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經(jīng)典中“易”字釋義研究

2021-10-09 11:47時金科
關(guān)鍵詞:引申義認知語言學(xué)易經(jīng)

摘 要: “易 ”字是先秦經(jīng)典中的常用字,在《左傳》中出現(xiàn)多達88次。傳統(tǒng)上,把此字解釋為“變化”“不易”“簡易”“交易”等。根據(jù)認知語言學(xué)中多義詞由核心本義引申的理論,以《左傳》《易經(jīng)》中的語料為依據(jù),分析經(jīng)典中包含“易”字的典型句,可以發(fā)現(xiàn),“易”字的本義指“放手”,引申義為“放肆”“更換”“交換”“平易”“平整”等。由此可知,《論語》“喪,與其易也,寧戚”中的“易”指超越規(guī)格,《孟子》“易其田疇”中的“易”指“平整”,在《管子》“圣者乘易”中則指“放手”。

關(guān)鍵詞: 《左傳》;《論語》;《易經(jīng)》;易;認知語言學(xué);核心本義;引申義

收稿日期: 2020-09-03

作者簡介: 時金科,中山市國學(xué)促進會研究室,研究員,主要從事先秦經(jīng)典語言學(xué)研究,E-mail:sjk111222@126.com。

“易”字是先秦經(jīng)典中的常用字,在《左傳》中出現(xiàn)多達88次,還是《易經(jīng)》之名。但是,對“易”字的解釋卻很有爭議。譬如對于《易經(jīng)》的“易”,傳統(tǒng)上有“變易、不易、簡易、交易”等多種釋義,但這幾種釋義存在矛盾,譬如變易和不易,兩者怎么能共存呢?所以,根源還在于沒有找出“易”字的本義。認知語言學(xué)在認知心理學(xué)的基礎(chǔ)上研究語言學(xué),提出了“意義隱喻機制”和“意義概括方法”,為多義詞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有參考價值的的標準。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多義詞是一個范疇,該范疇有一個核心本義,核心本義通過以隱喻和轉(zhuǎn)喻為主的方法引申出其他義項,而文字的核心本義可以通過研究文字的使用案例來概括得到。本文就將采用認知語言學(xué)的隱喻和概括的方法來研究“易”字,確定其本義。

本文分析選取的語料主要來源于《左傳》、《論語》、《易經(jīng)》、《詩經(jīng)》、《管子》、《荀子》、《孟子》和《孔子家語》等。除了作為人名和書名的用法之外,本文研究了《左傳》的全部“易”字句。選取《左傳》作為研究的依據(jù)是因為其中的“易”字用得比較多,用法多,而且由于《左傳》的篇幅較大,故事情節(jié)完整,可以從敘事中推演文字的確切含義。選擇其他先秦經(jīng)典中的語料則是為了覆蓋盡可能多的典型用法,以期概括出的結(jié)論嚴謹準確。

一、《左傳》中“易”字的用法

《左傳》中的“易”字除了現(xiàn)代的“容易”義之外,還有“放松”“放肆”“放棄”“交換”“平易”“平整”等義。具體如下:

1.對于一個巨大的對象,如國家、土地等:指“放松”而不盯緊

在這個用法中,“易”指讓自己放下心來,不執(zhí)著于外部的事物。人能做到放心,可能因為對象本身易于處理,但更多的是因為自己放松了警惕,人性都喜歡放松,沒有人喜歡整天緊張,所以放松是一個人的本能選擇。但很多時候,這會導(dǎo)致可怕的后果。

下例中把“易”釋為“改變”是不合適的,語義就說不通,因為國家、土地這些對象是不可能被改變的:

①必易晉而不撫其民矣。(《左傳·隱公四年》)

此處“易”指對晉國放松了警惕。

②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傳·僖公五年》)

此處“易”指放手,意思是民眾對財物都無法放手,但只有靠德行才能夠取得財物。

③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不設(shè)備而御之。臧文仲曰:“國無小,不可易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此處“易”指放松,指魯國輕視邾國,覺得那是小國,所以就不做戰(zhàn)備,結(jié)果戰(zhàn)敗了。

④晉師敗績,易秦故也。(《左傳·襄公十一年》)

⑤吳乘我喪,謂我不能師也,必易我而不戒。(《左傳·襄公十三年》)

以上兩處“易”指松懈、不做防備。

⑥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左傳·襄公四年》)

此處“易”指松懈、看得不緊,意思是蠻夷之人看重貨物,而對土地不重視,所以可以買下其土地。此處“易”不指交換、改變,因為文義不通。

⑦土不可易。(《左傳·昭公十八年》)

