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智慧課堂的環(huán)境,分析微課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優(yōu)勢,提出學生善用微課培養(yǎng)自學能力、教師巧用微課輔助傳統(tǒng)教學、學校重用微課建設微課資源庫等建議,以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關鍵詞】智慧課堂 道德與法治 微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9-0024-03
隨著網絡Web2.0時代到來,云平臺、網絡學習空間、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進一步發(fā)展成熟,教育部也印發(fā)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各學校組織開展網絡教育,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教育”發(fā)展。基于這樣的背景,我校依托現(xiàn)有的教育信息技術,廣泛、積極開展智慧課堂構建?!爸腔壅n堂”發(fā)展于“智慧教育”一詞,而“智慧教育”則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概念?!爸腔鄣厍颉保侵冈谛滦图夹g力量的支撐下,地球上幾乎所有事物都能得以感知化、互聯(lián)化以及智慧化。“智慧課堂”的提出和發(fā)展實際上是學校教育信息化聚焦于教學、聚焦于課堂、聚焦于師生活動的必然結果。微課是當前應用前景相對廣闊的一種信息化教學方式,也是一種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guī)律呈現(xiàn)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將微課充分應用于學科教學中,可以優(yōu)化教學流程、提高教學效率。本文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特點,論述該學科運用微課進行教學的優(yōu)勢,并結合一些課例闡述具體的運用策略。
一、微課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優(yōu)勢
(一)精簡內容,突出教學重點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課程,其知識點細小繁多,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內容。由于課程容量大,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常采用“滿堂灌”的方式,試圖讓學生記住更多的內容。其實不然,“滿堂灌”只會讓學生囫圇吞棗,結果是記不住重點、突不破難點。微課的特點之一是“微”,即時間短、容量小。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運用微課,實際上教師是經過精簡課文內容,將許多重要知識點制作成一節(jié)節(jié)微課,讓學生學習后迅速掌握知識。
(二)精設環(huán)節(jié),釋放課堂空間
新課改重視教學活動的開展,但道德與法治課理論性較強,教師通常不知道如何開展活動。為了上好一節(jié)課,教師絞盡腦汁搜集很多資料,在活動設計上下功夫,最終卻因教學環(huán)節(jié)過多導致教學流程冗繁,學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間,也失去感受和消化所學的時間。微課的出現(xiàn),尤其是微視頻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師零碎、繁瑣的講解過程,使教學環(huán)節(jié)干脆利落,學生觀看后尚有思考、討論的余地,有利于知識的內化。
(三)形式生動,增強教學趣味性
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相對枯燥、乏味,學生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下,容易喪失學習熱情,甚至產生倦怠、厭學的情緒。微課是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一種教學形式,其核心載體微視頻有豐富的圖像、動畫等內容,呈現(xiàn)出聲情并茂、生動趣味的一面。課堂上播放微視頻,更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自由運用,打破時空限制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需要識記的內容較多,每節(jié)課的課堂時間有限,學生需要在課后時間進行相應的拓展學習、復習,才能有效達成學習目標。微課是一種可以依托移動設備的學習載體,能打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課上、課下隨時觀看、學習,既延伸了教學空間,使教學形成“一生多師、一課多學”良好局面,還能增強學生課后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微課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策略
(一)學生善用微課,培養(yǎng)自學能力
