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華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有一個人,在民不聊生、滿目瘡痍的清末民初,在濱江臨海的江蘇省南通市,創(chuàng)建了一個心中的理想國——后被中國建筑學家、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家吳良鏞先生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張謇。
為弘揚張謇先生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其教育興國的宗旨,探究張謇教育思想對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啟示與作用,今年5月,南通市崇川區(qū)張謇聯(lián)盟學校舉行專題研討活動,會址設在我校。筆者所在的年級開展了“精神如虹,閃耀似星——‘走近張謇’主題性情境活動”。在現(xiàn)場展示活動中,筆者所在的班級又接受了一個關于張謇的情景劇表演任務。
接到任務,真是一籌莫展:沒有現(xiàn)成的劇本,得自己查閱、整合資料;沒有專業(yè)表演指導,得自己排練;沒有服裝、道具、背景,得自己想辦法解決……總而言之,要啥沒啥,白手起家。既然啥都沒有,筆者萌生了一個想法:和孩子們一起“無中生有”,把“節(jié)目”變成“課程”!
時間緊,任務重,說干就干!
小切口,大主題,能感人,是我們遴選故事的原則。于是,筆者帶著孩子們利用晨讀、第四小課等時間細細品讀由備課組全體老師們精心編寫的《走近張謇》主題讀本。從“少年之志當凌云”到“愛國之心赤子情”,從“勇于創(chuàng)新敢為先”到“社會擔當勤作為”,從“興校重教民生情”到“愛惜人才大格局”“國際眼光大視野”,孩子們在沉浸式閱讀中走進張謇波瀾壯闊的一生,全面地了解這位狀元實業(yè)家的生平經(jīng)歷、崇高品質和卓越貢獻。
豐厚的主題閱讀課程給予了孩子們創(chuàng)編劇本的土壤。秉承“讓孩子成為主人”的宗旨,筆者組織了一堂“編輯推薦會”,讓全班孩子各抒己見,推薦適合表演的故事。推薦會上,大家暢所欲言。有的推薦《九百九十九》,建議表現(xiàn)少年張謇發(fā)憤苦讀終有所獲的經(jīng)歷。馬上有孩子反對:我們的主題展示活動最主要還是展現(xiàn)張謇對家鄉(xiāng)、人民的卓越貢獻,他小時候的故事有點單薄。言之有理,大家否定了表演張謇少年時期故事的想法。有的推薦張謇辦廠的故事,意在表現(xiàn)他排除萬難,實業(yè)救國的理想信念。有孩子持否定意見:張謇辦廠無數(shù),涉及到很多角色,還有很多專業(yè)術語,既不適合在小學演出,也不適合這一個短短十分鐘的小劇。大家一聽,的確,口子太大難以駕馭,否定了。又有孩子建議表演張謇邀請?zhí)厝R克主持水利工程,造福鄉(xiāng)梓的故事,可以表現(xiàn)他“不拘一格”挑選人才的眼光。有孩子提出質疑:特萊克祖籍荷蘭人,在日本長大,他與張謇對話用什么語言?還需要翻譯嗎?想想很有道理,歷史情景劇得尊重史實,這語言交流成了問題。
最后,有孩子提議,用《張謇鬻字》的故事,既可表現(xiàn)張謇傾力辦實業(yè)、興教育、做慈善的拳拳愛國、愛鄉(xiāng)、愛民之心,又可體現(xiàn)當時社會現(xiàn)狀,具有戲劇的矛盾沖突,人物不多,場景變化不復雜,以小見大,讓人感動。師生一致鼓掌通過。
就這樣,師生在推薦、質疑、反駁、辯論中,篩選最佳故事,為編劇“定核”。不知不覺中,師生一起完成了這微戲劇課程的第一步——精讀主題讀本,甄選適切故事。在此過程中,張謇崇高的理想,偉大的品格,堅韌的意志,前瞻的視野,也悄悄植入了全體學生的心田,達到了塑造健全人格、涵養(yǎng)心靈的課程目標。
張謇一生有多次鬻字經(jīng)歷,主題讀本上只作了314個字的籠統(tǒng)的資料式介紹,既沒有故事的配角,也沒有具體的背景介紹,更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設置。我們師生都是“編劇小白”,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根據(jù)史實介紹,初步搭了一個框架:張謇遇到難關—夢見鬻字遭打受啟發(fā)—鬻字—晚年再次鬻字??纯催@個故事架構,感覺如果委派一人擔此大任恐難實施,如果全班來寫,估計絕大多數(shù)孩子會束手無策。因此,我選拔了4個愛讀書、能寫作的未來小編劇,組成“同人編劇組”,召開創(chuàng)編會議。按照框架設計,筆者請四位小編劇先各自選一幕,查閱資料進行獨立創(chuàng)作,要求在嚴格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藝術加工。筆者還建了劇本創(chuàng)作微信群,找來一些課本劇劇本發(fā)在群里,給小編劇們學習劇本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小編劇們紛紛開始上網(wǎng)搜集資料,查找相關書籍,問詢專家,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尋求真實、準確的依據(jù),有問題或者有了思路、辦法,都及時在群里交流。幾天后,初稿紛紛出爐,還有點樣子:每一幕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明確了;添加了管家、紗廠經(jīng)理、校長、報童、顧客、報社社長等角色;比較好地還原了當時鬻字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角張謇的形象非常凸顯。但是問題也來了:1.因為孩子們各編各的,人物不夠統(tǒng)一,顯得龐雜;2.幕數(shù)太多,由原來的4幕變成了8幕,導致表演時必須不停換背景;3.有的人物語言還不太符合民國初年的特點;4.有些場景不適合表演。照此拼湊的劇本,得演出二三十分鐘。
我正欲大筆一揮,開始統(tǒng)稿,轉念一想:既然認準了讓孩子們成為課程的主人,那就不能“搶單”。何不下放任務,讓孩子們來想辦法解決問題?于是,我再次召開編劇會議,提出問題,商量解決辦法。大家七嘴八舌:1.把難以表演的部分改成旁白的形式,這樣不僅刪去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人物,還減少幕數(shù),一舉三得;2.看看關于民國時期的電影電視作品,感受其語言風格,完善語言。討論交流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小編劇們揣著這小小的火花又回去修改了。
二次修改以后,之前的問題解決了。小編劇們又推選創(chuàng)編得最好的小陸同學進行統(tǒng)稿。來來回回幾次打磨,《張謇鬻字》劇本第一份完整稿終于誕生了!