此處“易”指放手而輕視,意思是土地問題要盯緊。

2.對于規(guī)則和制度:指“放肆”而不遵守

這里針對的是虛的規(guī)則和制度。人性追求自由,沒有人愿意遵守規(guī)則,但是又害怕承擔(dān)后果,所以才不得不遵守規(guī)則。規(guī)則是虛的,如果違反規(guī)則的話,當時也許不一定受到懲罰,所以就有人會選擇放縱自己,無視規(guī)則。這種放縱是人的本能,是為了滿足欲求。

對于以下句子,把“易”解釋為“改變”也是不合適的,因為“改變”一般指的是兩種方式的轉(zhuǎn)變,而且改變之后的結(jié)果也可好可壞。而這里“易”的改變并沒有兩種或者幾種方式,只有一個準則,只有遵守和不遵守的選項,不存在改變到哪種方式的說法,改變的結(jié)果也都是不好的、不理性的。

①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左傳·桓公二年》)

此處“易”指不遵守規(guī)范,名字要有含義,這是古時取名的規(guī)范,而這里卻違反了這個規(guī)范。

②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左傳·桓公二年》)

此處“易”指不遵守,即百官害怕了,不敢輕易觸犯紀律。

③蔡史墨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為國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趙氏,趙孟與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保ā蹲髠鳌ふ压拍辍罚?/p>

此句“易”指不遵守傳統(tǒng)而擅自制定刑法。

④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左傳·桓公十八年》)

此句“易”指不遵守傳統(tǒng)而踐踏之。

⑤《震》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左傳·閔公元年》)

此句“易”指不遵守原來的秩序。

⑥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xiāng)邇,其猶可撲滅?(《左傳·隱公六年、莊公十四年》)

此處“易”指“放肆”,意思是“惡”這種品行非常放肆,如同大火肆虐。這里不能把“易”釋為“平易”或者“改變”,因為語義根本不通。

⑦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此處“易”指不遵守,意思是改了重理輕情的規(guī)范,而變?yōu)橹厍檩p理。

⑧賈季怨陽子之易其班也。(《左傳·文公六年》)

此處“易”指不遵守,即不遵守原來確定的賈季的官階,而將其官階由正職改為副職。

⑨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左傳·宣公二年》)

“易”指不遵守,即不遵守要把敵人殺死的道理。宋國勇士狂狡,本來把敵人趕到井中了,卻又救出來,最后反而自己被擒,就是因為違反了殺敵要狠的道理。

⑩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左傳·僖公七年》)

B11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左傳·宣公十二年》)

以上兩處“易”指不遵守,即不遵守德刑政事典禮的規(guī)矩。

B12吾聞之,喜怒以類者鮮,易者實多。(《左傳·宣公十七年》)

此處“易”指不遵守,即不遵守喜怒有規(guī)矩的做法,情緒失控。

B13官不易方。(《左傳·成公十八年》)

此處的“易”也指不遵守,即不遵守傳統(tǒng)的規(guī)矩。

B14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唯知時也。今我易之,難哉。(《左傳·襄公四年》)

此例中的“易”同樣指不遵守,即不遵守順應(yīng)天時的道理。周文王肯定很反對暴虐的紂王,但是卻率領(lǐng)屬于反對陣營的各小國去侍奉紂王,這是因為他懂得要順時、順勢,而不能與紂王發(fā)生沖突。晉國卻不順從強大的楚國,反而與楚國爭奪陳國這個小國,引發(fā)了戰(zhàn)爭。

B15子員道二國之言無私,子常易之。(《左傳·襄公十九年》)

這里“易”指不遵守:大臣子員遵守秉公無私這個準則,而子朱則不遵守。

B16送從逆班,畏大國也,猶有所易,是以亂作。(《左傳·昭公二年》)

這里“易”指不遵守迎送的禮節(jié)。

B17逼介之關(guān),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強易其賄。布常無藝,征斂無度。(《左傳·昭公二十年》)

此處“易”指不遵守規(guī)矩,而強行提高財賄。

B18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知不曠。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敗我也。(《左傳·哀公元年》)

此處“易”指不遵守關(guān)愛百姓的規(guī)矩,所以被擊敗了。

B19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斬艾百姓,欲擅晉國而滅其君。(《左傳·哀公二年》)

此處“易”指不遵守上天的高明管治。

B20今君易之,將以求大,不亦難乎。(《左傳·哀公十一年》)

此處“易”指不遵守。當時伍子胥勸諫吳王不要接受越國的投降,要遵守把敵國徹底消滅的規(guī)矩。

3.對于一個具體的事物:指“放棄”而更新

對于一個具體的事物,“易”可以指放棄之而更新,這個更新并不是隨意的更新,而是為了回避眼前的矛盾,所以這個更新是基于放棄,這與前文的“放松”義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

①女既勤君而興諸侯,牽帥老夫以至于此,既無武守,而又欲易余罪,曰:“是實班師,不然克矣”。(《左傳·襄公十年》)

