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被制造的“異質性”
——以西戎《賴大嫂》1960年代的接受過程為例

2021-10-08 02:32:46
關東學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西戎文藝報茅盾

張 歡

茅盾、邵荃麟在1962年“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被總結的、以西戎《賴大嫂》為代表作的“中間人物”論,在問世之初就遭到非議,至1964年升級為全國性大批判的對象,后來更成為著名的“黑八論”(1)包括“寫真實”論、“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論、“現實主義的深化”論、反“題材決定”論、“中間人物”論、反“火藥味”論、“時代精神匯合”論和“離經叛道”論,在《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 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解放軍報》1966年4月18日)、《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人民日報》1967年5月29日)被集中批判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后又被概括為“黑八論”或“文藝黑線專政”。之一,被激烈的批評話語描述為“與毛澤東思想相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2)《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 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解放軍報》1966年4月18日。。時任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的邵荃麟和山西省文聯(lián)黨組副書記的西戎,都因為“中間人物”論而遭到了被批判、放逐、凌辱甚至失去生命的噩運(3)“文革”后西戎先被關進牛棚,1970年全家被下放至運城農村進行改造,1972年秋因心臟病住院;邵荃麟于1964年后被排出作協(xié)領導圈,成為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文革”后被關進牛棚,挨批挨斗,1971年慘死于秦城監(jiān)獄。。在數百篇批評文章中(4)據有學者統(tǒng)計,“僅1964年10月至1965年9月一年的時間,各地報刊刊載的與‘中間人物論’直接相關的批評文章就達512篇之多”,見段崇軒主編:《山西文壇“風景線”(1949-2013)》,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1頁。,很多都將《賴大嫂》樹立為寫“中間人物”的“標本”進行分析、批駁,可以說《賴大嫂》和“中間人物”論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其不見容于當時主流話語規(guī)范的“異質性”也無可置疑,但作品是否有“逾矩”之處?它為什么會遭到如此激烈的批判?這不僅讓以“歌德派”自詡的西戎“苦悶,困惑,百思不得其解”(5)西戎:《文學路上五十春》,《山西文學》1992年第5期。,在現有成果中也難以找到有說服力的答案。目前學界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對“中間人物”論的討論上,于史料鉤沉(6)如黃秋耘的《“中間人物”事件始末》(《文史哲》1985年第4期)、黎之的《回憶與思考——大連會議·“中間人物”·劉志丹》(《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2期)、洪子誠的《“大連會議”材料的注釋》(《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小鷹的《究竟什么是“中間人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3期)、雷聲宏的《回顧文藝戰(zhàn)線批判所謂“寫中間人物”論》(《讀書》2018年第1期)。、事脈梳理(7)如崔志遠的《關于“現實主義深化”和“寫中間人物”》(《文藝爭鳴》2009年第4期)、王科州的《“十七年”寫“中間人物”論爭芻議》(海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王曉瑜的《關于“大連會議”及“中間人物”論問題的思考》(《文藝評論》2015年第11期)。、學理分析(8)如余岱宗的《“中間人物”論的美學背景及其人物背景》(《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肖向東、孫周年的《論當代文學的“中間人物”與“人學”話語策略》(《西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黃軼劼的《中國當代文論中典型的內涵辨析》(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等方面用功不少,但涉及到《賴大嫂》時則往往輕輕帶過。在為數不多的相關記述(9)除了上述成果外,還有艾斐的《西戎》、鳴夏的《西戎圖傳》、杜學文的《革命戰(zhàn)士 人民作家——西戎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和林友光、屈毓秀的《西戎論》。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該作品的印象,依舊維持在它于特殊年代受到了“粗暴的”“極左的”的批評,是寫“中間人物”的“理論樣板”的層面,對批判原因缺乏進一步的思考,也沒有對其展開更加貼近歷史語境的辨析,這與筆者閱讀相關材料時的感受并不符合。有關《賴大嫂》的問題并不能隨著對“中間人物”論的研究而得到徹底解答,二者之間不融洽、不對接的齟齬之處值得琢磨,“中間人物”的創(chuàng)作理論與《賴大嫂》的創(chuàng)作實踐之間是什么關系?《賴大嫂》被提倡和被批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不見容于“人民文學”的“異質性”在何處?在圍繞其糾葛和爭議中,體現了1960年代文學怎樣的生態(tài)和話語模式?這是需要繼續(xù)探究的問題。

一、《賴大嫂》為什么不是寫“中間人物”的“黑樣板”?

