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教育理解對兒童問題行為的詮釋與啟示

2021-10-18 09:45艾瑞雪
教學與管理(小學版) 2021年10期
關(guān)鍵詞:問題行為兒童

艾瑞雪

摘 要 兒童問題行為因其嚴重的危害性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在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從行為規(guī)范和教學要求的角度來判斷兒童的行為,習慣于做兒童行為是否符合規(guī)范的觀察者和評判者,忽視了兒童問題行為背后的內(nèi)在需要。從人本主義的角度看,兒童問題行為是兒童解決自身問題的行為,是一種追求愛的方式、對譴責的焦慮和對陪伴的渴望。要了解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和行為,就要傾聽兒童內(nèi)心的聲音,幫助他們克服障礙,引導他們積極向上。

關(guān)鍵詞 教育理解 兒童 問題行為

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兒童問題行為是一個普遍的概念。學術(shù)界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行為作出了不同的定義。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對問題行為做了一個經(jīng)典的闡述,他認為問題行為是指任何引起麻煩的行為[1]。池麗萍、王耘根據(jù)社會和學校的行為準則,將問題行為定義為情緒或社會適應(yīng)方面的不成熟行為[2]。呂勤等從問題行為的標準著眼,認為兒童的問題行為主要包括攻擊性和反抗性、違法違紀、焦慮抑郁、退縮和身體不適[3]。以上研究是從規(guī)范意義上的教育者視角來界定問題行為。但是,從兒童的角度看,問題行為也是兒童解決自身問題的一種方式,是兒童“解決問題的行為”[4]。本文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案例分析,了解兒童問題行為背后的內(nèi)在需求,在教育中給予兒童理解和關(guān)愛,這是對兒童問題行為進行有效教育的應(yīng)有之義。

一、現(xiàn)象學視角的兒童問題行為

彤彤是一名農(nóng)村留守兒童,最近,學校要求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承諾書”。彤彤的爺爺奶奶看到承諾書上有“承擔后果”的字樣后拒絕簽字。因為父母不在家,于是彤彤便自己簽了父母的名字。同學發(fā)現(xiàn)彤彤代替家長簽字后便說她不誠實,說要去告訴老師。在爭吵中,彤彤用筆芯將同學的手劃傷了。

老師請彤彤的奶奶來學校,奶奶口中的彤彤和老師心中的彤彤大不相同。在爺爺奶奶眼里,彤彤是個“教不好”的孩子。奶奶說,彤彤在家時,經(jīng)常無緣無故發(fā)脾氣,有時會在家里摔東西、踢凳子,或者在家里走來走去,制造噪音。每當彤彤發(fā)脾氣時,爺爺奶奶就會給彤彤的父母打電話。用彤彤的話說,這就是“告狀”。彤彤不想接爸爸媽媽的電話,她說爸爸媽媽總是在電話里“罵她”。有一次,彤彤接完電話脫下媽媽給她買的新棉襖,扔在地上,然后躺在地上哭鬧。爺爺奶奶一直搞不明白為什么彤彤不缺吃、不缺穿,卻經(jīng)常發(fā)脾氣。

二、兒童問題行為背后隱藏的真實自我

兒童行為是兒童精神世界和意義世界的表現(xiàn)。從兒童的外在行為可以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對愛的追尋、對譴責的焦慮、對陪伴的渴望。

1.對愛的追尋

“無意義”是指“非存在”對精神上的自我肯定所構(gòu)成的絕對威脅[5]。愛可以幫助兒童擺脫“非存在”對自我肯定的威脅。彤彤是典型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她渴望父母在她身邊,渴望他們的愛和溫暖;當她需要幫助時,她渴望家人伸出援助之手;當她無聊的時候,她希望有人能陪她玩。然而,這些正常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這使得彤彤的生活少了很多專屬于童年的快樂和溫馨。

現(xiàn)象學分析中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彤彤的內(nèi)心意圖是什么?她想通過各種異常行為獲得什么?或者說她想解決什么問題?在彤彤的認知中,父母是最親密的照顧者,她可以在家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這些想法和需求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和滿足。雖然彤彤的行為受到了關(guān)注,但她的內(nèi)在需求卻被忽視了。彤彤的家人只為她提供了身體上的照顧,卻忽略了她內(nèi)心的精神世界。彤彤的“反常行為”只是在尋求生命的意義。

