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世梅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音樂教學由原來的純技能教育,轉而更加注重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審美成為與技能教學并列的兩大任務之一。審美屬于內在品質,其教學策略應與技能教學有異,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策略大多不能滿足審美教育的需要,因此初中音樂教學應專門為審美素養(yǎng)教育構建一套獨立的策略體系,這套體系應更重情感、思辨、感悟和內化。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音樂;審美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7-0127-02
On the Cultiv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usic to Students' Aesthetic Quality
(Xiaozhang Township Nationality Middle School, Luxi County, Hunan Province,China) QIN Shimei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usic teaching has shifted from pure skills education to more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quality. Aesthetics has become one of the two major tasks parallel to skills teaching. Aesthetics is an inherent quality, and its teach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skill teaching. Most traditional music teaching strategie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refore,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should build an independent strategic system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system should More emphasis on emotion, speculation, percep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Key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 Junior middle school music; Aesthetic quality
我們已經認識到,課改前音樂教學太過于單向地著眼于技能、樂理教育,似乎是要培養(yǎng)全民“音樂家”——這種教育理念并不符合社會和學生發(fā)展的需求,當下,我們更加重視素質教育。因而,根據音樂的藝術特征,審美(藝術審美和精神審美)就成了其教學的一個主攻方向。這種變化,給音樂教師帶來了一個新課題,即審美素養(yǎng)與音樂表現技能、樂理的培養(yǎng)規(guī)律不同,審美不是外在技能,而是內在品質,用傳授法實現不了,需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建構。那么,課改前只針對音樂技能和樂理的教學策略就不適用了,教師需要依據音樂的審美素養(yǎng)構建規(guī)律去“另辟蹊徑”。下面,我結合初中音樂教學,就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談幾個策略。
一、調動音樂興趣
因為要讓學生親自去感悟、體驗,就需要給學生一個自主驅動力。如果學生對音樂不感興趣,不愿意去聽、去品,那么,其他策略也就失去了著力點。有些音樂教師認為,音樂本身有娛樂性,初中生喜歡歌星,也喜歡聽歌曲,興趣應該不是問題。但其實,學生的音樂興趣主要是指向“流行”音樂,其中一些音樂的審美價值并不高,特別是在思想審美方面,甚至是在傳遞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如迷茫、彷徨、幽怨等)。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對主流、健康的音樂產生興趣。而在這方面,學生的興趣度顯然不高。
調動學生的音樂興趣,主要策略就是豐富音樂教學的形式,多組織音樂活動。比如在學《歌唱祖國》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在課下進行排練,然后,回到課堂上,各小組先后上臺演唱,大家進行評比(當然,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們把演唱過程用手機拍成錄像,在課上用多媒體展示)。這種比賽、合作的學習形式,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一點,著力培養(yǎng)音樂表現技能和審美能力——隨著這些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學生對經典音樂的興趣會逐漸提升——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興趣是素養(yǎng)發(fā)展的驅動,素養(yǎng)為興趣提升提供支撐。從這個角度上說,本文接下來所探討的策略,都有益于興趣的調動。