從西戎自述中可以明顯看出,當年《賴大嫂》受批判的命運是讓他始料未及、困惑不解的:

我的小說《賴大嫂》被拔高為寫“中間人物”的樣板,在全國各大報刊公開點名批評。

這一記悶棍打在我頭上,確實有點心驚膽寒暈頭轉向了。

我一向以歌德派自詡。自以為幾十年來,緊跟毛主席《講話》指引的方向,踏踏實實地深入生活,認認真真地寫作,從未寫過社會效益不好的作品,何以一下子竟成了寫“中間人物”的黑樣板?我苦悶,困惑,百思不得其解。(10)西戎:《文學路上五十春》,《山西文學》1992年第5期。

盡管這是時隔多年后的自述,但結合文章風格和西戎為人來看,這種“受冤”的心態(tài)應是符合作家真實感受的。短篇小說《賴大嫂》無非是講一個自私自利的農民因懷疑公社養(yǎng)豬政策而受到教訓、最后回心轉意的故事,意在教育那些對合作化態(tài)度游移的農民堅定對黨的信任,至于后來那些“反對英雄人物創(chuàng)造”“宣揚階級調和”“宣揚興資滅無的思想觀點”之類的理由都是上綱上線之語?!顿嚧笊肥芘械淖钪饕蛞琅f如西戎所說,是其與寫“中間人物”論的緊密關系——這在今天也被當成了常識,但筆者在細究往事的過程中發(fā)現:西戎的委屈、困惑情有可原,因為《賴大嫂》與“寫中間人物”論并沒有直接、絕對的聯(lián)系,非其“黑樣板”。換言之,二者存在著對應關系上的錯位,理由如下:

其一,從理論本身來看,盡管“中間人物”論的被概括、提出和圍繞其的批判是一起著名的當代文學事件,但“中間人物”本身卻并不是一個內涵清晰、界定明確的理論主張。因為邵荃麟從未明確過其定義,以至于各人對這個語焉不詳的概念的解釋也不盡相同。黃秋耘定義其為“不好不壞,亦好亦壞,中不溜兒的蕓蕓眾生”(11)沐陽:《從邵順寶、梁三老漢所想到的……》,《文藝報》1962年第9期。,這明確遭到了邵荃麟的“不贊成”(12)據小鷹的《究竟什么是“中間人物”?》中記載,1964年9月7日邵荃麟在作協(xié)整風自我檢查稿中曾這樣寫道:“秋耘的看法我一直是不贊成的,我在‘大連會議’上講的也不是這種精神”。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3期。;沈思、候墨將其理解為“社會主義建設期中那些帶有自私自利思想而尚未獲得很好改造的人物”(13)沈思:《我讀〈賴大嫂〉》,《火花》1962年10月號。或“身為勞動群眾卻存在有缺點的落后人物”(14)侯墨:《漫談〈賴大嫂〉》,《火花》1962年10月號。,被黎之和黎耶指出了前后的紕漏(15)主要指沈、侯對“中間人物”的理解難以與“反面人物”區(qū)分,見黎之:《創(chuàng)造我們時代的英雄形象——評〈從邵順寶、梁三老漢所想到的……〉》,《文藝報》1962年第12期;黎耶:《努力塑造新英雄人物——讀〈我讀《賴大嫂》〉和〈漫談《賴大嫂》〉隨感》,《火花》1963年第2期。;批判者又將其稱為“反人民”“農民和工人中動搖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兩條道路之間的人”,又不免上綱上線。正如有論者指出:“這些理解都對,都可以在邵荃麟的講話中找到依據,但又都不對,很難說哪種更符合邵荃麟的原意……邵荃麟的發(fā)言理論色彩很為單薄,顯然不是體系性規(guī)范性很強的學術性言說,稱之為‘論’,明顯言過其實?!?16)段崇軒主編:《山西文壇風景線(1949-2013)》,第88-89頁??梢姟爸虚g人物”自始至終都處于一個定義模糊、前后矛盾的狀態(tài)中,這讓《賴大嫂》與之關系更顯得牽強——既然“中間人物”在1960年代沒有過明確、可信的定義(17)后來邵荃麟之子邵小鷹解釋說“中間人物”是“處于矛盾中間的人物”,“寫矛盾,寫矛盾的轉化,這才是邵荃麟的本意,而‘中間人物’不過是矛盾豐富的一個文學載體而已”(《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3期)。筆者以為這是一種合理解釋,在這個理路上也可能建立起《賴大嫂》與“中間人物”的間接聯(lián)系。不過由于缺乏邵荃麟的明確定義,所有的闡釋終究只能是猜測的一種,且不管小鷹的這種解釋是否具有真正的有效性,在1960年代無論是倡導者還是批評者都沒有按此理路來理解和批判《賴大嫂》,即使到今天也沒有引起學界的普遍注意。換言之,本文關心的重點并非是邵荃麟“中間狀態(tài)的人物”的原始含義的問題,而是被1960年代的響應者和批判者所概括提出并自行闡釋的“寫中間人物”理論與《賴大嫂》是否對應的問題,故不把小鷹的這種解釋放在本文的考慮范圍內。,那么又如何能認定《賴大嫂》就是其“藝術標本”呢?

