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麗
蘇州市廣濟醫(yī)院 215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精神類疾病,較常見于青壯年,目前臨床對于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其臨床表現(xiàn)常因個體差異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情感認知、思維方式、精神活動等方面的不協(xié)調〔1-2〕。該病病程長、病情復雜且反復發(fā)作,若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將會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社會功能產生嚴重影響〔3-4〕。本研究通過在藥物治療及基礎護理的基礎上,采取生活契合式社交技能護理針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社會功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本文擬探討采取生活契合式社交技能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肢體功能及社會功能的影響。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蘇州市廣濟醫(yī)院進行治療的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作為研究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分類,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60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的患者〔5〕;②智力正常,可配合進行治療護理的患者;③四肢軀體正常,無嚴重基礎疾病患者;④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及智力發(fā)育遲緩者,②合并嚴重基礎疾病者,③嚴重軀體障礙或活動受限的患者,④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的患者,⑤其他因各種原因無法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0~48歲,平均(35.80±2.15)歲;病程3~15年,平均(9.61±2.36)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9例,大專23例,本科及以上10例。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1~45歲,平均(35.77±3.18)歲;病程5~20年,平均(10.12±2.17)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8例,大專25例,本科及以上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對照組 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根據患者情況給予精神藥物干預,入院后進行入院宣教,詳細講述住院注意事項、病房環(huán)境、作息制度等;每日測量患者體溫與心率;詢問患者用藥情況,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維持舒適的溫、濕度;記錄患者睡眠時間、睡眠質量,防止患者外出等。
1.2.2觀察組 患者進行生活契合式社交技能護理,主要包括網購社交技能護理、活動交流技能護理、 生活交流技能護理。①網購社交技能護理:為患者模擬網上購物的流程,指導患者進行網上模擬購物,直至患者獲得小型商品禮物,滿足患者自我努力獲得收獲的喜悅?;颊咴谔徇x貨物時,醫(yī)護人員引導患者考慮自我需求,讓患者主動描述貨物的用途及需求,并給予肯定,引導患者完成購物。②活動交流技能護理:為患者提供演講、歌唱、看報交流、下棋等娛樂活動,患者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多種,組織患者進行團隊活動,交流活動規(guī)則、活動方式、活動內容、活動心得等,鍛煉患者參與社交活動的能力、表達能力、思維活動能力等,讓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交流活動當中來。③生活交流技能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模擬進行烹飪、洗衣、乘坐公交、理財等日常生活活動,每周組織1~2次,生活心得交流活動,組織8~10例患者分享日常生活活動的心得,表現(xiàn)好的進行上臺展示,為其他患者樹立榜樣,從而得到真正的提升。
1.3.1肢體功能 通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肢體功能〔6〕,主要為進食、活動、穿衣、如廁等,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肢體功能越好。
1.3.2社會功能 通過社會適應能力評定量表(SAFE)評估患者的社會功能〔7〕,對患者社交技能進行快速問答,共計10項,滿分10分,分值越低表明社會功能越好。
1.3.3生活質量 通過簡化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8〕,共8個分量表,36個條目,包括生理狀況、社會能力、軀體疼痛、情感狀況、精神狀況、軀體功能、生命活力、總健康。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實際生活質量越高。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結果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SAF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FE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SAFE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AFE評分情況比較(分,
兩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前SF-36各項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經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F-36各項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機制復雜、不確定,臨床并無統(tǒng)一定論,病情呈現(xiàn)遷延性,主要表現(xiàn)為思維、直覺、感知、行為等方面的障礙,同時患者還表現(xiàn)出精神、生活、肢體運動等多方面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9〕。目前,臨床研究表明,藥物干預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緩解患者病情〔10-11〕。而藥物干預基礎上給予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能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認知、生活能力。因此,本文探討生活契合式社交技能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效果,同時對肢體功能、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生活契合式社交技能護理為設計、構建、實施各類護理與患者實際生活場景、文娛活動、興趣愛好密切相關的、類似度高的、契合高度的訓練護理措施〔12〕。其能更好地刺激患者的神經功能,更有助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的恢復〔13-14〕。本次研究表明,生活契合式社交技能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肢體功能、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有顯著作用。相比較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干預,生活契合式社交技能護理干預后ADL評分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SAFE評分結果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SF-36各項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該護理方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具有很好的臨床效果,能顯著改善病情,促進肢體功能、社會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主要原因可能為契合度高的護理措施對獲得社交體驗、生活經驗、自我肯定,溝通交流等方面更有幫助,從而進一步提升肢體功能、社會功能等。
綜上所述,采取生活契合式社交技能護理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社會功能,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