當前在線學習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人出于便利的考慮,選擇在線學習的形式。微課就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的在線課程,且其時長短、針對性強,比較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想要充分發(fā)揮微課的優(yōu)勢,關鍵之一是引導學生善用微課,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使‘倡導自主學習成為這場改革的亮點”。由此可見,微課教學的方向,與課程改革的方向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好微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方法要“活”。所謂的“活”,就是根據學習需求靈活運用方法。通常,教師會根據每一節(jié)課的知識重難點,課前或者課后推送一些微課給學生預習或復習。學生學習時間緊、任務重,沒有必要把每一節(jié)微課從頭到尾都看完,而是看看自己哪個知識點還“吃”不透,就重點學習相關的微課即可,否則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不能有效補足短板。如《做守法公民》一課,涉及較多法律知識,學生容易混淆。授課過程中,筆者針對“預防犯罪”內容中的“探究與分享”素材,讓學生討論案例中王某有哪些違法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從學生的討論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違法與犯罪的關系還不夠清晰,于是課后推送了4節(jié)相關的微課讓學生復習鞏固。其中3節(jié)微課分別針對民事違法、行政違法、刑事違法進行詳細講解,另一節(jié)微課是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與后果。這樣的微課結構清晰明了,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靈活選擇,既能重點學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識,又避免了浪費時間。
2.過程要“實”。教師推送微課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課余自己找時間學習,這個過程要落實,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但是部分學生自制力相對較差,一打開電腦或者手機,就不由自主被網絡上豐富的訊息吸引,最后時間都消耗在網上沖浪中,微課只能走過場地學一遍,沒有實際的收獲。學習貴在務實,微課學習更要如此,學生要做到堅定決心、心無旁騖,才能在微課學習中真正有所獲。
3.效果要“優(yōu)”。學生運用微課學習,效果如何教師不能做到實時監(jiān)測,學生更多要依靠自我的反饋,通過這種反饋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或者正視自己的短板,以揚長避短,在學習上取得最佳效果。如教學《做守法公民》一課“預防犯罪”內容前,筆者推送微課讓學生重點預習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qū)別。微課主要從社會危害程度、違反的法律不同、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三方面進行區(qū)分論述。部分學生觀看微課后,對社會生活中一些常見的違法現(xiàn)象,無法判斷它們是一般違法還是犯罪,如“翻墻”看外網新聞、非法經營、打架時不小心將對方刺傷、偷盜東西等,他們把自己的疑問及時在線反饋給筆者。而筆者將學生的反饋歸納分類,再將其制作成課件或補充進原微課在課堂呈現(xiàn)。因學生注重反饋且及時反饋,疑問得以解答,學習質量有所提升;而教師的積極解答和反應,也在潛移默化間促進了學生努力自學。
(二)教師巧用微課,輔助傳統(tǒng)教學
微課固然有顯著的優(yōu)勢,但是教師務必認清其只是一種教學方式的補充,課堂常規(guī)教學的手段不可或缺。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微課的特點與優(yōu)勢,將其巧妙地應用于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以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
1.巧用微課預習,精準導學。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繁多,且教材上對內容的呈現(xiàn)比較精練。如果要求學生只根據教材預習,完成預習后他們腦海中對知識通常只有一個淺顯的印象,這對正式的課堂學習助力不大。如果教師能將重點知識、重點問題提煉制作成微課件或微視頻,課前推送給學生預習使用,可實現(xiàn)精準導學,優(yōu)化預習效果。例如,教學《做守法公民》一課“法不可違”部分的內容,這里的“法”是指所有法律嗎?那“一般違法行為”又是指哪些呢?筆者在網上下載了一個微視頻,視頻用動畫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違法行為有哪些,因內容生動形象、貼近生活,學生自主預習時,很快就能掌握“法不可違”的“法”是指所有法律法規(guī),“違法行為”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而“一般違法行為”包含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
2.巧用微課導入,激發(fā)興趣。微課是一種靈活的課程資源,可以用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又因微課時長短、情境性強,許多教師喜歡將其用于課程導入,以迅速激發(fā)學生興趣,順利進入新課教學。例如,開始《做守法公民》一課“預防犯罪”內容教學時,筆者先播放了一節(jié)微課:視頻的開頭展示了一個蘋果腐爛的過程,結尾配上旁白“古人曰‘善漸而大德生,小惡滋而大懟作,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善行逐漸積累,就會發(fā)展形成大美德;小惡行慢慢滋長,勢必導致極大的兇險,就像這個蘋果,它從點開始變質,沒人在意,日積月累變化最終腐爛。這個現(xiàn)象應該引起我們深思——人萬不能因‘小節(jié)而失掉‘大節(jié),一旦管不住‘小節(jié),就會在違規(guī)違法的路上越走越遠,最后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碧O果腐爛的視頻畫面直觀、震撼,有效地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觀看;視頻的旁白精辟、字正腔圓,引起了學生對主題內容的關注。最后,筆者再次強調“今天,讓我們帶著‘預防犯罪這個主題,一起走進課堂”,順利過渡到新課環(huán)節(jié)。
