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本文從深度學習內涵的五個維度設計指向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模式,并圍繞學習有效性的五個方面探討了該模式的應用效果。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該模式能夠提升課堂學習體驗、學習性投入度和英語學習動機及投入度。訪談結果表明,多種方式展示英語的教學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較好的學習體驗,增強了學生外在學習動機,小組協(xié)作增強了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形成性評價能促使學生加大學習投入度。
【關鍵詞】翻轉課堂;學習動機;學習投入
【作者簡介】方菲(1981.10-),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社科一般項目“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深度學習支持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Q047)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翻轉課堂作為混合式教學的一種,今后肯定會越來越深入地參與高等教育。其優(yōu)點毋庸置疑,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容易重模式探究,輕學習過程的聯系性和交互性,從而導致教學資源與學習效果不匹配。翻轉過程中的信息化學習也存在著知識獲取的碎片化和淺層讀圖的弊端,只拓寬了學習的廣度,而對于學習的深度挖掘還有所欠缺,致使學生很難進行有效的深度學習。翻轉課堂需要從淺表走向深層,進行深度學習是翻轉課堂的必然趨勢。 本文從深度學習的五個維度出發(fā)進行翻轉課堂模式建設和教學設計,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方法改革,探討指向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模式的應用效果。
二、翻轉班教學設計
根據深度學習內涵的五個維度,深度學習的支持體系應包括信心整合、知識構建、知識遷移、問題解決和主動學習五個部分。我們從課前準備、課前知識構建、課中深化遷移、課中評價反思和課后拓展反饋五個方面組織翻轉教學流程和設計。
課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新舊知識初次融合。教師發(fā)布“任務單”,詳細說明本單元的重點單詞、難點句子和學習目標,幫助學生進行目標明確的預習。學生通過線上資源,預習文章基礎知識和分析文章結構。學生完成任務單,拍照上傳;學生朗讀單詞表單詞,語音上傳。教師提前制作基于文章的一個思維導圖,由學生課前完成,并布置每小組基于思維導圖的四個要點進行口頭介紹,做好課堂分享準備。
課中檢測課前學習效果,引導學生利用新舊知識解決問題。教師通過相關事件引入單元話題,激活學生已有知識。針對段落學習,教師對課文語言、結構和文化等方面的難點進行補充教學,解答學生疑惑?;谒季S導圖,采取小組匯報或組間合作的形式完成對思維導圖的檢查及對課文的理解。各小組組內分享、討論各自作品,評出組內最優(yōu)作品;各小組進行課堂匯報;教師講解、總結。其中,課堂活動因文而異。教師可依據文章結構或語言特色,選取文章某一段或幾段為例,引導學生從寫作的角度分析總結該寫作目的、要素、技巧等重要知識;也可組織現場寫作:圍繞主題詞匯、使用本課結構寫作(續(xù)寫、改寫、給作者寫信、角色替換寫作)。
課后完成拓展任務,鞏固知識內化。 根據教師的講解和建議,各小組修改,完善小組成果,為下次課堂展示做好準備。
三、指向深度學習的翻轉模式應用效果的實證研究
1.研究設計。根據高考成績,新生被劃分為三個層次。實驗班和對照班是同一層次的2個新生班級,所授課程是“大學英語1”。第一學期伊始,對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了解該班級在課堂學習體驗、學習方式、學習信心、學習投入度和英語學習動機及投入度五個方面的初始情況。經過一學期的教學之后,對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并進行期末考試,對比班級在課堂學習體驗、學習方式、學習信心、學習投入度和英語學習動機及投入度五個方面的變化;對比兩個班級的學期期末成績,以檢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
2.指向深度學習的翻轉模式應用效果的定量分析。除學習方式和學習信心之外,第一次和第二次調查總量表和分量表(課堂學習體驗、學習性投入和英語學習動機及投入度)的均值呈顯著差異(p<0.05 )
(1)課堂學習體驗。后測中課堂學習體驗的得分均值高于前測,并具有顯著意義。這說明有更多的學習者在經過面向深度學習的翻轉教學實踐后,對此學習模式呈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且愿意參與到該模式今后的學習中。
62%的學生認為老師會為我們提供各種課外指導或輔導;60%的學生認為老師對我們的作業(yè)做出有益的反饋。這說明課下老師能夠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指導,學生也因此獲益。 66%的學生愿意和同學分享學習經驗;75%的學生愿意與同學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大部分學生能夠打破之前沉默的學習習慣,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協(xié)作學習。
75%的學生認為通過學習,知識面得到了拓寬 ;81%的學生認為通過學習,分析和解決能力得到了提升? ?;62%的學生認為通過學習,溝通能力得到了提升;75%的學生認為通過學習,團隊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72%的學生覺得通過學習,規(guī)劃能力得到了提升;69%的學生覺得通過學習,學習熱情更高了。大部分學生認可指向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模式,協(xié)作學習和任務導向相結合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解決問題和協(xié)作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其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提升。
(2)學習性投入。后測中學習性投入的得分均值高于前測,并具有顯著意義。這說明他們的努力程度變化明顯,在學期后期,學生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