其二,回到提倡者與之相關的論述來看。盡管茅盾、邵荃麟稱贊《賴大嫂》的原因和目的并不一致,但其在大連會議的講話中都沒有把《賴大嫂》和“中間狀態(tài)”的人物關聯(lián)過,更沒有將其作為例子。詳情見下表:

從表1可見,茅盾認為賴大嫂養(yǎng)豬的事“對中間狀態(tài)的農民是有積極意義的”(18)茅盾:《在大連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茅盾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第417頁。,說明的是養(yǎng)豬題材對農民的教育作用(19)這點在茅盾寫作于1962年的《讀〈老堅決外傳〉等三篇作品的筆記》中也可以證明:“我以為《賴大嫂》有積極教育作用;它反映了自私頗深的農民在最近三年來對黨的政策心存懷疑之后又從事實教訓中漸漸穩(wěn)定起來了?!薄啊顿嚧笊分e極的教育作用,即用事實教育廣大農民,‘擠兌’是一時現象,‘老牌信用’是天長地久的?!笔杖搿睹┒苋返诙怼?,并沒有在人物的角度上把賴大嫂歸于“中間”之類,也沒有放在“人物創(chuàng)作問題”一節(jié)談論,他認為的“中間狀態(tài)”人物典型是馬烽的《三年早知道》(20)講述了挑肥揀瘦、耍奸取巧的中農趙滿囤被迫入社,慢慢在教育中變化的故事,刊于《火花》1958年第1期。中的趙滿囤、羅亭、巴扎洛夫、阿Q、朱老忠,歷史上的崇禎、林則徐等;邵荃麟在講話中多次提到《賴大嫂》,但強調的是該作品在“反映人民內部矛盾”(21)邵荃麟:《在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邵荃麟文藝評論選集》上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91-392頁。上的典型意義,在與“中間人物”相關的論述中提及的例子是梁三老漢和亭面糊。因此縱觀整個講話,茅、邵二人都提到了“中間狀態(tài)”的人物,但都沒有將《賴大嫂》與“中間狀態(tài)的人物”直接聯(lián)系,否則他們一定會將其作為例子舉出來,或者在與“中間狀態(tài)的人物”相關的論述中有所提及。這點在其他材料中可以得到旁證,《文藝報》為了配合和宣傳大連會議精神所發(fā)表的、由謝永旺執(zhí)筆、黃秋耘審閱修改的“文藝筆談”《從邵順寶、梁三老漢所想起的……》(22)見黃秋耘:《“中間人物”事件始末》,《文史哲》1985年第4期。所列舉的那些“中間狀態(tài)的多種多樣的人物”中也沒有提到《賴大嫂》:

表1 茅盾、邵荃麟在大連會議上與《賴大嫂》和“中間狀態(tài)”人物相關的發(fā)言

此外,像《創(chuàng)業(yè)史》《沙桂英》那樣,在創(chuàng)造新英雄人物的同時,把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多種多樣的人物,真實地描繪出來……梁三老漢、邵順寶和嚴志和(《紅旗譜》)、亭面糊(《山鄉(xiāng)巨變》)、喜旺(《李雙雙小傳》)、糊涂涂、常有理(《三里灣》),……(23)沐陽:《從邵順寶、梁三老漢所想到的……》,《文藝報》1962年第9期。

時任中宣部文藝處干部、全程參加了大連會議的黎之也回憶說:“我當時的印象是,邵講得比較全面、嚴謹、平穩(wěn)。沒有特別發(fā)揮‘中間人物’、‘現實主義深化論’等論點。”“同時也談到西戎的《賴大嫂》,認為寫的貼近生活真實,風格清新(后來就被批判為寫‘中間人物’的典型)?!?24)黎之:《回憶與思考——大連會議·“中間人物”·劉志丹》,《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2期??梢娫诋敃r,并沒有人把《賴大嫂》與“中間人物”掛鉤。

綜上可知,“中間人物”不僅是個歧義叢生的理論概念,相比趙滿囤、梁三老漢、亭面糊、邵順寶這些被茅盾、邵荃麟、謝永旺等明確提及的“典型人物”,賴大嫂也從未被歸于此列。無論是從理論本身的定義,還是倡導者所舉的例子來看,這篇小說與“寫中間人物”論都不存在對應關系,絕非該理論的代表作品,但西戎卻“因小說《賴大嫂》戴了一頂‘反革命修正主義’的大帽子,寫檢查,挨批斗,蹲牛棚,住干校,下放插隊勞動”,這種作品與概念之間的錯位,讓作家耗去“十年的時光,一篇作品未寫,用來償還寫‘中間人物’的這筆冤債”(25)西戎:《文學路上五十春》,《山西文學》1992年第5期。,可謂是一個歷史誤會。

二、錯位的發(fā)生:何時?如何?

