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鈴
摘要:巴蜀詩人陳子昂之詩獨具巴蜀地域特色。其詩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形、氣候、生物等自然方面的“巴蜀意象”,以及歷史、宗教、交通等人文方面的“巴蜀意象”。這些“巴蜀意象”為陳子昂表達其出仕歷程的艱險之嘆、俠骨柔情的博愛之心以及懷古昔今的深邃之思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陳子昂;詩歌;巴蜀意象
中圖分類號:I207.22?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68(2021)04-0015-08
巴蜀文化是一種獨具地域色彩的文化,對巴蜀地區(qū)甚至全國各地文人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影響,日漸形成了與巴蜀文化密切相關的巴蜀文學。近年來,學界對巴蜀文學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巴蜀文學的第二個繁榮高峰,初唐陳子昂作為巴蜀地區(qū)的本土詩人,深受巴蜀文化的浸染,并將眾多“巴蜀意象”融入詩歌之中,使其詩歌獨具魅力,也為巴蜀文學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筆者將在該文中對陳子昂詩歌中的“巴蜀意象”進行深入分析論述,以促進大家更好地認識與理解陳子昂詩歌中的“巴蜀意象”。
一、“巴蜀意象”界定
劉勰《文心雕龍》開篇有云:“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盵 1 ]此中之“文”可理解為文學,“天地”即指自然環(huán)境,劉勰以“并生”概括了文學與自然環(huán)境的密切關系。一方面,自然環(huán)境影響著文學,《詩經(jīng)》中的十五“國風”就是受各地自然環(huán)境及民風民俗影響而形成的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地方土樂?!冻o》也是受楚地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影響形成的“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詩歌總集[2]。另一方面,文學也影響著自然環(huán)境,如陜西師范大學史念海教授的《我與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不解之緣》一文,為解決西安缺水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3]。此外,司馬遷于《報任少卿書》中提出其修史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盵4]曾大興教授在《文學地理學概論》一書中發(fā)表了對司馬遷此言的見解:“所謂‘究天人之際,就是講做學問要考究天人關系,要闡明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要有廣闊的空間意識;所謂‘通古今之變,就是講做學問要貫通古今,要把握歷史的變化規(guī)律,要有深邃的時間意識?!盵5]10曾大興教授從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來理解司馬遷之言是合理并可取的。并且,筆者認為,司馬遷將空間意識置于時間意識之前,這也反映了其對自然環(huán)境這一要素的重視。
作為一個在經(jīng)度與緯度上的跨度都相當大的國家,中國各個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有著較大的差異,呈現(xiàn)出地形多樣、地貌形態(tài)豐富、氣候各異的現(xiàn)象。因此每個地域都有著自己的特色,這種地域特色對各地文人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一般通過“地理意象”較為直觀地體現(xiàn)于各地文人的文學作品之中,使這些文學作品亦帶有較為濃厚的地域特色。如曾大興教授所言,我們可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學特征的地域劃為一區(qū),形成特定的文學區(qū),以與其他具有不同的文學特征的地域區(qū)別開來[5]264。而巴蜀文學區(qū)是我國重要的文學區(qū)之一,在巴蜀文學作品中有著眾多獨具巴蜀地域特色的“巴蜀意象”,這些“巴蜀意象”成為了巴蜀自然環(huán)境與巴蜀文學作品相互影響的重要見證,也是巴蜀文人寄托情感必不可少的載體。據(jù)《華陽國志·巴志》載:“其地東至魚復(今重慶奉節(jié)),西至焚道(今四川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盵 6 ]? 5又《華陽國志·蜀志》所載:“其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于秦分,西奄峨蟠。”[ 6 ]? 80,可知巴蜀主要是指今天的四川、重慶兩地?!杜f唐書·陳子昂傳》有載:“陳子昂,梓州射洪人?!盵 7 ]作為一個巴蜀本土文人,陳子昂在巴蜀山水與巴蜀文化的滋養(yǎng)中長大,對巴蜀景物人事都有著濃厚的情感以及敏銳的感知,因此,他在其詩歌中融入了許多獨具魅力的“巴蜀意象”??墒?,陳子昂雖為巴蜀人士,但這并不意味著其詩歌中出現(xiàn)的所有意象都屬于“巴蜀意象”,那么要如何去界定與辨別其詩歌中的“巴蜀意象”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相對與絕對兩個層面來界定與辨別“巴蜀意象”。
