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 斗
我曾以《牛健哲再研究》為題,寫過一篇近兩萬字的文學隨筆,主要通過牛健哲,以及李月峰鬼金三位小說家風格迥異的創(chuàng)作特色,分析討論相關(guān)問題,其間,提到了董學仁。這未免突兀,并且,不是簡單地一筆帶過,而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地,在一篇關(guān)于小說家的文章里,分配出一千五百字的“巨大”篇幅給了這位詩人,還為烘托他的登場,先把夏多布里昂、赫爾岑、卡內(nèi)蒂三位大神推舉出來,讓他們那浩如煙海的自傳散文,理所當然地,把董學仁韌若澗溪的散文自傳勾連出來。我不諱言,在我心中,董學仁那部既冥頑地迷戀自我又愷切地評騭人類的《自傳與公傳》,是關(guān)于20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最開人眼界更開人腦洞的平民史詩。
顯然,前邊我稱董學仁“詩人”,并非對“散文家”的錯植誤用。我估計,一生都與所謂文壇保持距離的他,如果想要微醺一下,只能愿意醉于“詩人”。但坦白地說,盡管我知道他寫詩多年,且與他相識四分之一世紀也不止了,可他的詩我好像從未讀過,在我這里,他真正是“一本書主義”的標桿樣板。他那很難終筆的未竟之作,那在《西湖》雜志連載十年暫時只能偃旗息鼓的一百幾十萬字“半成品”,那從面世之初就一直誘著我把玩不歇的他的我的也是所有人的“年月日”,是我所見到的他唯一的文學果實。但在我眼里,這部散文長卷,又從來都是一首一詠三嘆而九曲回腸的綿綿長詩,它不僅無損于董學仁的詩人稱號,還更以它反修飾反抒情反制式化的清潔的詩意,為當代中國文學和現(xiàn)代漢語保守了尊嚴,留存了驕傲。
它“對人性與社會,對恥辱與災難,對瘋狂,對暴虐,對悲和卑,對罪和丑,有著堪稱完美的真實述說,而這一切,又成功地實現(xiàn)在他為洗滌漢語言的囂張戾氣和重塑漢語言的內(nèi)斂品質(zhì)的努力之中”。
在當年的文學隨筆里,我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