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
《豳(bīn)風·七月》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細致地描述了古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情況。《豳風·七月》中有兩句詩“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焙汀皶儬栍诿鼱査骶T(táo)”。(“場”指的是打谷的場地,稻谷收割之后需要集中在場地脫殼?!捌浴敝傅氖遣藞@子?!凹{”是收的意思,“禾稼”是谷類的統(tǒng)稱?!八鳌笔侵钢评K,“索綯”是說打繩子。)九月開始修筑打谷的場地,十月開始收割,并把糧食裝進谷倉。白天要去割茅草,晚上還要趕去搓繩索。簡單的兩句詩,不僅寫出了古代秋收農(nóng)忙的具體內(nèi)容,也從側(cè)面寫出了勞動人民的辛苦。
勞動的艱辛在唐代詩人李紳的筆下是感人的,且看他的《憫農(nóng)·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農(nóng)民頂著正午烈日的暴曬鋤禾,面朝黃土背朝天,豆大的汗珠滴在了禾苗生長的土地上。與其說莊稼是靠著雨水長大的,不如說是由農(nóng)家的汗水澆灌的。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也是一首描寫農(nóng)事的詩: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是農(nóng)村初夏時節(jié)的生活場景。白天,男人們下田除草。晚上,女人們搓麻線。小孩子們不懂耕田,不會織布,在桑樹蔭下學著大人們的樣子種瓜。這首詩通過人們早出晚歸的農(nóng)忙場景,寫出了初夏時節(jié)緊張而忙碌的勞動氛圍,還寫出了孩子們的天真童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但是,辛苦勞作就一定會有收獲嗎?不一定。古代的勞動者們即便付出了無盡的汗水,收獲卻總是不盡如人意。宋代詩人張俞的《蠶婦》里曾這樣寫到: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昨天進城賣蠶絲,回來的時候淚流不斷,那些身上穿著綾羅綢緞的都不是我們這些養(yǎng)蠶的人。
養(yǎng)蠶婦人的所見所感,正是古時勞動人民悲苦命運的真實寫照。
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nóng)·其一》也有這樣的表達: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就能收獲糧食,荒地現(xiàn)在也變成了良田。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還有農(nóng)夫餓死。揮汗如雨的勞動付出,卻連最基本的生存都保證不了,更不用說殷實富足的生活了。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呢?《蠶婦》和《憫農(nóng)·其一》這兩首詩都沒有給出解釋,將問題留給讀者思考。
唐代詩人秦韜玉在《貧女》中寫到: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苦恨”是深恨,“壓金線”中的“壓”是刺繡的一種手法,壓金線指用金線來繡花。貧窮人家的女兒憎恨自己每年用金線繡花,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她自己的親事遙不可及,卻在給別人做嫁衣裳,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這樣的獨白像針一樣刺痛著我們的內(nèi)心,也寫出了詩人心中的不平。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觀刈(yì)麥》這首詩中,對加在農(nóng)民身上的繁重租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發(fā)出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的呼告。他說如今的我有什么貢獻呢?也不曾種田采桑。一年的俸祿有糧食三百石(石:dàn,十斗為一石),到了年末還有剩余的糧食。想到這里他就暗自慚愧,久久不能忘懷。自己“五體不勤”卻能豐衣足食,而那些貧苦的農(nóng)民雖然辛苦勞作了一年,卻依然因為繁重的賦稅而受苦。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冬日田園雜興》中,有這樣幾句:“黃紙蠲(juān)租白紙催,皂衣旁午下鄉(xiāng)來。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黃紙”指的是皇帝的詔書,“蠲”的意思是免除租稅?!鞍准垺迸c“黃紙”相對,指的是地方上的文書?!霸硪隆笔呛谝?,代指地方上的衙役?!芭晕纭北硎窘诲e、紛繁,“冬烘”則是糊涂的意思。)皇帝下詔要免除賦稅,地方官府卻催促著農(nóng)民交租,那些衙役們交錯不停地來到鄉(xiāng)下催收。這些官員們的頭腦真是糊涂,索取完錢財之后便買酒回去了。地方上的官員頂風作案,肆意壓榨百姓的勞動成果來滿足自己的私欲,即使有政令也不遵守。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勞動人民又怎么能保住他們的勞動成果呢?
豆苗兒們,你們可能沒有機會去田地里體驗播種、施肥這樣的農(nóng)活,你們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每一粒糧食,這樣才能對得起農(nóng)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才能對得起這片養(yǎng)育我們的土地。
編輯/薛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