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堯, 錢 毅
(1. 浙江傳媒學(xué)院 國際文化傳播學(xué)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 邵陽學(xué)院 文學(xué)院, 湖南 邵陽 422000)
南宋祝充(今浙江江山人)所注的《音注韓文公文集》是我國現(xiàn)存韓愈集宋代刻本中價值最高的版本之一[1]69。近代文獻學(xué)名家傅增湘先生曾說過,研讀韓集,“若求一家之言,則舍祝氏莫求矣”[2]605。祝氏以“音注”二字名書,以音切注釋為主,包含了三千多條音注,文獻價值突出。經(jīng)筆者研究,祝氏《音注韓文公文集》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宋代吳音樣本,是研究漢語語音史及宋代吳音的重要材料,值得漢語史學(xué)者關(guān)注。
筆者近日在研讀該注本時,發(fā)現(xiàn)部分音注材料在流傳過程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諸多文獻問題,可歸納為倒文、奪文和訛文三類。為了給學(xué)界提供一份可靠信實的音注材料,筆者不揣簡陋,將各種問題分類列舉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音注韓文公文集》(以下簡稱祝本)現(xiàn)僅一個版本存世,即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后《中華再造善本》和《衢州文獻集成》據(jù)此本影印。本文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為研究底本[3],適當參考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刊本《昌黎先生集》[4](以下簡稱臺本)、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魏仲舉《新刊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5](以下簡稱魏本或《五百家注》)、山西省祁縣圖書館藏宋紹定二年(1229)張洽刻本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6](以下簡稱朱本)及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文讜注、王儔補注《新刊經(jīng)進詳注昌黎先生文》[7](以下簡稱文本)。
倒文主要指的是該書中音注順序顛倒的文字,共1處。
卷四《鄭群贈簞》:“青蠅側(cè)翅蚤虱避,肅肅疑有清飚吹?!弊ⅲ骸办b卑切。”(4-2右1(2)“4-2右1”是指該被注字出現(xiàn)的位置在第四卷第2頁右欄第1行。后同。)
案:“遙卑切”,當作“卑遙切”。
“飚”,祝氏注“遙卑切”,支韻以母?!办保稄V韻》《集韻》未見?!办薄帮j”二字互為異體。祝氏共注該字八次,除此處作“遙卑切”外,其余七次皆作“卑遙切”。又《集韻》“飚”“飆”二字互為異體?!帮j”,《廣韻》甫遙切,《集韻》卑遙切,讀宵韻幫母,音同祝氏所注“卑遙切”,與此處“遙卑切”聲韻皆不同。而將“遙卑切”的反切上、下字的順序顛倒過來,即作“卑遙切”,同于該字他處七次的讀音。因此,此處當是誤將反切上下字順序顛倒了,當正。
