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臻
上海市普陀區(qū)石泉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上海 200061
失眠,表現為睡眠時間減少或睡眠質量下降,同時可能引起患者的軀體功能障礙或不適感。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速,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因失眠而受到困擾。睡眠障礙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與無睡眠障礙的人群相比,在認知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減退[1]。據估計,短期失眠影響30%~50%的人口,而慢性失眠癥的患病率在5%~10%[2-3]。在失眠癥患者中女性患病率要高于男性,30~69歲女性發(fā)病率最高,男性高發(fā)于30~49歲[4]。尤其在圍絕經期婦女中,失眠癥患病率高達51%~55%[5]。
目前,西醫(yī)治療失眠的常用藥物有苯二氮卓類和非苯二氮卓類,此類藥物起效迅速,但不良反應明顯,長期大量服用易產生耐藥性及成癮性,因而許多失眠患者轉而尋求中醫(yī)的治療方法。心脾兩虛型失眠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線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進行臨床觀察,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上海市普陀區(qū)石泉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就診的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7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5例。受新冠疫情影響,對照組失訪2例,治療組失訪3例。對照組男14例,女19例,年齡34~64歲,平均年齡(51.23±9.93)歲;病程為3~31月,平均病程為(14.30±8.60)月。治療組男12例,女20例,年齡32~64歲,平均年齡(53.37±7.91)歲;病程為3~34月,平均病程為(15.38±9.32)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對不寐病的心脾兩虛證診斷標準。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7]中失眠病期分類標準,是以失眠為主的睡眠質量不滿意狀況。失眠至少每周發(fā)生3次,至少3個月且PSQI評分>8分。
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65歲;②符合中醫(yī)和西醫(yī)診斷標準;③未服用任何治療失眠的藥物者,或停藥超過1月以上;④配合治療方案并保持隨訪者。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在18歲以下及65歲以上者;②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者;③酒精或藥物依賴所致失眠者;④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⑤近1周出現疼痛、發(fā)熱、咳嗽等;⑥暈針、不能耐受針刺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采用針刺穴位療法,針刺穴位與治療組相同。操作:穴位皮膚消毒,采用0.30 mm×25 mm針灸針(吳江市佳辰針灸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80925S)快速刺入穴位,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1 min,留針20 min。1周針刺3次,連續(xù)治療4周。
1.5.2 治療組 采用穴位埋線治療,穴位取心俞、脾俞、三陰交、足三里、內關、百會、失眠穴,雙側取穴。操作:患者取適當體位,穴位皮膚消毒,術者將長1.0 cm可吸收線(廣州市慧通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批號:KJ171207)穿入8號注射針頭的針尖處,線頭與針尖內緣齊平,根據不同穴位,分別采用平刺、斜刺或直刺法將針頭快速刺入穴內,得氣后,緩慢將針頭退出,使可吸收線留于內,無線頭外露,敷貼針孔24 h。1周埋線1次,連續(xù)治療4周。
1.6 觀察指標 以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8]為主要參考指標。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在入選時和治療1周后、4周后、8周后隨訪分別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和中醫(yī)證候量表[9]進行評定。
1.7 療效判定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中失眠的療效標準擬定。治愈:治療4周后,睡眠正常,伴隨癥狀消失,一個月后無復發(fā);顯效:治療4周后,睡眠時間延長3h以上,伴隨癥狀改善;有效:睡眠時間延長不足3h,受試者的精神狀態(tài)及伴隨癥狀得到改善;無效:癥狀未改變。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PSQI比較 結果顯示,兩組在治療前各項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除睡眠效率改善效果不顯著(P>0.05),余項及總分均下降明顯(P<0.05)。治療組PSQI各項及總分評分更低(P<0.05)。因在納入標準中已將近1月服用催眠藥物的患者剔除,故本研究PSQI評分中無“催眠藥物”一項。