新生還處于被動學生方式,大部分學生沒有做課堂筆記和提問的習慣,不愿主動參與討論或做課堂陳述,也沒有在課堂外和其他同學合作一起完成作業(yè)的習慣。因此,教學設計上特別強調把上課提問、討論和陳述等互動設置進課中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對學生參與度給予明確的要求;采用形成性評價,讓學生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和成果。
學期末,55%的學生總是上課時認真記筆記;67%學生上課時間經常提問或參與討論;72%學生經常參加課堂陳述;56%的學生認為在課堂上,如果要達到教師的標準和期望,我需要付出比預期更大的努力。這說明經過一段時間的上課和評價模式的培養(yǎng),更多的學生能夠適應并參與到翻轉式教學設計中來,并且在該過程中投入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和努力。這說明面向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不僅能提高學生課中的學習性投入度,而且在課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促進作用,真正做到課上課下不斷線。
(3)英語學習動機及投入度。后測中英語學習動機及投入度的得分均值高于前測,大于3.4,并具有顯著意義。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的學習動力得到了提升,不論是內在學習和動機和內在學習動機都得到了明顯的增強。
68%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將重要的內容寫在筆記上;57%的學生經常閱讀課文英語文章。說明這種教學模式和設計較好地調動了大部分同學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在課堂內外營造環(huán)境增強外在動機,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內在動機學習。
學生通過參與老師的課堂設計,非常直觀地明確了教學目標和積極參與活動的重要性。然后,因為需要參加小組活動和展示等活動,學生采取了更多諸如歸納總結文獻、查詢相關信息、小組討論和分工、撰寫演講稿、練習課堂陳述等鍛煉高階能力的學習方式。最后,學生的努力和進步在教師的形成性評價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至此,課堂學習體驗和英語學習動機及投入度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
(4)知識掌握。以大學英語競賽試卷為測試工具,對該班學生進行前后測。兩次問卷調查結果的比較顯示,第二次調查總量表和分量表的均值都高于第一次,說明翻轉教學一學期后的測試成績比前測有大幅提升。第二次測試平均分91.6,這說明大多數學生能認真對待課前知識構建和課中深化遷移任務。配對樣本t檢驗P=0.03,差異小于0.05,所以前后成績存在顯著差異。
(5)翻轉班和傳統(tǒng)班期末成績比較。傳統(tǒng)班的前后兩次測試數據分析顯示,傳統(tǒng)班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第一次測試成績均值比第一次成績均值提高了21分,且存在顯著差異。在期末考試上,在翻轉班學生期末測試均值比傳統(tǒng)班的高4分,但是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一學期的翻轉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知識的掌握,但和傳統(tǒng)班比起來,這方面的效果并不明顯。這可能與英語測試題側重考察學生的詞匯量,閱讀理解和寫作等基礎知識應用有關,學生前期的積累相當重要。
四、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指向深度學習的翻轉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課堂學習體驗和學習性投入,尤其在增強內在學習動機和外在學習動機方面效果明顯。指向深度學習的翻轉模式可以在課堂內外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外在動機,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進而提高學生內在動機學習。
研究表明,學習目標細化、及時反饋可以敦促學生關注學習內容;產出導向設計中,問題設計與實際聯系緊密,可以有效調動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保持注意力;形成性評價可以提醒學生關注自己的參與度;小組協(xié)作產生同伴壓力可轉為動力,但是老師要注意組員搭配和實時監(jiān)督小組活動進程。指向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模式和教學設計能夠改變學生為了上課而上課,既不目標明確也缺乏動力的現狀,通過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為了某個短期可實現的目標而上課,從而有效提升學習動機和投入度。
參考文獻:
[1]卜彩麗,馮曉曉等.深度學習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其啟示——美國 深度學習項目(SDL)的解讀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6(5): 75-82.
[2]張浩,吳秀娟.深度學習的內涵及認知理論基礎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7-13.
[3]杜娟,李兆君等.促進深度學習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0):14-20.
[4]段金菊,余勝泉.學習科學視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學習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4):43-51.
[5]冷靜,吳小芳,顧小清.面向深度學習的在線課程活動設計研究——基于英國開放大學的案例剖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7(2):56-65.
[6]Gorges J, Kandler C, Bohner 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Using learning moti vation to predict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2:1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