首先,相對性的“巴蜀意象”即指在以巴蜀作為描寫對象或與巴蜀相關的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意象。當這些意象出現(xiàn)在這兩類特定的文學作品中時,才能算是“巴蜀意象”;而當這些意象出現(xiàn)在與巴蜀無關的詩歌中時,就不屬于“巴蜀意象”的范疇。這其實就是《晏子春秋·內(nèi)篇》中所謂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8]。這類意象因所處的地域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性,只有它們出現(xiàn)在巴蜀之地時,才能成為“巴蜀意象”。由于它們的地域性是相對的,所以筆者將其稱之為相對性的“巴蜀意象”。
如陳子昂《萬州曉發(fā)放舟乘漲還寄蜀中親友》[? 9 ]? 25:
空蒙巖雨霽,爛漫曉云歸。嘯旅乘明發(fā),奔橈鶩斷磯。蒼茫林岫轉,駱驛漲濤飛。遠岸孤云出,遙峰曙日微。前瞻未能眴,坐望已相依。曲直還古今,經(jīng)過失是非。多歧方浩浩,征思日騑騑。寄謝千金子,江海事多違。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詩人途經(jīng)萬州時的所見所感,詩題及詩中出現(xiàn)的“舟”“雨”“云”“峰”等意象都與巴蜀之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這些意象都屬于“巴蜀意象”。而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10 ](《終南別業(yè)》)中的“云”意象,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1 ](《滁州西澗》)中的“雨”“舟”意象,以及陳子昂“峰嶺上崇崒,煙雨下微冥”[ 9 ]? 15(《修竹篇并序》)中的“峰”“雨”意象等等,并未出現(xiàn)在上述兩類特定詩歌中,亦與巴蜀之地毫無聯(lián)系,故而不能被視為“巴蜀意象”。
其次,絕對性的“巴蜀意象”即指被打上了巴蜀烙印,獨具巴蜀之地的地域色彩,并且成為了巴蜀之地的象征符號的意象。這類意象不論出現(xiàn)在哪類詩中,都屬于“巴蜀意象”。因為具有絕對性,所以稱這類意象為絕對性的“巴蜀意象”。如“巫山”“金華山”“獨坐山”“蜀山”“峨眉”“三峽”“猿鳴”等,歷來是巴蜀之地的代名詞與象征符號,不管出現(xiàn)在什么類型、主題的文學作品中,都會讓人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巴蜀之地,所以理應被視為“巴蜀意象”。
當然,相對與絕對只是我們用以理解和界定“巴蜀意象”的兩種方式,并非對“巴蜀意象”進行類別劃分的依據(jù),而“巴蜀意象”的類別還要根據(jù)其自身的客觀屬性特點及人們的主觀目的需求來進行劃分。
二、陳詩“巴蜀意象”的生成與類別
“自盤古劃天地,天地之氣,艮于西南。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別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揚雄,降有陳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盵 12 ]唐代魏顥在其《李翰林集序》中曾如是言,表明巴蜀之地獨具靈氣,成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巴蜀文人,陳子昂也是其中之一。而這些杰出的巴蜀文人在創(chuàng)作杰出作品之時都離不開對“巴蜀意象”的經(jīng)營與創(chuàng)造,陳在昂就是能夠心手相應地使用“巴蜀意象”來表現(xiàn)人物心理和詩歌主題的典型代表。筆者在考慮到地理本身就包含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之外,借鑒了鄒建軍與周亞芬在《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詞》中的分類方法:“文學作品中的意象主要有兩類:自然意象與人文意象。”在此也將陳子昂詩歌中的“巴蜀意象”分為自然意象與人文意象兩大類。[ 27 ]
(一)自然“巴蜀意象”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云:“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盵 13 ]? 65自然意象對抒情言志十分重要。巴蜀地形以盆地、山地為主,氣候濕潤,自然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班固《漢書·地理志下》亦記載了巴蜀之地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 14 ]? 570這些優(yōu)越的巴蜀自然環(huán)境與豐富的巴蜀自然風物為陳子昂詩歌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巴蜀意象”。而這些自然“巴蜀意象”按其屬性來劃分可分為地形意象、氣候意象和生物意象三類。
