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淮
小學科學課堂作為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陣地,許多環(huán)節(jié)值得教者用心設計和思考,而小學科學優(yōu)質課舞臺上所呈現(xiàn)的課堂,更是處處體現(xiàn)課堂的魅力,熠熠生輝。最近,我全面深入地參與市級優(yōu)課比賽活動,在磨課、觀摩等一系列活動的參與中,對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認識更全面了,理解也再次加深,可謂收獲滿滿。
一、直觀形象化
小學生的思維是在一定生活環(huán)境、教學條件的影響下實現(xiàn)由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形式過渡的。這種思維過渡不是自發(fā)實現(xiàn)的,當學生對抽象的文字、符號感到困難時,只有老師用直觀教具或圖畫以形象的實物或圖表來展示,學生才能很快領悟,得到正確答案。
例如,《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一課,老師大篇幅地使用“希沃”軟件投射學生實驗過程的視頻及圖片,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各個小組的探究進程。這種形象直觀的手段更有利于學生綜合各種現(xiàn)象,比較各小組探究的規(guī)范程度,討論操作的技巧,歸納實驗的結論。在《把固體放到水里》一課教學中,教者設計實驗記錄單時,記錄單上的參與實驗物體都是用具體形象的彩色圖像引導學生記錄各種物體在水里沉浮現(xiàn)象。這種直觀的記錄單能更好地體現(xiàn)為學生著想、關注主體年齡特征和思維水平的原則,更利于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
二、目標年段化
2017版新課標將教學目標按照低、中、高三個年段,設置和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融入了進階的思想和成果。教學目標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序和心理序。在二年級教材《栽小蔥》一課教學中,探討小蔥生長的基本條件時,為了實驗的公平,在進行實驗的時候,一定要保證一些條件是相同的,即做好控制變量的輸入??刂谱兞繉τ诙昙壍膶W生來說是一個難度較大的知識點,一般在四年級才涉及,此時老師并沒有跨越年段目標,硬性輸入不變量和變化量,而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認知,引導學生說說小蔥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的條件,討論實驗操作的方法。在嘗試后,老師再出示一些實驗的建議和方法,結合學生的觀點一起改進。引導學生用兒童化的語言去描述、表達。
三、材料結構化
科學探究材料的選擇直接影響科學探究的質量。好的科學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前,都會用心準備探究材料,思考材料出示的次序和步驟,甚至有時還需對材料進行拆分或加以改進,自制更適合教學的輔助材料等。
在《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一課中,教者為讓學生更真實地感知物體都具有彈性這一性質,將可變形的物體,如橡皮泥、海綿、彈簧等,與不易變形的硬幣、玻璃瓶放在一起,形成了結構性材料。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很容易暴露其前概念,認為硬幣、玻璃瓶不變形,這樣為下一步探究打下很好的基礎。在《把固體放到水里》一課中,引導學生探究固體的沉與浮時,選擇一個土豆和一塊土豆放在一起,先讓學生猜想,然后動手探究,更利于揭示整個物體與部分物體沉浮的概念。
四、安全預案化
探究是小學科學實驗的前提和基礎。小學科學探究實驗涉及許多器材,有不少器材有一定的危險性,比如,《走馬燈》一課中刻刀的使用、常規(guī)加熱實驗中酒精燈的使用、測量一杯熱水溫度下降規(guī)律時熱水的使用,都涉及學生的安全。授課老師一定要心有學生,預案在前,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探究實驗安全圓滿完成。安全預案不僅要落實在紙上、心里,更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比如,《小小滅火器》一課中,白醋、小蘇打等腐蝕性液體對皮膚、眼睛的傷害,可能性只是微乎其微,但在實驗要求中強調及時佩戴護目鏡。這不僅是一個有效的防范措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平時的點滴積累體驗中形成安全意識,養(yǎng)成規(guī)范操作的習慣。
五、課程STEM化
2017年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科學教學應打破學科界限,跨學科學習,鼓勵老師嘗試將STEM教育理念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STEM是將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有機地融合在項目學習、問題解決中的課程組織方式里,強調把科學知識物化為具體的應用,在一個真實的需求之上,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以及數(shù)學方法等去解決問題,最后達成方案或作品,滿足需求。這樣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在《小小滅火器》一課中,教者采用數(shù)學思想和手段作為有力支撐。用數(shù)學圖表的方式表示小蘇打和白醋反應速度和時間的關系,橫軸表示反應時間,縱軸表示反應速度,直觀地顯現(xiàn)反應初期劇烈,要抓住最佳反應時間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在《魔力不倒翁》一課中,教者強化工程設計的思想。立足于做中學和學中做,整節(jié)課以學生動手操作、經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以制作探究不倒翁為項目研究。學生在參與制作的過程中,融合各科知識完成制作。
科學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茖W探究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斷改進、不斷思考的過程。我們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必須把握規(guī)律,不畏艱難,不怕失敗,不忘初心,這樣才能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