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晗
《小王子》中,狐貍對“儀式”的解釋頗為精辟:“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笨晌也惶矚g步調一致的“儀式”,尤其是被商業(yè)浸潤后,在某個日子一定要送巧克力和鮮花,要大吃大喝,共謀一種喜氣洋洋實則暗暗尷尬的氛圍。
儀式的意義在于在平凡時光中發(fā)現光彩,讓生活多一些滋味。有創(chuàng)造性的儀式,它是屬于個人的,為每個人量身定做,因而顯得特別。
美劇《我們這一天》里有我喜歡的儀式。這個劇講了一對普通美國夫婦與三個子女的家庭生活,這家人有個感恩節(jié)傳統,兄弟兩個要戴去世的父親留下的一頂帽子,裝成一個可怕的店主進行搞笑表演。這個傳統來自于小時候一次糟糕的感恩節(jié)經歷:他們在去祖父母家的路上車子拋錨,被迫在林中的旅店過夜,店主看上去很古怪。后來,爸爸借來一頂帽子,模仿怪異的店主來逗緊張的孩子們,全家人其樂融融擠在小木屋的一張床上睡覺,結果那是他們多年來度過的最愉快的感恩節(jié)。
這段記憶是如此溫馨,以至于孩子們每年都想這樣度過。所以,儀式延續(xù)了下來,成為之后感恩節(jié)的范本,爸爸去世后,兒子也會沿襲——這是屬于自己家族的獨一無二的印記。在節(jié)日傳統的大框架下,加上有特色的發(fā)揮,成為專屬回憶,沒有比這更浪漫的事情了。建立一個家庭,需要傳統,也要有創(chuàng)新,對每個成員都有特別的意義。
一個男同學會給女朋友親手做生日蛋糕,等到他生日,朋友圈也曬出女朋友親手做的蛋糕,雖然不怎么精美,甚至有點粗糙,但卻是愛意滿滿的事情。現在社會分工很細,許多禮物都可以用金錢購買,自己花時間和心思的,至少顯得對方很重要。
如果儀式感只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綁架,那不要也罷,如果它運用了愛和創(chuàng)意,能夠產生溫暖和詩意,那就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