原文中晉國荀偃、士匄兩名將領(lǐng)強逼其主帥荀罃攻打逼陽城,首輪進攻失利后,二將又勸主帥退兵,主帥生氣了,此例就是主帥生氣時說的話,因為雖然戰(zhàn)敗是罪,而畏敵退兵則是更大的罪,主帥認為二將是害自己,所以命令二將拼死進攻,結(jié)果取勝了。此處“易”指更改,意思是由戰(zhàn)敗之罪改成畏敵退兵之罪。

②以夙沙衛(wèi)易己,衛(wèi)奔高唐以叛。(《左傳·襄公十九年》)

此處“易”指改掉。齊莊公之前是太子,后被其弟弟取代了,齊莊公認為此事是夙沙衛(wèi)促成的,因而記恨夙沙衛(wèi),于是夙沙衛(wèi)就叛逃了。此句中不能把“易”解釋為“替換”或者“放松”,因為文義明顯不通。

③欒、范易行以誘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此處“易”指改變,即改變戰(zhàn)術(shù)。當時欒、范二將改變常規(guī)的做法,采取了走捷徑而有點危險的方式,即分出少量軍隊打擊邊路,而集中三軍主力打擊對方的中軍,最后取得了勝利。

④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此處“易”指改掉。

⑤其有顛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邑。(《左傳·哀公十一年》)

“易”指改變,這里指變種,目的是為了茍且生存。

4.對于客觀情況:指“平易”而不艱難,或平整

在《左傳》中屬于這類用法的“易”大多數(shù)都是做形容詞或副詞,指“平易”、容易;只有一處做動詞,指“使之平易、平整”。

①故書曰:“晉人執(zhí)虞公。”罪虞,且言易也。(《左傳·僖公五年》)

此處說到經(jīng)書中用了“執(zhí)”字,說明抓到虞公這個事情是很容易的?!耙住敝溉菀?。

②今乘異產(chǎn),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將與人易。(《左傳·僖公十五年》)

此處“易”指平易,意思是給別人方便。這里不指輕視或者改變,因為沒有具體的對象。

③召諸司而勸之以令德,見莫敖而告諸天之不假易也。(《左傳·桓公十三年》)

④又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況我小國乎?。ā蹲髠鳌べ夜辍罚?/p>

⑤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ā蹲髠鳌こ晒哪辍罚?/p>

⑥以歲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左傳·襄公三年》)

⑦以歲之不易,聘于下執(zhí)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⑧以歲之不易,寡人愿結(jié)歡于二三君。(《左傳·昭公四年》)

以上六處“易”指平易,“不易”則指艱難,意思是天命、年歲是難以把控的,一定要敬畏。

⑨取根牟,言易也。(《左傳·宣公九年》)

⑩取鄟,言易也。(《左傳·成公六年》)

B11取鄫,言易也。(《左傳·昭公四年》)

B12師救邿,遂取之。凡書“取”,言易也。(《左傳·襄公十三年》)

以上四處“易”指容易,意思是經(jīng)書中用了“取”字,說明占領(lǐng)那個地方是很容易的。

B13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xùn)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左傳·宣公十二年》)

上例中的“易”指容易,“不易”是說民生艱難,不可輕視。

B14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易覯則民愁。(《左傳·成公六年》)

B15楚師輕窕,易震蕩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B16不如使逞而歸,乃易成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B17難易有備,可謂吉矣。(《左傳·昭公五年》)

以上四處“易”指容易。

B18眾怒難犯,休而易間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此處“易”指容易,意思是眾怒難犯,待其情緒平靜下來后才容易離間之。

B19司空以時平易道路。(《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此處“易”指平整,這是動詞用法。

B20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此處“易”指平易、平滑,意思是驚險卻能平滑過渡。

5.對于可比的兩種情況:指“交換”

“易”的“交換”義可以認為是從“放棄而更新”義引申而來:雙方都放棄了舊的,選擇了新的,也就完成了交換。

①以亂易整,不武。(《左傳·僖公三十年》)

此處“易”指換掉,意思是把整齊換成混亂,指晉國派出小股部隊去攻打?qū)Ψ剑筷牱稚⒑缶陀悬c亂了,失去了整體的力量。

②舍二軍,使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陽處父至自溫,改蒐于董,易中軍。陽子,成季之屬也,故黨于趙氏,且謂趙盾能,曰:“使能,國之利也?!笔且陨现#ā蹲髠鳌の墓辍罚?/p>

此處“易”指改變,即交換了中軍的正副統(tǒng)帥。原來趙盾是副職,現(xiàn)改做正職,狐射姑改做副職。這也是違背規(guī)則的,更換人選更多是為了自己的私情。

③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左傳·宣公十五年》)