如上節(jié)所述,《賴大嫂》與“寫中間人物”論存在著一個錯位的狀態(tài),那么前者是什么時候被認定為后者“標本”的呢?這種認定濫觴于《文藝報》1964年第8·9期的《關于“寫中間人物”的材料》:“邵荃麟同志不止一次地以《賴大嫂》這個短篇小說(西戎著,載《人民文學》一九六二年七月號)作為‘寫中間人物’的例子”(26)《文藝報》編輯部:《關于寫“中間人物”的材料》,《文藝報》1964年第8·9期。;而“標本”的說法最終來自《文藝報》1964年第11·12期發(fā)表的兩篇文章,在陸貴山的《“寫中間人物”理論是“合二為一”論和時代精神“匯合”論在文學理論上的表現》中這樣提道:“為了便于更具體地了解‘寫中間人物’的理論實質,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寫中間人物’的理論的一個藝術標本——短篇小說《賴大嫂》”(27)陸貴山:《“寫中間人物”理論是“合二為一”論和時代精神“匯合”論在文學理論上的表現》,《文藝報》1964年第11·12期。;紫兮的文章《“寫中間人物”的一個標本——短篇小說〈賴大嫂〉剖析》則從標題到內容都更引人矚目和直截了當,將《賴大嫂》緊緊地釘在了“寫中間人物”的“標本”位置上。

這種錯位是如何發(fā)生的?或者說批評者是如何認定《賴大嫂》是“寫中間人物”的“標本”的呢?理由在紫兮文章的開頭有述:

短篇小說《賴大嫂》(西戎著,載《人民文學》一九六二年七月號),曾受到“寫中間人物”的倡導者和鼓吹者們的一致贊揚。早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在大連召開的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邵荃麟同志就不止一次地以這篇小說作為例子,來說明他的“寫中間人物”的主張。此后,有幾篇評論《賴大嫂》的文章,也都借此鼓吹要大量描寫“中間人物”。(28)紫兮:《“寫中間人物”的一個標本——短篇小說〈賴大嫂〉剖析》,《文藝報》1964年第11·12期。

此說法與筆者梳理材料后的感受非常一致:《賴大嫂》之所以會與“中間人物”論產生對應關系的錯位,是在傳播、接受過程中發(fā)生了三重誤差:

一是茅盾、邵荃麟在大連會議上對這篇小說的多次提及和稱贊(見表1),雖然二人欣賞《賴大嫂》是客觀事實,他們提倡“反映中間狀態(tài)的人物”的立場也顯而易見,但其贊賞《賴大嫂》的原因卻不是出于該作品寫了“中間人物”,這點在上文已述。細讀講話稿和相關隨筆,再結合1962年中國農村正處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29)在1961年1月14日召開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正式批準的、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的八字方針。階段的歷史會發(fā)現:茅盾看重的是《賴大嫂》對農民的“積極教育作用”。對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農村來說,讓那些剛剛經歷過失望和困難的農民恢復對黨的信任,使之積極響應一系列旨在發(fā)展生產的農村政策(如鼓勵自發(fā)養(yǎng)豬)就顯得尤為必要。如茅盾所言:“我以為《賴大嫂》有積極教育作用;它反映了自私頗深的農民在最近三年來對黨的政策心存懷疑之后又從事實教訓中漸漸穩(wěn)定起來了。”(30)茅盾:《讀〈老堅決外傳〉等三篇作品的筆記》,《茅盾全集》第二十六卷,第422頁。他固然注重典型人物的多樣化、復雜化問題,但《賴大嫂》這種“為政治”的革命功利性才是讓茅盾一眼抓住的特質。

邵荃麟對《賴大嫂》的推崇也帶著強烈的現實意義——“由于農村發(fā)生了問題,也引起了創(chuàng)作上的新問題”,但相比茅盾對“教育意義”的強調,他更看重的是此時農村小說“如何反映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而《賴大嫂》借養(yǎng)豬問題提出的“個體經濟的思想與集體主義思想,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正是他認為“主要的”“大量存在的”“作家應該去寫”的“人民內部矛盾”(31)以上引用,出自邵荃麟:《在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邵荃麟文藝評論選集》上冊,第390-392頁。,在隱晦、纏繞的話語背后,依然是邵荃麟對現實主義的堅持和對知識分子道義的擔當。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因為《賴大嫂》受到了提倡“寫中間狀態(tài)的人物”的茅盾、邵荃麟的贊揚,就理所應當地被當成“寫中間人物”的“標本”,這是兩回事。