奪文主要指祝充所注反切中所遺漏的文字,僅1例。
卷三十八《進撰平淮西碑文表》:“儒宗文師,磊落相望。”注:“磊,上魯切。”(38-6左2)
案:“上魯切”,當作“上魯猥切”。
“上魯切”,姥韻禪母;“磊”,《廣韻》落猥切、《集韻》魯猥切,讀賄韻來母。音注與《廣韻》《集韻》聲韻皆不同。祝氏常以“上某某切,下某某切”的方式為雙音節(jié)詞加音注,“上”指的是雙音節(jié)詞的第一個字,而“下”指雙音節(jié)詞的第二個字。此條“上”字應(yīng)當不是反切上字?!棒敗睘閬砟?,“上魯切”可能有脫字。此處,“磊”字當從《集韻》作“魯猥切”,“上魯”下當漏“猥”字。
訛文主要指被注字或注音字有錯誤的文字。該注本共42例,其中被注字訛6例,注音字訛35例,被注字、注音字皆訛1例。
1.卷三十《平淮西碑奉敕撰》:“大慝適去,良莠不媷?!弊3渥ⅲ骸皨?,奴豆切,器也,以刺地除草;又音蒿,除田草,《詩》以媷荼蓼?!?30-8左3)
案:“媷,奴豆切,又音蒿”,當作“耨,奴豆切;薅,音蒿”。
《廣韻》“媷”,燭韻日母而蜀切,“懈墮也”,音義與祝氏注皆不符,此被注字“媷”恐有誤。
《廣韻》:“槈,《說文》曰:‘薅器也’,《纂文》曰:‘耨如鏟,柄長三尺,刃廣二寸,以刺地除草也’。奴豆切。耨,上同,《五經(jīng)文字》云:‘經(jīng)典相承從耒久,故不可改’。”《說文解字系傳》通釋卷十一:“槈,薅器也,從木辱聲,臣鍇曰:‘薅音蒿,即耘田也。槈,其器也,以意作?!阜础!?/p>
那么,“耨”是薅器,“耨”“薅”二字在意義上有所關(guān)聯(lián),加之形近,導(dǎo)致二字相混用。注者可能就以為除草的動作和工具可以用同一個字表示,讀“奴豆切”指工具,讀“音蒿”指動作。
“媷”“耨”二字當是形近誤刻,故此處當作“耨,奴豆切;薅,音蒿”。
2.卷二《縣齋有懷》:“雷威固已加,飚勢仍相借。”注:“飚,其遇切”(2-8左5)
案:“飚”,當作“颶”。
“其遇切”,遇韻群母。《集韻》“飆”,宵韻幫母卑遙切。音注與《集韻》相差甚遠,似不符?!办保_本、魏本、文本皆作“颶”,且魏本、文本皆為之注“其遇切”。音注“其遇切”應(yīng)是注“颶”字??赡苁恰帮Z”“飚”二字形義皆近,而致誤刻。
3.卷五《射訓(xùn)狐》:“聚鬼征妖自朋扇,罷掉栱角頹既涂?!弊ⅲ骸凹韧?,上許氣切又其冀切,仰涂也,《書》‘惟其涂塈茨’?!?5-17左6)
案:“既”,當作“塈”。
《廣韻》:“既,已也。”《廣韻》所注“既”字之字義與祝氏所注“仰涂也”不符。且注中引《書》作“塈”,被注字恐有誤。臺本、魏本此字皆作“塈”。“塈”,《廣韻》收二音,至韻群母具冀切,仰涂也;未韻曉母許既切,仰涂?!皦I”之音義與該本皆同,但反切用字不同,此條可能是祝氏自創(chuàng)音切。故“既”宜作“塈”。
4.卷九《和崔舍人詠月二十韻》:“屬思摛霞錦,追歡罄縹瓶?!弊ⅲ骸绑溃照忧?。”(9-6左3)
案:“罄”,當作“縹”。
“罄”,普沼切,小韻滂母;該字《廣韻》讀徑韻溪母苦定切。音注“普沼切”與《廣韻》“苦定切”之音迥異。今核原文,作:“追歡罄縹瓶。”原文之中“罄”“縹”二字連屬。《廣韻》“縹”字作“敷沼切”,讀小韻滂母,正與祝本“普沼切”音同,則此處音注“普沼切”應(yīng)是給“縹”字注音。
5.卷九《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橫飛玉盞家山曉,遠蹀金呵塞草春?!弊ⅲ骸昂?,苦何切?!?9-8右10)