④楚人圍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猶無城下之盟。(《左傳·哀公八年》)

以上兩處“易”指交換,意思是將兒子互換著吃,因為對自己的孩子不忍心下口。

⑤逢丑父與公易位。(《左傳·成公二年》)

此處“易”指交換,即互換兩人的座位,改變了正規(guī)的位次。

⑥必?zé)o人焉。若猶有人,豈其以千乘之相易淫樂之矇?(《左傳·襄公十五年》)

此處的“易”指交換,換來的是淫樂之人,舍棄的是國家忠臣,違背常理。

⑦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左傳·隱公八年》)

⑧卒易祊田。(《左傳·桓公元年》)

以上兩句中的“易”指交換。祭祀泰山本是神圣的事情,現(xiàn)在卻為了利益去換來了許田這個地方,而不要泰山之祊了。

⑨將建天子,而易位以令,非義也。(《左傳·定公元年》)

此處“易”指調(diào)換,晉大夫魏舒集合諸侯之大夫修建成周城,自己坐在主位上指揮。當時有個智者衛(wèi)彪傒指出這是譖越,違背了禮義。

⑩則以其內(nèi)實遷于盧蒲嫳氏,易內(nèi)而飲酒。(《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此處“易”指交換,即兩人換妻,這種交換是違背道理的,純粹為了私欲。

B11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易資”指交換物資,“豐”指取得利潤,此句意思是群眾買賣貨物的時候都不追求利潤,而是講究誠信,這與句中的“信”字是對應(yīng)的。

B12君將以親易怨。(《左傳·昭公五年》)

此處“易”指改換,即把楚國和晉國兩國的親情變成敵對關(guān)系。

B13宣子為初言,病有之,以易原縣于樂大心。(《左傳·昭公七年》)

此處“易”指交換,即用自己的州田換來了樂大心的原縣,這也是違背常理的,目的是避免別人說閑話。

B14侯犯將以郈易于齊,齊人將遷郈民。(《左傳·定公十年》)

B15子不如易于齊。(《左傳·定公十年》)

B16侯犯請易于齊,齊有司觀郈。(《左傳·定公十年》)

以上三處“易”指交換,意思是把郈地交給齊國,齊國另外找塊地方劃給郈地的群眾,目的是為了取悅齊國。

B17請以鞍易薄。(《左傳·哀公十四年》)

此處“易”指交換,宋國大臣桓魋請求把自己的鞍城換成薄城,宋國國君認為薄城是宗邑,就拒絕了?;隔s提出這個請求也是為了私欲。

二、《左傳》中“易”字的釋義辨析

以上論述了《左傳》中“易”字的六種用法:如果對象是難以改變的,如國家和土地,“易”指解除戒備而不緊盯;如果對象是容易更換的,“易”指更新,棄舊從新;如果對象是無法更換但可以修整的,“易”指平整;如果有兩個可比對象,則指交換;如果對象是一個規(guī)則,“易”指不遵守規(guī)則;對于客觀事物,“易”指簡單容易。

這六種用法必然源于“易”字的唯一本義。綜合起來,“易”字的本義應(yīng)指放松、放手,由此引申,人主觀上放松了就不會去提防外界,不會去遵守規(guī)則,不會去保守現(xiàn)狀,而能使人放松的客觀事物,一般來說是容易的。

在認知語言學(xué)看來,“易”字的本義是針對一個客觀的東西放手而不在乎,映射到精神領(lǐng)域,就成了對規(guī)則和規(guī)范的無視,于是就引申出了“放肆”這個隱喻義。而對于國家和國土這類巨大的對象,并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放手”這類對象并不指擁有之后的放棄,而指主觀上不緊盯,放棄去關(guān)注,這也屬于其本義在這種情景下的隱喻義。“易”字的“簡單容易”義則源于詞性轉(zhuǎn)換,由本義的“放手”動作引申出了之后的簡單容易的狀態(tài),而“易”字的“平整”動詞義又由“簡單容易”義項引申而來,這個義項與“易”字的“放手”本義距離較遠,屬于認知語言學(xué)家族相似性理論所說到的邊緣成員?!耙住弊值摹敖粨Q”義依然源于其“放手”本義,即指“放棄”了一個東西而得到另一個東西。

三、《易經(jīng)》和其他經(jīng)典中的“易”字

1.《易經(jīng)》之易:表示放下、虛無

①生生之謂易。(《易經(jīng)·系辭傳》)

句中第一個“生”作動詞,指新生;第二個“生”是名詞,指活著的,“生生”指生出新的活的對象,這個對象不一定是具體的生命,也可以是具有生命力的事物,而生出新事物其實就是一種改變,也可以說是一種進步,是對原有習(xí)慣、原有環(huán)境的放棄和超脫,這就與“易”的“放棄”“放手”義對應(yīng)了。由此可見,上句中的“易”指超脫,即超脫自身與環(huán)境的矛盾而不互相傷害,使環(huán)境和自身都可以得到新的發(fā)展,這也是“生”。

