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二年
最??爝f員
快遞,如今在人們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古代也要異地傳遞信息,也需要快遞信件、物品。古人是怎么做的?
據(jù)考證,快遞早在周代便已出現(xiàn)。據(jù)《周禮?秋官》記載,當時周王朝的官職中,就設(shè)置了主管郵驛、物流的官員“行夫”,對其職責要求是“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實際上,更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遞的驲(音rì,古代驛站專用的車,后亦指驛馬)傳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證實。古代快遞,主要用于政令、軍情的傳遞。
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遞方式之一是“步傳”,即靠人工步行投遞。這在周代叫“徒遽(音jù,這里指驛車、驛馬)”,與用郵車投遞的“傳遽”正好相對。步傳又叫“步遞”?!板帷迸c“郵”“驛”“館”“置”意思差不多,都是郵傳機構(gòu)。如春秋時,齊桓公在齊國大路上,每30里設(shè)一個“遽”,漢代則30里設(shè)一“置”。
“健步”是古人對快遞員最常用稱呼之一,《資治通鑒》注釋稱,“健步,能疾走者,今謂之急腳子,又謂之快行子”。因善于走路,就成了郵差的代稱。秦代管郵差叫“輕足”,漢代叫“郵人”“驛足”,宋代叫“遞夫”,明清叫“驛夫”……據(jù)《隋書》記載,陳末隋初有一位叫麥鐵杖的“投遞員”,“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馬”,曾由京城夜送詔書到徐州,“夜至旦還”。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兩個非常牛的快遞員——一個是滅亡明朝的李自成,另一個就是北齊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高歡。
李自成少年時期并不顯山露水。父親去世后,李自成子承父業(yè),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然而好景不長,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1628年(崇禎元年),朝廷對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驛站,李自成因此光榮“下崗”。沒有出路的他由此便引出后來投軍起義、建立大順政權(quán)的故事。他出身郵政,從陜西快馬打鞭,卻只在北京正式做了幾十天皇帝,就把史上最大的一份快遞送給了愛新覺羅家。
高歡的命運也與郵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高歡名賀六渾。世居懷朔鎮(zhèn)(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東北,也作綏遠固陽),出身于低級軍官家庭,祖上雖也出過幾個軍官,但到他這一輩,已經(jīng)是家道中落。在當時,這樣的破落戶子弟,別說前途了,單就生活而言,想必也是過得極為艱難。直到鮮卑族的富家女婁昭君慧眼識英雄,在城門口對他一見鐘情委身下嫁。通過婚姻,高歡從女方的嫁妝中得到馬匹。因為根據(jù)當時的規(guī)定,有了馬才能進入部隊服役。
有了老丈人家的資助,高歡的人生從此翻開新的一頁。雖然進入了軍隊,由于沒有什么背景,高歡最初被安排了一個苦差事。什么苦差事呢?懷朔鎮(zhèn)的軍隊里專門有一個職務就是把懷朔鎮(zhèn)的信息送到北魏的首都去,當時的道路情況,送信息的艱難可想而知。沒有辦法,高歡就當上了這么一個負責傳遞信息的“郵差”,由于經(jīng)常來往于懷朔與首都洛陽,他親眼目睹了家鄉(xiāng)軍人的貧窮和洛陽貴族的奢靡浮華。在洛陽紙醉金迷的世界里,高歡看到了北魏王朝的腐敗與沒落。強烈的視覺反差使得高歡清醒地意識到,北魏的統(tǒng)治將不久矣?;氐郊亦l(xiāng)后,他和大家說天下就要大亂了,金銀財寶已經(jīng)沒有用了。他立即散盡家財,召集軍隊,收買人心。此時,正好北方六鎮(zhèn)起義爆發(fā),高歡率領(lǐng)隊伍義無反顧地參加進去。
經(jīng)過了無數(shù)刀光劍影,在徹底剿滅爾朱榮勢力后,高歡在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建立了大丞相府,史載,“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齊郡,霸朝所在,王命是基”。在高歡經(jīng)營多年,有了深厚基礎(chǔ)后,高歡之子建立了中國北方強大政權(quán)——北齊。高歡雖然沒有稱帝,但他確是北齊實際的開創(chuàng)者。
北望長安
魏晉時期,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部專門的郵政法規(guī),即魏國陳群等人制定的《郵驛令》,這在中國郵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到了隋唐,快遞業(yè)更為發(fā)達,由于大運河的開鑿,水路快遞更為突出。在唐玄宗時期,全國大約有1639個驛站。有學者推算,盛唐時期,從事驛傳的工作人員約有兩萬多人,其中驛夫1.7萬多人。唐代詩人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寫下了親眼所見:“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fā)咸陽,暮及隴山頭……”唐時已開始流行用快遞運送水產(chǎn)、水果。當時平原郡(今山東境內(nèi))進貢的螃蟹,便是使用快遞。據(j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這種蟹是在河間一帶捕捉的,很貴重,在當時一只價值100錢。為了保證是活的,每年進貢時都用氈子密封起來,捆在驛馬上速遞到京城。
中國快遞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快遞業(yè)務是給楊貴妃送荔枝,詩人杜牧是這樣寫的:“長安北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碧菩诶盥』鶠橛憣欏鷹钣癍h(huán)歡心,使用快遞,從遙遠的南方向北方的長安送荔枝。這在今天已不算什么,但在當時太奢侈了,在古代,快遞主要為皇家、達官貴人服務。
明代于慎行的詩句“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里路到長安”,寫的就是快遞鰣魚之事。民國大總統(tǒng)袁世凱也愛吃鰣魚,盡管已是民國,鐵路運輸也比較方便,但運輸鰣魚依然是件比較費心費力的事。為了保證鰣魚的新鮮,剛出水的鰣魚要馬上浸入新鮮的豬油中,待豬油凝固后,立刻用火車從江南運往北京,到達北京后,用微火融化豬油,取出的鰣魚依然是活的。這趟快遞的造價可謂天文數(shù)字。
商業(yè)發(fā)達的明清時期,民營快遞開始涌現(xiàn)。明永樂年間,商人首創(chuàng)了“信局”,業(yè)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jīng)辦匯兌,和今天的快遞相差無幾,甚至連快遞費的支付方式也和今天如出一轍:不僅寄件人可以支付,還支持收件人到付,寄件人和收件人各付一半也被允許。對于老顧客,月結(jié)、季度結(jié)、年結(jié)都不是問題,沒準還能打個折扣。據(jù)史料記載,清朝登記的信局有300多家,后來因為官方開辦了郵政局,信局才逐漸淡出。
在快遞管理制度上,古人做得也不差。秦代就建立了嚴格的交接和登記制度?!缎袝伞芬?guī)定:“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輒相報也。書有之者,亟告官?!边@種制度在今天依然沿用,如果那時有電腦,輸入快遞單號,也能實時追溯寶貝包裹身在何處。
與今天清一色的紙箱、快遞文件袋用后棄之不同,古人的快遞包裝有的可是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漢樂府有一首《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詩中的“雙鯉魚”可不是真的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子拼出來的一條木刻鯉魚?!昂魞号膈庺~”,即解繩開函,“中有尺素書”即開函看到用素帛寫的書信。是不是很有情調(diào)?
快馬走過千年歲月,“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有智慧善創(chuàng)新的快遞從業(yè)者,將現(xiàn)代潮流融入文化血脈,新的快馬將以更快的速度,繼續(xù)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