1.地形意象
在我國,“地理”一詞最早見于《周易》中的“俯以察于地理”[ 18 ]? 535,但此處的“地理”是狹義的,不同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廣義的“地理”,簡單來說就是地表之義,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山水地形。自古以來,多有關于巴蜀地形的記載,如魏徵《隋書·地理志》中的“其地四塞,山川重阻”[ 15 ],唐高祖《遣使安撫益州詔》中的“山川遐廣”[ 16 ],李淦《燕翼篇》中的“多水多陸”[ 17 ]等等,這些記載都體現(xiàn)了巴蜀之地多山多水的地形特點。而這也促成了陳子昂詩歌中眾多山水意象的產(chǎn)生。
陳子昂詩歌中的巴蜀山水意象主要包括巫山、蜀山、峨眉、巴江、蜀水等等。如“若巫山之高丘”(《山水粉圖》)[ 9 ]? 46、“故鄉(xiāng)不可見,路隔巫山陽”(《感遇》其二十七)[ 9 ]? 10、“巫山彩云沒,高丘正微?!保ā陡杏觥菲涠撸 9 ]? 10、“夢登綏山穴,南采巫山芝”(《感遇》其三十六)[ 9 ]? 12、“狀瑤臺之微月,點巫山之朝云”(《彩樹歌》)[ 9 ]? 46等中的“巫山”“綏山”意象;“蜀山余方隱,良會何時同”(《送別出塞》)[ 9 ]? 29、“蜀山金碧池,此地饒英靈”(《送殷大人入蜀》)[ 9 ]? 31、“蜀山與楚水,攜手在何時”(《感遇》其三十二)[ 9 ]? 11等中的“蜀山”意象;“始因攜手期,云臺與峨眉”(《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 9 ]? 29、“峨眉杳如夢,仙子曷由尋”(《登薊丘樓送賈兵曹入都》)[ 9 ]? 31、“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感遇》其三十六)[ 9 ]? 12、“飛飛騎羊子,胡乃在峨眉”(《感遇》其三十二)[ 9 ]? 11、“白云岷峨上,歲晚來相尋”(《贈別冀侍郎崔司議并序》)[ 9 ]? 40等中的“峨眉”意象;“陽山淫霧雨,之子慎攀登”(《送魏兵曹使嶲州得登字》)[ 9 ]? 34中的“陽山”意象;“代水不可涉,巴江亦潺湲”(《西還至散關答喬補闕知之》)[ 9 ]? 20、“蜀江分袂,巴山望別”(《春晦餞陶七子江南同用風字并序》)[ 9 ]? 36等中的“巴江”“蜀江”及“巴山”意象等等。這些山水意象頻頻出現(xiàn)于陳子昂的詩歌之中,充分體現(xiàn)了巴蜀之地多山的地理特點。
巴蜀多山多水的地形特點直接導致了巴蜀之道的崎嶇難行,不僅使蜀道成為巴蜀之地的重要標識,也使“蜀道”成為了重要的詩歌題材,頻頻出現(xiàn)在詩歌當中,成為了獨具魅力的巴蜀意象。陳子昂詩歌當中也有著不少獨具巴蜀地域色彩的蜀道意象。如“寧知巴峽路,辛苦石尤風”(《初入峽苦風寄故鄉(xiāng)親友》)[ 9 ]? 23中的“巴峽路”意象;“彌望如朝夕,寧嗟蜀道行”(《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嗣并序》)[ 9 ]? 36、“路迥光逾逼,山深興轉幽”(《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9 ]? 18、“歧路方浩浩,征思日騑騑”(《萬州曉發(fā)放舟乘漲還寄蜀中親友》)[ 9 ]? 25中的“蜀道”“歧路”意象,“勿以王陽嘆,邛道畏崚嶒”(《送魏兵曹使嶲州得登字》)[ 9 ]? 34中的“邛道”意象等等。并且,陳子昂以“寧知”“寧嗟”“浩浩”等詞描繪出了巴蜀道路曲折難行的特點。
2.氣候意象
《周易》中除了有“俯以察于地理”[ 18 ]? 535一言外,還有“仰以觀于天文”[ 18 ]? 535之言,此處的“天文”即指氣、候景象,包括日、月、星、云、風、雷、雨、雪、霜、霧等等。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有云:“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13 ]? 693鐘嶸《詩品·序》亦有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盵 19 ]劉勰之“春秋”、鐘嶸之“氣”其實與《周易》之“天文”是一樣的,皆指四時之氣候景象。并且,他們都意在說明氣候對文學的重要影響。巴蜀之地緯度較低,屬于亞熱帶氣候,多雨多霧,這也為陳子昂詩歌中氣候意象的出現(xiàn)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
陳子昂詩歌中的氣候意象主要包括風、云、雨、霧等等。如“寧知巴峽路,辛苦石尤風”(《初入峽苦風寄故鄉(xiāng)親友》)[ 9 ]? 23中的“風”意象;“古木生云際,歸帆出霧中”(《白帝城懷古》)[ 9 ]? 17、“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度荊門望楚》)[ 9 ]? 17、“煙沙分兩岸,霧島夾雙洲”(《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9 ]? 18、“林岸隨天轉,云峰逐望新”(《合州津口別舍弟至東陽峽步趁不及眷然有懷作以示之》)[ 9 ]? 28、“山川亂云日,樓榭入煙霄”(《春日登金華觀》)[ 9 ]? 45、“巫山彩云沒,高丘正微?!保ā陡杏觥菲涠撸 9 ]? 10、“陽山淫霧雨,之子慎攀登”(《送魏兵曹使嶲州得登字》)[ 9 ]? 34中的“云”“煙”“霧”“雨”意象等等。這些朦朧的氣候意象,極具巴蜀地域特點,尤其是“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度荊門望楚》)[ 9 ]? 17一句,陳子昂通過將巴國與荊門兩地的氣候現(xiàn)象進行對比,突出巴蜀之地多霧的這一地域特點。