②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易經(jīng)·系辭傳》)

此段中的“易”指超脫、虛無,不去思索、不去行動。

③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易經(jīng)·系辭傳》)

這里“無體”指沒有具體的形體,而是虛無的,變化的,因此,“易”指虛無。

④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經(jīng)·系辭傳》)

此段“乾以易知”中的“易”指超脫、放松,意思是乾卦是靠超脫、放松而感知外界的,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放松地、虛心地去感知、去聆聽才能把握外界,否則,如果自身與環(huán)境發(fā)生矛盾,怎可能把握外界?“易則易知”中的第一個“易”字也指超脫,而段中其他的“易”字則指容易。文中說到“易則易知”“易知則有親”,說明“易”與“親”是關(guān)聯(lián)的,“易”既然超脫了矛盾,也就和諧了、親近了,所以,“易”就有了“仁”的意味。

⑤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易經(jīng)·系辭傳》)

唐石經(jīng)“缊”作“蘊”,指內(nèi)部積藏,《左傳·昭公十年》說,“蘊利生孽,姑使無蘊乎?”意思是,積藏了利益,就會生出罪孽,如果去除了利益,就沒問題了,其中“蘊”指內(nèi)部積藏??梢姟扒て湟字Z邪”指乾坤是易道的內(nèi)核和根源學(xué)術(shù)界對此句的解釋有爭議,本文認同孔穎達《周易正義》所說:“此明《易》之所立,本乎乾坤;若乾坤不存,則《易》道無由興起。故乾坤是《易》道之所蘊積之根源也,是與《易》為川府奧藏。”。前文已經(jīng)闡明,易道指超脫,而前例的“乾以易知”又說到“易”之“超脫”,這仍是乾卦的屬性,所以,乾卦做易道的內(nèi)核是說得通的;坤卦又順從于乾卦,于是“乾坤其易之縕邪”也就順理成章,可以解釋通了。

⑥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wù)。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白釉灰子惺ト酥浪难伞闭?,此之謂也。(《易經(jīng)·系辭傳》)

此段說到圣人用“易”能達到極其高深和極其高妙的境界,這說明“易”決不是簡單的道理,而是最高的終極真理。而“放下”和“虛無”就是非常高深的道理,因此,“易”表示“放下”是合理的。

⑦《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易經(jīng)·系辭傳》)

此段中“易”指放肆,“易者”指放肆的人,也就是不守規(guī)矩的人。不守規(guī)矩的人必然會被打倒,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不能因為“易”道高深,就把這里的“易者”解釋為修行高深之圣人,因為“易者”指的是一批人,而不是非常少見的圣者。雖然圣者也會放開自己,但圣者能夠保持自己的中正,而“易者”則不一定能。后文也提到易經(jīng)之道是要“懼”的,而“易者”則是膽大無畏的??梢?,這里必須把“易者”和“易”區(qū)分開,君子修行易道,是通向圣人的,而“易者”無知而狂躁,只能通向失敗。

⑧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易經(jīng)·系辭傳》)

此段中“易”指平易、平和。

《易經(jīng)》中的“易”字表達的肯定是主觀的態(tài)度,而不是客觀之容易。因為客觀事情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無所謂容易不容易。而且會者不難,難者不會,也不存在一個“容易”的標準。但態(tài)度則是主觀的,可以緊張得如臨大敵,也可以放松得如閑庭信步。

從以上分析來看,《易經(jīng)》的“易”指放手而不作為。按常理,“易”這種不作為的態(tài)度是錯的,但是,老莊之道告訴我們,人的理性、人類認識道理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用主觀認識來指導(dǎo)的行為一般都是錯誤的。而不去主動作為,看似失掉了機會,但從長期來看,則保存了自己,避免了傷害,這才是做高明的做法,當然,順勢而為則是必要的。

2.其他經(jīng)典中“易”字的常規(guī)用法

①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無胥絕遠;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shè)中于乃心。(《尚書·盤庚中》)

此句的“易”指放松而不遵守,“不易”則指不能不遵守這些規(guī)則。

②是于圣人也,胥易技藝。(《莊子·應(yīng)帝王》)

此處“易”指放棄、放手,意思是圣人不關(guān)注技藝,因為圣人要追求虛無。

③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莊子·刻意》)

此處“易”指平和而不粗暴。

④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孫子兵法·九地》)

此處“易”指平易而不繁雜,與前文的“靜”“幽”“正”相對應(yīng)。

⑤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詩經(jīng)·小雅》)

