體面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大致相當于“普通中產禿頭男+地下室埋著一塊永遠不能動的巨型金磚”吧!而且這塊巨型金磚已經確定將在巴菲特身故后10年里,分批捐給各類慈善基金。因此,巴菲特投入一生精力創(chuàng)造的巨額財富,本質上就一個數(shù)值。芒格這樣形容它:“財富是個講壇,財富值數(shù)字越大代表講壇越高,來聽講的人也就越多?!币簿褪钦f,財富對巴菲特的價值,滿足了巴菲特向更多人傳教的欲望。
伴隨財富的增長,伯克希爾股東大會參會人數(shù)從1970年的8個人,到如今超過5萬人,聚在講壇下面聽講的人越來越多,用這種程度的個人犧牲,換來站在講壇上傳教的機會,捫心自問,是你想要的嗎?
《巴芒演義》是以巴菲特、芒格故事為中心,以中國傳統(tǒng)章回體形式寫就的一本財經圖書,這種形式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這本書記錄了價值投資產生的歷史背景、發(fā)展脈絡,以巴菲特、芒格這對老搭檔為中心,展現(xiàn)了一個個歷史上偉大投資家活靈活現(xiàn)的故事,以及他們之間盤根錯節(jié)、拐彎抹角的細膩交織,有著類似“七大姑家二舅的侄子在干嗎”之類的細節(jié),既有史海鉤沉,也有投資理念、投資案例的講述。
它覆蓋了近一個世紀的美國金融界的宏大歷史,記述了財經大舞臺上很多故事的來龍去脈,從格雷厄姆、多德到施洛斯,從蔡至勇到米爾肯,從香農、凱利到索普、尤金……這是一本嚴肅同時有趣的財經歷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