3.生物意象
巴蜀多山多水的地形條件和多云多雨的氣候條件,為當?shù)氐纳锾峁┝藴睾蜐駶櫟纳L環(huán)境。因此,巴蜀之地林植蔥蘢茂盛,物產(chǎn)豐富多樣。除了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下》中說巴蜀之地“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 14 ]? 570以外,范曄《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中亦有言:“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yè),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饒,不可勝用?!盵 20 ]這些都表明巴蜀之地實乃膏腴之地、天府之土。巴蜀豐富多樣的動植物也同巴蜀的山水、道路、云霧等一樣,時常出現(xiàn)在陳子昂的詩歌之中,成為其詩歌中獨具巴蜀特色的生物意象。而這些巴蜀生物意象可分為植物意象與動物意象兩類。
首先,陳子昂詩歌中的巴蜀植物意象主要包括林木、翠竹、芝等等。如“古木生云際,歸帆出霧中”(《白帝城懷古》)[ 9 ]? 17、“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度荊門望楚》)[ 9 ]? 17、“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晚次樂鄉(xiāng)縣》)[ 9 ]? 18、“離離間遠樹,藹藹沒遙氛”(《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船前后不相及》)[ 9 ]? 19、“古樹連云密,交峰入郎浮”(《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9 ]? 18、“林岸隨天轉,云峰逐望新”(《合州津口別舍弟至東陽峽步趁不及眷然有懷作以示之》)[ 9 ]? 28等中的“古木”“遠樹”“古樹”等意象?!败饺厣鷺O浦,楊柳送春風。明月相思處,應對菊花叢”(《春晦餞陶七于江南同用風字并序》)[ 9 ]? 36中的“芙蓉”“楊柳”“菊花”等意象;“夢登綏山穴,南采巫山芝”(《感遇》其三十六)[ 9 ]? 12中的“芝”意象;“松竹生虛白,階庭懷古今”(《南山家園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涼獨坐思遠率成十韻》)[ 9 ]? 42、“人疑白樓賞,地似竹林禪”(《夏日游暉上人房》)[ 9 ]? 36中的“松”“竹”意象等等。
其次,陳子昂詩歌中的巴蜀動物意象主要包括猿、鶴、羊等。如“麕鼯寒思晚,猿鳥暮聲秋”(《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9 ]? 18中的“麕”“鼯”“猿”“鳥”意象;“孤狖啼寒月,哀鴻叫斷云”(《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船前后不相及》)[ 9 ]? 19中的“狖”“鴻”意象;“飛飛騎羊子,胡乃在峨眉”(《感遇》其三十三)[ 9 ]? 11中的“羊”意象,“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春日登金華觀》)[ 9 ]? 45中的“鶴”意象等等。
再次,從陳子昂詩中描繪的這些巴蜀“自然意象”可以看出,不管是地形意象,還是氣候意象,再或是生物意象,它們都并非獨立存在的。它們能成為獨具巴蜀地域色彩的自然意象,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結果。可以說,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種意象,其余的意象皆不再是“巴蜀意象”。首先,正因為巴蜀多山多水,并且山高而峭,水曲而長,所以巴蜀道路才會高而險峻,曲而難行;其次,同樣也正是因為巴蜀地形以盆地、山地為主,水分充足,加之緯度較低,才會形成獨有的多霧氣候;再者,對巴蜀地形極為熟悉的陳子昂極善于通過描繪“山”與“云”的空間關系,如“巫山彩云沒,高丘正微?!保ā陡杏觥菲涠撸 9 ]? 10,以此來寫巫山?jīng)]入彩云之中,來凸顯巴蜀山高的地形特點。另外,正是因為巴蜀在地形上山高盆低,海拔跨度大,所以才會形成山地垂直自然帶,又因為巴蜀之地緯度較低,處于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本就十分有益于生物的生長,所以無論是地形還是氣候,都是巴蜀之地動植物繁盛豐富的重要原因。巴蜀之地養(yǎng)育了陳子昂,而陳子昂也在以筆下的巴蜀“自然意象”為巴蜀潤色,正是陳子昂詩中的這些“自然意象”,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這樣一個群山環(huán)起、道路蜿蜒、云霧繚繞、富饒肥沃的巴蜀,為巴蜀添上了一份神秘之色,使更多人為之而向往。
(二)人文“巴蜀意象”