在這戲劇課程實施的第二步—— 小組分工合作、創(chuàng)編四幕劇本的過程中,編劇組的孩子們充分發(fā)揮了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根據(jù)史實,給故事增添個性鮮明的人物,配上生動合理的臺詞、對白,并賦予了人物豐富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使原本資料中的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富跌宕,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形象化。創(chuàng)編的過程,孩子們既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質疑、辨析、反思能力,又培養(yǎng)了互助合作、精益求精的意識,還初步掌握了情景劇的表現(xiàn)形式,發(fā)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共同突破、創(chuàng)造語文學習生活中的“不可能”。
戲劇課程的基礎是劇本,最重要的是表演,最關鍵的是演員。好的演員能讓角色生輝。我們緊鑼密鼓地開始選拔演員。根據(jù)外在形象、氣質,綜合考慮音色、舞臺表現(xiàn)力,通過“試鏡”選拔,身材嬌小、聲音甜美的小芮和小墨扮演張謇小孫女和報童,主編小陸同學扮演校長,長相斯文的副主編小陶當上了報社社長,聲音洪亮“霸氣側漏”的小張?zhí)魬?zhàn)由夢中張狂轉型到最后一幕現(xiàn)實中對張謇謙恭、崇敬的顧客,精明能干的小吳搖身一變成了經(jīng)理,儒雅敦厚的小江化身富家老爺……而最富戲劇性的是,一開始定了具有豐富表演經(jīng)驗的小博(曾在電視劇中扮演過角色,多次擔綱學校大型活動主持)扮演男一號張謇先生,沒想到第一次排練過后感染了手足口病,不能出演了。于是,男二號小耿臨危受命,由管家升為狀元,小陳則臨時出演管家。后來證明,一切仿若天意,小耿扮演的張謇大氣沉穩(wěn)得體,一炮而紅;小陳機靈可愛,把小管家演得活靈活現(xiàn)。
接下來,就是表演組的曠日持久的磨礪了。雖然選出來的孩子基礎不錯,但是一站在臺上,問題就來了:怎么把背臺詞變成人物在情境中真切地表達?舞臺上的表演和電視劇中的表現(xiàn)是否一致,與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又有何不同?除了劇本上標注的,還可以自然而然地加上什么動作、表情,以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特點?什么時候走位,什么時候講話,什么時候做動作?表演課程實在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筆者與邀請的班級家長志愿者們變成了臺詞老師、導演,啟發(fā)孩子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閱讀積累、影視劇欣賞,深入鉆研人物形象,一句一句地磨臺詞,一遍一遍地摳動作、表情,一次一次地切磋琢磨……努力讓每一句話都鮮活有力,讓每一個人物都鮮明生動,讓每一個細節(jié)都精準到位。終于,張謇先生有了遇到困難時的焦慮、不安,夢境中被打的悲憤,豁然開朗時的欣喜,鬻字時的坦然,鬻字結束吟詩一首的鏗鏘。劇中的其他配角,即便是小小報童,無不各具風彩,讓人印象深刻。
排練過程中,劇本又經(jīng)歷了數(shù)次修改完善:運用倒敘手法調整首尾兩幕使出場更妥帖,刪去部分冗長的語句使表演更聚氣,添加提示語使人物更飽滿……其間,中途加盟的飾演管家的小陳在其母親的指導下承擔了此任務,榮升第五位編劇。
三周的加班加點,完成了“選角排練改編,走進人物內心”這戲劇課程之表演課程的實施。這一過程,通過戲劇活動中的角色扮演、分工合作,融“語言文化—戲劇知識—生活體驗”為一體,引導孩子們提升語言素養(yǎng),豐厚文化積淀,體驗人生哲理,提高審美意趣,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勃發(fā)生命的茁茁力量。
這是第四幕的終稿呈現(xiàn)——
第四幕
時 間:1916年秋
地 點:張家客廳、集市
人 物:張謇 管家 買字者
(畫外音配視頻:1916年,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局面,軍閥割據(j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張謇感到“負任之力固已盡也”。)
張 謇: (從書桌后走到舞臺中央,緩緩踱步,管家跟著)唉!建殘廢院和盲啞學校的事兒不能再拖了,可經(jīng)費…… (噘嘴)這如何是好??? (長長嘆一口氣。)
管 家: (疑惑地)老爺,您八年前為育嬰堂鬻字籌資,這次何不效仿之?
