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東
【摘要】融媒體時代,攝影人如何將“冷”鏡頭對準火熱的生活,拍攝出充滿正能量的“暖”新聞,這需要考驗攝影人對生活、對群眾的真心、愛心和熱心。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冷”鏡頭;“暖”新聞
融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攝影家。作為地方黨報《焦作日報》的攝影記者,如何發(fā)揮自己的專長,拍出滿滿正能量的“暖”新聞,不僅考驗攝影記者的拍攝技巧,更多考驗的是他們對生活、對群眾的真心、愛心、熱心。唯有攝影人充滿真心、愛心、熱心,新聞圖片才能轉化為光與影的永恒。
一、用真心演繹人間大愛
攝影是一門光與影的藝術,更是一門唯有用真心才能拍出有生命力的藝術。拍攝圖片,重點在人,難點也在人。特別是拍攝具有時代意義的人物畫面時,攝影人不用真心是拍攝不出“暖”新聞圖片的。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zhàn),不但激起了我們共同應對挑戰(zhàn)的信心,更激發(fā)了我們發(fā)自內心的大愛。白衣天使面對失去生命的危險逆行出征,作為攝影人,就要用真心去拍攝他們,用大愛去拍攝他們,讓“暖”新聞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全國廣大醫(yī)務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在武漢展開了一場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大決戰(zhàn)。危急關頭,懷川兒女有召必應。2月2日,來自焦作市人民醫(yī)院、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和焦煤集團中央醫(yī)院的14名經驗豐富、業(yè)務過硬的精兵強將,受命馳援武漢。醫(yī)療隊的主戰(zhàn)場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院中法新城院區(qū),該院區(qū)收治的全是重癥患者,生與死的搏斗每天都在這里上演。臉被口罩勒到流血,手被汗水浸到泛白,仍傾盡全力投入戰(zhàn)斗,同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希望留給患者,用生命守護生命。3月25日,同濟醫(yī)院中法新城院區(qū)封區(qū)清零。焦作醫(yī)療隊醫(yī)療組圓滿完成了“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救治任務,取得了收治病人零死亡、醫(yī)務人員零感染、醫(yī)護工作零投訴的驕人戰(zhàn)績,為打贏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湖北保衛(wèi)戰(zhàn)立下了“焦作戰(zhàn)功”。
對于這些胸懷大愛的白衣天使,我們只能用最真誠的愛去記錄他們、表現(xiàn)他們、贊揚他們。
2020年3月30日是英雄們歸來的日子。為了歡迎英雄凱旋,焦作市委、市政府精心組織了一個歡迎儀式。為了報道好這次活動,焦作日報社精心組織,使出渾身解數(shù),全媒體陣容出戰(zhàn)。新鄭國際機場、焦鄭高速焦作出口、焦作市會議中心歡迎儀式現(xiàn)場都安排了全媒體記者。
3月31日,《焦作日報》以《英雄歸來——致敬焦作援鄂醫(yī)療衛(wèi)生隊》為題,用4個整版記錄了這一歷史性事件。每一個版面,每一篇文章,都有攝影人的付出。尤其是當天第四版更是以《白衣執(zhí)甲慷慨赴荊楚〓春暖花開榮耀歸故里》為題,整版報道了歡迎焦作援鄂醫(yī)療隊隊員們的精彩畫面。這次報道,《焦作日報》攝影記者用飽滿的熱情,大愛的鏡頭,拍攝了1000張圖片,記錄了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歷史瞬間,讓受眾也感受到暖暖的溫情。可以說,暖新聞最暖心,也最能觸動人的心靈。
二、用愛心傳遞社會溫暖
生活中并不缺少愛,缺少的只是一雙有愛心的新聞眼。作為一個攝影人,我們只有心中有大愛,才能把充滿愛心的故事拍攝出來,才能傳遞溫暖。在突發(fā)新聞事件中,我們報道的不僅僅是事實真相,更應該關注人性的光輝,關心人們之間相互的愛。
《突發(fā)!焦作兩歲男孩生命垂危,他們齊力出手變身大英雄!》也是焦作日報攝影記者用愛心拍攝的“暖”新聞。
2018年11月2日11時46分,攝影記者從焦作日報社出來,驅車剛剛右轉駛入人民路,就見一位不知所措的母親懷抱孩子站在路邊的轎車旁,一邊呼喊著,一邊掐孩子人中,一旁還有兩位男同志在幫忙打120。
有情況,記者急忙停車上前。只見這位母親懷中的男孩兩三歲的樣子,全身不停地抽搐,雙眼斜視發(fā)直,意識已經喪失。危險,一秒鐘也不能耽誤!曾在醫(yī)院工作過的攝影記者當即提出建議:不能等,立刻去醫(yī)院!在場的幾位路人和巡邏至此的交警緊急商量拿出意見:警車開道,一人駕駛孩子母親的轎車,其他人同車護送。此時,正值下班高峰時段,交警迅速拉響警笛,開辟出一條生命通道,展開了一場生與死的極速接力大營救。
11時51分,警車行駛到半路上,迎面與接診的救護車相遇,醫(yī)護人員將孩子轉移到救護車上。此時,后方醫(yī)院已做好一切搶救準備,道路上的機動車和行人聽到警笛聲也紛紛主動避讓。11時58分,救護車順利抵達醫(yī)院,醫(yī)護人員立刻將孩子送進搶救室。孩子得救了,孩子的母親激動萬分:“感謝所有幫助我孩子的好心人!”