“人文意象,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塑造的為反映人的思想情感的意象。它不同于不以人的主觀意識所轉移的客觀自然意象,人文意象與人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也更能反射出文人內(nèi)心的思緒?!盵 28 ]這段話較為合理地闡述了人文意象的基本內(nèi)涵,將其與自然意象做了區(qū)分,其中也暗含了人文意象與自然意象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人文意象其實是在自然意象的基礎上,注入了具有人文特點的要素(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宗教色彩、經(jīng)濟政治等)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人文意象其實是依托自然意象而存在的,如陳子昂詩歌中的“蜀山”“峨眉”等意象,除了是自然意象以外,還是為人所熟知的人文宗教景觀,因此也是人文意象??傮w而言,陳子昂詩中的人文“巴蜀意象”可分為歷史意象、宗教意象及交通意象三類。
1.歷史意象
自古以來,巴蜀之地因其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和富庶的經(jīng)濟條件而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正如劉向《司馬錯論伐蜀》中司馬錯之言:“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才足以富民,繕兵不傷兵,而彼已服矣?!背讼嚓P的歷史故事流傳下來以外,巴蜀之地還有不少歷史古跡,如劉備托孤之地——白帝城,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賣酒之地——琴臺路等等。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巴蜀名跡對后世文人有著深刻的影響,并化身為一個又一個的巴蜀“歷史意象”出現(xiàn)在后世文學作品之中,陳子昂詩歌中也不乏這樣的巴蜀“歷史意象”。如《白帝城懷古》:
日落滄江晚,停橈問土風。城臨巴子國,臺沒漢王宮?;姆灾艿椋钌缴杏砉?。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古木生云際,孤帆出霧中。川途去無限,客思坐何窮。
詩人圍繞著“白帝城”這一巴蜀歷史意象展開,描繪了白帝城一帶的壯麗景色,不僅彰顯出巴蜀一帶的歷史韻味,還抒發(fā)了懷古幽思。又如《送魏兵曹使嶲州得等字》[ 9 ]? 34:
陽山淫霧雨,之子慎攀登。羌笮多珍寶,人言有愛憎。欲酬明主惠,當盡使臣能。勿以王陽嘆,邛道畏崚嶒。
陳子昂借助巴蜀歷史意象——“邛道”與孝子王陽克服邛道之險,奉先人遺體歸鄉(xiāng)的歷史典故,囑咐魏兵曹當不畏邛道崎嶇艱險,應盡使臣之責。這一方面突出了巴蜀地區(qū)地形險要的地形特點,也展現(xiàn)出陳子昂為民謀福的良苦用心。
2.宗教意象
“巴蜀與中原山川阻隔,較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即便有儒家文化進入這里,也多為巴蜀文化所淡化,或者同化。巴蜀是道教的發(fā)源地(張道陵在大巴鶴鳴山創(chuàng)立天師道),道教的思想基礎是道家。巴蜀人多受道家和道教的影響”[ 5 ]? 286,曾大興教授在《文學地理學概論》一書中簡要闡述了道家、道教與巴蜀之地的密切聯(lián)系,體現(xiàn)出巴蜀之地具有濃郁的道教色彩。盧藏用在《陳氏別傳》中說陳子昂“晚愛黃老之言,尤耽味易象,往往精詣”,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亦記載陳子昂“耽愛黃、老、《易》象”[ 21 ]? 105。
再結合陳子昂的詩歌來看,其詩中的“巴蜀意象”有不少是與道家、道教相關的宗教意象,主要包括上文所提到的的山水意象中的“峨眉”“金華山”等意象。如《山水粉圖》[ 9 ]? 46:
山圖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紛群翠之鴻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愛云山以幽求。
面對粉壁上的山水圖,陳子昂不禁想到巫山高丘,表露出好道之心與隱居求仙之意。又如《春日登金華觀》:
白玉仙臺古,丹丘別望遙。山川亂云日,樓榭入煙霄。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賞仙臺奇景,想象仙人相邀,心懷逸興,有登仙之志。再如《感遇》其三十六:
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與楚狂子,悠悠白云期。時哉悲不會,涕泣久漣洏。夢登綏山穴,南采巫山芝。探元觀群化,遺世從云螭。婉孌時永矣,感悟不見之。
詩人以故鄉(xiāng)之峨眉仙山為傲,夢登綏山、巫山采芝,駕乘云龍,亦展現(xiàn)出隱逸求仙的意愿。
3.交通意象
唐代魏顥在其《李翰林集序》中言:“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杰出?!盵 22 ]可是在“山川重阻”的巴蜀之地如何才能使人“聞”呢?毫無疑問,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出去。正如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所言,由于蜀道艱險,令人望之卻步,而水道雖然路途遙遠,但卻更容易一些,所以巴蜀之人更愿選擇水路[ 23 ]。嚴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圖考》中也說:“涪江水運甚盛,蓋自綿至合、渝多取水路而行也?!盵 24 ]所以,在巴蜀一帶,船、舟、帆、楫這些地域性很強的交通工具就很常見。