案:“呵”,當作“珂”。
“苦何切”,歌韻溪母;《廣韻》“呵”,歌韻曉母虎何切。音注與《廣韻》韻同聲不同。“呵”,臺本、魏本、文本皆作“珂”。《廣韻》“珂”,苦何切。音注與“珂”同音。此處被注字可能本是“珂”字,后因“呵”“珂”二字形近而誤刻,當正。
6.卷十一《原道》:“鰥寡孤獨廢(3)“廢”為“廢”繁體字,因說明需要,文中使用繁體。下文“務(wù)(務(wù))”“應(yīng)(應(yīng))”“聖(圣)”“堅(堅)”“點(點)”“號(號)”“牀(床)”“亂(亂)”等字皆如此,不另進行說明。疾者有養(yǎng)也?!弊ⅲ骸皬U,音廢。”(11-3左10)
案:“廢”,當作“癈”。
“廢”,祝氏注“音廢”。該字劉真?zhèn)愒蟹治?,認為被注字“廢”,原刻祝本當作“癈”。今刻本作“廢”,應(yīng)為紹熙重刻時據(jù)注文改動。詳見其《韓愈集宋元傳本研究》第80頁,此不贅述。
1.卷九《郴州祈雨》注:“郴,音罙,桂陽郡。”(9-2右8)
案:“音罙”,當作“音琛”。
《廣韻》“郴”,侵韻徹母丑林切;“罙”,支韻明母武移切。依《廣韻》來看,“郴”“罙”二字音不同。魏仲舉此條注“音琛”?!拌 薄俺弧倍衷凇稄V韻》中音同。又該本卷二十二《祭郴州李使君文》注“郴,音琛”。故可知“罙”字當是“琛”字形訛。此條宜作“音琛”。
2.卷一《感二鳥賦》:“出國門而東鶩,觸白日之隆景?!弊ⅲ骸苞F,音鶩?!?1-1左10)
案:“音鶩”,當作“音務(wù)”。
“鶩”,音注用本字注音,似不當。《五百家注》魏仲舉引祝充之說,注“音務(wù)”?!苞F”“務(wù)”二字在《廣韻》音同。此處宜從魏本作“音務(wù)”。
案:“徒監(jiān)切”,當作“徒濫切”。
4.卷一《元和圣德詩》:“無召水旱,耗于雀鼠,億載萬年,有富無窶?!弊ⅲ骸案M,都羽切,貧也?!?1-8右1)
案:“都羽切”,當作“郡羽切”。
“都羽切”,麌韻端母;“窶”,《廣韻》麌韻群母其矩切:“貧無禮也”;《集韻》麌韻群母郡羽切,《說文》:“無禮居也,一曰貧?!币糇⑴c《廣韻》《集韻》韻同聲不同?!岸肌薄翱ぁ倍中嗡?,此處可能是形訛?!岸加鹎小?,當作“郡羽切”。
5.卷一《南山詩》:“新曦照危峨,億丈恒高袤?!弊ⅲ骸百?,莫侯切,長也。東西曰廣,南北曰袤?!?1-11右3)
案:“莫侯切”,當作“莫候切”。
“莫侯切”,侯韻明母;“袤”,《廣韻》候韻明母莫候切,“廣袤,東西曰廣,南北曰袤”;《集韻》同。魏仲舉此處引祝充之說,為“袤”字注音“莫候切”,與韻書同。“侯”“候”二字形近,此處可能是形近誤刻。此處宜作“莫候切”。
6.卷一《南山詩》:“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琇。”注:“琇,音琇?!?1-13右5)
案:“音琇”,當作“音秀”。
魏本此處注“音秀”?!稄V韻》“琇”“秀”同音,且二字形近。故可知“秀”當是“琇”字形訛,此處宜從魏本作“音秀”。
7.卷一《秋懷詩》:“空圿一片下,琤若摧瑯玕?!弊ⅲ骸艾b,楚耕切,又土耕切,玉聲?!?1-15左4)
案:“土耕切”,當作“士耕切”。
“土耕切”,耕韻透母?!艾b”,《廣韻》楚耕切、《集韻》鋤耕切,“玉聲”,讀耕韻崇母。音注與韻書音不同。魏仲舉引祝充注作“楚耕切,又士耕切”?!巴痢薄笆俊倍中谓?,此處可能是因形近誤刻。“土耕切”,當作“士耕切”。
8.卷二《此日足可惜》:“切喜復(fù)竊嘆,諒知有所成。”注:“切喜,一作慷慨??诳??!?2-2右2)