第二重誤差是《火花》1962年10月號上的兩篇文章——沈思的《我讀〈賴大嫂〉》和侯墨的《漫談〈賴大嫂〉》,他們在對《賴大嫂》進行闡釋的過程中,有將其發(fā)揮、引申到“中間人物”上的意思:

作者在這篇小說里,把現實生活中中間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庸俗,這樣形象地勾勒出來了……那些無利不起早,見利盼雞啼的人們,不是都能從賴大嫂的形象上,照見自己的身影,使自己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受到鞭撻么!……教育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中間人物,還是個復雜的、耐人深思的問題。(32)沈思:《我讀〈賴大嫂〉》,《火花》1962年10月號。

但是,身為勞動群眾卻存在有缺點的落后人物,也是存在的。近些年,以這些人物為主人公的作品還不多見……描寫這些身有缺點的落后人物……這也是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就是為什么我在讀了西戎同志的《賴大嫂》(《人民文學》1962年7月號)后,會感到欣喜和滿足的原因。(33)侯墨:《漫談〈賴大嫂〉》,《火花》1962年10月號。

正是這兩篇應大連會議而生(會議結束于1962年8月16日,侯墨文章寫作完成于8月20日)的文章,迅速“量體裁衣”——給“中間人物”賦予了茅盾、邵荃麟未曾賦予的涵義,使之接洽于對《賴大嫂》的闡釋,兼之在作品問世之初的評論很容易引領風潮和導向,人們對該小說的印象便自然滑向“中間人物標本”了。而沈、侯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是存在明顯漏洞的,若真如其所言,“中間人物”僅僅是“自私自利”“有缺點的”,難道梁三老漢、朱老忠、崇禎、林則徐也是“以追求錢和利為人生目的”的“落后人物”了?難道梁生寶這些英雄人物就不存在“缺點”了嗎?由此可見以賴大嫂的特點為標準來界定“中間人物”也不具有典型性。

雖然這種闡釋的紕漏顯而易見,但更需要思考的是擁有刊發(fā)權的《火花》雜志為何會予以登載?筆者在山西省檔案館抄錄到的、山西省文聯(lián)黨組在1963年3月給省委宣傳部的一份“自我檢查”材料回答了此問題,節(jié)選如下:

省委宣傳部:

鑒于目前國際國內的復雜斗爭形勢,和“山西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工作中所發(fā)生的問題,以及“火花”去年10月號發(fā)表了沈思、候墨兩同志寫的“我談‘賴大嫂’”、“漫談賴大嫂”兩文中的某些錯誤偏向,根據省委宣傳部的指示,“火花”編輯部,就出版社發(fā)生的問題的經驗教訓,進行了學習……

從檢查的情況來說,這兩篇文章,在理論上有一個共同的錯誤傾向,這就是提倡作家去描寫所謂“中間人物”……同時,這兩篇文章的發(fā)表,也暴露了刊物編輯部工作中的一些問題,這就是:編輯部發(fā)表這兩篇有錯誤觀點的文章時,沒有首先從政治角度和思想角度來考慮問題,而是從藝術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藝術典型的多樣性考慮問題,從擴大創(chuàng)作題材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沒有看到這涉及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典型創(chuàng)造的根本任務問題,沒有看到這是個思想問題。(34)《關于加強與改進“火花”編輯部工作的幾項措施的報告》,1963年3月13號,C196.1.120,山西省檔案館藏。