這些交通工具時常出現(xiàn)在陳子昂的詩歌之中,成為了獨具巴蜀地域色彩的“交通意象”。如“古木生云際,歸帆出霧中”(《白帝城懷古》)、“離帆方楚越,溝水復西東”(《春晦餞陶七于江南同用風字并序》)等中的“帆”意象;“嘯徒歌伐木,鶩楫蕩輕舟”(《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孤舟多逸興,誰共爾為鄰”(《合州津口別舍弟至東陽峽步趁不及眷然有懷作以示之》)等中的“舟”“楫”意象;“嘯旅乘明發(fā),奔橈鶩斷磯”(《萬州曉發(fā)放舟乘漲還寄蜀中親友》)中的“橈”意象等等。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不管是歷史意象,還是宗教意象,再或是交通意象,它們的產(chǎn)生都與巴蜀之地的自然地理條件有著或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所以,陳子昂詩歌中的自然“巴蜀意象”與人文“巴蜀意象”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在分析理解陳子昂詩歌的內(nèi)涵時,應該兼顧這兩類意象。
三、陳詩“巴蜀意象”的美學特點與深層內(nèi)涵
劉勰所言的“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13 ]? 65,除了闡釋了地理事物能夠觸發(fā)人的情感意志以外,還暗含了文人能夠將這些地理事物轉化為文學作品中的地理意象,并且借助這些地理意象來抒情言志。這體現(xiàn)了地理事物、文學作品、地理意象與文人情志這幾者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陳子昂是初唐時期大力主張“興寄”的詩人,他詩歌中的眾多巴蜀意象亦是其寄托內(nèi)心豐富復雜情感的現(xiàn)實載體。并且,陳子昂詩歌中的這些巴蜀意象都有著各自鮮明獨特的特點。其地形意象呈現(xiàn)出曲折險峻之態(tài),氣候意象具有朦朧縹緲之美,山水、植物與歷史意象具有古邃沉雅之韻,動物意象表現(xiàn)出凄婉哀絕之悲,交通意象體現(xiàn)出乘風破浪之勢。而陳子昂詩歌中的這些“巴蜀意象”的深層內(nèi)涵與“巴蜀意象”各自的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陳子昂將這些“巴蜀意象”的組合在一起,使其內(nèi)涵更為豐富復雜。
(一)出仕歷程的艱險之嘆
王運熙曾在《陳子昂和他的作品》中指出:“年青時代的陳子昂,對于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等情況已經(jīng)給予很大的注意?!盵26]胸懷家國天下的陳子昂對國家政治、經(jīng)濟甚至軍事都有著密切的關注,出仕報國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理想追求。陳子昂雖“至年十七八未知書”(《陳氏別傳》),但為大展其報效國家的宏圖之志,他“嘗從博徒入鄉(xiāng)學,慨然立志,因謝絕門客,專精墳典。數(shù)年之間,經(jīng)史百家,罔不該覽?!盵 26 ]在飽覽詩書經(jīng)典做好出仕準備之后,陳子昂曾兩次踏上走出故鄉(xiāng)巴蜀,進京應考的道路。在其出蜀的途中所寫的詩歌當中出現(xiàn)了不少頗具乘風破浪之勢的交通意象,這些交通意象折射了陳子昂內(nèi)心大展宏圖的報國之志,是陳子昂大展其報國宏圖的重要載體,也是使陳子昂能夠成為為世人所“聞”的杰出之才的必不可少的輔助之具。
但是,陳子昂的出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首次應試而不第的陳子昂只能帶著滿腹惆悵重返巴蜀,這個階段的陳子昂喜以朦朧縹緲的巴蜀氣候意象入詩,由此寄托自己的失意惆悵之感與前途未卜的迷茫之感。如《落第西還別劉祭酒高明府》中的“望迥樓臺出,途遙煙霧生”,遠方的樓臺、漫長的路途全都沒入朦朧縹緲的煙霧之中,愈漸模糊,如同陳子昂的滿腹報國之志漸入虛無一般。又如《落第西還別魏四懔》中的“離亭暗風雨,征路入云煙”,寫“離亭”“征路”暗入“風雨”“云煙”,借其飄忽不定、迷離難測之態(tài),暗指自己前途未卜的迷茫之感。
陳子昂第二次應考終于金榜題名,“年二十四,文明元年進士,射策高第”[ 21 ]? ?105,并且獲武后“地籍英華,文稱喧嘩”[ 21 ]? 104之賞贊,又“拜麟臺正字” [ 21 ]? 105“累遷拾壹”[ 21 ]? 105。如此觀來,陳子昂自進士及第之后,仕途還算順暢。但是,身攜骨鯁之風的陳子昂在正式踏入官場之后,才真正體會到了官場之險惡。如果說求官之難尚可言,那么為官之險往往就只能郁結于心了。如鯁在喉的陳子昂為排解官服已然著身,而壯志依舊難酬的苦悶無奈,不得不借助曲折險峻的巴蜀地形意象與獨具凄婉哀絕之悲的巴蜀動物意象,將求官之難,為官之險寓之于詩,發(fā)其壯志難酬之憤慨不平。如《白帝城懷古》中的“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川途去無限,客思坐何窮”,通過描繪巴蜀地形之險與漫漫川途,暗喻仕途艱險;“麕鼯寒思晚,猿鳥暮聲秋”(《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與“孤狖啼寒月,哀鴻叫斷云”(《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船前后不相及》),借助“猿”“鳥”的悲秋之聲及“孤狖”“哀鴻”的啼叫之悲發(fā)內(nèi)心的不平之鳴。
