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說過:歲月靜好是片刻,一地雞毛是日常。
如何把瑣碎的日常過得有滋有味,對于一個家庭,特別是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近我和老公的工作都遇到了一些麻煩,使得人到中年的我們內(nèi)心有了些許惶恐。眼看就要到他的生日了,按照以往慣例我們都會出去吃一頓,替他慶祝生日。沒想到他主動提出來今年不過生日了,理由是“沒心情”。我也沒與他爭辯,只說句“那就在家吃”。
他生日當(dāng)天,我一早便張羅采買,準(zhǔn)備在家給老公慶生。恰好兒子當(dāng)天沒有課,成了我的小幫手,老公下班回來,我們娘倆已經(jīng)將一桌子飯菜和蛋糕擺好,只等“壽星”入席。老公先是吃了一驚,而后感動到語塞,把我們攬在懷里。那天晚上我們一家三口過得非常開心,工作中的不順心也被拋之腦后。
飯后我告訴老公,這桌生日宴不僅是為他慶生,也是為了孩子。記得我小時候,家里窮,沒有錢買生日蛋糕,即使如此我媽也是一次不落地給我和弟弟過生日,雖然只是簡單的一頓餃子和一頓面條,卻給當(dāng)時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光彩。
鄰居都說我媽過日子總是“有年是節(jié)”,不僅僅是過年時的新衣和節(jié)日里樸素的“美食”,更是一種“儀式感”。雖然那時候還沒有“儀式感”這個詞,媽媽也只是個普通工人,并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她常說的就是:“過日子不就是過個‘精氣神嘛!”
正是母親的生活態(tài)度,讓我和弟弟并沒有因為家庭不富裕而感覺缺少了什么,反而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身為母親我也想用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去影響我的孩子,成為他前進中的力量。
還是楊絳先生的那句話:“即使世界偶爾薄涼,內(nèi)心也要繁花似錦,淺淺喜,靜靜愛,深深懂得,淡淡釋懷,望遠處的是風(fēng)景,看近處的才是人生,唯愿此生,歲月無恙;只言溫暖,不語悲傷。”
(摘自《現(xiàn)代家庭報》 絲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