2.對譴責的焦慮

“譴責”威脅著人們道德上的自我肯定。在道德上的自我肯定的每一行為中,人都在為完成自己的使命和實現(xiàn)自己的潛力做出貢獻[6]。當相同的事以同樣的方式呈現(xiàn)在不同的人眼前時,他們將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和情感體驗。然而,教育者沒有理由相信,兒童必然會形成他們想象中的那種認知和情感體驗。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在此案例中,彤彤的父母認為,彤彤沒有理由不開心,因為他吃得好,喝得好,還有爺爺奶奶在照顧。然而,彤彤的心里承受著沒有人能理解的壓力,在家庭生活中,只要她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就會被爺爺奶奶疏遠和批評;在學校生活中,當彤彤的同學看到她代替家長簽字時,第一反應(yīng)是“彤彤不誠實”,想要向老師匯報。在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前提下,彤彤的同學草率地對彤彤代替家長簽字的行為作出評論和反應(yīng),而且是負面的評價和反應(yīng),這讓彤彤感到委屈,她承受了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壓力。

彤彤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異常行為可以理解為逃避焦慮的表現(xiàn)。彤彤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不能簡單地概括為“問題行為”,彤彤自身也不能被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簽。家長對彤彤的負面評價也缺乏一定的理論支撐,這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教育態(tài)度。

3.對陪伴的渴望

孤獨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社交網(wǎng)絡(luò)不滿意時的一種主觀感受或體驗,個體在產(chǎn)生孤獨感的同時也通常會伴隨著悲傷、空虛等負面情緒反應(yīng)[7]。對于兒童來說,孤獨是一種不舒服的情感體驗。兒童由于年紀小,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需要成人的幫助,在情感上也需要成人的關(guān)心。在本案例中,彤彤的祖父母只負責照顧她的日常生活,很少與她交流,沒有深入地了解她的思想,每次彤彤發(fā)脾氣,爺爺奶奶都會間接地“孤立”彤彤,對她的行為視而不見。有時爺爺奶奶甚至在背后“偷偷”指責彤彤的行為,認為彤彤發(fā)脾氣是她的錯。然而,彤彤發(fā)脾氣正是因為她的內(nèi)心需要得不到滿足。對于年齡小、語言組織能力尚處于發(fā)展階段的彤彤來說,“發(fā)脾氣”是向家人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但彤彤的家人卻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這是彤彤“不乖”的表現(xiàn),對其行為置若罔聞,甚至認為彤彤是在“無理取鬧”,這讓彤彤的內(nèi)心處于無人理解的孤獨狀態(tài)。

當長時間與父母分離時,彤彤內(nèi)心會感到不安全,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扔東西”是她擺脫煩躁狀態(tài)的一種選擇。在家庭成員看來,“扔東西”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對家庭穩(wěn)定有負面影響,需要制止。在信息不對稱的過程中,彤彤的外在問題行為被迫停止,內(nèi)在意圖被忽視,對彤彤問題行為的教育也是治標不治本。

三、行為意義理解下的兒童問題行為教育

教育理解的因素之一是感知兒童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8]。要做到教育理解,成年人首先必須能夠以開放、熱情和接受的態(tài)度傾聽孩子的聲音。

1.非判斷性理解:聆聽兒童內(nèi)心聲音

非判斷性理解與接受、開放、富有同情心、真誠和樂于助人的傾聽有關(guān)[9]。非判斷性理解需要教師與兒童像朋友般相處,建立友誼。教師要像好朋友一樣獲得兒童的信任,使兒童可以向他傾吐自己的經(jīng)歷、迷惘、困惑、興奮、痛苦和挫折。傾訴有助于消除孩子壓抑、緊張的情緒和內(nèi)疚感,教師只需要耐心,不要做出任何判斷。孩子與自己信任的人交談有助于冷靜客觀地認清周圍的人與事。教師應(yīng)該知道什么時候保持沉默,在哪里給予支持,以及如何提問,這樣才能使雙方共同的思想和感情的意義更加清晰。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用對或不對、好或不好、行或不行的判斷性評價來評判兒童的行為,這樣的判斷有可能會忽視兒童的內(nèi)心情感體驗,從而導致聽不到兒童內(nèi)心的聲音。非判斷性傾聽是指感知和理解兒童在情感和建構(gòu)意義上的主體性。有時,教師不需要做什么事,只要能在兒童旁邊就足夠了。有時候教師可能需要用一個問題,比如“你怎么看這件事”或者承認某種感覺,“你一定很著急,你一定很難過”“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來幫助學生表達對自己的看法。頃刻之間,這種非判斷性的教育理解就產(chǎn)生了重要意義:這樣聆聽可以提高兒童對自我的了解與認識,增強兒童的自我責任感。