案:“口慨切”,當作“口溉切”。
“慨,口慨切”。反切下字與被注字同,似不當,反切下字當有誤?!都崱贰翱保诟惹?。“溉”“慨”二字形近,此處可能本從《集韻》作“口溉切”,后因形近而誤刻。當從《集韻》作“口溉切”。
9.卷二《縣齋有懷》:“指擿兩憎嫌,睢盱互猜訝?!?2-8左7)
卷三《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廟內(nèi)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3-6右12)
卷五《射訓(xùn)狐》:“咨余往射豈得已,候汝兩眼張睢盱。”(5-17左10)
三處皆注:“睢,許佳切”。
案:“許佳切”,當作“許隹切”。
“許佳切”,佳韻曉母?!邦 保稄V韻》許維切,“視貌”;《玉篇》“睢”,許隹切;讀脂韻曉母。故可知“佳”字應(yīng)是“隹”字形訛。當從《玉篇》作“許隹切”。
案:“立紀切”,當作“丘紀切”。
11.卷四《游青龍寺贈崔群補闕》:“前年嶺隅鄉(xiāng)思發(fā),躑躅成山開不筭?!弊ⅲ骸败U躅,上音炙切,下廚玉切?!?4-3右2)
案:“音炙切”,當作“直炙切”。
“音炙切”,昔韻影母。從此條的注音形式可以判定“音”字處在反切上字的位置,并非是缺反切上字?!稄V韻》《集韻》“躑”字皆昔韻澄母直炙切。可知此處是“音”“直”二字形訛。當從韻書作“直炙切”。
12.卷四《齒落》:“憶初落一時,但念豁可恥。及至落二三,始憂衰即死?!弊ⅲ骸盎恚魭U切?!?4-9右8)
案:“呼扷切”,當作“呼括切”。
“呼扷切”,號韻曉母;“豁”,《廣韻》《集韻》皆作末韻曉母呼括切。故可知“扷”字應(yīng)是“括”字形訛。當從韻書作“呼括切”。
14.卷四《送侯參謀赴河中幕》:“策馬誰可適,晤言誰為應(yīng)?!弊ⅲ骸皯?yīng),音應(yīng)?!?4-13右3)
案:“音應(yīng)”,當作“音膺”。
該字魏仲舉引祝充之說,注“音膺”。“應(yīng)”“膺”二字《廣韻》同音,且字形相近。此處應(yīng)是形訛,故宜作“音膺”。
15.卷五《寄崔二十六立之》:“還歸非無指,灞渭揚春澌?!弊ⅲ骸颁翡??!?5-14左11)
案:“音澌”,當作“音斯”。
音注用本字作注,似不妥。魏本此處注“音斯”,“澌”“斯”二字《集韻》同音,又形近。故可知“澌”是“斯”字形訛,此處宜作“音斯”。
16.卷五《寄崔二十六立之》:“我有雙飲盞,其銀得朱提。”注:“朱,音朱?!?5-15右2)
案:“音朱”,當作“音殊”。
此處魏仲舉引祝充之音切,注“音殊”?!笆狻薄爸臁倍帧都崱吠?,又形近。此處宜從魏仲舉之說,作“音殊”。
17.卷五《射訓(xùn)狐》:“梟驚墮梁蛇走竇,一夫斬頸群雛枯?!弊ⅲ骸皸n,聖堯切?!?5-17左11)
案:“聖堯切”,當作“堅堯切”。
“聖堯切”,蕭韻書母;“梟”,《廣韻》古堯切;《集韻》堅堯切;讀蕭韻見母。故可知“聖”字當是“堅”字形訛。音注當從《集韻》,作“堅堯切”。
18.卷六《宿曾江口示侄孫湘》:“林間無所有,奔流但潺潺?!弊ⅲ骸颁?,土山切。”(6-7右9)
案:“土山切”,當作“士山切”。
“土山切”, 山韻透母;《廣韻》“潺”,山韻崇母士山切?!巴痢弊謶?yīng)是“士”字形訛。當從《廣韻》作“士山切”。
19.卷七《南內(nèi)朝賀歸呈同官》:“余惟戇書生,孤身無所齋。”注:“戇,渉降切,愚也。”(7-5右6)
案:“渉降切”,當作“陟降切”。
