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軍紅/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常務副校長
我從小喜歡為人“師”,非常樂于和善于把自己知道的講給同學們聽。1988年,我如愿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四年的大學生活里,我一直默默地朝著心目中“好老師”的目標去努力。大學四年級時,學校組織教育實習,站上講臺的那一刻,我感覺心里特別踏實、特別光榮、特別自信,感覺自己生來就是做老師的。由于實習期間的優(yōu)異表現(xiàn),我被評為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實習生。初登講臺,我嘗到了為人“師”的甘甜。
畢業(yè)后,我成為了一名教師。對于做教師,我只是單純地喜歡,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但是對于教師職業(yè)的價值,以及對于首都人民教師的責任和擔當,并未深入地思考過。后來,我被學校推薦參加“我是首都人民教師”演講比賽,備賽的過程對于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教育的過程,我對我的職業(yè)價值和角色進行了再認識和再定位。我是一名人民教師,人民教師就要有人民的立場,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作為一名首都人民教師,應當有首善標準,“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堅定理想信念,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剛入職當班主任時,班上有位學生,行為習慣很不好,經常違反校紀,讓班級扣分,經過多次教育并無改變。我對他怎么也喜歡不起來。有一天,我看到一則征兵信息,感覺他到了部隊,會發(fā)展得更好些。于是,我就找到了他,跟他說了這個想法。原本以為他會接受,至少能理解我的好意。沒想到,等我話音剛落,他就冷冷地回了我一句:“您就是不喜歡我,想讓我走!”多少年了,我永遠忘不了這個學生當時的眼神、語氣和那句話。從那以后,我開始思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學生?怎樣更好地幫助學生的成長?
申軍紅
后來,我在學校擔任團委書記、德育主任、校長助理,在多崗位德育實踐中,不斷地有類似的問題沖擊著我?!捌渌瑢W都聽懂了,小巍怎么還沒聽懂呢?”“我在小華身上付出了那么多,怎么不見效果呢?”“小明這兩天剛剛有些進步,小毛病又犯了?!蔽以趯嵺`中苦苦尋找著問題的答案,嘗試著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探尋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
我逐漸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必然經歷不成熟、不完美的成長階段,要無條件地接納每一個學生,去呵護和陪伴;學生的發(fā)展起點不同,存在差異很正常,要包容與激勵;學生的成長是慢慢發(fā)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靜待花開,信任與守望;學生的發(fā)展是循序漸進的,有起伏很正常,要持續(xù)正向強化與積極暗示。
學生觀的轉變,帶來的是教育行為的改變。我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站在正中央,陪伴和幫助每一位學生成長。
1994年,我擔任高一年級的班主任,剛接班時,我感覺和學生彼此很生疏,沒有建立起信任感,怎樣才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呢?有些家長和我反映,學生處于青春期,經常和家長發(fā)生矛盾甚至沖突,怎樣幫助家長改善親子關系呢?我的父母在外地,對于我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牽掛,經常給我寫信。于是,我決定利用晚總結的時間和學生分享我的家書。我念家書時,聲音不大,教室里很靜,溫情、親情洋溢其中,我的真誠打動了學生。真實的家書,流露出父母對子女的深深的愛,也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后來,如果我?guī)滋鞗]有念家書,學生就會問我:“老師,咱爸咱媽還沒來信??!”家長們也和我反映,孩子和父母能主動聊天了,有時還會幫助父母做些家務。
以家書為載體,通過分享家書這種無痕的、潛隱的、浸潤式的德育過程,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中,不知不覺受到教育,從而產生愉悅的教育效果和長期的教育影響。
2000年,我被推薦參加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青年教育管理理論培訓班,在半年的脫產學習中,我們系統(tǒng)學習了調查研究法,我和王玉萍、朱燕兩位老師合作開展了“中學制度性隱性德育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研究報告被評為干訓班優(yōu)秀論文,并發(fā)表于《教育科學研究》2001年07期。自此,我迷上了教科研。2001年,我調到海淀區(qū)教科所。在2001-2008年期間,我以課題為載體,扎根學校實踐,帶領一線學校開展群體課題研究。
教育發(fā)生在人與環(huán)境的深度互動中,有學生的地方就有教育發(fā)生。我們致力于讓學校的每一處空間都發(fā)揮育人功能,開展了“教室的革命”,變秧田式的桌椅擺放為開放靈活的學習空間,桌椅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進行靈活的組合,并為學生提供豐富、可選擇、便捷的學習資源??臻g環(huán)境的改變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合作學習,為學生搭建了合作交往的社會空間,提供了參與體驗的成長空間。教室成為了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重要場所。
我們對學校的大廳和走廊進行研究,挖掘廳廊的教育因素,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將走廊墻壁上多年固定不變的名人名言、名人畫像,改為定期更換,變?yōu)閷W生可操作、可互動的教育資源;將原來只存放在圖書館中的圖書,擺放在大廳和樓道的開放式書架上,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閱讀。教育資源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得廳廊不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還具有教育因素和人文色彩,成為了學生道德成長的空間。
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渠道,課程育人是德育的主要實施途徑。