2.發(fā)展性理解:幫助兒童克服障礙

發(fā)展性理解要求教師了解兒童生活中的各種發(fā)展模式,如家庭模式、文化模式和社會模式[10]。教師要通過學習和培訓來擁有與兒童對話的技巧,能夠?qū)φJ知和道德發(fā)展的典型階段、對兒童所經(jīng)歷的生活時期有敏銳的洞察力。只有當教育者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特定情境中的障礙,從而變得更加成熟,發(fā)展性理解才能成為教育性理解。教師不僅需要為兒童著想,也需要解釋兒童的特殊情境的外部環(huán)境。

教師在面對學生時,應(yīng)當消除客觀和冷漠。教師應(yīng)該是一個有溫度、有感情、有判斷力的人,學生須在教師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當教師面對學生表現(xiàn)和判斷其本質(zhì)的各種行為問題時,需要在學生行為與規(guī)范之間發(fā)揮中立的作用。教師應(yīng)客觀地判斷學生行為與行為規(guī)范的關(guān)系,在教育過程中做觀察者和判斷學生行為是否符合規(guī)范的人。客觀性意味著教師有責任感,不一定有同情心。教育不僅需要責任感,更需要同情心,責任感和同情心缺一不可,兩者必須相輔相成。

3.分析性理解:引導兒童積極向上

分析性的理解可以幫助孩子把消極的和未被察覺的情緒轉(zhuǎn)化為促進個人健康成長的積極力量[11]。教師需要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問題,因為成人眼中的小事有可能就是兒童心中的大事、難事。兒童在遇到困難時,尤其是遇到自身無法克服的困難時,會產(chǎn)生一種消極的情緒,而這些消極情緒有可能無法用語言表達或者是不易被察覺。兒童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成人需要“蹲下身子”與兒童交流,用兒童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所存在的問題。

在日常管理活動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孩子們可能產(chǎn)生的種種消極的情感體驗,比如內(nèi)疚感、負罪感、對一些不良行為的后悔,以及對他人的恐懼、懷疑、仇恨、嫉妒和不滿等情緒體驗。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去識別兒童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他們勇敢面對具體的苦惱,并能理解兒童面對困境時的情緒含義和意義。教師要幫助兒童擺脫困境,利用自己的教育機智幫助兒童形成強烈的良知、精神和勇氣。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每個決心投身教育事業(yè)的人都應(yīng)該容忍孩子的弱點,尊重孩子,不要急于評判兒童的好壞。”尊重兒童的前提是了解兒童,理解兒童行為的具體含義[12]。教育者要把每一個兒童都理解為一個具有個性特征、方向、智慧和人格結(jié)構(gòu)的人,以便進一步關(guān)愛和尊重兒童。教師要以仁愛之心教育兒童,不給兒童貼標簽,在兒童發(fā)展的道路上做一個稱職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

參考文獻

[1] 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M].章志光,張世富,肖毓秀,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87.

[2] 池麗萍,王耘.婚姻沖突與兒童問題行為關(guān)系研究的理論進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2, 10(04):411-417.

[3] 呂勤,陳會昌,王莉.兒童問題行為及其父母教養(yǎng)因素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3(01):91-93.

[4] 周興國.人文科學視野中的“兒童問題行為”及其實踐意蘊[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21(01):41-47.

[5] 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24.

[6] 徐湘荷.兒童犯錯,誰之過?——哈里斯的群體社會化理論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04(06):4-6.

[7] 俞國良,辛自強,羅曉路.學習不良兒童孤獨感,同伴接受性的特點及其與家庭功能的關(guān)系[J].心理學報,2000,32(01):59-64.

[8] 王鳴迪.對“教育學理解”的理解[J].學科教育,2006(11):10-15.

[9] 焦彩珍,王振宏.簡論教師的教育學理解及其獲得[J].中國教育學刊,2011(12):70-72.

[10] 董小玉,巫正鴻.教育機智淺談[J].中國教育學刊,1995(01):36-38.

[11] 劉野.教育機智的內(nèi)涵及其運用策略[J].教育科學, 2008.

[12] 王義高. 和諧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教育”核心思想解讀[J].比較教育研究,2008(04):42-47.

[責任編輯:白文軍]

猜你喜歡
問題行為兒童
因為喜歡兒童 所以兒童喜歡
學前兒童問題行為的成因與教育對策
高中體育課堂學生問題行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留守兒童
失落的一角
讓人無法理解的兒童
六一兒童
“規(guī)則”先行,追求高效語文課堂
“六·一”——我們過年啦!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yǎng)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