(二)俠骨柔情的博愛之心
陳子昂“六世祖太樂,當齊時,兄弟競豪杰,梁武帝命為郡司馬”[ 21 ]? 102“祖辯,為郡豪杰”[ 21 ]? 102; “父元敬,瑰偉倜儻,年二十,以豪俠聞。屬鄉(xiāng)人阻饑,一朝散萬鐘之粟而不求報,于是遠近歸之,若龜魚之赴淵也”[ 21 ]? 102。陳氏家族世代皆為豪俠之士,而陳子昂受家族優(yōu)良風氣的浸染,他亦身攜豪杰俠士之風。他詩歌中時常出現(xiàn)的眾多巴蜀意象既反映了他勇于反叛的剛毅果敢之氣,又彰顯了他胸懷生靈百姓與心系故鄉(xiāng)家國的柔和仁善之情,體現(xiàn)了他俠骨柔情的博愛之心。
由山川環(huán)阻的巴蜀是一個極利于培養(yǎng)“叛逆精神”的圣地,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總結說:“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 14 ]? 570;余秋雨也注意到了巴蜀文人的“叛逆精神”,他在《文化苦旅》中言:“從三峽出發(fā)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卷起一點旋渦,發(fā)起一些沖撞。他們都有點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 25 ]漢有當壚賣酒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唐有高呼“漢魏風骨”“風雅”“寄興”,反對“逶迤頹靡,風雅不作”詩風的陳子昂,也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宋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等等。
陳子昂身上所攜的豪俠叛逆之風,是其熱誠仁善的赤子之心的外在表現(xiàn)。他時常在其送別詩中借用巴蜀地形意象與氣候意象來寄托思鄉(xiāng)之情、親友間的惜別之情以及對百姓苦難的關切之情。戴偉華教授在其《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一書中概括了送別詩的地域特點:“送別詩一般都會對行人所至地點的風物、人文作描繪,同樣反應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地域性特點”“送別詩中含有景觀指向,這一景觀必為行人到達之地的特殊景觀。故在送別詩中,應描寫行人所至的風景,這差不多成了送別詩的模式”[ 23 ]。陳子昂的送別詩也不外如是, 如《送殷大人入蜀》:
蜀地金碧池,此地饒英靈。送君一為別,凄斷故鄉(xiāng)情。片云生極浦,斜日隱離亭。坐看征騎沒,唯見遠山青。
首聯(lián)洋溢著對巴蜀的熱愛與自豪之情;頷聯(lián)直抒惜別與思鄉(xiāng)之情;頸聯(lián)遙想故鄉(xiāng)極具地域特色的“云”“日”等氣候意象;尾聯(lián)目送友人遠去。虛實之間見真情。又如《送魏兵曹使嶲州得登字》:
陽山淫霧雨,之子慎攀登。羌笮多珍寶,人言愛憎恨。思酬明主惠,當盡使臣能。勿以王陽嘆,邛道畏峻嶒。
首聯(lián)即遙想巴蜀山水氣候,叮囑友人巴蜀多霧,勿迷心志,蜀道艱險,當小心謹慎;頷聯(lián)描述巴蜀珍寶繁多,巴蜀百姓愛憎分明;頸聯(lián)提醒友人當盡使臣之責,為民著想;尾聯(lián)激勵友人要不畏蜀道險峻。從這些肺腑之言中,足見陳子昂對生靈百姓的關切之心。
(三)懷古昔今的深邃之思
巴蜀之地流傳著眾多歷史故事傳說,陳子昂常常借助與歷史故事相關的巴蜀歷史意象與頗具古意的巴蜀山水、植物意象入詩,來表達自己的懷古昔今的深邃之思,亦為其詩增添古邃沉雅之韻。如《白帝城懷古》:
日落滄江晚,停橈問土風。城臨巴子國,臺沒漢王宮?;姆灾艿?,深山尚禹功。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古木生云際,孤帆出霧中。川途去無限,客思坐何窮。
寫白帝城一帶的壯麗景色,抒發(fā)懷古幽思,正如清人王堯衢《唐詩和解》卷一二中所評:“前解晚泊白帝城懷古,后解以峽中路杳為轉合,而中以蜀道始通之意為轉入,亦不脫懷古意?!庇帧陡杏觥菲涠遊 9 ]? 10:
朝發(fā)宜都渚,浩然思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路隔巫山陽。巫山綵云沒,高丘正微茫。佇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豈茲越鄉(xiāng)感,憶昔楚襄王。朝云無處所,荊國亦淪亡。
詩人出蜀途經(jīng)宜都,回望巫山,借出向往荒淫亡國的歷史教訓諷今,告戒當政者驕奢淫逸必將誤國、亡國。懷鄉(xiāng)吊古之情,愈感愈深。
此外,這種懷古惜今的深邃幽思與蜀地文人叛逆的性格特點相結合,對陳子昂的詩學主張也產(chǎn)生了影響。陳子昂在《修竹篇并序》中言[ 9 ]? 15: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皱藻祁j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fā)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陳在昂以“文章道弊五百年”為中心展開論述。他之所以能對“道弊”的時間范圍有如此敏銳的反應與清晰的認識,這顯然離不開他對歷史的關注與對現(xiàn)世的反思。同時,也正是因為他具有蜀地文人耿直叛逆的性格,才敢將這一弊端毫不掩飾地指出來,并提出“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這一將“漢魏風骨”與“風雅寄興”相結合的詩學復古主張。換言之,這一詩學觀點的提出,其實也是陳子昂作為一名巴蜀文人懷古惜今所取得的思想成果。