可見《火花》之所以會刊發(fā)沈、侯二文,與編輯部從“藝術的角度”“藝術典型的多樣性”“擴大創(chuàng)作題材”角度出發(fā)的辦刊理念密不可分。事實上作為“山藥蛋派”或“火花派”的主陣地,《火花》一直興盛于1960年代之交的共和國文壇,作為地方刊物的“標桿”(35)據王樟生回憶:“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文革’之前,《火花》影響之大,令人刮目相待?!督夥跑娢乃嚒贰堕L江文藝》《青海湖》等多個編輯部接踵而來,訪問參觀,交流辦刊經驗?!?《在文學的道路上》,《黃河》2012年第3期)1958年《文藝報》副主編陳笑雨率編輯組專程來山西與《火花》編輯部人員座談辦刊心得,并在1958年第11期的《文藝報》上編發(fā)“山西文藝特輯”。,單期發(fā)行量一度達到8萬份(鄰省的《河北文藝》《延河》發(fā)行量常年不超過2萬冊),這種成功與《火花》和山西作家比較堅持文學性、注重地域特性與生活色彩、一向和政治潮流保持一定距離的風格密不可分。因此茅盾、邵荃麟在大連會議上所提倡的反映“內部矛盾”與“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強調“現實深度”、反對概念化公式化的理念也自然得到了被特意邀請與會的趙樹理、李束為、西戎等山西文壇代表的認同(36)見洪子誠:《“大連會議”材料的注釋》,《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作為實際行動上的響應和配合,《火花》有意地刊發(fā)在大連會議上名聲大噪的《賴大嫂》的評論文章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既源于《火花》編輯部對當時文藝狀況的不滿(37)如侯金鏡對周揚所言:“現在一些作家碰到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不敢寫人民內部矛盾,尤其是在目前困難時期,像馬烽、李準等都很少寫短篇了,刊物感到組稿很困難?!薄拔易罱戳艘话俣嗥陙淼亩唐≌f,特別感覺人物的類型很少,有些千篇一律”,見洪子誠:《“大連會議”材料的注釋》,《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也出于雙方理念的契合,亦有為主編西戎和山西作家在全國進一步宣傳的目的。而這種以配合呼應、旨在形成合力為第一要義的文學活動,必然是雙方壓制分歧以求得聯(lián)合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山西方面在對“中間人物”的理解、闡釋上與邵荃麟原意發(fā)生局部的錯位,也是難免的情況。而這種錯位竟變相地把《賴大嫂》“制造”為寫“中間人物”的“黑樣板”,這是第二重誤差所在。

最后是批評者的話語“編織”。無論是茅盾、邵荃麟,還是沈思、侯墨,雖然都對《賴大嫂》表示了肯定和贊揚,但使用的話語都十分謹慎,終究沒有用肯定的語氣和句式將其與“中間人物”直接對應,最多只是由《賴大嫂》引申到寫“中間人物”的問題,稱其為“耐人深思的問題”“一個重要課題”而已。但提倡者使用的這套措辭謹慎、注意兼顧的話語,卻被后來者所轉換、重譯——從“寫中間人物”的“一個例子”,再到“藝術標本”,直至“黑樣板”,經歷了一個層層解碼又重新加碼的話語編織過程,最終被演繹成一個語氣肯定、不容置疑的定論。如陳丹晨所說:

1964年以《文藝報》編輯部名義寫的批判荃麟的文章,引述的大量所謂邵荃麟的觀點、言論、罪狀都是假想的,強加的,憑空虛構的,不能成立的。我是在查閱核對了大連會議全部原始記錄后,才得出這個結論的。(38)丹晨:《邵荃麟的悲情人生》,《新文學史料》2007年第1期。

在這樣三重接受、傳播上的誤差后,《賴大嫂》終于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寫中間人物”的代表作品,被定格在了文學史和人們的印象里。

三、為什么是《賴大嫂》?

上述的是《賴大嫂》與“中間人物”論之間的錯位關系,以及小說在被闡釋的過程中如何經歷了三重偏差,最終被制造成后者“藝術標本”的過程。但典型和樣板那么多,為什么是《賴大嫂》呢?具體而言,在大連會議上關于“中間人物”有“一個標兵(趙樹理),三個樣板(西戎《賴大嫂》、張慶田《“老堅決”外傳》(39)張慶田著,刊于《河北文學》1962年第7期,歌頌了實事求是、敢于“頂風”的農業(yè)社長甄仁,批評了王大炮等領導干部的教條主義。、韓文洲《四年不改》(40)韓文洲著,刊于《火花》1956年第11期,諷刺了上級僵化、無用的打井政策和農村干部貪功粗暴、瞎指揮的工作作風。)”的說法,此外還有馬烽的《三年早知道》,也是被茅盾提到的典型。為什么反映問題最尖銳、“暴露”傾向最明顯的《三年不改》得免于批判(41)據說出于“保護青年作者”的原因,但當時的張賢亮、王蒙、流沙河、劉紹棠也都是青年。,反而是主題思想“無害”而“有益”、在新時期后被認為“將對農民利益實現的歌頌與對黨的路線、方針歌頌融為一體”(42)段崇軒主編:《山西文壇風景線(1949-2013)》,第57頁。的《賴大嫂》成為了批判者的靶子、承受了最集中的批判呢?