兩組間治療后比較顯示,治療組在改善患者的PSQI總分及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礙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在改善日間功能障礙的維持效果上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其余三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各項及總分比較 (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 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積分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均能明顯降低積分(P<0.05)。兩組在中醫(yī)癥狀改善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兩組各時段PSQI評分比較 兩組在治療后各時段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顯示,治療1周后,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治療組在治療4周后及隨訪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各時段PSQI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療效比較 對兩組治療后的療效進行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療效比較
失眠,主要表現為睡眠起始或維持困難或非恢復性睡眠,且伴有顯著的日間功能損害[11]。失眠屬中醫(yī)學“不寐”“不得臥”“不得眠”等范疇,失眠的主要病機為臟腑陰陽失調,陽不入陰,陰不涵陽,從而引起心神失養(yǎng)或心神被擾[12]。有研究[13]顯示,失眠患者中陰虛火旺者最多見,占34.28%,心脾兩虛者次之,占25.30%。心脾兩虛型不寐其病機關鍵在于心、脾虛弱,由于脾氣虛弱,子病及母,心失所養(yǎng),造成心血虧虛;心血不足,無以化氣,母病及子,則脾氣虛弱[14]。臨床常表現為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少華、頭暈、便溏等癥狀。
失眠的中醫(yī)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中成藥、湯劑、針灸、穴位敷貼、穴位注射等,其中針灸因其療效獨特,無不良反應而深受患者的歡迎。任爽[15]等選取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隨機分為健脾養(yǎng)心針刺組與西藥對照組,治療4周后顯示在睡眠質量改善方面,健脾養(yǎng)心針刺組明顯優(yōu)于西藥組。有研究[16]顯示針灸治療慢性失眠的最佳時間段為下午,能使患者安眠藥的服用次數顯著降低,患者睡醒次數亦明顯下降。大量臨床研究[17]顯示針刺治療失眠癥臨床有效,與常規(guī)西藥治療相比,療效更優(yōu),因而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
穴位埋線法是運用埋線法將可吸收線植入穴位中,能夠對穴位起到較長時間的持續(xù)刺激作用。近年來穴位埋線法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失眠癥的治療。馮清云[18]等運用背俞穴簡易埋線治療失眠癥,總有效率可達95%,與口服艾司唑侖片療效相當。王彥霞[19]等運用埋線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能有效降低PSQI及中醫(yī)證候量表評分,療效優(yōu)于歸脾丸合棗仁安神膠囊。張笑[20]等通過對穴位埋線治療失眠的有效性進行Meta分析,結論顯示穴位埋線治療失眠有一定優(yōu)勢,但由于穴位埋線具有明顯的針感,與非穴位埋線類療法進行對照時,無法達到盲法標準,所以仍需更高質量的臨床實驗設計,才能做出更真實可靠的評價結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對照組除了在改善睡眠效率上療效不顯著外,其余各項及總分均降低顯著(P<0.05)。穴位埋線組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各項評分(P<0.05),并且在改善患者的PSQI總分及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礙上明顯優(yōu)于針刺對照組(P<0.05)。在治療結束4周后的維持效果方面,穴位埋線組在PSQI總分、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和日間功能障礙方面均較針刺對照組更優(yōu)(P<0.05),提示針刺對照組療效維持不佳,穴位埋線組療效維持時間更久。兩組在中醫(yī)癥狀改善上效果相當,無顯著差異。針刺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4.85%,穴位埋線的總有效率為90.63%,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可能與樣本量偏小有關,有待后續(xù)擴大樣本量進行進一步研究。
針刺治療往往因患者所需治療次數頻繁,療效持續(xù)時間短,從而導致患者依從性差,治療效果難以鞏固。而穴位埋線相比傳統針刺法,其針感更強烈,療效更持久,患者治療次數少,依從性高,因而使其治療效果及維持效果均較一般針刺效果更優(yōu),更易被患者所接受。同時又避免了長期服用西藥所導致副作用以及對藥物的依賴性,在臨床上更易于推廣。雖然穴位埋線療效明顯且優(yōu)勢顯著,但在臨床應用上仍不普及,相關臨床研究報告缺乏大樣本量的研究及遠期觀察隨訪,其確切作用機理仍需進一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