四、結語
陳子昂受巴蜀之地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將巴蜀的地形意象,氣候意象、生物意象等自然意象與歷史意象、宗教意象、交通意象等人文意象注入其詩,并根據(jù)各種意象的不同特點,在詩中寄寓內(nèi)心的仕途艱險之嘆、俠骨柔情之心、懷古昔今之思等復雜豐富的情感。使其詩歌展現(xiàn)出濃郁的巴蜀地域特色與深邃的思想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詹锳. 文心雕龍義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
[2]呂祖謙. 宋文鑒:卷九二[M]. 北京:中華書局,1992:1306.
[3]徐有富. 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7.
[4]嚴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03.
[5]曾大興. 文學地理學概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6]常瓊. 華陽國志譯注[M]. 汪啟明,趙靜,譯注.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7]劉煦,等. 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06:5018.
[8]晏子春秋·內(nèi)篇[M]. 陳濤,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299.
[9]陳子昂.陳子昂集[M]. 徐鵬,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10]王維.王維集校注[M] . 陳鐵民,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191.
[11]韋應物.韋應物詩選[M]. 陶敏,王友勝,選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108.
[12]李白.李太白全集[M]. 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1448.
[13]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4]班固.漢書·地理志:下[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5]隋書·卷二九·地理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73:830.
[16]董誥,等. 全唐文·卷二[M]. 北京:中華書局,1983:27.
[17]王晫,張潮. 檀幾叢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8]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9]曹旭. 詩品箋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1.
[20]范曄. 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44.
[21]傅璇琮. 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M].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
[22]王琉. 李太白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53.
[23]戴偉華. 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4]嚴耕望. 唐代交通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5]余秋雨. 文化苦旅[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54.
[26]王運熙.陳子昂和他的作品[J].文學遺產(chǎn)增刊,1957(4).
[27]鄒建軍,周亞芬. 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詞 [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2):35-43.
[28]徐夢琳. 蘇軾送別詞人文意象的審美內(nèi)蘊[J]. 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28(3):23-25,37.
[責任編輯:盧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