此處“易”指平和、放心,意思是對方回來了,就不再揪心和擔(dān)憂了。

⑥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也。越絕險阻,乘敵遠行者,車之竭地也。前易后險者,車之困地也。陷之險阻而難出者,車之絕地也。圯下漸澤,黑土黏埴者,車之勞地也。左險右易,上陵仰阪者,車之逆地也。殷草橫畝,犯歷深澤者,車之拂地也。車少地易,與步不敵者,車之敗地也。后有溝瀆,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車之壞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潰陷,前不能進,后不能解者,車之陷地也。(《六韜·戰(zhàn)車》)

此段明確說明“易”地就是平地,而不是險地。

⑦平、均、夷、弟,易也。(《爾雅·釋詁》)

此處“平”指不凸凹、“均”指無厚薄,“弟”指孝悌而不倨傲,“平、均、夷、弟,易也”說明“易”如水一樣平和、不爭,這與其“超脫”義是一致的。

⑧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驶⒈テ溆亩谌?,則人得之而易其威。(《管子·形勢解》)

此處“易”指輕視不理。

⑨修行謹敬則尊顯附矣……修行慢易則污辱生矣。(《管子·形勢解》)

此處“易”指放縱,與“敬”義相反。

⑩聰明以知,則博。博而不惛,所以易政也。政易民利,利乃勸,勸則告……憂則所以伎苛,伎苛所以險政,政險民害,害乃怨。(《管子·宙合》)

此處“易政”與“險政”相對,與“伎苛”義相反?!凹靠痢敝竾揽粒耙住眲t指平和,或者指放任百姓。

B11修采清,易道路,謹盜賊,平室律,以時順修,使商旅安而貨財通,治之事也。(《荀子·王制》)

這里的“易”與前兩句一樣,指平整,而不指放手,否則就不算“治之事也”。

3.經(jīng)典中的疑難句子解析

①分命羲仲,宅崳夷,日旸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尚書·堯典》)

此段中的“平秩東作”“平秩南訛”“平秩西成”“平在朔易”是對比關(guān)系,正如其中的東、南、西、朔(北)代表了四個方向一樣,作、訛、成、易代表了四季的特征,“作”代表了春天的萬物生發(fā),“訛”代表了夏季的萬物豐茂,“成”代表了秋季萬物繁盛的果實,“易”則對應(yīng)著冬天的特征——隱藏和虛無。

②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

古人非常重視喪禮,所以不可能舍棄喪禮,在喪禮上也不可能態(tài)度平和甚至愉悅,那樣的話也太匪夷所思了。人人都希望能用更高的規(guī)格埋葬逝者,但這就會違背喪禮規(guī)定。此處“易”即指放棄而不遵守喪禮的規(guī)定,擅自提升喪禮的規(guī)格,“易”的“放棄而不遵守”義與前文的“奢”字形成呼應(yīng),都是在追求禮節(jié)的形式。而孔子指出,追求形式是不好的,儉、戚才是禮的根本?!犊鬃蛹艺Z·曲禮子貢問》中有類似的一段:“孔子曰:‘有也,則無過禮?!史騿释觯c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祀,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這也可以印證對于喪禮,一般人容易犯禮有余而哀不足的錯誤,所以孔子強調(diào)了哀。

③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論語·學(xué)而》)

此處“易色”指不在乎外在的東西,“易”指放下、不在乎,“色”指外在的東西,指物質(zhì),而不是內(nèi)在的東西。內(nèi)在的東西,這里指賢德,就是“賢”,后文說的都是賢德的內(nèi)容,能夠全心地、無私地侍奉國君、父母,這就是“學(xué)”的內(nèi)容,為此就要去除自己的私欲、物欲、膚淺,而時時刻刻去修行賢德?!百t賢易色”中的“賢……易……”結(jié)構(gòu)是前后反義的,意為“重視……,輕視……?!边@與《左傳·襄公四年》中的“貴貨易土”結(jié)構(gòu)類似。

歷史上對“易色”解釋較為混亂,朱熹、南懷瑾解釋為“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楊伯峻解釋為“輕視女色”,還有人解釋為“如好色一般”。把“易”解釋為“如”是沒有根據(jù)的,解釋為“改變”也是不合適的,因為“易”并不指普通意義上的改變,而指放手和超脫。很明顯,用“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這個釋義無法解釋“賢賢易色”,因為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并不一定能尊崇賢人,如果態(tài)度改成更差的呢?而且,先秦經(jīng)典中“易”的賓語也從來不是自身,所以“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這個說法是不通的。“輕視女色”這個解釋有點接近,但與后文的聯(lián)系較弱,而且先秦經(jīng)典中“色”字很少指女色,所以也是錯誤的。

④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陰陽以統(tǒng)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氣形質(zhì)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fù)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保ā读凶印ぬ烊鹌罚?/p>