張 謇: (眉頭舒展,眼前一亮,使勁一跺腳,捋了捋胡須,擊掌)好主意!管家,快去取些宣紙來。 (回到書桌后,開始做寫字的準備)
管 家:好的,老爺。 (高興地下去了)
(畫外音:張謇再次鬻字的期限一再推遲,潤格也在提高。那一手好字,換成了興教育、辦實業(yè)的寶貴經(jīng)費。)
場景:張家
(管家包著一疊宣紙上臺,買字者跟在后面,張謇在一側寫字)
買字者:(拿著空白扇面)管事先生,求張先生給我寫一幅扇冊吧。
管 家:這位先生,我家老爺有言在先,鬻字乃為殘廢院、盲啞學?;I資,潤格自然漲了些。比如這扇冊,原價兩元一幅,現(xiàn)價六元一副,不知先生能否接受?
買字者:(認真地說)張謇先生行善積德,我等理應盡些綿薄之力,你們說對不對啊? (面向觀眾)
觀 眾: (齊聲)對!
張 謇: (起立,面向觀眾,深情作揖)承蒙大家理解支持,我替那些殘廢、盲啞之人感謝大家!(屏幕出現(xiàn)《鬻字告終以詩記之》)“大熱何嘗困老夫,七旬千紙落江湖。墨池徑寸蛟龍澤,滿眼良苗濟得無。” (往前走兩步,邊走邊念詩,最后人物定格)
(畫外音:主張“實業(yè)救國”的張謇,一生創(chuàng)辦了20多家企業(yè),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張謇——這閃亮的民族坐標,永遠照耀我們前行的路?。?/p>
全體演員: (演員上臺,列隊一排)張謇鬻字,名垂青史。 (集體謝幕)
完美的戲劇表演離不開服裝、化妝、道具、音樂、背景、燈光等的加持,每一門都是學問。服裝組的孩子們參考大型歷史話劇《張謇》中的人物服飾,根據(jù)角色身份、性格特點為他們搜圖、選擇、推薦。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孩子們特別留意到張謇兩次鬻字為不同時期,第一次是清末,留著辮子,而第二次為民國時期,留的是短發(fā)。為了讓表演更簡潔、高效,就巧妙地設計為第二、三兩幕戴有小辮的帽子,而一、四兩幕把帽子摘了。尊重歷史、求真務實、嚴謹細致的作風可見一斑。
道具組工作相對簡單,筆墨紙硯、桌椅、折扇、一枚銅錢、報紙布袋、幾份報紙、幾副對聯(lián)等。而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的是配樂和作為旁白時播放的一段反映1916年中國內憂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視頻剪輯。相關小組找了很多視頻、音樂,經(jīng)過反復比較、甄選,請音樂老師指導,最終選定。背景圖片亦是如此,因為是歷史情景劇,務必尊重史實,為此,其客廳的照片特地委派“專員”去張謇舊居濠南別業(yè)拍攝。其余的也反復斟酌,請學校美術老師出馬指點,讓背景畫面具有了厚重大氣的歷史質感。PPT與表演的完美銜接交給了大隊委小月,旁白則由班級“小小朗誦家”小瑄承擔。排練后期,全體非演員學生作觀眾、副導演,為各角色挑刺、支招,為舞臺效果出點子,人人有分工,個個是主人。
第一次年級彩排后,有老師由衷地說:“看了你們的演出,我當時熱淚盈眶,張謇先生了不起!你們的孩子了不起!”正式演出時,觀摩的師生代表們用熱烈的掌聲給予了我們高度肯定。那一刻,我們真正相信,這一個用課程精心打磨的節(jié)目,綻放著璀璨光彩。
回望這段難忘的經(jīng)歷,我們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用教育的匠心,把“節(jié)目”做大、做深、做精,拓展成一個系列的教育微戲劇課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課程理念,為兒童搭建舞臺,重在多渠道提升兒童的語言素養(yǎng)和思維品質,鍛煉和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及藝術實踐能力,引領兒童主動生長、多元成長、和諧發(fā)展,涵育心靈,鑄魂啟智,最終培育適合新時代發(fā)展需求的創(chuàng)新人格,讓每一個生命熠熠生輝!