《賴大嫂》之所以成為被重點批判的對象,除了其被“制造”為“寫中間人物論”的“標本”之外,還和小說與“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論有關系。和“寫中間人物”一樣,邵荃麟被批評者提煉、概括和命名的所謂“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論點,也來自大連會議上的講話:

短篇創(chuàng)作碰到的另一個問題,即在不多的篇幅中,提出矛盾,解決問題,但是不可能,怎么辦?《賴大嫂》就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批評者批評賴大嫂的思想沒有轉變成集體主義。是否非要寫出解決問題不可?如果水到渠成,可以解決;否則,也可以指出方向,讓讀者自己去得出結論。(43)邵荃麟:《在大連“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邵荃麟文藝評論選集》(上冊),第401頁。

《賴大嫂》在這里明確被邵荃麟作為例子,來說明短篇小說不一定非要“寫出解決問題”。這本是邵荃麟作為作家更注重從技術、文體層面考慮文藝問題的體現,卻被《文藝報》概括為“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論(44)見《文藝報》編輯部:《關于“寫中間人物”的材料》,《《文藝報》1964年第8·9期。后遭到批判,尾隨的批判者稱之為“‘暴露文學’理論主張的翻版”(45)中文系63級甲班文學評論小組:《“暴露文學”理論主張的翻版——對邵荃麟同志的“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剖析》,《廈門大學學報》1964年第4期。,或是“拋棄無產階級文學的黨性原則和革命靈魂”、“調和矛盾,為資本主義‘和平演變’效勞”、“使社會主義文學墮落”(46)唐達暉:《“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實質是什么?——駁邵荃麟同志“現實主義深化”論中的一個論點》,《武漢大學學報》1965年第2期。等。雖然這些半編半造的“罪名”難以真正在《賴大嫂》的文本中找到切實依據,但是在“文革”前夕的文壇,鮮有批評者會細究其真。只因為邵荃麟的相關看法是由《賴大嫂》引申出來,無論如何小說都難以避免成為“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論的典型,和后者一起被批判的處境了。

另一方面是《賴大嫂》被牽涉進了政治和文壇斗爭。因大連會議受批判的中心是邵荃麟,而他受到沖擊除了與其文藝觀點有直接關系外,更涉及政治斗爭和作協(xié)內部的宗派糾紛。陳丹晨和黎之在回憶文章中說是林默涵作祟(47)見黎之:《回憶與思考——大連會議·“中間人物”·劉志丹》,《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2期;丹晨:《邵荃麟的悲情人生》,《新文學史料》2007年第1期。,黃秋耘則歸之于邵荃麟與“上海幫”的沖突。但無論如何,當時邵荃麟的命運都如黃秋耘所說:“就算沒有‘中間人物論’,也會找出一個什么別的‘論’來問罪的。至于我那句‘十七字真言’也要拿出來示眾一番,無非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罷了?!?48)黃秋耘:《“中間人物”事件始末》,《文史哲》1985年第4期。相比《“老堅決”外傳》《三年不改》這些作品,《賴大嫂》是在大連會議上被邵荃麟提得最多、唯一沒有批評意見的小說,實際上已經與邵荃麟休戚與共了。因此當邵荃麟這個“城門”在政治角力和作協(xié)紛爭中注定要“失火”的時候,《賴大嫂》這條“池魚”也不避免地被殃及到了,在這個意義上說,小說被樹為靶子批判是必然的,批評者“項莊舞劍”,其意實在背后的邵荃麟乃至“茅公”。

小結:被制造的“異質性”

由上可知,無論是“寫中間人物”還是“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罪名”,都與《賴大嫂》無關,但是這兩者卻共同成為了打在作品身上的烙印,使其被當成不見容于“人民文學”的“異質”因素而遭到批判。明乎此,再回到文章開頭的西戎之問,方能理解作家“這一記悶棍打在我頭上,確實有點心驚膽寒暈頭轉向”的心理境況和“苦悶,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的焦慮心情?!顿嚧笊窂恼Q生之初就在傳播和接受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生“異化”,被不同立場的多方闡釋,而這些闡釋中無不摻雜著形形色色的目的和動機,這導致了“異質性”的“被制造”。換言之,一個本身沒有什么問題的小說,卻在提倡者和批判者的策略性“誤讀”中,被制作成了一個著名的“問題作品”。

從《賴大嫂》的接受、闡釋中可以看出1960年代文壇多股勢力的糾纏、博弈過程。以茅盾、邵荃麟為代表的文藝官員,依舊力圖在“路線斗爭”的政治夾縫中,小心翼翼地堅持現實主義和左翼文學的某些特質;以《火花》雜志為代表的地方文學勢力,則與前者的理念基本吻合,更注重從“藝術”而非“政治”“思想”角度考慮文學問題,在配合和呼應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周揚、林默涵、劉白羽等文藝官員,在相對寬松的條件下也會注重和關憂“藝術標準”的問題,但這種立場非常容易被“政治標準”和私人恩怨所左右,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階段性,如陳丹晨所說:“通過批判這次會議,把邵荃麟拉下馬,……從中完全可以看出作協(xié)的宗派斗爭權力斗爭”(49)陳為人:《唐達成文壇風雨五十年》,(美國)尤利斯:溪流出版社,2005年,第83頁。;至于在最高權力支持下崛起的江青-上海激進政治/文學勢力,則急需在否定、打倒現任文藝領導層的過程中確認自身地位……事實上在1960年代中期,邵荃麟及其理念贊同者已無法與其他勢力抗衡,隨著文學勢力的興替,作為大連會議核心作品乃至“前朝舊臣”的《賴大嫂》是無法抽身事外的,其被確立為“異質”而批判、打倒的命運,正是博弈結果的體現。