從1988年開始,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強調學科育人。但是,現(xiàn)實情況是,老師們學科育人的觀念轉變不夠,忽視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內在需要,忽視對教材蘊含德育要素的深度挖掘。在行動上也存在困難,缺少學科育人的方法策略,找不準學科德育的切入點,常常出現(xiàn)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貼標簽的現(xiàn)象。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
2017年,海淀區(qū)啟動了“綠色成長”學科德育項目,我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我們聚焦學科育人,深入探索“進入學科的價值觀教育”難題,引導教師從“做題”“做事”向“做人”的課堂教學價值取向轉變。我們扎根課堂,以課例為載體,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聚焦教師學科德育實施中的難點問題,試點學校、試點學科先行先試,以點帶面,逐步推進。
理念的轉變非常重要。在項目實施之初,我?guī)ьI項目組首先幫助老師們更新觀念,讓老師們認識到,“教學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教書和育人是教學過程相互融合、滲透的兩個方面,是一個整體。教學的育德功能貫穿教學過程始終,體現(xiàn)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學科德育是教學教育性的體現(xiàn),更是立德樹人本質要求的回歸?!?/p>
隨著研究的深入,項目組教研員和實驗學校干部教師逐步達成共識,即學科德育的基本原則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學科德育的實施基礎,是把握學科本質,體現(xiàn)學科思想與方法;學科德育的應有形態(tài)是教學與德育相融共生。
針對一線教師找不準德育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點的問題,我們帶領教師開展學科德育范疇的研究,形成了“5+X”的學科德育范疇?!?”是指各學科共有的五大方面的德育范疇
“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X”是指各學科獨特的德育范疇。為了更好地指導一線教師的學科德育實踐,我們將每一門學科的“5+X”德育范疇進行了內容闡釋和具體示例,編制了《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導手冊》。
德育范疇確定之后,如何指導老師們在課堂上落地實施呢?我們提出學習目標要體現(xiàn)素養(yǎng)導向,學科與德育自然融合;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關聯(lián)學習與做事、做人;通過學習評價,促進知行合一,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進階。
四年的融合式學科德育實踐,很艱辛!有過困惑,有過挫折,但風雨之后就會見到彩虹。我們研發(fā)了百余節(jié)學科德育示范課、500多個學科德育優(yōu)秀課例,實驗學校從20所增至45所。正如項目實驗校中關村三小校長劉可欽所說,“當學科教學本身蘊含的德育要素與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相遇到一個學習過程當中,就生成了育人的契機,德育就在真實的學習中自然發(fā)生了,學校承載的育人目標也就扎扎實實地落在了每一個老師的教學之中,落在了每一堂課的實施過程之中,‘立德樹人’的種子就會深深植入每個孩子的內心”。
2008年,我調入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開始從事教師培訓工作。師德是教師育人的基礎,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教師培訓不僅僅要關注教師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提升,更要關注教師信念、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育。
海淀區(qū)每年有千余名中小學新任教師,我們開展了新任教師師德現(xiàn)狀調研。根據調研結果,系統(tǒng)設計了新任教師師德培訓課程(見表1)。
表1:新任教師師德培訓課程
面對新教師對于師德培訓“不愿意聽、聽了不信、信了不做”的難題,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師德培訓的方式。我們組織新教師到寄讀學校,讓他們了解寄讀學校教師每日陪吃、陪住、陪學習的真實生活。組織新教師到培智學校,當他們看到有的老師臉上還有被學生抓傷留下的疤痕后,他們會蹲下身來,像培智學校的老師一樣,幫學生系鞋帶、整理服裝。我們還組織新教師到實驗四小給杜麗麗烈士雕像獻上花圈,聆聽烈士生前的事跡。
通過開展師德實踐活動,將教師帶入真實的工作場景,將培訓內容轉化為可觀察、可體驗、可感受的鮮活事件、人物、環(huán)境資源,讓教師在充分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個體經驗, 達到提升認識、轉變觀念和態(tài)度的目的。
2018年,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成功申報教育部“國培計劃”名師領航工程,名師領航工程的目標是將“專家型教師”培育為卓越的“教育家型教師”。使命感成就教育家,我們重視學員的思想修為。以“教育家情懷”為主線,通過黨小組活動、師德實踐活動、專題講座、工作坊等多種形式,讓學員以立德樹人為己任,不斷堅定教育理想,樹立大教育格局,引領教育改革。
名師成長工作坊,是“教育家情懷”培育課程的特色之一。三年的時間,我們走遍了名師學員所在的10個地區(qū),通過工作坊的形式,探尋名師成長軌跡,提煉名師特質?!靶闹杏袗?,心中裝滿了學生”“眼中有光,總能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平等對待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堅持不放棄”“不斷把自己逼得走投無路,不斷突破自己”,等等,這些名師成長的“密碼”,激勵著參與工作坊的老師,是一場生動的師德教育,同時對于名師自身也是思想境界的再升華。
“德育是照亮全面發(fā)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睆摹暗掠钡健坝隆?,一路走來,我堅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初心,讓“德育”和“育德”真實發(fā)生,點亮學生的未來,點亮教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