“渉降切”, 絳韻禪母;《廣韻》“戇”, 絳韻知母陟降切,“愚也”;《集韻》同?!皽h”恐是“陟”之形誤?!皽h降切”,宜作“陟降切”。
20.卷八《城南聯(lián)句》:“猛斃牛馬樂,妖殘梟鵅惸?!弊ⅲ骸谤B,柯鵅切?!?8-4左10)
案:“柯鵅切”,當作“柯額切”。
“鵅,柯鵅切”,反切下字與本字同,似不妥?!谤B”,《廣韻》古伯切,《集韻》各額切,《玉篇》柯額切。《集韻》《玉篇》反切下字皆用“額”,且音注與《玉篇》反切相同?!邦~”“鵅”二字形近,此處當從《玉篇》,作“柯額切”。
21.卷八《城南聯(lián)句》:“寺砌上明鏡,僧盂敲曉鉦?!弊ⅲ骸般`,音鉦?!?8-5左3)
案:“音鉦”,當作“音征”。
魏本注“音征”,“鉦”“征”二字韻書音同又形近。此處應(yīng)是形訛,宜作“音征”。
22.卷八《會合聯(lián)句》:“朝紳郁青綠,馬飾曜珪珙?!弊ⅲ骸扮?,音珙?!?8-7右6)
案:“音珙”,當作“音拱”。
音注以本字注音,不妥。魏本注此“音拱”,“珙”“拱”二字《廣韻》音同,又形近。此處應(yīng)是二字形訛,宜作“音拱”。
案:“丑禁切”,當作“巨禁切”。
“丑禁切”,沁韻徹母;《廣韻》“噤”, 沁韻群母巨禁切。此處恐是“丑”“巨”二字形訛。故宜從《廣韻》作“巨禁切”。
24.卷九《荷池》:“風(fēng)雨秋池上,高荷蓋水繁。未諳鳴摵摵,那似卷翻翻?!弊ⅲ骸皳?,山青切,隕落聲?!?9-11右7)
案:“山青切”,當作“山責(zé)切”。
“山青切”, 青韻生母;《廣韻》摵,生母麥韻山責(zé)切,隕落聲?!扒唷薄柏?zé)”形近,此處當是形訛。此處宜從《廣韻》作“山責(zé)切”。
25.卷十二《進學(xué)解》:“椳闑扂楔,各得其宜?!弊ⅲ骸皯?,徒默切?!?12-3左12)
案:“徒默切”,當作“徒點切”。
“徒默切”,德韻定母;《集韻》“扂”,忝韻定母徒點切。故可知“默”字當是“點”字之形訛,此處宜從《集韻》作“徒點切”。
案:“音號”,當作“音虢”。
27.卷二十二《祭郴州李使君文》:“輟行謀于俄頃,見秋月之三彀;逮天書之下降,猶低迴以宿留?!弊ⅲ骸傲?,音留?!?22-5右7)
案:“音留”,當作“音溜”。
魏本為該字注“音溜”,“溜”“留”二字韻書同音,且形近。此處應(yīng)是二字形訛,宜作“音溜”。
28.卷二十三《祭鄭夫人文》:“未齓一年,兄宦王官,提攜負任。”注:“齓,初斬切,又初謹切,毀齒也?!?23-6左8)
案:“初斬切”,當作“初靳切”。
“齓”字為“齔”字俗體?!稄V韻》“齔”,初謹切,又初靳切:“毀齒”,俗作“齓”。音注“初斬切”與《廣韻》不符?!皵亍睘樨R韻,“靳”為焮韻,二字韻不同,但字形相近?!皵亍笨赡苁恰敖敝握`,此處宜作“初靳切”。
29.卷二十七《劉統(tǒng)軍墓碑銘》:“公雖家居,為國喑噫;來告旁師,可破之計?!弊ⅲ骸班?,於合切?!?27-1左5)
案:“於合切”,當作“於含切”。
“於合切”,合韻影母;《廣韻》“喑”,覃韻影母烏含切。“合”“含”二字形近,可能是形訛,此處宜作“於含切”。
案:“普未切”,當作“普末切”。
31.卷三十《唐故少府監(jiān)胡公墓神道碑》:“以剛直齟齬不阿忤權(quán)貴?!弊ⅲ骸褒e齬,上杯呂切又壯所切?!?祝30-5左4)
案:“杯呂切”,當作“牀呂切”。
“杯呂切”,語韻幫母;《廣韻》“齟”,語韻崇母牀呂切。音注與《廣韻》音聲母不同?!氨薄盃棥倍中谓颂幙质切斡?,宜從《廣韻》作“牀呂切”。
32.卷三十一《南海神廟碑》:“神具醉飽,海之百靈秘怪,恍惚畢出,蜿蜿蜒蜒,來享飲食?!弊ⅲ骸膀牝暄蜒?,上竒鶯,下音延。”(31-2右10)