回到家中,記者顧不上吃飯,立馬將拍攝的生死大營救短視頻和圖片傳送到報社?!督棺魅請蟆沸旅襟w馬上在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進行了推送。第二天,《焦作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刊發(fā)了記者采寫拍攝的題為《生死時速》的文章,編輯部并配發(fā)評論《生死接力營救彰顯城市溫度》。
有溫度的新聞,才讓感動常在。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以《緊急關頭,才知道超人真的存在!》為題,報道了全國各地發(fā)生的救助兒童事件,其中包括11月2日發(fā)生在焦作市的9分鐘內眾人愛心接力送兒童就醫(yī)事件。該報道閱讀量破千萬人次。
2019年2月23日,市民李女士給《焦作日報》報料,她路過世紀路與迎賓路交叉口時,看到路中間發(fā)生一起車禍,一輛救護車被撞,車上還有病人,并將其拍了下來。得到消息后,記者立即進行了采訪。很快,《焦作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新聞《全城擴散!焦作一救護車被撞“人仰馬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命懸一線接下來的故事……》,當天,該報道閱讀量破2萬人次。
2月25日,《焦作日報》又以文配圖的方式刊發(fā)全媒體記者采寫拍攝的題為《救護車被撞翻病人遇險眾人爭分奪秒合力相救》的新聞。
2月26日,新華社客戶端在首頁“你很了不起2019”短視頻欄目中,推薦了《焦作日報》的短視頻,標題為《清障車變身英雄聯(lián)盟!帥》。僅僅一天,該短視頻瀏覽量為149746人次。2月27日,新華社官方微博新華視點在《為你點個贊》欄目中,又以《帥氣!救護車側翻群眾變身英雄聯(lián)盟合力救人》為題,圖文并茂地報道了這一暖心事件。僅當天,閱讀量就達8.3萬人次。
3月1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以《致敬身邊的英雄!救護車側翻,他們用清障車救人》為題又報道了這條暖新聞。僅一天時間,該條新聞閱讀量突破千萬,點贊20973個,評論1999條。
三、用熱心播撒溫暖陽光
去思想之矯飾,還生命之自然,在光怪陸離的大喧鬧、大事件中,用光圈藝術捕捉生命最寧靜的片段,這是攝影人的藝術理想,也是攝影人應有的追求。能否拍出震撼心靈的照片,關鍵是你離事實真相有多遠,離普通百姓有多遠。攝影人需要表達生命的魅力,需要拍出人性的光輝,更需要攝影人的熱心。
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個催人淚下的感人畫面:兩個老態(tài)龍鐘的老人,步履蹣跚。過馬路時,他們將雙方互相“捆綁”在一起,白發(fā)老翁抱著行動不便的老伴緩慢地從我們眼前走過。夕陽西沉,晚霞滿天,這位瘦弱老翁的身影卻愈顯高大,人世間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真實感受油然而生。
2015年7月15日,《焦作日報》視覺新聞版以《“捆綁夫妻”,相濡以沫的愛》為題,對在十字路口抱著腿腳不便的老伴過馬路的故事進行了報道。這幅抱著老伴過馬路精彩瞬間的照片,觸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靈。
老翁頓懷恩摟抱著妻子過馬路,殊不知,頓懷恩也是疾病纏身,雙膝關節(jié)疼痛難忍。這對“捆綁”夫妻,身上捆綁著好幾根布繩子,有用來捆綁兩人的、有用來提腿用力的,還有用來背小凳子的繩子。
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后,記者被深深打動了。這滿滿的正能量難道不是我們社會需要弘揚的嗎?記者跟隨老人一天,用鏡頭記錄了這對夫妻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生活片段。
“捆綁夫妻”的純美故事見報后,焦作日報官方微博又進行了推送。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持續(xù)“發(fā)酵”,引起了網民圍觀點贊。網友偶遇留言:“太感人了,患難真情!”網友琪琪留言:“這就是愛,一種相濡以沫的愛!”
在認知多元化、信息快餐時代,“暖”新聞不僅沒有被冷落,反而不斷受到受眾追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暖”新聞慰藉心靈、促人向上。近年來,《焦作日報》刊發(fā)了不少這樣對普通人的生活予以關注的暖圖片。圖片新聞《無情的車禍》,講述的是一場無情的車禍,奪去了年幼孩子的生命,親人們摟抱著逝去的生命,哭喊得撕心裂肺……在現(xiàn)場的記者痛感生命的脆弱,痛恨車禍的無情,在無限的惋惜中,舉起了照相機。照片背后是對生命的無限感慨,震撼人心。后來,這張照片獲得了中國第九屆國際攝影藝術展優(yōu)秀獎。
在圖片新聞《以不屈的斗志與命運抗爭》中,參加焦作市殘運會的肢殘運動員李榮康,在泳池邊奮力撐起僅剩下二分之一的身體,面露堅毅的笑容。圖片新聞《看耄耋姐妹跨省相逢 喜民生關懷成就傳奇》,講述的是70年前被拐賣到安徽的溫縣武德鎮(zhèn)的閆小改,尋找已經90歲高齡的姐姐閆秀英。記者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積極聯(lián)系,最終促成兩個耄耋姐妹得以重逢。
這些攝影作品雖樸實無華,卻點中了大家最柔軟的情懷。于細微處見人性溫暖,于溫暖的人性中舉起相機。拍攝“暖”新聞,是攝影記者對待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更是對待職業(yè)的一種操守。
在一次采訪中,攝影記者了解到武陟縣西陶鎮(zhèn)一位農婦身上長了一個大約20公斤的腫瘤,但因家庭貧困多年來無法治療。攝影記者便伸出援手,募集善款5萬余元,在焦作市婦聯(lián)、市民政局及武陟縣民政局的幫助下,使這位農婦順利完成了手術。
帶著溫暖的情感,拍攝有溫度的照片,記者已將生活與新聞緊緊相連。
(作者為焦作日報社攝影部主任、主任記者,焦作市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