此段中說到事物開始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種狀態(tài),其中“太易”是最初始的狀態(tài),在“太初”“太始”之前:在“太始”之前,說明是無形的;在“太初”之前,說明是無氣的、無意圖的,其實也就是虛無的狀態(tài)、零的狀態(tài)。由此可以說明“易”指虛無,虛無就是超脫,超脫才能虛無。此段中也明確說到無形無象、摸不到、聽不見、看不到才是“易”的狀態(tài),這就是超脫環(huán)境,人只有不為環(huán)境所限,方可保持自身的全面、超然、靈動。因此,此段中“易”指放手,指虛無,即放手而超脫。

⑤王者乘時,圣者乘易。(《管子·山至數(shù)》)

這里是說王者會抓住時機行動,時機不到不行動;而圣者則隨機應(yīng)變,不被現(xiàn)狀和規(guī)矩約束,這就是“易”的“超脫”“放手”義。把“易”簡單地解釋為“改變”是不合適的,因為普通王者都會抓住時機而變,而圣者必然更勝一籌。

⑥子貢執(zhí)轡而問曰:“夫子未見由之政,而三稱其善,其善可得聞乎?”孔子曰:“吾見其政矣。入其境,田疇盡易,草萊甚辟,溝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盡力也?!保ā犊鬃蛹艺Z·辯政》)

從文中的“故其民盡力也”“草萊甚辟”“溝洫深治”可以推知“田疇盡易”中的“易”一定是用力的,不可能指放手不理,否則孔子不會贊嘆。此處“易”義與平易相關(guān),指使之平易,也就是平整的意思。

⑦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盡心上》)

與上例對照就可以知道,此句“易”指平整。傳統(tǒng)上把此句的“易”字注釋為治理,意義接近,但不夠精確,也與“易”的本義缺乏聯(lián)系。

⑧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不知節(jié)用裕民,則民貧,民貧,則田瘠以穢,田瘠以穢,則出實不半。(《荀子·富國》)

此處“田肥以易”與“田瘠以穢”對應(yīng),說明“易”義與“穢”“瘠”相反,與“肥”相關(guān)。指飽滿開放而不壓抑,而不指平易、交換。

⑨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

“耨”指除草。此處“易”指不顧一切地放手去做?!豆茏印ざ鹊亍吩唬骸按笫钪烈约柴駳⒉莘x”,《國語·齊語》曰:“深耕而疾耨之以待時雨”,這兩句中的“疾”指猛力,意思是除草要狠,要盡全力,“易”義近似于“疾”,就指這個狠勁,即放手去做。

⑩禾易長畝,終善且有。(《詩經(jīng)·甫田》)

此句中“易”指放縱,意思是禾苗都放縱地、瘋狂地生長,而不是蔫蔫地、怯怯地。傳統(tǒng)上把此處的“易”注釋為“治理”,也是沒有根據(jù)的,語義也不通。

B11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保ā墩撜Z·微子》)

此處“易”指逃避。在文中圣人說,天下各個國家都禮樂崩壞了,孔子跑到哪個國家都逃避不了這個現(xiàn)實,而只有學(xué)圣人避世才能真正逃避之。孔子認同圣人的這個說法,但說自己是世俗的人,注定要與俗人一起??鬃诱f,如果天下有了大道,他就不會到處流浪奔波了。

四、“易”字本義辨析與《易經(jīng)》取名

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左傳》中的“易”字指的是比較具體的“放手”“放棄”義,一般是有對象的,而在《易經(jīng)》等經(jīng)典中,“易”字則被抽象了,由“放手”引申出了“不執(zhí)著”“放下”“虛無”等義,變成了人的精神修為,這與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根本追求一致。由此可以推測,這很可能就是《易經(jīng)》命名的原因,筆者認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應(yīng)該斷句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大地總在順應(yīng)承納,這就是坤卦,君子就要德行深厚,承載萬物。對應(yīng)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應(yīng)該斷句為‘天行,乾,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天時總在前進發(fā)展,這就是乾卦,君子就要一心求強而不停歇”〔1〕,也就是說,乾卦的精神是“放下”現(xiàn)狀不斷前行,坤卦的精神則是“放下”自我不斷順應(yīng)環(huán)境,既然乾卦和坤卦的精神都是要“放下”“放手”,而《系辭傳》又說“乾坤其易之縕邪?”那么,乾坤二卦的“放下”精神就應(yīng)是《易經(jīng)》的精神。所以,以“易”來命名《易經(jīng)》是非常精準的。

“易”字的“放肆”義看似與“放下”義沖突,但兩者是能統(tǒng)一的,即都強調(diào)了放松自身,不去盯住外界,于是自身也不受拘束,就像兒童一樣,不執(zhí)著于外物,也不在乎規(guī)矩,天真爛漫,所以才能忘我地全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耙住钡倪@種“放肆”,并不是“放肆”地侵犯別人,而是“放下”別人、“放肆”地專注于自己的事情。