案:“上竒鶯”,當作“上音鶯”。
“蜿蜒,上竒鶯,下音延”。從祝充的注音形式看,“竒”應(yīng)該是“音”字形訛,“上音鶯”,與“下音延”相對應(yīng)。又“竒”是見母字,“蜿”是影母,用“竒”字作反切上字來注“蜿”似不當。因此,此處宜作“上音鶯”。
案:“侯濫切”,當作“徒濫切”。
34.卷三十二《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注:“嶄,土咸切?!?32-4左4)
案:“土咸切”,當作“士咸切”。
《廣韻》“嶄”,士減切,“高峻”,又士咸切?!巴痢薄笆俊倍殖;欤巴痢笨质恰笆俊弊中斡?。此處宜作“士咸切”。
35.卷三十六《送窮文》:“屏息潛聽,如聞音聲,若嘯若啼,砉欻嚘嚶,毛發(fā)盡豎,竦肩縮頸。”注:“欻,詳勿切。”(36-4左7)
案:“詳勿切”,當作“許勿切”。
“詳勿切”,物韻邪母;“欻”,《廣韻》《集韻》皆為物韻曉母許勿切。故可知“許”字應(yīng)是“詳”字形訛,此處宜作“許勿切”。
祝本卷四《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為官不事職,厥罪在欺慢。行當自劾去,漁釣老葭亂。”注:“亂,上患切?!?4-12右3)
案:“亂,上患切”,當作“薍,五患切”。
“上患切”, 諫韻禪母;《廣韻》“亂”, 換韻來母郎段切。“上患切”與被注字“亂”之音義不符,此被注字恐有誤?!皝y”,臺本、魏本、文本皆作“薍”。《廣韻》《集韻》“薍”,皆讀諫韻疑母五患切,“菼薍”。從上下文文意看,被注字作“薍”似更恰當。“薍”,魏本、文本皆注“五患切”,與《廣韻》同?!吧稀弊挚譃椤拔濉弊中斡灐!皝y,上患切”,宜當作“薍,五患切”。
除了上述三類問題,在研讀中發(fā)現(xiàn)祝氏還存有1例破讀的現(xiàn)象。
祝本卷五《贈劉師服》:“匙抄爛飯穩(wěn)送
之,合口軟嚼如牛呴?!弊ⅲ骸皡椋粼S,《說文》‘吐而噍’,又音癡?!?5-7左5)
案:“呴,又音癡”,當作“呞,又音癡”。
“呴”,《廣韻》收兩音,一為遇韻曉母香句切,“吐沫”;一為厚韻曉母呼后切,“牛鳴也”?!稄V韻》“許”,語韻曉母虛呂切,與“呴”字香句切,聲同韻近。音注“呴,音許”將語遇二韻混注,可能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口音來作注的。
祝充又注“呴,又音癡,《說文》吐而噍”。“癡”,《廣韻》丑之切;《集韻》超之切;都讀之韻徹母?!皡椤薄鞍V”二字并不同音,且“呴”字無注文“吐而噍”之義。此條音注恐有誤。臺本、文本、魏本該字皆作“呞”?!都崱贰皡凇保?之韻徹母超之切,《說文》“吐而噍”。音注與“呞”字音義相合。故此處宜作“呞,音癡”。
按理,“音許”“音癡”兩條音注,他們的被注字當是同一個字,即“呴”。但事實是,“音許”是注“呴”字,而“音癡”則是注“呞”字。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情況,筆者以為,大概是祝充作注時,其所據(jù)韓文底本該字作“呴”,故而為之注“音許”。但是祝充又認為此處“呴”字并不符韓愈原文之義,所據(jù)底本“呴”有誤,正文本當作“呞”字(該字臺本、文本、魏本原文皆作“呞”),故其又注“音癡”,以音來明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