3.巧用微課解析,突破重難點。要向45分鐘的課堂要效率、要質量,關鍵在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微課內容可以根據重難點靈活設計,彰顯出針對性強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微課對學生的一些困惑點、考試易錯點、高頻考點等進行解析,讓學生對教學的重難點有充分的了解,進而提高知識的掌握率和考題的解答率。例如,教學“憲法與公民基本權利”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容易混淆“公民”和“人民”的概念,筆者制作了一節(jié)微課,課中結合專家解讀,分別從含義、性質、范圍來比較二者的不同,同時使用近年的相關考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對同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進行梳理,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如此運用微課,既能幫助學生厘清易混淆概念,又能強化學生對考點的認識,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起到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
4.巧用微課復習,鞏固提升。復習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目的在于查漏補缺與溫故知新,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各個章節(jié)、各個框題以及各個板塊的內容都是按照一定內在邏輯編排的,教師可以采用微課這種靈活的形式,把各個內容串聯(lián)起來,便于學生從整體進行復習,加強記憶。例如《學會自我保護》一課的“自我保護”內容,教材是按照發(fā)生前的自我保護、發(fā)生時的自我保護、發(fā)生后的自我保護順序編排。發(fā)生前,需要具備防范意識、安全保護意識等;發(fā)生時,能運用所學正確應對,避免傷害加重;發(fā)生后,能及時、準確地善后處理等。每個階段的知識點和保護措施較多,學生學習時容易混淆,于是筆者在復習微課中,指導學生繪制結構性圖表或思維導圖進行區(qū)分記憶,并進行了圖例示范,學生得到啟發(fā)后,紛紛繪制了結構性圖表或思維導圖,取得較好的復習效果。
(三)學校重用微課,建設微課資源庫
微課的設計、制作是一項工作量比較大、程序比較繁瑣的工作,對教學任務比較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而言,根據每一課內容或諸多教學重難點制作相關的微課,更是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因此,學校要從整體的層面出發(fā)建設微課資源庫,以滿足各年級師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同類型微課的需求。首先,學校成立道德與法治教學組,充分利用現(xiàn)有人才資源,讓信息技術過硬的教師擔任團隊骨干,帶領組內教師圍繞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自主設計、制作與教學進度同步配套的微課,如根據不同課型,結合教材內容分門別類地設計預習導學、傳授新知、重難點問題解析、錯題演練、高頻考點分析等微課,并根據時政熱點、學生學習反饋、教研結果等,及時更新、上傳微課,讓師生能夠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微課提升教與學的質量。
其次,網絡資源十分豐富,學校應該安排教學組的人員搜索網絡上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相關的微課,將它們分類存入資源庫。但是每個教師的教學視覺不同,或者知識解讀角度不同,有些網絡上微課不能直接借用,或者播放后難以收到預期效果,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重新設計制作。如教學“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這個部分的內容時,筆者播放了一節(jié)其他老師制作的獲得市級一等獎的微課,內容是用動漫的方式呈現(xiàn),每一個畫面都經過精心制作,動態(tài)圖不斷切換,學生觀看時都比較興奮,也十分投入,但是7分鐘的視頻看完,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這樣的微課在設計時重心放在制作技術上,偏離了實用性,導致使用的時候只是一個花架子,華而不實。教學組成員經過討論,將一些炫技的元素弱化,突出內容,在技術與內容之間取一個平衡點,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視覺需求,又確實對學生學習起到推動作用。
微課是教育信息化時代的產物,其順應時代的需求,滿足學生學習個性化的需要,也對傳統(tǒng)教學起到積極的補充作用,學校應該十分重視它,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它,學生應該善于使用它,使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獲得足夠的助力,不斷踏上新臺階。
【作者簡介】吳夏寧(1976— ),女,漢族,廣西昭平人,高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玉林市玉州區(qū)第八初級中學,研究方向為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