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彥國
摘 要:在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對學生道德品質(zhì)教育的補充,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該把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教材上的任務相結合,達到增強學生道德體驗的效果。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世界必須形成正確的評判標準,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幫助小朋友準確地判斷“假丑惡”和“真善美”,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幫助他們健康、安全地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生生活;生活化
小學階段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小學生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提升[1]。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要求小學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采取靈活性的教學手段,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教學。將學生融入和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是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渠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跟著老師的教學思路學習知識、思考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是進行高質(zhì)量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走進學生生活的意義
在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有利于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感受。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在學習過程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學生在道德與法治這門抽象性的學科學習中要想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必須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2]。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具備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后,有利于增強其法律意識、提升道德素養(yǎng),增加其學習收獲,為之后的學習、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走進學生生活的建議
(一)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應該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環(huán)境中,讓他們對學習產(chǎn)生深厚的興趣,在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良好個人習慣的同時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前,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個人特點制訂高效的學習計劃,同時構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來更好地將相關知識高效地傳授給學生。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培養(yǎng)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增強對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
(二)在課堂教學中豐富教學點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充分地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理解方式選擇他們能夠接受的生活素材,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提升他們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比如,在學習法律知識時,教師在課前就要明確重點內(nèi)容,為學生解析部分社會問題,要求學生遵紀守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融入教學的知識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吸收效率。教師對重要知識點的運用和掌握應該做出更多的擴展,安排學生將知識點和生活相結合,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在加深理解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生活化的作業(yè)布置
在有限的課堂上學生可能很難全部地理解和掌握重點和難點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布置科學的作業(yè)任務。布置課后作業(yè)應該注重靈活性和時政性,傳統(tǒng)的作業(yè)方式一般是完成題目和抄寫知識點,可能會讓學生對該科目產(chǎn)生厭惡感,導致作業(yè)失去它的意義。為了實現(xiàn)作業(yè)的意義,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作業(yè)布置的形式,將學生被動完成變?yōu)橹鲃油瓿?,從實際生活中完成課本上的任務。讓學生尋找生活和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結合點,可以進行實踐活動,去社區(qū)或者市場做采訪并進行記錄,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生活和學習的高度連接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的習慣。在改變過去的作業(yè)模式后,有計劃、有目標地完成任務,能夠有效地展現(xiàn)作業(yè)的實際價值,這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十分有益。
三、結語
傳統(tǒ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傾向于教師占據(jù)主導地位,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缺少興趣,成了“可有可無”的科目[3]。一線教師應該主動求變、識變、應變,轉變教學理念,從備課到講課都要做到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豐富教學點、生活化的作業(yè)布置等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戴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1):150.
[2]劉年保.淺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J].山海經(jīng)(教育前沿),2020(9):1.
[3]黃齊喜.論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6):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