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遼寧省營口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000)
艾滋?。╝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種免疫系統(tǒng)缺陷疾病。這種疾病的發(fā)病機制為,人體免疫系統(tǒng)受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的攻擊,導致CD4+T淋巴細胞受到破壞,從而導致患者的身體功能和免疫能力受到抑制,最終完全喪失免疫能力。AIDS病毒潛伏期較長,在最初發(fā)病時,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沒有及時就醫(yī)。在就診時,該疾病易與其他相似癥狀的疾病相混淆,導致漏診或者誤診,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在確診時,病情已發(fā)展到AIDS階段,甚至已經引發(fā)惡性腫瘤和復合感染?,F(xiàn)階段,國內外尚無治療AIDS的特效藥物,只能通過抗病毒的方式進行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共《局委熆娠@著抑制患者體內病毒的復制,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但在患者服藥后的不良反應比較多,很多患者具有抗拒心理,加之自卑心理和焦慮心理的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往往較差,有些患者甚至放棄治療或者產生輕生的念頭。本研究對50例AIDS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研究心理護理和同伴教育對其抗病毒治療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研究需要將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進行抗病毒治療的AIDS患者50例分為25例對照組和25例試驗組。在性別方面,男女比例為3∶2。年齡范圍為18~55歲,中位年齡(35.32±4.12)歲;病程范圍為1~4年,中位病程(2.32±1.56)年。診斷標準:本研究患者經實驗室蛋白免疫印跡法對HIV抗體進行檢測后確診;符合我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1年)中關于HIV/AIDS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精神疾病者;不能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簽訂自愿參加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方式,即在治療前對患者進行AIDS知識的宣教,對抗病毒知識進行講解;為患者發(fā)放抗病毒藥物時,對用藥注意事項、飲食禁忌、生活方式等進行指導。試驗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加同伴教育干預。
1.2.1 心理護理 ①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找到患者感染AIDS的途徑,并對其家庭情況、社會情況進行調查。觀察其社會關系狀況和心理狀況,找出其服藥期間產生抗拒心理的原因。②根據(jù)調查結果,于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前,對其進行抗病毒知識的宣教,指出治療服藥依從性在抗病毒治療中的重要性,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指導。③在患者服藥期間,對其不良情緒及時觀察,并進行疏導。每周與其進行1次座談,耐心傾聽他們的傾訴,認真回答其關于用藥問題的咨詢,避免產生厭煩或者厭惡的心理。④針對患者在治療期間產生的自卑心理和擔心治療無效的心理,為其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鼓勵其重拾生活的信心,積極面對社會關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⑤每3個月對患者進行1次隨訪,并根據(jù)患者病情發(fā)展情況和用藥情況填寫《隨訪和用藥》調查表,根據(jù)表格的內容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評估。找出影響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原因,并與患者共同討論,對其進行用藥依從性的宣教,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提高服藥的依從性。
1.2.2 同伴教育 ①選取具有高中以上學歷,有3年以上抗病毒經歷的正在接受AIDS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對其進行AIDS知識系統(tǒng)的培訓,并進行溝通技巧指導。使其作為AIDS患者的固定同伴教育者。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通過日常陪伴、溝通和談話,或者微信、電話交流的方式,與患者結成AIDS抗病毒治療同盟?;颊咧g進行按時用藥的提醒,互相鼓勵,交流AIDS治療心得。②通過互相陪伴,減少彼此的孤獨感和寂寞感,消除自卑感。通過互相幫助、互相傾訴,對彼此的家庭危機等進行解決,減輕經濟負擔,減少自卑、厭世心理。③定期組織病友會,使AIDS患者進行深度的交流,通過傾訴會、抗病毒交流會等方式,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減少漏服藥物的情況。④建立微信群,組織AIDS病友在群內進行交流,互相提醒,增加其歸屬感,提高其生活和治療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使用改良的《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療隨訪及用藥表》對患者進行服藥依從性的評價,內容包括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完全依從:服藥率>95%;部分依從:服藥率在90%~95%;不依從:服藥率<90%。治療服藥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shù)+部分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病毒載量和CD4+T淋巴細胞檢測值進行比較。對兩組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滿意度進行評價。使用本院自制的治療和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該表總分100分,得分在95分以上為十分滿意,得分在80~95分為基本滿意,得分在80分以下的為不滿意??倽M意度=(十分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服藥依從性比較 試驗組治療服藥依從性為96.00%,對照組為76.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服藥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病毒載量和CD4+T淋巴細胞檢測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病毒載量和CD4+T淋巴細胞檢測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兩項檢測值均優(yōu)于治療前(P<0.05),且試驗組的病毒載量低于對照組,T淋巴細胞計數(shù)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病毒載量和CD4+T淋巴細胞檢測值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病毒載量和CD4+T淋巴細胞檢測值比較(±s)
2.3 兩組治療和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十分滿意15例,比較滿意9例,不滿意1例,總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十分滿意9例,比較滿意8例,不滿意8例,總滿意度為68.00%。觀察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0,P=0.034)。
AIDS是一種受到HIV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疾病[1]。AIDS病毒可以通過母嬰、性接觸和血液等途徑進行傳播。這種疾病在人體內主要是通過攻擊CD4+T淋巴細胞來破壞人體免疫功能。HIV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可達8~9年,在此期間或者處于無癥狀階段[2]。AIDS患者會出現(xiàn)持續(xù)發(fā)熱、盜汗、虛弱等癥狀,會引起多種呼吸道、消化道、神經系統(tǒng)以及皮膚、黏膜等多系統(tǒng)癥狀[3]。由于發(fā)病早期癥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隨著病情的持續(xù)發(fā)展,會引發(fā)淋巴結腫大,產生惡性腫瘤或者復合感染等[4]。
對于AIDS病的治療,目前尚無根治的特效藥物,只能通過提前預防或者使用抗病毒治療、免疫功能恢復治療、抗感染等綜合方式治療[5]。通過降低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重建免疫系統(tǒng)功能來提高患者生存質量[6]。尤其是抗病毒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體內病毒載量,提高其生存質量。抗病毒治療的關鍵是患者需保持絕對的依從性。目前,有很多AIDS患者對其疾病知識不夠了解,加上抗病毒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的影響,導致其治療服藥依從性不高,抗病毒效果自然比較差。
有效的護理可以提高AIDS患者的治療和服藥依從性。針對AIDS患者的恐懼和焦慮以及自卑心理,對其采用心理護理,可以提高其對生活的信心,減少其自卑感,對其不良情緒進行疏導。通過對其臨床資料和感染途徑進行詳細的了解,對其社會關系和家庭狀況進行調查,為其制訂針對性的護理計劃。通過治療前的健康宣教,讓AIDS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和治療知識,可以減少其不必要的擔心和憂慮,提高服藥依從性[7]。同時,在治療期間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用藥指導,進行定期隨訪,可以對其自卑、厭世,想要放棄治療的想法進行疏導,同時對其用藥情況產生督促作用[8]。通過為其尋找同伴,開展高質量的同伴教育,可減少治療中的孤單感和寂寞感,緩解社會關系帶來的壓力[9]。與病友進行交流,可增加歸屬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得到很好的幫助,減輕其無助感[10]。此外,良好的陪伴可保證其按時服藥,同時能夠增加其治療信心,增加求生欲望。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服藥依從性方面比較,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效果方面比較,試驗組與對照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試驗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抗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同伴教育可顯著提高其治療服藥的依從性,干預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