從道理上講,“易”的本義是“放手”,即要“放下”那些糾結(jié)的、煩惱的事情,避開矛盾,不再被環(huán)境所迫,這樣一來,自身輕松了,不再緊張,就會逐步達到《莊子·庚桑楚》所說的“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的境界。其實太極拳最高的追求也是“放手”,也就是放松,太極拳因此而威力巨大,這說明“易”之“放手”的作用之大,但做到“放手”卻很難,因為環(huán)境總在影響著我們,想放手,卻總是舍不得、放不下,所以需要要長時間地、時時刻刻地進行修煉。

綜上可見,《易經(jīng)》中的“易”字與其他典籍中“易”字的用法基本一致,都基于“易”字的“放手”本義。其差別在于,作為中國文化的最高經(jīng)典,《易經(jīng)》不可能討論具體的、繁雜的事物,而必然是高度抽象的,所以《易經(jīng)》中的“易”字超越了具體的客觀事物,而使用了“放手”義的哲學(xué)層面的意義:超脫。

五、結(jié)語

漢代以來,《易經(jīng)》之名中“易”字的含義就一直被密切關(guān)注,傳統(tǒng)上有三易〔2〕之說,解釋為“變易”“不易”“簡易”,還有人又加了一個“交易”,但這些解釋都沒有可靠的依據(jù),更多地屬于猜測,也無法對經(jīng)典作出精確闡釋。本文則另辟蹊徑,從語言現(xiàn)象研究“易”字的語義,通過全面分析《左傳》《尚書》等先秦經(jīng)典中的語料,歸納概括出了“易”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用以解釋先秦經(jīng)典中的“易”字句都是暢順的,這說明這種解釋是基本正確的,用于解釋《易經(jīng)》之得名也是有依據(jù)的。

現(xiàn)代漢語中“易”的字義變成了“簡易”“改易”“平易”等等,并且大都是作為詞組使用,而本文歸納出的“易”字的“放手”本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無法找到痕跡,但根據(jù)前文的分析可知,“易”字的古義與現(xiàn)代義還是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

參考文獻:〔1〕

時金科.古漢語中“勢”字的釋義研究兼釋《易經(jīng)》“地勢坤”〔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9,(3):137.

〔2〕李永亮.略論馬一浮視野中的三易之義〔J〕.周易研究,2012,(1):10.

The Interpretation of “Yi”(易) in the Pre-Qin Classics:

A Study on the Main Corpus from Zuo Zhuan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SHI Jinke

Abstract: “Yi”(易) is a common word in the pre-Qin classics, which appears as many as 88 times in Zuo Zhuan. Traditionally, the word is interpreted as “change”, “no change”, “easy”, “transaction”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hat polysemous words are extended from the core original meaning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based on the corpus in Zuo Zhuan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ical sentences containing the word “Yi” in the classic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Yi” refers to “l(fā)etting go”. The extended meanings are “disobedience”, “replace”, “exchange”, “plain”, “smooth” and so on. As a result,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sentence of “喪,與其易也,寧戚”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Yi refers to “the exceeding specifications”; in the sentence of “易其田疇” in Mencius, Yi refers to “smooth”; and in the sentence of “圣者乘易” in Guan Zi, Yi refers to “l(fā)etting go”.

Key words: Zuo Zhu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Book of Changes; Yi(易);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re original meaning; the extended meaning

(責(zé)任編輯:武麗霞)

猜你喜歡
引申義認知語言學(xué)易經(jīng)
《易經(jīng)·序卦》探微
“耐”字原是剃胡須
畫說漢字——擺(bai)
淺析靜物在安格爾繪畫中的作用
基于認知語言學(xué)“事態(tài)把握”的視角分析日語學(xué)習(xí)者授受表達的使用
認知語言學(xué)在日語慣用語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
簡析《易經(jīng)》文化與太極拳
構(gòu)式語法與句法淺析
《易經(jīng)》不是用來算命的
《易經(jīng)》里的《天演論》
新乡市| 密山市| 蒲江县| 南华县| 丹凤县| 都江堰市| 苍溪县| 正安县| 宁晋县| 寿光市| 鄂伦春自治旗| 东阿县| 墨脱县| 台安县| 汉寿县| 贵定县| 日喀则市| 辽阳市| 阜新市| 瑞昌市| 广汉市| 夏邑县| 邹城市| 高淳县| 晋城| 阜城县| 延川县| 马山县| 石城县| 湘西| 古丈县| 睢宁县| 什邡市| 富裕县| 隆德县| 宁波市| 临桂县| 瓦房店市| 廉江市| 公安县| 陆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