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呈哲
把名字寫在水上:《上學記》
《上學記》是何兆武先生以口述的形式描述自己在西南聯(lián)大(一般指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后文同)的求學時光的一部回憶錄,是一部在他身邊的人(諸如汪曾祺、劉文典等一眾大師)離世后的珍貴回憶史。
從高中到大學,何兆武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度過了七年的求學時光,輾轉幾個系,并在書中把他在西南聯(lián)大的時期稱為最愜意的時光。為何如此愜意呢?自己讀書、上課皆自由熱情;每一個如雷貫耳的大師,如朱自清、梅貽琦等,都在自由地講課;還有一群諸如楊振寧、汪曾祺之類的獨立且善思的同學。這里是人文的高地,是思想的高空。
何兆武先生以詼諧而克制的口吻講述了身邊朋友及師長的逸聞趣事,寫出了真正的“活人”。如記述黃昆和楊振寧的聊天,黃問楊:“愛因斯坦最近又發(fā)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沒有?”楊振寧把手一擺,裝作很不屑的樣子說道:“毫無originality(創(chuàng)造),是老糊涂了吧?”汪曾祺和何兆武住同一間宿舍,他們那時才是十八九歲的年齡,頭發(fā)留得很長,穿著一件破的藍布長衫,扣子只扣兩顆,趿拉著一雙布鞋走路,經常說笑話,還抽煙,一副頹廢的樣子——這似乎與我們在課本中見到的汪曾祺不太一樣。著名歷史學家何炳棣那時在歷史系做助教并在圖書館做兼職,常常不給學生借書。后來,回到北平的何兆武每周都要騎著自行車去北平圖書館借書,自行車輪胎在柏油路與沙路上穿梭時發(fā)出的“沙沙”聲,是何兆武先生對現(xiàn)世讀書生活的希冀。
整本書提到最多的主題,是幸福。在何兆武先生看來,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是你覺得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會越來越美好,一是你覺得自己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
何兆武先生堅信,自由是學術之生命。而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幸福,“在于對未來的美好的希望”,追求的是平和的心境,于浮華的物質社會中,堅守著精神的家園。先生鐘愛濟慈的詩:“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彼f:“人生一世,不過就是把名字寫在水上。”那如煙的往事,終將隨流水消逝了。盡管如此,那些沁潤著知識與希冀的水,終會流向我們的心田。
以“熱愛”之名——《小小少年》
每個人生來都是有過人之處的。紀錄片《小小少年》,跟蹤拍攝了六位癡迷于自然、科技、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天賦異稟的孩子,記錄了他們與眾不同的成長故事。
在第一集《那奪云》中,生長在豬肉鋪的云南女孩小云兒,展現(xiàn)出超凡的舞蹈天賦。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彩云計劃”,最終走進北京舞蹈學院關於、張萍二位老師的視野中。在剛開始幫云兒壓腿開筋的時候,張萍就被云兒的哭聲嚇到了。她告訴云兒:“先起泡,再出血,反復反復的你就不疼了。”可是,身體的疼痛是切身的,淚水也是不可抑制的。此刻鏡頭對準了云兒的臉:娟秀的面容頓時變得扭曲。母親在一旁觀望,卻并不阻攔。因為她們都知道,流淚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即使你是神童。
紀錄片還拍攝了癡迷于收集蟲子、熱愛自然的殷然。他一邊尋找蟲子,一邊背誦《莊子》,說:“蟲子的害益之分,都是人類亂編的?!彼ド街袑はx,結交蟲友,以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熱愛。
最后一集中熱愛音樂的王爍然,他能夠根據不同的物體或情緒即興演奏,并以熱愛為名組建樂隊。當父母考慮讓爍然走上專業(yè)的音樂之路時,卻發(fā)現(xiàn)“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他們也堅信,爍然的獨特之處在于對音樂的摯愛、擁有極高的領悟力與創(chuàng)造力,而并非一定要達到頂尖的水準。
除此之外,紀錄片還拍攝了癡迷于機器人制作的啟澤、乒乓球天才國豪,以及熱愛賽車的怡娜,他們都因熱愛而使夢想發(fā)出光亮,因未經世俗的浸染而心懷自我之宇宙。這就是少年。
少年就是少年,他們看春風不喜,看夏蟬不煩,看秋風不悲,看冬雪不嘆,看滿身富貴懶察覺,看不公不允敢面對。只因他們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