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即人學,每一篇作品都飽含了作者或悲傷或快樂或遺憾或痛苦的情感。有人說,人到五十方能解杜詩。我相信這句話一定是真的,對我個人而言,唐代詩人中,最喜愛的莫過于李白了,他的詩文《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讓我喜愛到骨子里去,李白的詩文“險山惡水總關情”:他縱情山水,自然山水該有的柔美與雄偉都被他說盡了;他詩酒逍遙,錦繡詩文之下總是噴薄出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他以“大鵬”自比,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yè)的向往,不能澆滅的政治熱情與錚錚鐵骨,黑暗政治的尖銳矛盾成就了“詩仙”的美譽。對于杜甫,他詩文中流露出的“悲”和“苦”并非我理想的生命形式,由此,我可能會喜歡飄逸的李白多一些,喜歡曠達灑脫的蘇軾多一些,而對杜甫就僅停留在“詩圣”“詩史”兩個干癟的概念上,直到今年再給學生們講解這一課時,才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自己是多么的偏執(zhí)與狹隘……
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反思、不斷學習、多次重構(gòu)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期待自己精彩而有意義的課堂。如何上好這節(jié)課?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和內(nèi)心世界豐富的杜甫展開對話,激發(fā)學生品詩、誦詩的興趣,在合作探究中感悟詩人深沉的情懷對我而言還是有很大的挑戰(zhàn)。
《登高》集優(yōu)美的韻律、奇妙的構(gòu)思、精煉的語句、華麗的色彩、深遠的意象為一體,空靈灑脫,汪洋恣肆,儀態(tài)萬方,更主要是情感世界的厚重與沉郁?!按号茟?,秋士易感?!北锸侵袊糯膶W的一個傳統(tǒng)題材,而杜甫的悲秋,融入羈旅的愁思、身世的感慨,有他對于時代和社會悲劇的深深的細膩的體察與憂傷。杜甫于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卻執(zhí)著地尋找微茫的希望;于秋風凜冽的重陽節(jié)毅然獨自登高,直面人生的苦難,關心國運,關注民生,體現(xiàn)出一種悲天憫人的大情懷。對于十五、六歲的高一學生而言,他們的人生閱歷有限,自然對杜甫的苦痛體察就淺顯,要解決這一難題,就需要老師有力的引導、啟發(fā)。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復摸索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艱辛,又會驚喜不斷。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在以下四個方面努力做了嘗試:
一、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細讀文本
細讀文本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走馬觀花,不能蜻蜓點水,不能淺嘗輒止。我們在細讀文本時要具備足夠的敏感和豐富的想象,否則,那種潛在的、震撼人心的詩意,就只能永遠委屈地保持它那孤獨的緘默。同時教師必須立足文本,考慮以學生為主,盡可能多的留有空間和時間給學生。比如,讓學生自己去描繪詩人形象遠比老師的概括有力,學生可能會說出“衣衫襤褸、疾病纏身”等詞語,老師再用杜甫《江漢》詩句“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來總結(jié)形象并巧妙地對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給予點撥。引領學生置身詩境,讓學生仿佛看到在公元767年的重陽節(jié)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有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這樣可以拉近學生和詩人的距離,讓學生在課堂之初就有了探究之心,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重視誦讀
有人說:“一次成功的朗讀,勝過一百次蹩腳的分析?!痹谠姼杞虒W過程中,朗誦應貫穿課堂始終,有學生自讀,也要有老師范讀。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感染了學生,引導學生領悟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同時,學生在自己不同層次的朗讀中逐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整個學習過程感情充沛、熱情洋溢。學生自然會愛上詩歌,能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
三、重視主問題的設計
主問題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科學、合理和獨到的主問題設計可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大大提高課堂效率。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但意思卻十分豐富,宋代的羅大經(jīng)曾說這兩句話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意思,對偶又極其精確,你能說出有哪八層意思么?針對這一主問題設計,學生們有東西說,樂于說,勇于說,敢于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再通過“飛鳥”等意象分析,在凜冽的秋風中,飛鳥尋找自己的歸宿,在秋風中是盤旋,更是在抗爭,是與環(huán)境作抗爭,就如同此時此刻的杜甫與自己命運抗爭一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這首詩“鋪天蓋地的悲愁”以及情景交融的妙處。總之,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nèi)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悲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
四、重視課堂的生成與語文的美育功能
閱讀詩文,要穿透文字去感悟文字背后深層次的內(nèi)涵。教師只有對文本有著精彩充滿個性化的解讀,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馮至指出:“杜甫半生流離,卻從未停止歌唱?!倍鸥σ簧嚯y,獨自登高遠眺,縱目山河,俯仰宇宙,雖慷慨悲歌,更壯懷激烈。秋天萬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經(jīng)歷了種種生活艱難或已經(jīng)年老的詩人內(nèi)心的共鳴。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杜甫一肩挑起了千斤悲愁。古往今來的詩人,登上高處,或懷古傷今,或登高望遠,思親不遇,生命中的大悲傷、大孤獨和大歡欣都能在仰觀蒼穹,俯瞰四海當中得到凈化和升華。從詩文景和情的關系,我提出了“登高的過程,就是? ? 的過程”的問題,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文的理解程度,自由填空,組成排比句讓學生去體驗登高。登高是生命最美好的狀態(tài)。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次登高的過程,在高山大河面前,我們個人的、社會的、國家的,乃至整個民族的一切苦痛都將不再是苦痛,而是歷練!是財富!蝶困于黑暗,方能破繭而出;石沉于江河,方能成就圓潤;人生于困厄,方能締造偉大,愿我們都有杜甫直面苦痛的勇氣,不忘初心,詩酒趁年華!
新課程改革呼喚“開放的課堂,智慧的課堂,生活的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將身心全部投入到課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詩歌教學中,只有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才可以體驗到詩人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在和學生一起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我們要全力調(diào)動學生讀詩的興致,以“感情”為風帆,一起經(jīng)歷一次涵養(yǎng)心靈的精神之旅。
趙懷,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