而《賴大嫂》的遭際,也意味著文藝界更加政治化、粗暴化批評話語模式的開啟。在批評對象已經實質上為更高權力層所否定、拋棄的情況下,批判立場是提前預設好的,被批評對象“缺席”(50)如程光煒所言:“從當時的各種報刊看,被批判者周揚等人的文章沒有一篇見諸報端,成為一段‘空白’”,“我們在查找兩個‘時代’的諸多文獻資料時,卻不能不為‘被批判對象’的‘缺席’而遺憾”。見程光煒:《當代文學關鍵詞·文藝黑線專政》,《南方文壇》2000年第4期。和“失敗”的命運也是注定的,批判的生成過程正如黎之所述:

在六三年四月中宣部召開的文藝工作會議上,上海組反復提出對“中間人物”的批評。六三年底和六四年七月毛澤東關于文藝的兩個批示后,江青下令讓寫出批判“中間人物”論的有分量的文章……為此,周揚、林默涵和作協(xié)負責人反復研究,只好由《文藝報》編輯部根據一些人的回憶和大連會議記錄,斷章取義,拼湊了一個《關于“寫中間人物”的材料》,組織了個寫作班子寫了一篇《“寫中間人物”是資產階級文學主張》,點名批評邵荃麟。發(fā)表在一九六四年八、九合刊的《文藝報》上。(51)黎之:《回憶與思考——大連會議·“中間人物”·劉志丹》,《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2期。

如果說在1950年代文藝界對俞平伯、胡風、馮雪峰、丁玲、陳企霞的批判還比較顧及對學理和基本事實的尊重,那么1960年代的批評,則開始依靠“斷章取義”“拼湊”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典型的例子是為大批判提供材料、引導風向的《關于“寫中間人物”的材料》中給《賴大嫂》“定罪”的那一段話:

在會議上,邵荃麟同志不止一次地以《賴大嫂》這個短篇小說(西戎著,載《人民文學》一九六二年七月號)作為“寫中間人物”的例子,說明作家在描寫賴大嫂這類身上充滿著“個體農民的精神負擔”的人物時,可以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52)《文藝報》編輯部:《“寫中間人物”是資產階級的文學主張》,《文藝報》1964年第8·9期。

以《賴大嫂》為“中間人物”例子、“個體農民的精神負擔”(有時也被“精神奴役的創(chuàng)傷”所替代,盡管邵荃麟與胡風有過爭論)、“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這三處關鍵信息全部為虛構或者變異,《賴大嫂》為這種不容辯駁的演繹式批評所“客體化”,最后被直接定性為“寫中間人物”和“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黑樣板”正是其說明。“文革”中文學的存在方式誠如洪子誠所言,“作品的接受行為,也更明確地被賦予政治的意義”,文本的生產、傳播、批評,已經成為一種“政治行為”。(53)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62頁。實際上這種兇猛激進、絕對政治化的文本傳播、接受模式,在“制造”《賴大嫂》的批評中已經“偶爾露崢嶸”了。

猜你喜歡
西戎文藝報茅盾
茅盾的較真
做人與處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茅盾不怕被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東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5:44
《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出版
牡丹(2021年3期)2021-02-22 07:44:25
論《文藝報》對“十七年”文學批評的建構
西部論叢(2018年10期)2018-10-25 10:33:20
茅盾手稿管窺
小說評論(2017年1期)2017-02-08 09:10:54
莊浪縣出土北方系青銅器及有關問題探討
絲綢之路(2016年12期)2016-11-22 22:12:52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2期)2016-06-13 08:12:49
茅盾文革期間撰寫回憶錄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6
論農村題材小說中人性的回歸
崇文区| 双桥区| 新巴尔虎右旗| 米林县| 杭锦旗| 饶河县| 三江| 绥滨县| 赤水市| 土默特右旗| 鄂州市| 太原市| 英德市| 宁蒗| 康保县| 依兰县| 潜山县| 黑山县| 兴城市| 白山市| 大宁县| 临西县| 双柏县| 龙川县| 赣榆县| 通渭县| 北海市| 田林县| 虹口区| 奎屯市| 长宁区| 韩城市| 巴彦淖尔市| 布尔津县| 临安市| 保康县| 鹤庆县| 八宿县| 叙永县| 南宁市|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