二、進行拓展延伸
第一,審美是個大集合概念,音樂積累越多,審美能力就會越強。也就是審美需要一個大量積淀的過程。但是,教材受容量限制,所能提供的音樂賞析資源是有限的。教材其實只是給了一個學習的方向和框架。因此,基于拓展學生審美視野的需要,教師應帶領學生跳出課本去接觸更多的音樂,特別是給學生們選一些當下流行的健康音樂。比如,在學習“祖國頌歌”這個單元時,教師將《最炫民族風》《國家》《中國范兒》這些符合當代初中生審美傾向的音樂引入課堂,帶他們去學唱、賞析,可以使學生以國為傲的審美情懷得到深化。
第二,音樂是聽覺藝術,但審美并不受藝術類型的局限。雖然對音樂課程來說,音樂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抓手,但如果教師視野過于受限于音樂,則會使學生的審美建構受到制約。比如思想美、精神美、意象美等,如果僅用音樂的旋律去引導學生,通常會顯得比較單薄,因此應基于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不是音樂技能的教學,教師應跳出聽覺藝術的框架,帶領學生從綜合、多元的角度去體悟。比如,在學習《陽關三疊》時,在讓學生聽了兩遍歌曲后,教師先把音樂放到一邊,帶領學生從語文的角度去品析歌詞。歌詞的前半部分,“渭城朝雨浥輕塵……西出陽關無故人”,學生在語文課上學過,意境已經很清楚了。教師重點帶學生品味“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宜自珍”這一句,把“怨”友人不要走得太急(遄行)、反復叮囑的濃厚友情仔細揣摩透,再回過頭來學習演唱。這時候,學生對友誼的審美感悟就不會僅停留在表面了。
三、引導獨立思考
要想讓審美理解內化到學生的心里去,不是教師講、學生聽就能夠實現的。學生必須親自經歷對審美對象的思考、辨析、體悟之后,才可能真正觸及靈魂。因此,審美的教學,通常是教師只進行點撥、引導和最后的歸納,而主體時間,則是讓學生進行獨立或合作的思考、探究。此外,教師帶領學生賞析音樂是一個審美過程,但過程不是結果——印證學生是否真正具有了審美素養(yǎng)的一個指標,就是學生是不是能夠在生活中遇到新的歌曲、音樂時,能夠進行獨立的審美發(fā)現和評價。因而,審美素養(yǎng)其實是需要學生具有獨立審美思辨能力的,從這個角度上說,教師也應該給學生訓練思辨能力的機會。比如,在學習《西風的話》這首歌時,教師不直接講解歌詞的內涵,而是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去分析,“去年我回來,你們剛穿新棉襖。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胖又變高……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歌詞寫得很抽象,你覺得歌詞中的‘你‘我分別代表了什么?‘花少不愁沒顏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自己去辨析出“作品用西風為‘我,寄托了師長對孩子們成長的期待和贊美。用‘花少不愁沒顏色引導年輕人珍惜青春、享受青春。”經過這樣的辨析后,學生真正體悟到“名為西風,實為贊美春天”的審美意境——如果沒有這個獨立辨析過程,而是由教師直接講授,很難說這種審美認知能深入學生的內心。
四、創(chuàng)設體悟情景
音樂和美術是一對姊妹藝術,都對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但從初中生的認知特征上看,美術因為直觀感性,與學生的思維習慣比較對應,因而其審美培養(yǎng)更容易著力和產生效果。而音樂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初中生把握起來就比較困難,根據這個特征,在音樂審美教學中教師可有意地將視覺審美元素引入課堂,在帶領學生欣賞、學唱的時候,用多媒體給學生構建一個直觀情境。讓學生從視覺直觀的角度去感悟音樂所要表現的美,通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校園的早晨》這首歌的時候,教師在課前專門用錄像機拍攝一組學生們迎著朝陽背著書包進入學校、喊著口號整齊地晨跑、在教室中跟著教師學習知識等鏡頭,編輯成一個視頻短片。在學生聽學唱時,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這樣,歌曲所要表現的“美麗青春時光”“美好校園生活”的思想美感,就在學生觀看自己生活畫面過程中產生了共振。
當然,正如前面所說,審美能力的發(fā)展與音樂表現技能的發(fā)展是具有相互促進關系的。雖然現在我們突出強調了審美素養(yǎng)教育,但教師仍然不能弱化音樂技能的教學。當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發(fā)展了,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也就會進一步提高,而且賞析音樂的能力、從音樂中發(fā)現美的能力,也會“水漲船高”——這一點,應得到教師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楊麗梅.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對應之策[J].新課程(中學),2014(06).
[2]徐海濤.淺談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J].北方音樂,2017(01).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