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惠璋
立德樹人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本文闡釋微媒體的內涵與表征,厘析微媒體在高校立德樹人的獨特價值與離散性危機,充分發(fā)揮微媒體優(yōu)勢探尋高校立德樹人培育的“微”路徑,探索新時代高校教師淬煉師德師能,踐行育人使命的新課題。
一、 微媒體是高校立德樹人培育的新場域
1. 微媒體重構了大學生的生活與交往空間
據(jù)第4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54億,較2018年底增長2598萬,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61.2%。同時,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微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如馬歇爾·麥克盧漢指出:“媒介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qū)分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標志,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蔽⒚襟w改變了以往的宏大敘事風格,實現(xiàn)由單一到多元、從整體性到碎片化的重要嬗變,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形式和價值觀念,重構了大學生的生活與交往空間。對微媒體的闡析,旨在確認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新時空場域,為高校立德樹人的“微”路徑探索奠定基礎。
2. 微媒體開辟了高校立德樹人的新場域
微媒體憑借其“短小精悍”“無微不至”等特質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資源、參與媒介互動、彰顯主體個性的主要選擇,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微媒體更是主要的場域。如微信是我國當前應用最廣泛的微媒體之一,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學習交友、傳播互享的重要工具。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微介質”,借助微信的“微平臺”進行“微傳播”,勾勒出大學生媒介應用的新樣態(tài)。微媒體強化了青年的主體意識和身份觀念,給予青年對社會熱點、政治熱點公開討論的機會,激發(fā)青年公共表達的熱情,有助于立德樹人的建構。高校思政教師應尊重青年大學生的獨特個性,正確認識微媒體對加強高校立德樹人的獨特價值,為“微”路徑的實踐展開提供理論支撐。
二、微媒體在高校立德樹人培育上的獨特優(yōu)勢
1. 突破時空,多維滲透
在客體維度,微媒體為全球用戶提供內容多元、快捷及時的資訊,內容覆蓋面廣。德育亦可搶占一席之地,如開辟大國勛章頒獎典禮、道德模范故事、大學生志愿活動等欄目宣揚先進事跡,激發(fā)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微新聞到微故事、從微小說到微電影、從微MV到微公益,實現(xiàn)“總有一款打動你”的教育效果,多樣化刺激大學生的視覺感官。在主體維度,大學生參與微媒體平臺的運作和傳播,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寫作、拍照、錄像、上傳等技能,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新媒體技能,更有利于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
2. 交互傳播,情緒共振
“微時代”是一個打破地域、年齡、階層界限的全互動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解放于現(xiàn)實的身份標簽,脫胎于輿論領袖的話語權威和單向接收傳統(tǒng),不僅可以充當信息的接受者,還可以充當信息的交流者、傳播者,成為信息、事件的主體參與者和推動者,開創(chuàng)“時時發(fā)聲,處處留言”的新局面。因此,利用微媒體的新平臺開展立德樹人工作,也能深諳此“道”。
3. 激發(fā)參與,創(chuàng)新踐行
微時代是大學生所處的新時代,微媒體促發(fā)了大學生的微參與。在培育高校立德樹人的問題上,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大學生參與其中。新冠肺炎疫情下,傳統(tǒng)的教育空間全線關閉,相反,微媒體占據(jù)天時地利,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網絡APP開展線上自學、實現(xiàn)線上互動。不過,微媒體給大學生提供了超越時空、契合個性的新型平臺,在獲取海量信息、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方面帶來不可替代優(yōu)勢的同時,微媒體在微娛樂消解價值理性、微時間解構整體性、個性化自困于“信息繭房”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離散張力。對于思維活躍高、互聯(lián)網意識強的大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潛在風險,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理性思維看待。因此,發(fā)掘微媒體的時代表征與獨特價值的同時,高校思政教師應引導大學生避免其離散性危機,探尋高校立德樹人培育的“微”路徑。
三、微媒體下高校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1. 搶占微陣地,重塑價值理性
搶占微陣地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通過打造優(yōu)質微平臺,搶占微陣地,提高媒介素養(yǎng),增強微能力,加強微監(jiān)管,凈化微空間,重塑價值理性。
主流微媒體如何有效激發(fā)大學生的體驗自我,強化價值認同,首要在于打造優(yōu)質微平臺,搶占微陣地。以“學習強國”為例,該平臺設置180多個欄目,聚合了大量可免費閱讀的新聞、期刊、古籍等,涵括公開課、音樂、電影、短視頻、有聲圖書等,滿足大學生便捷免費、個性互動的學習需求,打造出一個可以自主學習、參與互動的理論寶庫和精神家園。大學生通過互動微媒體走進“微人物”“微故事”中,積極參與“這才是新時代的偶像”“這才是民族的脊梁”“最美逆行者”等互動。思政教師可以引導、協(xié)同大學生在點評區(qū)尋找體驗自我,激發(f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凝鑄價值認同。
2. 提高微素養(yǎng),增強微能力
鑒于微媒體交互傳播的特點,大學生的豐富情緒個性,應注重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就是認識、評判、運用傳媒的態(tài)度與能力,涵括人們面對媒體信息時的選擇、理解、思辨、創(chuàng)造等能力。在“微媒體”輿論場域中,國內某些虛假、非法的信息與當代大學生特征耦合,造成信息裹挾、情感猶疑、判斷力式微等困境。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戰(zhàn)“疫情”的關鍵時期,少數(shù)罔顧法律的人通過各種微媒體傳播不實信息,對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因此,微媒體環(huán)境下,除了注重媒體監(jiān)管和信息篩選外,還應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yǎng)和內在自覺,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3. 加強微監(jiān)管,凈化微空間
在大學生廣泛應用微媒體的新時代背景下,網絡監(jiān)管要把大數(shù)據(jù)技術和云端計算技術結合,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甄別、過濾,營造風清氣正的“微空間”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建立健全“微媒體”輿情監(jiān)測及分析研判機制,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加大對大學生良性上網的引導力度,探索大學生用戶模式。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以“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為原則,加強對各類傳播平臺、傳播渠道的監(jiān)管,建立以學校、班級為核心的官方微媒體平臺,如校園公眾號、班級微群、社團微群等“微媒介”互動平臺,增強培育“微文化”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積極開展一系列兼具知識性、趣味性、時代性以及廣泛參與性的校園文化活動,特別是微公益、微慈善等充滿正能量的“微活動”,重塑價值理性,營造正能量的微空間。
4. 凝鑄微話語,傳播正能量
“微語言”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樂于使用的高頻詞匯,離散大學生的整體認知。因此,亟待構筑和創(chuàng)新具有中國特色、彰顯時代品味、完整多元的話語系統(tǒng)。事實上,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積累了豐富的話語傳播經驗,如革命時期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依靠自己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特色話語表達。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深刻指出“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強調“擼起袖子加油干”,勉勵“奮斗創(chuàng)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導向“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微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政教師,應善于使用微話語,激發(fā)微共鳴,營造正能量。
5. 講好微故事,強化價值認同
講好中國故事對于高校立德樹人既是重任也是機遇,通過講好微故事以全新視角開啟立德樹人新思路,提高大學生思想覺悟,強化價值認同。習近平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高校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一項根本性任務。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者。高校教師更應尊重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善于運用微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規(guī)避離散性危機中淬煉師德師能,在立德樹人的“微”建構中踐行立德樹人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